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大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课件-空气污染
【趣味练习】
空气污染的原因
【趣味练习】
如果没有空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教师示范)。
2、将手帕团塞入玻璃杯杯底。杯子里有什么?杯里除了手帕还有别的东西吗?
猜一猜:如果把杯子放入水中,杯子里的手帕会怎么样?
3、实验
我们来试一试,杯子里到底有没有其它东西。将玻璃杯倒扣压入水中,再把杯子提出水面,取出手帕。
手帕湿了吗?为什么?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4、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
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
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5、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
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6、你们刚才在哪里捉到了空气?你们看得见空气吗?能摸得到空气吗?
闻一下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
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1、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可是现在空气质量发生了变化,下面请小朋友们认真看录像,
想想这些事情对空气有没有影响?
2、观看课件图片
(1)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
(2)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
(3)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
(4)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
(5)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
(6)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合作,体验活动的乐趣。
2.感知淀粉遇碘会变成蓝。
3.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感知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活动难点:
尝试运用淀粉遇到碘变蓝的原理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慢羊羊村长头饰、馒头、土豆、白菜、胡萝卜、香蕉、梨、标有字母a与b的奶粉,棉签、图卡、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碘伏。
1.(师)慢羊羊:"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慢羊羊村长,最近我发明了一瓶神奇的药水---它叫碘伏。"提问: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什么颜色的?(棕褐色),闻闻它的气味。
2.(师)慢羊羊:"碘伏有消毒的功能,打针的时候经常用到,细菌看见它就跑,最近我发现它除了能消毒之外,还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来看看桌子上的`食物,从中随便选一个馒头,看看它加入碘伏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慢羊羊: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看一看其他食物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带领幼儿认识图卡。"
二、幼儿操作。
1. 让幼儿试一试,将碘伏滴到食物上,观察现象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哪些食物变蓝了。
2.记录。哪些食物发生了变蓝的现象,在对应的栏里打勾,教师验证有异议的食物。
3.揭示现象。你知道为什么有些食物会变蓝吗?因为他们中都有一样东西叫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三、问题解决--运用。
1.让幼儿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帮警长辨别a与b瓶中谁是假奶粉。
2.让幼儿自由选择a与b的奶粉,用碘伏的方法试一试,哪瓶合格哪瓶不合格。
四、结束游戏。
让幼儿回去做一份食物淀粉大抽查。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有些东西是有生命的,有些东西是没有生命的。
2、萌发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珍惜有生命的'东西。
活动准备 图片:常见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观察图片
动物-植物-交通工具-日常用品
请幼儿相互说说这些东西的名称。
二、图片分类。
指导幼儿将这些东西按有生命和无生命进行分类。
三、交流分类的情况。
1、根据幼儿的分类,进行讨论。
(1)会叫的东西都有生命吗?
(2)会动的东西都有生命吗?
(3)不会叫、不会动得东西都没有生命吗?
(4)什么东西是有生命的?
(5)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有生命的?那些东西是无生命的?
2、幼儿再次分类。
四、教师小结。
由小到大,逐渐成长,最后死亡的东西,它们是有生命的(动物、植物)。
而工具、用品,它们虽然能动、会叫、会坏,但它们是没有生命的。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教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1977)、伽利略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婵娟共鸣依赖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
互动4
再次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4.达标反馈
(1)简要说说科学与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是一致的?
