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07 09:44: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总七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瞅瞅、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熟知的纸。

  2、尝试用团、抛、踢等不一样的动作玩纸,体会教学的愉快。

  教学预备:

  餐巾纸、手工纸(红黄蓝绿)、杂志、商店的.广告纸;纸箱等协助教学材料。

  教学过程:

  1、导出教学课题。这就是——展示纸袋。可放啥?我在纸袋里放啦,孩子喜爱的纸,猜一猜是啥纸?

  2、瞅瞅讲一讲。

  (1)餐巾纸(日常生活)---边展示边讲这就是---餐巾纸。

  幼儿教师提问:餐巾纸帮孩子擦啥?你是怎样擦的?

  童谣:餐巾纸,折起来,擦鼻涕,真干净。

  (擦过的餐巾纸放哪儿?)

  (2)我的纸袋里另外还有——展示手工纸(色彩)

  提问:这就是啥色彩的手工纸?(红黄蓝绿)手工纸可干啥?(可剪、可撕)

  游戏:手工纸变变变,变架飞机飞飞飞……

  (3)商店的广告纸(认讲平时用品)---

  提问:孩子在广告纸上看见了啥?

  探讨:你想到商店买啥物品?

  (4)我们再瞅瞅,纸袋里另外还有——杂志(新闻)

  提问:杂志是哪个看的?杂志上有何?

  总结:孩子长大啦,也来看新闻、看小故事。

  3、玩杂志

  (1)超捏捏捏!(团成球)

  捏捏捏,使劲捏。哪个的球小?哪个的球大?

  (2)抛——我的杂志球,飞起来喽!

  踢——我的杂志球,踢起来喽!

  滚——我的杂志球,滚过来喽!

  4、送纸球孩子回家。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让幼儿初步接触光的穿透现象(仅限手电筒的光),知道光穿过不同的物质会产生变化。

  活动准备:手电筒,布,毛巾,镜子,皱纸,手工纸,厚纸板,塑料杯碗,玻璃片、不锈钢杯,瓶,水彩颜料,棉签,小盆,筐。

  动流程:设置情景 观察尝试 交流讨论 游戏巩固 延伸活动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带幼儿进入比较昏暗的活动室,悄悄将手电筒的光照在白屏幕上: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光)

  二、观察尝试,操作感知

  1、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光影:

  ①.你看见了什么?

  ②.教师用厚纸把光遮住:我是不是把手电筒关掉了?光到哪里去了?(光被遮住了,光穿不过去。)

  ③.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遮住光,光都穿不过去?

  2、幼儿操作:这里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小朋友用手电筒试一试看光能不能穿过去。

  ①.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物质。

  ②. 幼儿发表意见并当场实验(我发现光能穿过……光不能穿过……)

  ③.小结:有些东西光能穿过去,有些东西光穿不过去。

  三、交流讨论,发现不同

  1、教师引导,激发幼儿回忆:刚才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光变颜色了”,“光穿过去变淡了”……)

  2、教师同幼儿共同检验。

  3、提问:光穿过这些东西,照在白屏幕上的影子一样吗?

  4、幼儿操作透光材料,在白板上实验光影的变化。

  5、小结:穿过不同的东西,光会变得不一样。

  四、游戏巩固,加深印象

  1、结合生活实践提问:

  ①、你们见过彩色的灯吗?(红绿灯、舞台灯……)

  ②、猜猜看它们是怎样做出来的?(灯泡上盖上有颜色的东西,灯就变颜色了……)

  ③、老师这里有一个彩灯,猜猜看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2、幼儿游戏:用棉签沾上颜料,溶解在水中,晃动形成彩色的灯。

  3、检验成果:你的灯会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用手电筒检验)

  五、迁移活动

  1、提问:你们觉得光怎么样?为什么?

