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23 11:05:3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2: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获得影子形成是有物体遮住光的科学原理。

  理解光源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投影仪、小手电筒每人一个、玩具娃娃、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手影游戏)。

  1:教师在投影仪下用手做各种手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

  师:咦,老师的这双手好神奇啊,快看看老师的手变了什么东西啊?(小鸟)

  师:小鸟在干什么啊?(它在飞)

  师:快看又变什么了?(小狗在叫啊)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拿起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在桌上,观察有无影子(无)。再将玩具放在桌上让光照到玩具上,观察有无影子(影子出现了)。移动手电筒,观察影子的变化。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2: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师一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把光挡住就形成影子。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幼儿二次操作观察透明与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区别。

  教师二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将光挡住光无法透过就形成影子,透明的物体无法将光完全挡住,所以影子就比较模糊。

  三:找影子

  1:我们人有影子吗?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有影子?影子会不会动?

  2:带领幼儿到操场上寻找答案。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纠正。

  延伸活动:踩影子

  幼儿两两一组互踩对方的影子,两方幼儿都要注意尽量别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影子但要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幼儿忽视的,因为幼儿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幼儿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幼儿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学习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身边到处是空气。

  2、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在科学活动中,用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准备:

  1、塑料袋若干

  2、各种实物,如积木等

  3、水缸、充气塑料袋

  过程:

  1、教师让幼儿摸摸几个塑料袋(其中有积木、空气等)

  通过幼儿对固体、液体的感觉,引出对空气的性质的发现

  教师同时点一下三态的`性质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进水缸中,“发现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气?”教师记录

  3、幼儿找空气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这一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吹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他们经常吹,喜欢吹。但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玩具,让幼儿吹泡泡,现成的泡泡液,固定模型(一般是圆型)的泡泡器,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能够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每组若干);已配好的溶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音乐《吹泡泡》,儿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教室。(教师跟着音乐吹泡泡,幼儿会自发地进行接泡泡和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2.教师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幼儿兴奋地发现能“吹泡泡”。教师“顺”应幼儿就此引出课题,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玩“吹泡泡”游戏,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粗细不同的吸管)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的多?”。(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成为幼儿合作伙伴,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先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教师借助幼儿探索结果,用“引”的方法将活动的重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为突破活动的重点做了铺垫。

  三、提供不同的`材料,用记录的形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电线圈,让幼儿猜想吹出泡泡的可能形状。

  2.幼儿分小组,教师提供每组记录表一张,让幼儿在“玩”吹泡泡游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玩”中,幼儿分工协作,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并记录验证结果。让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亲历和感受尽兴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观察,“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都是圆形)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提问:“有什么秘密?”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儿歌游戏结束

  教师讲解儿歌内容,即游戏规则。(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活动延伸:

  1.幼儿学着自制吹泡泡的肥皂液。

  2.区角游戏中提供吹泡泡的材料,让幼儿自发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爬行方式。

  2、借助观察、讨论感知螃蟹、龙虾的爬行特点,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3、 喜欢观察小动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活动准备:

  幼儿与家长一起做的调查表,螃蟹、龙虾若干。大盆4个。

  三、活动过程:

  1、 观察调查表,讨论自己知道的会爬行的动物

  师: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调查表,知道了哪些是会爬行的动物?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2、观察螃蟹、龙虾是怎样爬的?

  师:请来一位小动物,看看他是谁?它会爬吗?看看他是怎样爬的?

  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的'爬行,师:它用什么来爬?你发现了什么?并用语言和动作表达,

  观察龙虾的爬行,师:龙虾用什么爬,他和螃蟹爬的样子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爬行的异同。

  3:游戏:谁会爬?

