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10 09:35:1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合集八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春笋”是春天特有的,体现了春天的特色。饭桌上,可以品尝到春笋,菜场里、超市里也可以看到春笋。纲要指出:选择孩子身边的事物,是孩子所熟悉的'。所以我选择了这个教材,引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活动目标】

  1、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以及与竹子的关系。

  2、学习用笋壳插物,能发挥想象,大胆地解释自己的笋壳作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个春笋,春笋挂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春笋的外形特征。

  1、请幼儿猜谜语:“头戴尖尖帽,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里,出土笑嘻嘻”。(出示挂图)

  2、分给幼儿每人一支笋,让幼儿摸摸、看看,“笋娃娃”像什么?什么季节长出来的?长在什么地方?长大后变成了什么?再将“笋娃娃”的外壳一层一层剥去,提醒幼儿不要把外壳剥破。

  3、教师把春笋切开,让幼儿观察笋的内部。

  4、请幼儿说说笋的外形象什么?

  5、小结:春笋长在竹园里,它的妈妈是竹子,他长大以后也会变成竹子。笋肉可以吃,味道很鲜美。

  二、玩笋壳。

  1、给幼儿每人一支笋,让他们剥,剥下的笋壳让幼儿玩。如把笋壳从小到大套起来,看看像什么?

  2、展示幼儿的笋壳作品。

  【课后反思】

  可以挖掘教材中更多的教育价值,可以有很多延伸活动:带孩子到竹园去进行教学活动,观察农民挖笋,这样教学会更直观。在认识春笋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幼儿比较笋的长、短、粗、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2、培养幼儿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2、“自然放大镜”《会使用工具的的》幼儿用书;

  3、请幼儿收集回事呀工具的动物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了解经验

  ——人类会使用工具,动物会不会使用工具?

  ——你知道哪些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它是怎样使用工具的?鼓励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同伴分享交流。

  二、出示挂图:《会使用工具的动物》,请幼儿观察思考

  ——它在干什么?它用什么工具来帮助自己?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恐吓、敲打等)

  ——动物使用的.工具和我们人类使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动物使用的都是原始的、简单的、自然的工具,如石头、树枝等)

  ——动物们使用的工具还可以做什么?

  三、播放视频;动物世界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让幼儿通过真实的画面、生动的图像更深入的了解动物王国中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再次加深孩子们对动物使用工具的印象。

  四、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动物的头饰和各类工具的头饰分别戴在幼儿的头上,然后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圈,边走边唱《找朋友》的歌曲,当歌曲唱完时便和对应的好朋友拥抱。

  ——通过游戏巩固孩子对哪些动物会使用哪些工具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能积极探索自己身体的运动机能。

  2、感知自己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能运动。

  准备

  1、人体轮廓图一张。

  2、准备一些玩具:球、垫子、棒、飞碟、钻圈。

  3、歌曲《健康歌》的磁带,录音机。

  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身上哪些部位能动。

  (1)你们的身体会动吗?哪些地方可以动?(幼儿自由说说)

  (2)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玩的时候找找身上哪些地方在动,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玩了什么?玩的时候哪些部位在动?)

  2、鼓励幼儿交流探索经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演示。

  (1)刚才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在玩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

  (2)鼓励其他幼儿补充,你觉得刚才xx小朋友在玩的时候,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在动?

  (3)教师把幼儿说的身体上会动的部位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探索,鼓励幼儿交流新发现。(播放《健康歌》,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还有哪些会动的`部位)

  (1)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动一动,看看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可以动?

  (2)鼓励幼儿交流新发现:请你说说刚才的新发现,身上还有哪里也可以动?

  4、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动

  跟着音乐做身体动作,请幼儿自由发挥想象。

  5、延伸活动。

  (1)在我们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是动的,但它不用我们去控制,自己会不停的动的。请幼儿把手放在胸脯,感受心脏的跳动,用手指搭在脉搏上,感知脉搏的跳动……

  (2)请小朋友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动的,找到后在人体图上做好记号。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知竹笋的基本特征并了解其生长变化的过程。

  2.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课件、礼物包裹、竹笋生长过程图、竹笋若干。

  活动过程:

  1.猜猜、说说,引发幼儿兴趣

  师:(出示大熊猫图片)今天大熊猫收到了朋友们送的一份神秘礼物,它们是大熊猫最爱吃的东西。你们猜是什么?(竹子)

  师:你们猜对了,大熊猫最爱吃的就是竹子。(出示竹子图片)

  师:可是竹子那么长,包裹那么小,装得下吗?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一位小朋友来摸摸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包裹里的东西摸起来什么感觉?你觉得是什么呢?