(2)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①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②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5.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
2)实践探索
查找各种资料,收集古今中外的涉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神话故事,准备在班上交流。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共同基础: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与艺术
共同目标: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7.资料下载
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每年的国际会议都邀请画家按照会议的主题作画。作者中有李可染、吴作人、黄胄、华君武、常莎娜等艺术大师,也有鲁晓波这样的后起之秀。这些作品既给予科学家艺术欣赏,又触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受到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赞扬。
我想,现在大家可以相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他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但是,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码?他们很可能是确实不可分的。如果是这样,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第二课时
1.情境导入
讲讲我国古代的人们面对冰清玉洁的月亮表面的蒙蒙黑影编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实例。
2.课前热身
(1)请一个同学说出::《科学与艺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3.合作探究
四边互动
互动1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自选文中一部分,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问题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问题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问题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互动2
班级交流
明确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本活动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杂技节目《顶碗》视频。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3.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教学方法和手段:
谈话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练习巩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幼儿活动设计意图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杂技表演《顶碗》视频,幼儿观看。
2、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
1、欣赏视频顶碗
2、认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铺垫。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3、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4、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3、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4、幼儿发散讨论。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幼儿进行大胆尝试,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1、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2、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3、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4、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1、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2、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3、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1、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2、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3、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4、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1、根据老师出示的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等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2、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3、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孩子们,上场吧!
