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18 19:32:20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模板汇总九篇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主题:

  本次主题班会课以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上网搜集等方式查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所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如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等。

  活动目的:

  1.通过演讲与倾听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只有丰富的'想象与不断努力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创造。

  2.通过航天知识抢答比赛,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节科学家的故事的主题班会。纵观古今中外,是无数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大家都收集了吗?谁第一个给我们讲故事?

  二、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班主任工作 )

  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个帮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谈谈感受。

  三、进行航天知识抢答比赛

  1、两名主持人主持比赛活动

  2、分小组比赛

  3、比赛开始

  4、比赛结束,给获胜队颁奖

  四、活动小结

  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勤奋学习,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扇动雏鹰奋勇的翅膀,飞上科学的蓝天,共创一片绚丽的辉煌!

科学教案 篇2

  目标:

  1.通过阅读科学知识图画书和自主探索,感知磁铁的吸引力。

  2.尝试用贴标记的方式进行操作记录。

  3.乐于阅读科学知识图画书并积极动手操作探索。

  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回形针、螺丝等物品。

  物质准备:科学知识图画书,将磁铁做成魔术棒与幼儿人数相等,回形针、手帕、书本、不锈钢勺子、铅笔及与实物相应的图标人手一份,集体记录表。

  过程:

  一、阅读科学知识图画书,导入活动。

  出示图画书,第一页:“这是一本图画书,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小朋友去上幼儿园了,他的小背包放在家里,背包里有一根磁铁魔法棒,忽闪着眼睛也想跑出去玩……”

  第二页:“我们看看磁铁魔法棒跑出来了吗?你还看到了什么?”(好多小东西都围着磁铁)

  第三页:“发生什么事了?”(小东西和磁铁魔法棒吸在一起)

  “磁铁魔法棒到底能吸住哪些东西呢?”

  二、探索:磁铁可以吸住哪些东西。

  1.介绍操作材料:

  “我们看看这里有什么?”(回形针、手帕、书本、不锈钢勺子、铅笔及相应的图标)

  “磁铁魔法棒会把这里的哪些东西吸住呢?”(幼儿猜想、讲述)

  2.介绍操作和记录方法:

  “我们用磁铁魔法棒靠近这些东西去试一试,每一样都要去试试。”

  出示集体记录表:“这是什么?”(吸住和吸不住的'标记)

  “你把磁铁魔法棒靠近回形针,如果能吸住回形针,就找一个回形针的标记贴在能吸住的格子里。如果磁铁魔法棒不能吸住回形针,就把回形针的标记贴在这个格子里。贴完了再去拿魔法棒吸别的东西去,试好了,再找标记来贴。”

  3.幼儿探索操作,尝试记录:

  每一种物品都去试一试,每试一种,记得把相应的标记贴到集体记录表中。

  三、集体交流,利用科学知识图画书进行集体记录、小结。

  1.观察集体记录表,讨论操作结果,出现矛盾答案,请个别幼儿操作验证。

  2.小结:磁铁能把有的东西吸住,也有的东西吸不住。为什么会吸住呢?我们以后再去找原因。

科学教案 篇3

  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习区分树的种类。

  2、了解树木的多种用途,培养思维力,想象力。

  3、初步形成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

  准备:

  带领幼儿参观周围人们植树造林的情况。认识几种树木的种类。

  活动过程:

  一、启发式提问。

  1、你见过哪些树木?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吗?

  2、你能说说树木的用途吗?

  二、讨论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1、树木能净化、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弥漫,防止水灾,保持生态平衡。

  2、调节气温,防风遮阳。

  3、树木能制成家具等,生活中不能没有树木。

  三、幼儿应如何做。

  1、学会保护树木。

  2、积极栽种树木。

  四、向幼儿讲述爱护树木的重要性。

  使幼儿懂得不能随意损坏小树苗,也不能乱砍树木,不能在树林中和旁边生活,以免烧毁树木。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将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

  本课主要教学活动有三个部分:

  第一,形成温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决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测定水温,学习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的时候不要将温度计拿到杯外。

  测三杯水的温度,是测量水温的一次演练。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热水变凉是生活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降温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不同温度的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认识温度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每个小组选一名手指感觉最灵敏的学生站起来。(学生讨论后站起来)

  好!你们是你们小组当中感觉最灵敏的,老师来测测你们的感觉是不是灵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边是一杯冷水,右边是一杯热水,中间的是温水。请将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将右手食指放入热水中,感觉到冷与热了吗?