  答案揭晓:竹笋。

  师:竹笋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是软的还是硬的?

  幼儿观察讨论。

  小结:原来竹笋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是圆锥形的;外面包着一层笋壳,颜色有些是褐色的,还带点黄,有深有浅;而且竹笋摸起来是硬硬的。

  2.玩玩、剥剥,认识竹笋

  师:可是熊猫最爱吃竹子,为什么要送一根竹笋呢?你能猜出这个秘密吗?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说得真棒,原来竹笋长大了就变成竹子了。

  师:竹笋是怎样长大的呢?(出示竹笋生长过程图)

  请幼儿排序竹笋生长过程,并做动作扮演。

  师:这里有很多竹笋,熊猫也想要请你们吃,可是现在就能吃吗?(要剥壳)

  师:笋宝宝的秘密藏在它的衣服里,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剥一剥。幼儿操作剥笋。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么剥的才不破?你用什么办法剥的这么快?

  小结:原来剥笋要轻轻地,一层一层剥才不会破。

  儿歌总结: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

  3.结束

  师:笋剥好了,我们送厨房请阿姨去制作美味的菜肴吧。

  教学反思:

  活动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活动,我准备了教具礼物盒,并制作了简洁的PPT课件,引导幼儿进入活动情境。为了丰富活动的形式,并使幼儿对竹笋的生长过程有形象的认识,我准备了四张手绘的竹笋从破土而出到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为了满足所有幼儿的操作,让他们在尝试剥笋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我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根竹笋。

  孩子们都知道熊猫最爱吃竹子,不过都不太知道竹笋和竹子之间有着特别的秘密。当我请孩子摸着新鲜的.竹笋时,有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摸上去是硬硬的,长长的……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在揭晓答案之后,都能说出这是竹笋。随后,我们一起观察讨论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孩子们发现竹笋外面的笋壳是黑黑的,也有淡淡的黄色;对于竹笋的形状——圆锥形,大家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但是也有幼儿能说出上面尖尖的,下面粗粗的圆圆的特征。幼儿们从笋的颜色、形状、感觉等方面说了自己的发现,很全面,但对于竹笋和竹子之间的关系却还是比较茫然。在经过我的引导与提示,以及观察比较了四张竹笋长成竹子的过程图之后,孩子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原来竹笋是竹子的幼苗,它长大了,就变成了竹子。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眼睛看,还尝试着用手去剥一剥。孩子们在探索剥笋的过程中,有些剥得比较快,比如琪琪,动作非常迅速,而有些幼儿操作剥笋比较慢,花了较长的时间。在分享交流环节,我请了琪琪介绍自己剥笋的方法:原来她是一层一层从下往上剥的,而且要剥完所有的黑色笋壳,露出浅黄色笋宝宝才算是完成了。而我们班很多孩子是从笋的上部尖尖头开始入手的,壳比较硬,很难顺利剥下来,因此影响了剥笋的速度。最后,我利用儿歌的形式总结了剥笋的正确方法:“小朋友们快快来,我们一起来剥笋,从外剥到里,从下剥到上,一层一层往里剥,笋宝宝露脸微微笑。”以引导幼儿对一层一层剥笋有比较形象的了解。

  本次教学活动还是比较顺利的,选择小竹笋符合春天的季节特征,迎合了幼儿认识、观察植物变化的目标要求。我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对竹笋并不陌生,通过本次活动又加深了他们对竹笋的认识。孩子们在仔细观察与讨论中了解了竹笋的外形特征和竹笋长成竹子的变化过程,在剥笋的过程中又掌握了剥笋这一生活技能。但是,在活动中感觉幼儿没有完全尽兴,剥的不过瘾。因此可延伸剥笋活动时间,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在家帮助爸爸妈妈剥笋做家务。

