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扬子江原文及赏析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3-05-28 09:27:26 赏析 我要投稿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6篇)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1

  原文

  过扬子江二首·其一

  宋代:杨万里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译文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空中的飞霜使寒气仍在,风平荻静,江水无波。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云开雾散,东南的天空一片澄碧,晨光映照得江面火红一片。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只有壮美山川照应着雪霁晴空。

  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过江时携带着瓶子取一瓶江水,煮清茶一杯,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

  注释

  只有清霜冻太空,更无半点荻花风。

  子江:长江在扬州到镇江间的一段,古人称为扬子江,因其地有扬子津和扬子县。流霜:空中的飞霜。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

  天开云雾东南碧,日射波涛上下红。

  千载英雄鸿去外,六朝形胜雪晴中。

  英雄:这里指岳飞、张浚等名将贤相。鸿去: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形胜:(山川)壮美。

  携瓶自汲(jí)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

  赏析

  这首诗开头写江上景色。

  首联上句写空中流霜,寒气犹在,见其时为晨;下句写风平荻静,江水无波,状其日为晴。

  颔联出句写云开雾散,天色澄碧,复状其晴;下句写旭日东升,光芒似箭,又见其时为晨。若诗到此结束,那也不过描写了清晨江面晴朗、平静的景色而已,但紧接着的.一联,为全诗开拓了一个新的境地。

  颈联对句的一个“晴”字,将前两联的描写作了一个概括。但与“六朝形胜”连在一起,其意就不止于描写气候的晴朗了。扬子江畔,为六朝故都所在,而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又与南朝十分相像。此时宋金已缔结和议,宋朝以屈辱的条件,换得了一个苟安局面,因此扬子江畔,这古战场也渐趋平静。这里的“晴”字,除指气候外,也含有形势平静之意。“雪”字与出句“鸿去”呼应。此处“飞鸿”,指“千载英雄”,也就是杨万里同一年在《初入淮河四绝句》中提到的岳飞、韩世忠、赵鼎、张浚等名将良相。昔日的英雄如飞鸿一去,渺然难追,空于山川形胜,照应着雪霁晴空。在山川形胜中寄寓了对英雄人物的感怀和对局势的忧虑。

  尾联回到题上,“汲江心水”,正是过江之时,携瓶及水,煮清茶一杯,此时诗人正在迎接金国使者途中,将在金山绝顶的吞海亭煮茶招待金使,这两句看似旷达,实则流露了对现实的无奈。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2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

  赏析

  总体

  这首诗是“以诗代书 ”诗人从京口(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附近扬子江暮秋时节的肃杀景象缓缓写起,从迷茫的景色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怀想起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全诗在结构上层层引进,步步深入,读来如友人晤谈,娓娓情深。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作者在对越中扬子江(即长江)暮秋的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滞留异乡的客愁和对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第一部分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的“ 木叶纷纷下”到“独夜仍越乡”,写秋江暮景和月夜客思。诗人在与京口遥遥相对的靠扬州那面的长江北岸,他独自一人,临江而望,看见经霜后的树叶纷纷落下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两句,是采用因果倒装的手法。东南地势低湿,暮秋时节雾多霜大,所以树木的叶子纷纷脱落。这里逆笔取势,有力地突出了“木叶纷纷下”这一具有特定含义的`秋景,造成萧瑟气氛 。“木叶纷纷下”是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在“木叶下”三字中嵌以“纷纷”二字 ,突出了落叶之多,这正切近初冬的“暮秋”节候,遣字生动、准确。开始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接着作者看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傍晚时分 ,长江两岸林山相依,暮色苍茫;而江天相接,一片青苍。两句中 ,“相”字使林山与暮色融合无间,显得暮色广阔无边 ;“空”字 ,又生动地描绘出了在余光映照中,江上的空明景像。两岸与江中,迷茫与空明,构成了一幅极其动人的秋江暮景图。