  好!检测你们手指灵敏的时候到了。将左手食指放入温水中,再将右手食指放入温水中,感觉到的冷热一样吗?(不一样)

  【评:(1)以做游戏的形式导入,学生较为感兴趣;(2)选手指感觉灵敏的同学,是为下面感觉到的冷热不一样做铺垫;(3)将左右两只食指插入温水,书本中安排是同时插入后,我经过多次实验,感觉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显。】

  哪只冷一些,哪只热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热一些)

  是这样的吗?可,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冷一些,一只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原先右手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噢,是这个原因致使我们感觉到的冷热程度不一样。(板书:冷热)其实,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它的常用单位:(板书)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二、 正确使用温度计

  过渡: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三杯水的温度?(想)那好,我们先得学会怎么使用温度计,老师介绍,大家要听仔细。

  【评:借助刚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学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温度的心理,激发学生测量的欲望,为学习使用温度计做下铺垫。】

  (1)(出示温度计)这就是温度计,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时,一定要轻拿轻放。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特意做了个大模型。

  (2)这最下端红色的叫液泡,这红色的一条叫液柱,上面还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测量时,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则测出来的温度就会不准。

  (4)读数时,要使视线与液柱的最顶端水平,液柱顶端指向哪个刻度,就是多少摄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

  大家清楚了吗?好!看看老师教具上的温度是多少?(学生读数)改变液柱的高度,学生继续读数。

  【评: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历亲为,动手探究。可是,“动手探究”不是科学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动手探究的同时,我们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在许多情况正是,传统讲授法,也有自己的优势。】

  大家会测量水温了吗?(会),好,我们就来测测这三杯水的温度。注意,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测量过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时记录下所观察到的温度。

  开始测量。

  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板书,一至两组测量的数据)

  我们发现冷水的温度较高,温水的温度一般,冷水的温度较低,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三、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

  1、过渡:大家这么快就学会了使用温度计,并且测量了这三杯水的温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热水放在这里,它会渐渐变凉,也就是温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温度是怎样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还是均匀下降呢……

  2、学生猜测。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快——慢,慢——快,均匀)教师:为什么这样猜?

  【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热水是在渐渐变凉的,但至于怎样变的,学生可能没有细想过。这里教师设问“它的温度怎样下降后”紧接着追问,使得问题的指向性更明,学生思考的难度大大降低。科学课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谜语,它是要有根有据的。】

  (一)方案设计

  4、大家的意见都不一样?那该怎么办呢?

  5、学生答:测。

  6、师追问:怎么测?我只测一次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变化?两次呢?(也不行)那你认为测几次?

  7、对,必须经过多次测量,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大家统一一下,测6次好吗?

  8、那隔几分钟测一次呢?

  (1、2、3、4、5……)

  9、一分钟时间太短,可能不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时间长了,又怕来不及,我们就隔2分钟测一次吧!为了时间的准确,老师用秒表给大家记时,2分钟时间一到,老师会报时,你一听到报时,就把观察到的温度及时记录下来,好不好?

  10、除了测量次数和时间间隔,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温度计……)

  11、另外,老师觉得大家还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静,仔细观察,有时记录。

  【评:教师通过一系列引领性的提问,化解了此次实验中的难点,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活动方案,制定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与学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师生互相尊重,也为科学探究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

  (二)实验操作

  1、(发材料)小组长上台来领铁架台和一杯热水。

  2、你们温度计的液柱还在上升吗?(不升了)

  3、好,注意开始记时了,请记录下此时的温度,填入“0”分钟对应的格里。

  【评: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教师统一计时,避免有的小组温度还在上升时读数。】

  4、2、4、6、8、10,观察记录。

  (三)交流汇报

  1、2—3组汇报,教师板书温度。其他小组都记录下来了吧!我们来看这两组的数据。大家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思考回答。

  4、为了直观地看出这种变化,我们往往用曲线图来表示。

  5、出示小黑板: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

  下面就根据第一小组的数据来画曲线图。

  6、师生同步作曲线图。

  7、大家看图,0分钟到2分钟,线段坡度怎么样?(较大)说明温度下降较快,8—10分钟的线段坡度呢?(较小)说明温度下降较慢,这说明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为什么温度变化是先快后慢呢?