  教师说出一个动物,小朋友说出它们是否会爬。

  附:调查表:

  自己画一画:哪些动物会爬

  请爸爸、妈妈写下来你画的是哪些动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

  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

  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

  (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

  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小百科:橘(英语:Mandarin orange;学名:Citrus reticulata)是芸香科柑桔属的一种水果。"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过"橘"的二简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观察各种镜子的折射现象,体验丰富多彩的镜子世界。

  2、引导幼儿探索通过改变平面镜的角度来改变物体在镜中所折射出成影的数量。

  3、幼儿的探索兴趣,丰富其想象力,增强口头总结能力为以后作笔头记录打下基础。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放大镜、平面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引入故事情景

  向幼儿提问看过哪些动画片。

  邀请他们一起看课件中的动画片。

  二、 观察放大镜的折射现象。

  喜羊羊建了一个漂亮的镜子屋在羊村请大家猜一儿镜子屋里会有哪些镜子呢?

  灰太狼也想去看一看,还想找出怎么去捉喜羊羊的方法,于是它往屋里一看却吓跑了,怎么会这样呢?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观看课件)

  孩子们探索是不是放大镜把它放大的,幼儿操作并组织讨论。

  三、 观察第二种生活中的镜子哈哈镜

  灰太狼很狡猾回家想了一想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第二天又去了那个镜子屋,他又看到了可怕的现象,吓得到跑回家了。

  他又看到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吓跑,与孩子一起观看课件,然后一起观看自己在哈哈镜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发挥想象,讨论自己在镜中的样子。

  四、 探索平面镜折射的.奥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探索的兴趣。

  灰太狼可能还会来镜子屋,可是喜羊羊只剩下两面普通的平面镜了,我们一起帮助喜羊羊想办法打败灰太狼好吗?

  幼儿进行探索,利用改变镜子的位置及角度来改变物体在镜子中影象效果。

  你们帮助喜羊羊打败了灰太狼,它很高兴所以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到羊村去庆祝,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曲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此次课程。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音乐《火车开了》。

  2.有5节不同颜色车厢的水果列车一辆。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秋天来了,水果丰收了。猜一猜,有哪些水果呢?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运水果呢?

  听音乐《火车开了》,出示水果列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装饰水果列车,学习5以内的序数

  1.请幼儿观察列车,数一数共有几节车厢。(教师和幼儿一起点数,说出总数,一共有5节车厢)

  2.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哪是第一节车厢?为什么?(挨着车头的是第一节车厢)。

  哪是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学习5以内的序数。

  小结:从车头的位置开始数,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3.幼儿学习说5以内序数。

  水果列车的车厢里都装满了水果,幼儿观察,教师引导幼儿说出XX水果在第几节车厢,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4.变化车厢次序,让幼儿再说一说各车厢序数。

  师:小朋友,我的小火车会变魔术你们信吗?老师给你们变一变。变换车厢次序,第5节车厢变成第几节啦?

  师:我们的火车装了这么多的水果,听说小动物搬上新楼,我们给动物们送水果好吗?

  三、给动物宝宝送水果,进一步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1.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都分别住在第几层?数高楼要从下往上数,教师和小朋友一块数,边数边出示数字。(出示PPT)

  2.给动物送水果。第一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的什么水果?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第二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二层楼的小动物……

  3.火车又变魔术了,现在第一节车厢的水果,是什么?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了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四、游戏“开火车”

  开火车的游戏,六人一组,一人当火车头,播放音乐《火车开了》,火车有节奏的向前开,音乐停止后,幼儿说出自己是第几节车厢;再次播放音乐,车尾 变成车头,火车再往回开,音乐停止后,请幼儿说出自己现在在第几节车厢。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数楼房、开火车的游戏,增进对序数的理解。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关注池塘水面倒影及其变化,理解散文意境。

  2、设法使水面成像并发生变化,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重点:观察水面成像及发生的变化

  三、难点:比较原件和复制品的区别

  四、活动准备

  1、一个有风的日子

  2、小区的池塘边放置若干只装满水的大脸盆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

  ------幼儿有序坐在池塘边,静静地观看水面的变化。(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说一说