  小百科:竹笋是竹的幼芽,也称为笋。竹为多年生常绿禾本目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竹原产中国,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图形拼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元素和创造空间。但作为中班的幼儿,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其意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尚处于探索的状态。在中班图形教学中,如何让他们在拼拼搭搭中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并由单一的图形拼搭转换成多向的思维活动呢?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这个活动就是以绘本为主线,充分挖掘绘本中蕴含的数学元素,故事正是围绕着图形拼搭而展开。故事中讲到 :一位懒惰的魔法师他通过念咒语变出了一位会烤各种形状饼干的哈哈阿姨,他吃了哈哈阿姨的饼干还把哈哈阿姨关进了牢房,从此哈哈阿姨便想出很多办法逃出来,而魔法师又设了很多障碍,他们运用魔法进行了几轮的智慧较量,哈哈阿姨每次都利用不同的图形变化最终打败了魔法师。活动中,我利用绘本中的情境,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帮助哈哈阿姨逃离险境、战胜困难,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领悟到各种图形变化组合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从而发展他们的空间感和图形思维。

  活动目标:

  1.根据绘本故事内容,尝试将图形组合拼图。

  2.能将不同图形进行创意组合,并尝试统计图形的数量。

  3.体验探索图形组合变化的乐趣。

  活动重点:

  根据故事情节,大胆展开想象,能将不同的图形进行创意组合拼图。

  活动难点:

  在创意组合拼图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统计图形的数量。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PPT课件。

  2.幼儿操作卡。

  3. 三角形、圆形、半圆形、长方形图片若干。

  经验准备:有拼搭图形的已有经验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引出故事人物,激起幼儿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欣赏故事,感受图形的变化

  1.讲述画面2——6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

  2.讲述画面7——13内容,初次感受单一图形的组合。

  (1)哈哈阿姨关在牢房很伤心,特别想逃出去,想想用三角形拼组在一起变出什么,帮助哈哈阿姨逃出牢房 ?

  (2)哈哈阿姨悄悄走出大门却遇到了向她扑来的.大猫,想想用方方长长的能拼组出什么赶走大猫?

  (3)阿姨赶紧跨出门往前跑,跑着跑着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条河和一片三角形的树林,她非常着急,于是她捡起了一片三角形树叶,想一想,你会用三角形的树叶拼出什么工具帮助哈哈阿姨过河呢?

  小朋友去尝试拼一拼,说说自己帮哈哈阿姨拼出来了什么,用了几片三角形树叶?

  3.讲述画面14——16内容,尝试进行两种图形的创意组合。

  哈哈阿姨继续往前跑,当她快要走出城堡时,她惊奇的发现魔法师的城堡竟然是飘在空中的,这时阿姨摸到了口袋里有圆圆的饼干,她把其中几块掰成两半,她会用圆形的饼干和半圆形的饼干拼出什么工具帮助她落到地面呢?

  (1)幼儿大胆想象,交流想法。

  (2)个别示范拼图,共同讨论完成大鸟的拼图并尝试记录。

  小结: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帮助哈哈阿姨变出了一只大鸟逃出城堡。

  (二)继续讲述故事,幼儿交流讨论,进行多种图形的创意拼图并记录图形数量。

  1.激发幼儿想象力,说出打败魔法师的办法

  魔法师一觉睡醒,突然发现哈哈阿姨已经逃走了,魔法师一怒之下变出了一只大灰狼,想去抓哈哈阿姨,哈哈阿姨看到恶狠狠的大灰狼又着急,又害怕,小朋友们请你们想想我们能用各种图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什么比大灰狼更厉害的东西对付大灰狼呢?

  2.幼儿进行创意拼图,并进行记录。

  3.作品展示验证,评价小结。

  你拼出了什么?用了哪些材料?交流、检查。

  三、结束部分

  讲述故事结尾,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哈哈阿姨终于安全回到家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她的帮助,她有个秘密要告诉大家,她说“这些图形宝宝其实都自带魔法,它们拼组在一起,还能变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了。”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区角活动是孩子喜爱的且适合智力开发、能力发展的活动形式。我们班幼儿都很喜欢玩区角活动,特别是对玩具展览区情有独钟。因此我们把每个星期星期五定为玩具分享日,让幼儿交换着玩玩具。在活动中我发现他们对各种会动起来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但是,当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动起来?他们是靠什么动起来的吗?"他们都很迷惘,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所以,我就想让他们在原有玩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各种不同的玩具是靠什么动起来的。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观察利用惯性、发条、电等能使玩具动起来的现象,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

  2、对探索活动感兴趣,并能大胆地讲述探索过程与结果。

  三、活动准备:

  汽车、飞机等惯性玩具、发条玩具、电动玩具 若干、三个筐、纽扣、绳子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 创设环境、直接导入老师知道小朋友最喜欢玩玩具了,我们每个星期都有一次玩具分享日。今天小朋友又带来了很多玩具,但是今天小朋友玩的时候要想一想怎样让你的玩具动起来?