  (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的温度相差较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四、拓展延伸

  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

  提问: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

  板书设计 :

  冷热与温度

  摄氏度当我们要想准确地知道物体的温度时,就要借助科学仪器——温度计。

科学教案 篇5

  科学概念

  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过程与方法

  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调查地点:

  调查结果

  生活、学习用品 所用岩石、矿物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分类标准 岩石或矿物名称

  冶炼金属

  建筑材料

  生活用品

  医药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科学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愿意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能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嘀哩嘀哩》、《春晓》,演唱《小树快长高》、《郊游》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能用废旧物品自制沙锤等无固定音高的简易打击乐器。

  3.认识“0”并能准确地拍击带有“0”的节奏。

  4.能在学会歌曲后,跟着老师准确地按音高唱唱名。

  教学重点:

  指导孩子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树快长高》、《郊游》。

  教学难点:

  按音高唱唱名。

  教学方法: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教学用具:

  CAI课件、琴、打击乐器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聆听《嘀哩嘀哩》、《春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景、聆听歌曲

  1、(多媒体展示)古诗《春晓》在清新的音乐伴奏下徐徐展开,老师引导孩子齐声朗读。

  2、教师导入:同学们都非常熟悉这首古诗,能告诉老师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孩子很自然地揭题--“春”

  3、教师板书《春》,同时多媒体视频图象:“听,春雷响了,好多躲在洞穴里过冬的小动物也醒来了,纷纷跑出来跟我们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动物最先出现在我们面前?”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说几个动物的名字(老师根据孩子所说相应点击画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吗?(孩子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这么美的春天,小动物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对春天说一句什么呢?(孩子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气真新鲜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小动物睡了一个冬天,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到处寻找春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小动物找一找,好吗?

  7、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要求:听一听,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个角落里?听完后用歌词来告诉老师)

  8、第二遍播放CAI

  歌曲《滴哩滴哩》,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吗?

  孩子听歌曲,随着音乐节奏自由表演

  9、设计提问:a、春天在哪里呀?

  (孩子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b、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孩子回答: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小草绿了、燕子飞回来了……)

  c、歌曲里小朋友眼睛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有红花,这里有绿草,还有会唱歌的小黄鹂)

  d、你能把这几句歌词唱一唱吗?(老师带孩子一边拍手一边演唱)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

  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

  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

  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

  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

  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

  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 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

  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板书设计:

  1、植物的身体

  根 茎 叶 花 果实种子 第四课时 植物的根和茎

  教学目标:

  1. 观察多种植物的根和茎,了解它们的作用。

  2. 能完成植物根和茎的实验,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重点:知道植物根和茎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难点:怎样用实验去证明植物根和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师备:多种多样带根的植物、一株新采集的特别是根部分完好的小植物、一个能够装进所采集的植物的根的试管、水、少量食用油、一个滴管。

  生备:一段新采集的植物的枝条(上有叶),一把小刀,少量已染色的水,两个纸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知道植物制造食物需要的水和养分怎样进入植物体内、怎样到达植物身体的各部分呢?”

  二、探究内容:

  1. 引导学生做出解释。

  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和养分,茎把水和养分输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2. 了解常见的植物都有根和茎。

  3. 想办法用实验证明根具有吸收水和养分的作用,茎有向叶输送水的作用。

  (1)引导学生提出种种方法。

  (2)选择和教材上的实验相近的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选择什么样的植物做实验?

  ?用什么容器装水容易看到实验现象?

  ?怎样知道容器内的水是不是减少了?

  ?怎样防止容器内的水蒸发?

  (3)设计实验证明

  根部吸收的水和养分通过茎输送到叶上时,可提问:

  ?有什么简便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植物的茎确实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平时我们看到植物缺水叶子会变蔫,根据这一点我们能想出什么方法证明植物的茎有输送水的作用?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科学教案范文02-1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科学教案《病毒》10-16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精选】科学教案四篇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