  2、再次小结:有些东西光穿不过去,有些光又穿得过去,而且穿过去以后还会变颜色,真好玩。

  3、提问:除了光穿过以后会变颜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迁移,引起下次再探索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科学教案 篇4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包括五课,分别是"认识水"、"有趣的浮沉现象"、"改变浮和沉"、"水面的秘密"、"水往高处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本单元是在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对水进行探究的第一单元。学生对水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对水有徐徐哦亲身的体验,这些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探究活动。练习后边的内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会不断深化,解决问题的途径会更多,关于水的知识性内容会更全面,因此本单元有关科学方面探究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了科学的探究方法、获得有关水的基础知识之后,便于进一步研究有关水的相关知识,将探究活动持续下去,学会长期谈及活动的方法,培养长期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认识水"一课,是探究水的起始课,通过研究水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利用感官认识食物的重要性,并合理运用感官观察水,让学生认识水的特点;"有趣的浮沉现象"和"改变浮与沉"两课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改变浮沉的方法,从而认识到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水面的秘密》和《水往高处走》

  两课是由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实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动手做,认识到水的表面张力和水的毛细现象的特点,并学会用掌握的只是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资源分析

  一、充分利用我们周围水的分布状况,认识水的分布广、用处多。

  二、利用现有的教学仪器和教学设施,进行课堂试验,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学习掌握什么是水的浮力,流水产生力量。

  三、学生利用自备材料进行制作蜡花、潜艇模型、小水轮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探究感官的作用,并合理运用感官对水进行观察。

  2、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

  3、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

  4、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7、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本单元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意识到观察实验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由于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4、体验到科学探究成功的快乐;体会到科学知识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和水的基本性质。

  2、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浮沉,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

  3、知道改变浮沉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5、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观察实验能力。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难点:

  1、实验发现,在水中不论下沉还是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案《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二)》。

  2、水流产生力量的大小与水的流量、流速等因素有关。

  单元课时安排

  10、《认识水》1课时

  11、《有趣的浮沉现象》2课时

  12、《改变水的浮沉》2课时

  13、《水面的秘密》2课时

  14、《水往高处走》1课时

  单元复习测评2课时

  10认识水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手等)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

  2、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

  3、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并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性质,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2、能判断什么样的物质是液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水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并在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水是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进一步认识水是怎样的液体。

  教学准备:

  1、在讲台桌上用透明塑料杯各装着一杯醋、自来水、牛奶、酱油、雪碧、酒、油;

  2、各组一杯海水、自来水、矿泉水、鱼塘水、筷子。

  教学过程:

  一、找"水"。

  1、教师指着讲台桌上的7杯液体(焦急状地):糟了,刚才老师在倒水的时候忘了给不同的`杯子做上记号,现在不知哪杯是水,同学们快想想办法帮老师把当中的一杯水找出来吧!(学生一听是要帮老师找"水",都非常的乐意,积极性很大。)

  2、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找"水"?各小组讨论分辨的办法。

  3、学生分组讨论分辨方法。

  4、小组代表上台辨别哪一杯是水。师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找出来的,为什么这样想?

  5、肯定、鼓励学生能根据平时的经验进行分析、辨别出了这一杯自来水。这样的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学习活动非常有用。

  二、观察"水"。

  1、刚才同学们帮老师找出了这杯水,想不想用更多的方法辨别水?

  2、那么只有正确认识了水的特征,才能想出更多的好方法来。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呢?

  3、借助桌子上的这些材料你们想用什么方法研究水的特点呢?

  4、在不明白某种物质是否安全、卫生的情况下,能不能随便就去尝呢?

  5、学生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三、描述"水"。

  1、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2、各小组汇报,不重复汇报相同的发现。

  3、你们能否对水的特点归纳一下呢?

  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水这样搅起来有泡泡,还有旋涡,又没有固定形状的?

  5、学生举例。

  6、你们知道刚才所说的这些都是什么样的物体吗?

  7、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海水、鱼塘里的水、矿泉水、想了解它们吗?

  8、老师会分给各组一份这样的一些水,希望每组都能像刚才那样仔细地去观察这三种水,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就是有些水大家并不太熟悉,能不能直接去尝它们的味道?