  前四句都是客观写景,通过景语来暗示情绪,后四句,诗人则是把情、景交织在一起来表现,让感情逐渐显露出来。“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作者临江眺望愈久,暮色愈加浓重,只听见江上凄紧的秋风和澎湃的水声 ,浩大而又苍凉。“暝色”与“秋声”,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使人产生愁绪,而“况复久”、“亦何长”的反复感叹 ,更加强了这种愁绪的沉重,诗人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眺望了很久,才看见月亮从江边升起,水面漂荡着一叶孤舟 ,此时更激起了作客越乡的孤苦愁绪。“微月”,写出月光在江雾笼罩中,一片朦胧的景象,与孤舟相映,把羁旅之思表达得更为强烈;而下句中的“仍”字,说明作者驻留已久,独夜乡愁,难以忍耐。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感情的逐步变化,为下文勾起无限的故人之思,作了充分的铺垫和酝酿。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最后四句,写对襄阳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它是前八句情、景的必然深化,也是全诗的题旨所在。这四句,作者不断变换角度和手法,将思友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诗人在月下吹起笛子,以抒发对故人思念的情怀,然而这笛声只有长江对岸的京口听得到 ,那关山万里、远在湖北襄阳的友人孟浩然是听不到的。这两句是从自己方面着笔,写对襄阳故人的思念。“寒笛”二字,不仅表示夜深天冷,也表明笛声凄咽,思念故人的愁绪已显。同时,作者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笛声难达,情思难传,思念之中,也流露出怅惘之情。最后两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又换了一个角度,从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着笔,表现江、汉两地的情思相牵。作者想象,孟浩然今晚也在思念自己,此刻也在赋诗以表达久别后的怀念之情,分处汉水(襄阳在汉水之侧)和长江两地的友人 ,彼此遥望。“咏思劳今夕 ”,表明了孟浩然的诗人身份,而以写诗来表达相思还透露出文人风雅 ,特别是一个“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之切。通过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 ,而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对方的强烈感情,诗情婉曲而深厚 。“遥相望”三字,还留下了悠远的余味 ,诗人仿佛在说,我们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啊!结句如袅袅余音,留下了无尽的情思。全诗从写景开始,到情、景交织,再到抒发怀人之情,层层深化而又联系自然,从容不迫而又变化多姿,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技巧。

  独创性

  但是,它比短札还多了一层诗歌所特有的诗情美和声情美。诗为五古,在平仄安排上本可随便,但其中如“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却与律句较为接近,大致对仗,显得音调和谐。全诗一韵到底,读来自然流畅;前五韵为平声,而最后一韵却用仄声,平仄相间,流畅中也有变化 。古诗句法本重散行,但从“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阳”八句,每两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对偶,初看好像排律,作古诗而又给人以整饬和谨严感,体现了诗人的独创性。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3

  原文: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文:

  被元兵扣留数日(相当随风去北海游玩过),终于脱险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赏析:

  作品赏析

  【注释】:文天祥在赣州知州任上,以家产充军资,起兵抗元,入卫临安,不久任右丞相,赴元军谈判被扣留,拘押北行。后脱险南归,率兵抗击元军。景炎元年(1276),他在从南通往福州拥立端宗以力图恢复的途中,作《扬子江》一诗述志。景炎三年(1278),他因兵败被俘,坚持了四年的狱中斗争,终以不屈被害。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4

  扬子江

  宋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译文

  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费尽千辛万苦回到扬子江头。

  我的心就像那一根磁针,不永远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注释

  扬子江:长江在南京一带称扬子江。

  北海:这里指北方。

  回从:曲意顺从。

  磁针石:即指南针。

  南方:这里指南宋王朝。

  赏析

  这首诗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这首诗语言浅近,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首句的“北海游”。指绕道长江口以北的海域。次句“回从扬子大江头”,指从长江口南归,引起三、四两句。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5