  ------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比较倒影和真正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什么时候倒影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 听一听

  请幼儿边观看水面变化,边欣赏教师朗诵散文。

  请幼儿学用散文中的“X的变X了”的句型,表达眼前看到的景象,进一步感受散文的意境。

  ● 做一做

  幼儿分组,请幼儿把装水的脸盆当做池塘,观察被风吹的脸盆,制造水面哈哈镜

  启发幼儿移动装水的脸盆,自选一处与众不同的景物进行成像,仔细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启发幼儿设法使水面成像发生变化,如摇晃脸盆、吹动水面等,体验创造的快乐

  ● 想一想

  ------引导幼儿互相观看交流,比较原件和复制件的区别,体验发现的乐趣。

  结合散文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散文的意境。

  附散文:

  小池塘

  圆圆的小池塘,像一面亮亮的小镜子。

  小草照照,好青好青。小树照照,好绿好绿。小花照照,好美好美。

  你照照,我照照,风娃娃也要照照。照一照,哈哈笑:圆的变扁了,扁的变圆了,弯的变直了,直的变弯了。

  亮亮的小镜子,变成有趣的哈哈镜啦!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 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1-06

中班科学教案07-29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水11-29

中班科学教案:膨胀01-10

幼儿中班科学教案11-21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12-11

《桥》中班科学教案10-15

中班科学教案马铃薯04-01

中班科学教案优秀04-01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2:尝试从不同的方向照射物体,获取光源、物体和影子之间关系的经验。

  3: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5: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重难点:

  获得影子形成是有物体遮住光的科学原理。

  理解光源与物体影子的关系。

  活动准备:投影仪、小手电筒每人一个、玩具娃娃、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手影游戏)。

  1:教师在投影仪下用手做各种手影,幼儿猜测这是什么。

  师:咦,老师的这双手好神奇啊,快看看老师的手变了什么东西啊?(小鸟)

  师:小鸟在干什么啊?(它在飞)

  师:快看又变什么了?(小狗在叫啊)

  二:操作活动

  1:请幼儿拿起手电筒打开,让光照在桌上,观察有无影子(无)。再将玩具放在桌上让光照到玩具上,观察有无影子(影子出现了)。移动手电筒,观察影子的变化。关掉手电筒,影子消失。

  2:讨论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教师一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把光挡住就形成影子。光线位置较高时,影子就短。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较少的光线。当光线低斜时,影子就长。这是因为物体阻当了更多的光线。

  3:幼儿二次操作观察透明与不透明物体影子的区别。

  教师二次小结:因为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将光挡住光无法透过就形成影子,透明的物体无法将光完全挡住,所以影子就比较模糊。

  三:找影子

  1:我们人有影子吗?除了人以外还有什么也有影子?影子会不会动?

  2:带领幼儿到操场上寻找答案。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纠正。

  延伸活动:踩影子

  幼儿两两一组互踩对方的影子,两方幼儿都要注意尽量别让对方踩到自己的影子但要想办法踩到对方的影子。

  教学反思

  影子是幼儿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幼儿忽视的,因为幼儿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幼儿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幼儿生活,才能引起幼儿的极大学习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知道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身边到处是空气。

  2、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3、在科学活动中,用语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

  4、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5、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准备:

  1、塑料袋若干

  2、各种实物,如积木等

  3、水缸、充气塑料袋

  过程:

  1、教师让幼儿摸摸几个塑料袋(其中有积木、空气等)

  通过幼儿对固体、液体的感觉,引出对空气的性质的发现

  教师同时点一下三态的`性质

  1、把有小洞的塑料袋放进水缸中,“发现了什么?”