  9、各组派一名学生领材料。并分组自由观察研究。教师巡视。

  10、学生汇报新发现。

  11、刚才大家发现了这三种水各自不同的特点,那么它们和自来水相比,有相同的地方吗?

  四、总结拓展,畅谈感想。

  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想研究什么?

  2、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们能有这么多的发现吗?

  3、提出希望今后大家都能保持这种良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

  板书设计:

  10、认识水

  像水这样能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教学反思:

  11有趣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科学知识方面:认识水有浮力并知道所有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合作与交流的习惯。

  教学具准备:

  教具:水槽、乒乓球、石头、测力计。

  分组实验材料:木块、玻璃球、图钉、橡皮筋、橡皮泥、饮料瓶、水槽、气球、测力计、钩码等。

  多媒体课件:湖泊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故事:在森林里,一只饥饿的狼正在追赶一只小兔子,它们跑啊跑,终于来到一条小河边,走投无路的小兔子灵机一动,抓起旁边的一块大木头跳进河里,慢慢地游向河对岸。狼也紧追不舍,来到河边,看见河里的小兔子,便大声喊道:"别以为抱着个东西就能游过去!"于是,它抱起一块大石头跳进河里,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引入《有趣的浮沉现象》(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再现浮沉现象

  通过情景图,再现生活中的浮沉现象,目的是以情景图为载体发现现象,以现象为依据提出猜想,以猜想为导向进入浮沉现象的探究过程。

  2、探究浮沉现象

  在本环节教学中,师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放入水中会怎样。在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由于不同的生活经验会做出不同的猜想结果,产生分歧,促使学生将探究活动深入下去,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经历了从问题、假设、验证到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完成了沉浮现象的初步认识。(课件展示)学生汇报结果,

  3、探究水的浮力

  ⑴根据实验结果,生成新的问题:

  教师引导: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就是有趣的浮沉现象。为什么木块、乒乓球、饮料瓶等物体可以浮在水面,而橡皮泥、尺子、鸡蛋这些物体就沉在水底呢?

  猜想,(因为它们轻。可能因为是空心的吧?木块是不是空心的呀!)

  ⑵验证猜想,深化理解。

  学生分组做实验、交流感受。

  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水中有一种力量在托着水面上的物体,所以它们能浮在水面上。板书:浮力

  4、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浮力呢?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 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 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3. 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 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2. 3个盆或桶 ( 蓝、绿、红色 ) ,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 录像或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 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 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 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 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

  (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 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

  5. 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 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 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

  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 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 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重点: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难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花盆、花铲、植物种子、热水、冷水、泡种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带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想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方法。

  (二)学习新课:

  1、种茄子。

  (1)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我们光说还不行,还需要同学们亲自来实践!你们小组商量一下,种什么好呢?

  (2)确定种植的植物,并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3)师:种植需要哪些步骤?

  (4)选择合适的工具,种植植物。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师:通过这段时间种植植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有的小组活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

  (3)师:怎样确定哪个小组的种子发芽率高?

  (4)学生汇报测定。

  3、给茄子准备“营养”。

  师:人的生长需要营养,茄子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让我们给茄子准备一些营养吧!

  4、记录茄子的一生。

  师:想一想,茄子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采用哪种方法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进行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半途而废。

  5、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标

  (一)认清科学与艺术的相同之处

  (二)理解文中的一些句子的含义,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三)理解文中例证法及其作用

  二 教时安排 2课时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李可染的水墨画“晓阳辐射新学光”和“超弦生万象”。

  2.课前热身

  (1)介绍李政道其人及文章背景

  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 学 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 轼 的《水 调 歌 头》, 到 迈 克 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 的阐述,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

  (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部分词语

  潜意识 婵娟 共鸣 依赖 奠定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逐字逐句地读懂课文,最好能把一些概括抽象地话,通过理解,在头脑里形成具体的事物。

  互动2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互动3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4-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病毒》04-29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