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时间:2023-06-06 10:33:4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1

  【考纲呈现】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教学过程】

  (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

  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

  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新疆,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

  (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学生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题思路。例1通过自然带确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图中去找。例2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判断沿途的气候类型,得出对应的自然带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爬过高大的山体,像黄山、庐山等,在爬到山顶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呢?--海拔变高,气温变低。好!我们来看这座山,植被从山脚到山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气温、水分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变化。这种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垂直自然带数量问题。

  1.第一种情况,两座山海拔相同,纬度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2.第二种情况,两座山纬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所以,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有3个。

  第二,关于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

  第三,关于雪线高度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气温。

  (当堂练习)例4

  (结束)最后用3句古诗结束今天的课程。

  请说出以下诗句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分析推理出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宜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读图分析,能够将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发现与总结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感悟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维持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认识到因地制宜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分析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地图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争做导游,请学生将大屏幕图片所展示的风景照片(西欧草坪、亚马逊热带雨林和撒哈拉大沙漠)与所在地一一对应。并且追问: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过渡:事实上,差异性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环境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1)案例分析,认识差异性

  教师引导: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学生举例说出身边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并且设问:你们的身边还有那些地理事物体现出了地理事物不同尺度的差异呢?

  教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海南、漠河、内蒙古、新疆的景观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不同尺度的.差异,区分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差异。设问: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景观呢?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2)合作探究,寻求成因

  活动:学成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别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讨论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的可能原因。并让学生进行记录,分享成果。

  教师幻灯片展示: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结构图。

  过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自主、合作,探讨规律

  ①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小组合作完成教材79页结合中国南北景观差异图分析:什么是地域分异?我国从海南到漠河依次出现的植被类型及其变化原因?

  教师幻灯片展示:从海南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我们把这种叫做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过渡:同学们,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纬度地带分异规律,那我们看看为什么中国东西部的自然景观差异如此大呢?

  ②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教师展示“陆地自然植被分布图”,请学生描述从西欧出发,沿北纬40度纬线向东前进。想一想,自然景观将发生什么变化?从中总结出景观的变化规律?

  学生思考回答由于海陆位置的关系,导致距离海洋越远的地方水分减少的越多,从而引起了干湿度的变化,这种就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过渡:以前老是说过学习地理知识都是可以解释实际问题的,那我们看看今天我么学得新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呢?

  3、强化巩固,运用新知

  教师设置三个情景,分别让每个小组进行思考:

  情景一:夏季,我从海南乘坐火车去黑龙江,沿途我会看到什么样的植被呢?为什么?

  情景二:夏季,我从上海前往乌鲁木齐,我会看到沿途景观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情景三:夏季,如果要去爬秦岭了,我从山地爬到山顶,沿途植被会发生变化吗?如果有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

  4、小结作业

  教师请学生进行总结,并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请学生画出世界自然植被的分布模式图,下节课进行展示。搜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对其进行解释。

  五、板书设计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尺度

  2.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

  3.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2.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

  3.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三、德育目标

  结合差异性的学习,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确观念。

  教学重点

  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板书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介绍引导 请同学们说说你去过的旅游地区和长白山地有哪些差别呢?可以从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描述。其特点为什么不同?(因为位置不同导致水热不同气候不同 相应的土壤、植被等)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介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板书 一、空间尺度划分:

  教师介绍 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板书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过渡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这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板书 二、自然带

  1.概念

  过渡 刚才同学们已经分析了自己所在区的植被类型,自然带名称就是植被名称加上带字。

  板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

  提问 为什么自然带用植物命名?请同学们读图并分析讨论。幻灯片形式

  (1)请描述图中符号代表的自然带。

  (2)哪些属于温带森林?哪些属于热带森林?

  (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

  (4)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

  (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讨论 阅读课本P98“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的基本分布情况:

  学生回答 略。

  教师总结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板书 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启发提问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讲解 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介绍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启发提问 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讲解 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设问 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学生答)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东部地区离海近,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所以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影响不到,所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学生补充)降水多少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降水丰富的地方会生长森林,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师归纳 这两位同学肯动脑子,分析得很好。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图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讨论回答 越向山上走感觉越凉,越潮湿,需要穿大衣。

  教师 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讲解 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启发讨论 完成P101活动题(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

  学生讨论回答 略。

  教师讲解 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8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

  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教师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假期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并说一说当地的景观都有什么不同。(PPT上同时播放四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很直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陆地自然带

  【教师】PPT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学生读图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

  【学生】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教师】我们如果坐火车从中山出发到北京,一路上会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带的景观呢?

  【师生总结】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也就是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因素

  【教师】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

  【学生】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师生总结】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3.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因素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师生总结】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两幅景观图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大家都会看到哪些自然景观呢?请同学们课下自由交流,互相讨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6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体现的。本节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标分析:

  ●知识和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阅读“喜马拉雅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第二节内容,学生学完了前四内容,已基本掌握了气候、生物、土壤、水和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估计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和思考,得出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地域差异性。但地域差异性的分异规律对学生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① 问题探究教学法 ② 多媒体教学法 ③ 图转化教学法 ④ 案例教学法 ⑤ 讨论归纳教学法

  学习方法:① 小组合作学习法 ② 图表学习法 ③ 比较学习法 ④ 案例学习法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教案 】相关文章:

大班数学按物体的差异性排序教案11-03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03-16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11-04

初中地理教案03-29

初中地理教案11-07

高中自然地理知识总结12-27

初中地理地形教案03-01

有关初中地理教案11-25

高中地理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