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5-16 19:04: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中介绍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 探寻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并学会从科学角度来作出正确的解释

  3. 激发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创设:

  借助多媒体演出沙漠的风沙地貌,你想了解这些光怪陆离的沙漠奇观吗?你想探索他们的缘由吗?那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体验

  学生观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 整体感知:

  1、课文中描述了沙漠里的`哪些奇怪现象,你有怎样的感受?

  2、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并对学生回答作简评

  3、初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交流、讨论

  4、作者是怎样把这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运用课文中和生活中的知识来说明)

  5、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交流、讨论

  6、师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把文中现象说清楚,教师适时点拨、简评。

  三、心智启发:(教师根据学生实情做激励性评价)

  1、么道理?

  2、你能不能根据你身边所发生的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科学一定能战胜迷信。

  3、假如你是一个导游,领着你的旅游团正走在青岛夏天的海滩上,这时远处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你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和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一神奇,壮观的幻景吗?

  四、 阅读体验(谈收获引导学生自我小结)

  (1) 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2) 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文学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3) 假如你是一位科研人员,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4) 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结合自己经历体会莘莘学子对母校的深情。

  3、反复诵读,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内容

  二、展示目标(同上)

  三、学习新知:

  1、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找生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万岁,母校》是一首现代叙事诗,这首诗通过叙述母校校庆时学生纷纷回母校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赞美之情。)

  3、分层次,概括内容。

  (1)第一、二小节,点出建校五十年许多学生重新回到母校的感受。

  (2)第三至七节,介绍了不同职业的学生。再现了当年母校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3)第八至十一节,描述了师生共聚的感人场景。

  (4)理解最后一小节。指出从母校毕业的学生,奔赴祖国四面八方,在不同岗位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体现母校的作用,培养我们成为祖国明天的栋梁。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找学生朗读。

  6、分组比赛。

  四、编排情景剧《20年后再相会》

  五、生谈感受。

  六、作业:

  1、写一篇作文《20年后再相会》。

  2、描绘20年后的校园景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懂得文中小动物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保护小树,保护环境。

  4、让学生懂得树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表演法

  教学准备:让学生准备小动物的头饰。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

  一、导课

  小朋友小黄牛栽了一棵小椿树,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长的'怎么样?组织教学听录音用课文内容的录音

  二、教学认读生字

  1、指导学生记“嫩、攀、醉”

  2、学生的讨论结果。

  3、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4、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记这些字。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里见过这个字。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指导书写1、学生说一说。

  2、学生自己哪种方法好。

  3、给生字组词。生字卡片

  四、初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地方。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设计:一片树叶

  哟漂欣赏味滋接伙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手段

  一、精读课文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课文录音

  二、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小兔子、小猴子、小熊在走过小椿树时是怎么做的。

  课后回顾:

  这课文易于朗读和表演,我在课堂上充分的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每个小动物心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觉的他们做的对不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课堂气氛很活跃。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看图学文是将图画和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用文字反映图中的事物,通过看图学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亲人》这篇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是苗族老奶奶高兴地用双手捧着“我”的头,热乎乎地脸紧贴在“我”的脸上,笑眯眯地跟“我”说话,院子里挂满了床单和衣服。老奶奶身后立着一根拐杖。“我”身后的竹蒌、脸盆、棒棰和洗好的衣服,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

  教学本课时,应该注意把图和文中的意境关系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美中“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什么?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欣欣向荣的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唱着欢乐的歌|”与“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1、录音2、有关海港资料、大海画面

  3、看看比比

  教学课时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激趣导入

  1、导语:同学们,听完这首优美的歌曲,一定勾起了你们对大海的向往,你们见过大海,去过海港吗?今天我们就随同作者一起领略大海的风光,听一听大海唱的歌

  2、出示课件:大海风光海港新貌

  提问:1、刚才画面中,你们都看到些什么?

  (充分让学生说)

  3、板书课题大海的歌

  4、齐读课文,体会作者怎样描写画面景物?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一)自由朗读。

  (二)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作者分别在哪几处参观?请说处表示地点的词

  生:(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在这三处,作者都分别看到什么景象?那些词句你觉得用得好

  出示课件:想一想

  1、用“——”勾出在码头、海港、大海处看到的景物,将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表示

  2、大海真的会唱歌吗?为什么作者两次写到大海“唱歌”

  (三)反馈自读情况

  师:在码头,展现在眼前的是什么?

  生(学生边说边板书)

  师:这些景物的描写,作者是抓住它们的.什么特点写的?