  2、“哪里有空气?”教师记录

  3、幼儿找空气

  4、交流分享最后得出结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这一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吹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他们经常吹,喜欢吹。但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玩具,让幼儿吹泡泡,现成的泡泡液,固定模型(一般是圆型)的泡泡器,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能够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每组若干);已配好的溶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音乐《吹泡泡》,儿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教室。(教师跟着音乐吹泡泡,幼儿会自发地进行接泡泡和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2.教师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幼儿兴奋地发现能“吹泡泡”。教师“顺”应幼儿就此引出课题,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玩“吹泡泡”游戏,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粗细不同的吸管)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的多?”。(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成为幼儿合作伙伴,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先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教师借助幼儿探索结果,用“引”的方法将活动的重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为突破活动的重点做了铺垫。

  三、提供不同的`材料,用记录的形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电线圈,让幼儿猜想吹出泡泡的可能形状。

  2.幼儿分小组,教师提供每组记录表一张,让幼儿在“玩”吹泡泡游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玩”中,幼儿分工协作,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并记录验证结果。让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亲历和感受尽兴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观察,“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都是圆形)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提问:“有什么秘密?”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儿歌游戏结束

  教师讲解儿歌内容,即游戏规则。(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活动延伸:

  1.幼儿学着自制吹泡泡的肥皂液。

  2.区角游戏中提供吹泡泡的材料,让幼儿自发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动物的爬行方式。

  2、借助观察、讨论感知螃蟹、龙虾的爬行特点,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3、 喜欢观察小动物,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活动准备:

  幼儿与家长一起做的调查表,螃蟹、龙虾若干。大盆4个。

  三、活动过程:

  1、 观察调查表,讨论自己知道的会爬行的动物

  师: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了调查表,知道了哪些是会爬行的动物?请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2、观察螃蟹、龙虾是怎样爬的?

  师:请来一位小动物,看看他是谁?它会爬吗?看看他是怎样爬的?

  引导幼儿观察螃蟹的'爬行,师:它用什么来爬?你发现了什么?并用语言和动作表达,

  观察龙虾的爬行,师:龙虾用什么爬,他和螃蟹爬的样子一样吗?引导幼儿观察两者爬行的异同。

  3:游戏:谁会爬?

  教师说出一个动物,小朋友说出它们是否会爬。

  附:调查表:

  自己画一画:哪些动物会爬

  请爸爸、妈妈写下来你画的是哪些动物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

  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

  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

  (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

  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小百科:橘(英语:Mandarin orange;学名:Citrus reticulata)是芸香科柑桔属的一种水果。"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过"橘"的二简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镜子,观察各种镜子的折射现象,体验丰富多彩的镜子世界。

  2、引导幼儿探索通过改变平面镜的角度来改变物体在镜中所折射出成影的数量。

  3、幼儿的探索兴趣,丰富其想象力,增强口头总结能力为以后作笔头记录打下基础。

  活动准备:

  课件、音乐、放大镜、平面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 引入故事情景

  向幼儿提问看过哪些动画片。

  邀请他们一起看课件中的动画片。

  二、 观察放大镜的折射现象。

  喜羊羊建了一个漂亮的镜子屋在羊村请大家猜一儿镜子屋里会有哪些镜子呢?

  灰太狼也想去看一看,还想找出怎么去捉喜羊羊的方法,于是它往屋里一看却吓跑了,怎么会这样呢?他看到了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观看课件)

  孩子们探索是不是放大镜把它放大的,幼儿操作并组织讨论。

  三、 观察第二种生活中的镜子哈哈镜

  灰太狼很狡猾回家想了一想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第二天又去了那个镜子屋,他又看到了可怕的现象,吓得到跑回家了。

  他又看到了什么呢?为什么会吓跑,与孩子一起观看课件,然后一起观看自己在哈哈镜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发挥想象,讨论自己在镜中的样子。

  四、 探索平面镜折射的.奥秘,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提高探索的兴趣。

  灰太狼可能还会来镜子屋,可是喜羊羊只剩下两面普通的平面镜了,我们一起帮助喜羊羊想办法打败灰太狼好吗?