  原文

  扬子江

  文天祥〔宋代〕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赏析

  这首诗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这首诗语言浅近,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字里行间表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的首二句纪行,叙述他自镇江逃脱,绕道北行,在海上漂流数日后,又回到长江口的艰险经历。首句的“北海游”。指绕道长江口以北的`海域。次句“回从扬子大江头”,指从长江口南归,引起三、四两句。

  末二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了他不辞千难万险,赶到南方去保卫南宋政权的决心。忠肝义胆,昭若日月。

  诗人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抒写了自己心向南宋,不到南方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对祖国的坚贞和热爱。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6

  原文:

  桂楫中流望,京江两畔明。

  林开扬子驿,山出润州城。

  海尽边阴静,江寒朔吹生。

  更闻枫叶下,淅沥度秋声。

  译文一

  船行到江心的时候抬头远望,只见两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辽阔的水面上。

  扬子驿盖在树林的开阔处,而对面的润州城则矗立在群山中。

  海的尽头岸边上阴暗幽静,江面上来自北方的秋风吹起了阵阵的寒意。

  在枫叶掉落的淅沥声中,带来了秋天的讯息。

  译文二

  船行到扬子江中心四面张望,江面风平浪静,两岸景物历历在目。

  船向前行,树木从视线中移开,出现了扬子江畔的驿站;山峰渐渐退去后,显现出润州城。

  江的尽头入海口平静安谧;秋深江水生寒有如北风生。

  更听到枫叶萧萧而落下的声音,这就是淅淅沥沥的秋声。

  注释

  扬子江:流经扬州、镇江一带的长江称扬子江。因有扬子津渡口,所以从隋炀帝时起,南京以下长江水域,即称为扬子江。近代则通称长江为扬子江。

  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桨。指船只。中流:渡水过半。指江心。

  空波:广大宽阔的水面。明:清晰。

  扬子驿:即扬子津渡口边上的'驿站,在长江北岸。属江苏省江都县。

  润州城:在长江南岸,与扬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属江苏省镇江县。

  边阴静:指海边阴暗幽静。阴静:平静、安谧。

  朔吹:指北风。吹读第四声,原作合奏的声音解,此处指北风的呼呼声。

  淅沥:指落叶的声音。度:传过来。

  赏析:

  这是诗人从长江北岸的扬子驿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怀之作。此诗写的是秋景:船儿随波漂流,晚秋的天空与水都很清净,扬子驿在树林中闪现出来,润州坐卧在起伏的山冈之中,海边和江边都是寒意浓浓,枫树叶落,传来淅沥之声。从江北的“林开扬子驿”到江南的“山出润州城”,读者似乎看见一条渡船正由北向南开来,还分明见到了诗人立在船头前后眺望的形象。末二句写船近江南,秋声淅沥,用一“度”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岸上落叶声飘过江面,送进船上诗人耳中的情景。全诗以“望”字贯通全篇,情文并茂,画面清新,构思巧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当年曹操在广陵(今扬州市)看到长江水面辽阔,水势汹涌,直呼为“天堑”,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一带,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尚少开发,所以常被视为边陲地区,对做官的人来说,派赴江南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诗人也不例外。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还算平稳,没有情绪上的反应,但是到了后四句情绪就开始波动了。他到了南岸,发现江边是荒凉阴暗的,江风带有寒气,再加上落叶淅沥的枫树林,诗人突然感受到萧瑟的秋天来了。其实秋天是由北而南的,诗人在扬子驿的时候没有察觉,而到了对岸就感受到这股秋意,这是有原因的。说起来他不是害怕节气上的秋天,而是担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触景伤情,兴起无名的烦恼,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响。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05-27

扬子江原文及赏析6篇05-28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原文及赏析08-28

杞人忧天原文及赏析07-17

牡丹原文及赏析07-17

梅花原文及赏析07-17

曲江原文及赏析07-17

春日原文及赏析07-17

清人原文及赏析07-17

大招原文及赏析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