  生:颜色

  师:请同学们在表示色彩的词语下面打上“”,并自由地读一读。

  师:你们喜欢这个句子吗?

  生:喜欢。

  师:请一位同学带着喜欢的心情,读一读。

  师:谁能比他们读得更好,能把色彩斑斓的景色通过读,表现出来。

  (学生自由读,抽生朗读)

  师:作者登上海轮,来到海港,又看到了什么?

  生(边说边板书)

  装卸吊车海轮

  出示课件3想想说说:(繁荣的海港景象)

  师:对装卸吊车、海轮的描写,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出示课件4妙句欣赏

  1、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

  2、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师:哪些词语用得好

  小结:对,用上这些带点的词语,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海的歌》教案》,来自网!

  通过比喻的表达方式,把海港一片繁荣的景象写得更具体、生动更形象了。

  分男女角色读着两句话。

  师:看到欣欣向荣的海港景象,作者的心情怎样?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作者的心情十分愉快。

  师:浪花真的会唱歌吗?

  生:不会。

  小结:对,这是作者借浪花来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此时,感觉这涛声也如同自己一样高兴,浪花似乎正在唱着欢乐的歌。

  三、拓展思维,看看比比。

  1、出示课件(四幅图画)

  2、根据以上画面,联系自己的心情,模仿说话。

  生1:太阳朝我笑。

  生2:小树弯下了腰。

  生3:鸟儿跳着欢快的舞蹈。

  生4:花儿向我点头。

  师:同学们真聪明、真了不起。

  四、学习最后一部分。

  师:船在大海上航行时,作者看到了什么?

  生:(边说边板书)

  石油钻探船

  师:“咱们”指的是谁?

  生:中国

  师:请一小组的同学带着自豪的心情读句子。

  出示句子: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师:“一曲新歌”指的是什么?

  (充分让学生说)

  小结:祖国有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就,作者心中无比喜悦,无比自豪。所以觉得大海在随着祖国的兴旺发展,不断在高唱一曲曲的新歌。

  师:请全班同学带着喜悦自豪的心情,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同学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海唱的是一曲(欢乐的、自豪的、赞美的)歌,歌颂了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将来,我们也要为祖国的发展出力,再谱写一曲新歌。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大海的歌

  码头天云海朝阳欢乐的歌

  海港装卸吊车海轮

  大海石油钻探船一曲新歌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大海的歌》教案》,来自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 《三国演义》主题曲、DVD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步骤节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检查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庖官 主簿 谮 绰刀 恃才放旷。

  2.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3.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学生活动:找出小说的三要素。人 物: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曹操杀杨修。 环 境:战场。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明确:这六个故事分别是: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归纳:事件 心理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密告曹丕 愈恶之教曹植出城 大怒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三、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明确:杨修: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虚伪、狡诈奸猾。(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学生各抒己见)

  1 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总结归纳: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二、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轻率大意刚愎自用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老谋深算?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三、 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教师总结: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2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 、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

  六、作业:试为曹操写“人物评论”。

语文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地毯下的尘土-语文版七年级下教案系列。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读懂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

  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地毯下的尘土-语文版七年级下教案系列》。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一般的文章那样讲究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3.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重点品析“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语文教案 篇8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教学法】自主合作讨论

  【课时】1 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

  2.作者链接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 dǔ ) 都( dū )丧( sāng )( sàng )

  了(liǎo) 舆( yú ) 调( tiáo )恸( tng )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二、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三、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四、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 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 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五、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反馈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子猷( ) 病笃( ) 了( )不悲

  舆( ) 不调( ) 恸( )绝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2)而子敬先亡。

  (3)何以都不闻消息。 (4)语时了不悲。

  (5)便索舆来奔丧。 (6)子敬素好琴。

  (7)便径入坐灵床上。 ( 8)弦既不调。

  (9)因恸绝良久。 (10)月余亦卒。

  3.《人琴俱亡》选自 作者是 ,他是 (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 ”

  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

  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这则故事表现了:

  6.翻译句子: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因恸绝良久。

  1.yóu dǔ liǎo yú tiáo tng

  2.俱 :都。而:顺承,不译何以:以何,为什么。语:说话。了:完全。便:就。索:要。舆:轿子。素:一向。 径:直往。既:已经。因:于是。绝:气息中止。卒:死

  3.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人琴俱亡,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 “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5.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6.(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2)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3)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园地教案09-27

语文《影子》教案12-09

语文《江南》教案12-10

语文雷雨教案07-12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园地教案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