  幼儿进行探索,利用改变镜子的位置及角度来改变物体在镜子中影象效果。

  你们帮助喜羊羊打败了灰太狼,它很高兴所以想请小朋友们一起到羊村去庆祝,随着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的主题曲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此次课程。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音乐《火车开了》。

  2.有5节不同颜色车厢的水果列车一辆。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秋天来了,水果丰收了。猜一猜,有哪些水果呢?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运水果呢?

  听音乐《火车开了》,出示水果列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装饰水果列车,学习5以内的序数

  1.请幼儿观察列车,数一数共有几节车厢。(教师和幼儿一起点数,说出总数,一共有5节车厢)

  2.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哪是第一节车厢?为什么?(挨着车头的是第一节车厢)。

  哪是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学习5以内的序数。

  小结:从车头的位置开始数,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3.幼儿学习说5以内序数。

  水果列车的车厢里都装满了水果,幼儿观察,教师引导幼儿说出XX水果在第几节车厢,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4.变化车厢次序,让幼儿再说一说各车厢序数。

  师:小朋友,我的小火车会变魔术你们信吗?老师给你们变一变。变换车厢次序,第5节车厢变成第几节啦?

  师:我们的火车装了这么多的水果,听说小动物搬上新楼,我们给动物们送水果好吗?

  三、给动物宝宝送水果,进一步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1.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都分别住在第几层?数高楼要从下往上数,教师和小朋友一块数,边数边出示数字。(出示PPT)

  2.给动物送水果。第一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的什么水果?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第二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二层楼的小动物……

  3.火车又变魔术了,现在第一节车厢的水果,是什么?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了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四、游戏“开火车”

  开火车的游戏,六人一组,一人当火车头,播放音乐《火车开了》,火车有节奏的向前开,音乐停止后,幼儿说出自己是第几节车厢;再次播放音乐,车尾 变成车头,火车再往回开,音乐停止后,请幼儿说出自己现在在第几节车厢。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数楼房、开火车的游戏,增进对序数的理解。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关注池塘水面倒影及其变化,理解散文意境。

  2、设法使水面成像并发生变化,体验创造的乐趣。

  二、重点:观察水面成像及发生的变化

  三、难点:比较原件和复制品的区别

  四、活动准备

  1、一个有风的日子

  2、小区的池塘边放置若干只装满水的大脸盆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

  ------幼儿有序坐在池塘边,静静地观看水面的变化。(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说一说

  ------请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么样的`?

  ------引导幼儿比较倒影和真正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什么时候倒影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 听一听

  请幼儿边观看水面变化,边欣赏教师朗诵散文。

  请幼儿学用散文中的“X的变X了”的句型,表达眼前看到的景象,进一步感受散文的意境。

  ● 做一做

  幼儿分组,请幼儿把装水的脸盆当做池塘,观察被风吹的脸盆,制造水面哈哈镜

  启发幼儿移动装水的脸盆,自选一处与众不同的景物进行成像,仔细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

  ------启发幼儿设法使水面成像发生变化,如摇晃脸盆、吹动水面等,体验创造的快乐

  ● 想一想

  ------引导幼儿互相观看交流,比较原件和复制件的区别,体验发现的乐趣。

  结合散文的内容,进一步理解散文的意境。

  附散文:

  小池塘

  圆圆的小池塘,像一面亮亮的小镜子。

  小草照照,好青好青。小树照照,好绿好绿。小花照照,好美好美。

  你照照,我照照,风娃娃也要照照。照一照,哈哈笑:圆的变扁了,扁的变圆了,弯的变直了,直的变弯了。

  亮亮的小镜子,变成有趣的哈哈镜啦!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 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活动反思:

  依据《纲要》精神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利用操作、探索、观察这三种不可分割的教学手段突破本节活动的重难点。教师还让幼儿通过探索获得感知经验,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积极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教师能分配好自己的角色,起到一个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作用,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活动还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由浅入深的引导幼儿去学习、游戏,孩子们对本节活动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在玩中、在游戏中掌握了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