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水净化的过程,掌握多层过滤方法。
2.敢于大胆尝试,勇于探索与表达。
3.萌发幼儿养成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水污染的视频。
2.毛巾、海绵、纱布、饮料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给谜语,请小朋友们猜一猜是什么:“用手抓不起,用刀切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水有什么用?我们生活中离得开水吗?
二、了解水体污染的情况。
1.老师播放一段水被污染的视频。
2.水为什么会这么脏?看了这么脏的水你有什么感觉?
三、尝试净化水。
1.瞧!这就是从河里打来的水,多脏啊!你有办法能让脏水变干净吗?
2.教师介绍桌上物品,鼓励幼儿运用物品大胆尝试。
3.请幼儿分享操作结果:
⑴我把纱布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水很快就流进瓶子里了。纱布上有些脏东西,但水还是脏的。
⑵我把海绵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在海绵上,水慢慢地流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比之前的`要干净一点。
⑶我把毛巾放在空瓶口上,把脏水倒进去,毛巾变脏了,水变干净了一点。
4.教师小结:
⑴纱布上的空隙比较大,脏水一下子都流过去了。
⑵海绵上的空隙比较小,能把脏东西抓住,水就变得干净一点。
⑶毛巾上有许多毛毛,就像很多的小手,能把水里的脏东西粘住,所以水就变得干净了。
5.引导幼儿再次操作:逐步增加毛巾的块数,来回过滤瓶子里的水,试一试水有什么变化。
6.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⑴先叠了两块毛巾再倒脏水,比较之前的只用一块毛巾,水变干净一点了。
⑵放三块毛巾后把瓶子里的水重新倒进新瓶子里,水更干净一点。
⑶接着放四块毛巾再把瓶子里的水倒一遍,发现水变清了。
⑷放5块毛巾时,把瓶子里的水再倒进去,水变得很干净、清澈了。
7.教师小结:
毛巾里的毛毛一遍一遍的把脏水里脏东西粘住,没有脏东西的水就变得越来越干净、清澈了。
四、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我们人类很需要水,缺少水的人会很难受,严重的还会晕倒,甚至死亡。水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 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已有经验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
2. 通过对图片的操作去了解不同动物在四季中的习性特点;
3. 乐意探究小动物并热爱它们。
活动准备:
1. 前期知识:已经认识浣熊、青蛙、蝴蝶、海龟、松鼠;熟悉春夏秋冬的特点,认识它们的标记(春天—小花,夏天—天阳,秋天—树叶,冬天—雪花,同课件上一样)。
2. 课件《橡树湖》;操作匹配板人手一份,动物卡片人手四张(画有四季标记的排序板,青蛙、蝴蝶、海龟、松鼠四种动物在四季中习性特征的卡片)。
活动过程:
一. 熟悉课件中的四季场景,引出悬念
1.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做橡树湖。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
2. 师:“橡树湖边的春夏秋冬都一样吗?有一些春天里的小动物在冬天的`湖边就找不到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二. 听小故事,打开思路
1. 师:在橡树湖边,浣熊发生了哪些事情呢?(根据课件讲述小故事)
2. 关于故事内容进行浣熊在四季中习性的提问(春天来了苏醒---夏天会外出活动---秋天不停地吃东西补充养份---在树洞里睡觉过冬)
三. 为动物卡片匹配正确的顺序
1. 师:“可爱的浣熊是这样过一年四季的,我这里还有四种可爱的动物(出示图片)青蛙、蝴蝶、海龟和松鼠。它们又是怎么生活的呢?”(课件关,请小朋友先自由说一说。)
2. 师:“老师为每位小朋友都准备了底版,上面有春夏秋冬的标记,每位小朋友为一种动物安排它们的生活。如果你觉得海龟在冬天里是冬眠的,就把它冬眠的卡片放在雪花旁边,那么春天海龟做什么事呢?找找看筐子里有没有适合放在春天的标记旁的海龟卡片。”(小朋友进行操作,教师观察他们的匹配情况。每桌胶水,小朋友确定了,就可以把自己匹配的卡片粘牢在底版上。)
3. 师:“谁来说一说他为小动物在春夏秋冬里安排了哪些生活?”(请小朋友带上他们的匹配作品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安排,小朋友可以有反对意见并提出疑问。教师打开课件进行答案揭晓。)
4. 师:“把自己为小动物的安排重新搭配一下。”(有条件可以让幼儿上机进行操作。)
四. 思路延伸
师:“瞧瞧地洞里有什么?(课件中的‘冬’里点击地洞后会出现一只土拨鼠)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老师将把它的样子画下来帖在智慧栏,先回家问问爸爸妈妈好吗?关于它的趣事可更多呢!”(自然结束)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利用自己动手制作风车,感受风的变化,喜欢探索风的秘密。
2、简单了解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风筝、塑料袋、幼儿自己制作风车的材料(彩纸、图钉、高粱杆、小剪刀)。
活动准备:
2、关于风的图片(风的作用与危害)。
3、幼儿用书大班上2第10页。
活动过程:
1、看一看,说一说 :
谈话:今天 ,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一看,你认识它吗?(展示风筝让幼儿看,并鼓励他们踊跃发言)老师带来这件礼物的同时还带来了一个问题:怎样让它飞上天?
2、想一想,看一看:
(1)一年四季的风有什么不同?(春天的风柔柔的、暖暖的,夏天的风热热的,秋天的风凉凉的,冬天的风冷冷的)
(2)你知道人们利用风做了哪些事情?(鼓励幼儿想一想,大胆发言,老师可作适当提示)
展示图片,让幼儿看一看,老师小结:人们利用风发电、风可以把我们的湿衣服吹干、庄稼可以借助风传播花粉、小朋友们利用风把风筝送让天、风还能吹响风铃……
老师: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但有时却能造成很大危害。
(3)看图片,让幼儿了解台风、飓风的危害:引发海啸、吹倒大树房屋、翻船等,它是一种自然灾害,但人类有信心有一天能征服它。
3、试一试,做一做:
风能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风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它一起做游戏?