  1、 玩好以后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玩具?你是怎样让它动起来的?

  二、分享发现现象

  1、 我发现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刚才玩了什么玩具?你是怎么让它们动起来的?(请小朋友分类摆放)

  、 XX玩具、XX玩具、XX玩具我们用手推着动的,手放了以后它们还会动,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小朋友一起叫一下它们的名字叫惯性玩具。

  3、 XX玩具、XX玩具、XX玩具都需要上了发条才会动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发条玩具。

  4、 我们再来看一下XX玩具、XX玩具、XX玩具它们都是靠什么动起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肚子里都藏了什么东西?;(电池)原来它们是靠电池才动起来的,打开开关按纽电源接通了它们才会动起来。所以它们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电动玩具。

  三、幼儿再次探索进一步感知外力作用对玩具动起来的影响

  1、 刚才小朋友都把玩具宝宝分类了,那小朋友再想想如果我玩发条玩具的时候,发条拉的短一点和拉的长一点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我们再看一看惯性玩具,如果我推的重一点和轻一点,它们开的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3、 幼儿带着老师的问题进一步探索。

  4、 教师小结:原来发条玩具的绳子拉的越长,它就跑的越快,而且跑的很远;拉的短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惯性玩具推的重一点,它就跑的快一点,远一点;推的轻一点,它就跑的慢一点,近一点。

  四、幼儿自制玩具

  1、 刚才这么多有趣的玩具都是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了小朋友玩得更开心才设计出来的,所以小朋友要爱护它们。现在老师也要请小朋友用你们能干的小手来做一件玩具?是什么呢?(教师出示纽扣和绳子)

  2、 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纽扣动起来的?

  3、 教师示范做纽扣玩具。

  4、 幼儿自由制作玩具(打结的时候可以请其他老师帮忙,但是要注意礼貌)。

  5、 今天小朋友做了一件惯性玩具,以后我们到区角里去做电动玩具、发条玩具,好吗?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我们做的玩具吧!(教师带幼儿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教育资源来自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玩具,作为中班的孩子有他们的年轮特点,有意行为开始发展,适应了科学活动提出的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作为我们老师应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一要求的。反思我理了以下几点:

  1,教师评价与孩子评价

  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给了鼓励,让孩子和同伴交流示范的时候孩子的参与欲望,最后经理奖励每个人的电池,但本课也还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2, 示范观察与交流

  让孩子在玩具工厂里摸一摸,做一做,拆一拆等达到了让孩子主动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让一部分的孩子的玩具先动起来,并让玩具先动起来的孩子示范自己怎么安装电池的。让玩具安装上电池但不会动的观察自己安装的电池跟别人安装的有什么不一样。并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也让孩子与孩子之间有一个沟通与讨论的机会。

  3,经理送了每个孩子一对电池让孩子们拿着电池能使某些物件动起来,以达到孩子的学习环境由课堂转移到了我们实际的生活中来,这让活动由课内空间到课外空间的相结合。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重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

  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

  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活动反思:

  科学活动就是要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沙”是一种传统的、经济的,而且幼儿又十分喜欢的活动材料。本活动着力于充分挖掘和利用“沙”来让幼儿积累多方面的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在这里我们想说:“传统的”、“便宜的”不一定就不好——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和利用,它们照样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本活动设计注意对“沙”这一教育资源的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的充分挖掘,注意在教育活动开展的“家园结合”,注意幼儿与“沙”的交互作用,因而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学习也更加有效。

  整个活动过程,我都是让幼儿自己玩沙子,通过幼儿动手探索,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活动中,我尽量做个“引导者”,引导幼儿注意和观察,每一活动所呈现的现象,启发他们讨论这种种现象的原因,引导幼他们根据这些现象去讨论、去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又可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知识自然而然的印入幼儿的脑中。

  通过活动我发现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他们通过了触摸、抓、捏、扒、筛、吹了解到沙:很软、很细、一粒一粒的、不溶于水。这样的活动,孩子开心,老师轻松。

  不足:

  有些结论我说得过于急,没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考虑。如果我能更放手让孩子们玩,教育效果会更大。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难点: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活动延伸: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小百科: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03-08

中班科学教案11-06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04-01

中班科学教案马铃薯04-01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12-11

中班科学教案:水11-29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01-10

中班科学教案种子03-27

中班《叶子的秘密》科学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