指导幼儿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风车(提醒幼儿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4、玩一玩,找一找:
让幼儿玩风车,感受风速、风向变化对风车的影响。
(1)让幼儿站在原地,观察风车,说一说它的转动速度。
(2)让幼儿试着慢慢走,观察风车的变化。
(3)跑起来,让幼儿再观察风车的变化。(幼儿跑动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不要让风车正对小朋友的脸)
教师小结:风车转动的快慢和风速、风向有关,风速越大风车转动的越快、迎着风转动的快。
5、听一听,学一学:
秋风起来了,树叶在慢慢地落下来,有时它在院子里到处飞,是谁让它飞起来的?(风)小朋友们观察一下,除了树叶会被风吹起来,还有什么东西会让风吹起来?(塑料袋、纸)
如果让这些垃圾消失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变得更美!(培养幼儿不随地扔垃圾、见到纸屑捡起的好习惯)
6、课堂延伸:
小朋友们制作一个风铃,试一试,挂到房间的`哪一个位置,发出的声音最响亮。活动设计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学习。活动遵循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从说一说,在知道风筝上天需要风的基础上,了解风帮助人们做好多事情,也知道过大的风带来的危害,不过随后给幼儿提示不要对风产生恐惧,风还是我们的朋友。指导幼儿做一做,玩一玩,让他们去感受风的“趣”。同时也让他们在尝试中探索风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简单了解他们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2、搜集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3、发展幼儿现象思维能力和动手搭建能力。
活动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活动难点:
简单了解长方体、圆柱体和长方形、圆形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活动区内事先摆放牙膏盒、易拉罐、羽毛球桶、铅笔、橡皮等;装有若干奶盒、药盒、易拉罐的大纸袋,火柴盒、扑克牌、光盘、硬币、魔法师面具。
活动过程:
一、魔术引入,激发兴趣教师戴面具出场,扮演魔法师表演火柴盒变硬币的魔术。
请幼儿思考并回答火柴盒和硬币是什么形状的?(引入正题)二、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
(魔法师的口袋里还有好多的`宝贝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1、分类出示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材料,请幼儿摆弄,试一试哪些能滚动哪些不能滚动,将材料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有的能滚有的却不能。
2、摸一摸,数一数
a、长方体有几个面?上下两个面一样大吗?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小结长方体的定义。
b、 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状的?上下一样粗吗?两个圆面大小相等吗?小结圆柱体定义
3、找一找在活动区内还有那些玩具、物品是长方体和圆柱体?
4、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的?
三、了解长方体和长方形、圆柱体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一张扑克牌和许多张扑克牌演示长方形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让幼儿了解长方体是由许多个长方形组成的。
2、教师再出示一枚硬币和许多硬币演示圆形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了解圆柱体是由许多许多个圆形组成的。
3、请幼儿用扑克牌和光盘分组演示,亲自感受长方形、圆形和长方体圆柱体之间的关系。
四、形体搭建
1、请幼儿相互交流:用牛奶盒、牙膏盒、易拉罐等材料可以做什么样的房子?该怎么做?
2、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制作,教师指导帮助。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正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设计意图:
基础阶段的数学教育要求幼儿能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在利用和运用数学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数数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数概念的大班孩子有必要探索、学习群数的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群数方法来解决生活中数数问题。
活动目标:
1、用糖果探索和发现按群数数的方法。
2、尝试用不同的数数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乐于参加数数活动,体验不同方法数数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按数取物的经验。
物质准备:糖果图片、糖果、盘子若干;记录表、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有吃过糖果吗?糖果厂的老板找不到工人来帮忙装糖果,他很着急,想邀请小朋友当小工人把糖果装进盒子里。
(二)提出要求,初次探索
1、教师出示糖果图片(10个)引导幼儿观察点数。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数一数图上一共有几个糖果?你是怎么数的?
2、引导幼儿猜想两种不同的数数方法哪种较快。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一个一个数比较快,还是两个两个数比较快呢?为什么?我们动手试一试就知道了。
3、提出操作要求师:糖果厂的老板帮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糖果和一个小盘子,等等请用你想尝试的数数方法把糖果装进盘子里。
(1)在数糖果时,要注意控制你的音量,不要打扰到旁边的小朋友。
(2)要积极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来装糖果。
4、幼儿集体操作验证,教师分别观察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数数的方法并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是怎么数的?那这样数快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2)集中分享数数方法,教师记录并归纳小结。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3-24
大班科学教案11-09
大班蜗牛科学教案09-30
大班《地球》科学教案04-24
大班科学教案05-14
大班科学教案《鸡蛋》03-29
大班科学教案:转动04-02
大班科学教案火箭04-02
大班科学教案电池04-02
大班科学教案影子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