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5 18:53:0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集锦1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学术条件分析

  4 (2)年级有xx名学生,其中女生xx名,男生xx名。这些孩子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都不理想。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薄弱。他们上课听到的知识,课后不会用到,作业正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想得好,愿意思考,不怕错误,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愉快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学生在各方面都会通过上一段楼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二位数除、测角、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理解、多重条形图、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100以内)来数两位数,用一位数来数几百个十,用整个十除以整个十,再用整个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竖平行线的概念,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竖平行线。

  4.让学生知道两种复合条形图。他们可以根据图表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查找信息,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运筹学和博弈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提高本学期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理解大数的教学突出数学的趣味,联系生活资料,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字意识。

  2.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让学生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1)为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注重体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我探索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节省对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关注,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多关注学生掌握了什么,取得了什么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体辅导。

  6.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灵活处理教材。

  7、掌握套路,确保教育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我们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努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认真、勤奋、求真、求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好好学习”,不允许任何人落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习)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用计算器计算

  教学目标:

  1.增加用计算器计算是近几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计算器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适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2.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感受到使用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强和爸爸妈妈到商场购物。李强买了4支彩笔,每支2元,买彩笔需付多少钱?(同学们一下就口算出来了)李强的爸爸妈妈还给家里添置了电器,分别是电视机、洗衣机和微波炉;价格如图(出示图),你能一下口算出爸爸妈妈应付多少钱吗?为什么?那这时候该怎么办?(用计算器计算)可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课题

  二、深入了解计算器

  1.认识计算器。

  a、同学们手里都有一个计算器,你能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有什么?(同桌介绍)谁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生上台介绍)

  b、各个键的'作用、开机键、关机键。

  c、这位同学介绍的可真好。其实常用的计算器有显示屏和键盘两大部分组成。这是显示屏。键盘上又有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配合多媒体课件介绍)1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

  a、会用计算器计算么?好,现在先把计算器开好,我们尝试计算一下这题:128×43=?

  b、请学生说说是怎么摁的?你是先摁…显示…再摁…显示………(注意每摁一次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你们算出来也是这么多?看来计算器算对了。

  现在屏幕上显示的是5504,那要进行别的计算,该怎么办?(a、继续摁b、介绍归零键ac)归零,请同学们继续计算下面两题。

  c、继续计算37500-267

  41600÷128

  首先看第一题:结果?第二题呢?

  都算对了?刚才三题,数据很大,可是利用计算器我们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们觉得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啊?可是赵老师发现,还有个别同学算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那以41600÷128为例,怎样才能算得既对又快呢?谁来介绍自己的经验之谈。出示:看清数据,准确输入。

  3.师示错,介绍清除键。

  恩,刚才的同学说的很有道理。赵老师也想用计算器计算一下我们四年级的总人数,请同学们帮我报数,我来计算:40515050515052

  哎呀,赵老师把四(7)班的人数给输错了,重来吧!(学生反对)

  介绍ce键退格键

  用这两种方法会不会有错呢,赵老师请同学们再来算一遍,我说,你们算。恩,这键还真管用。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那么马虎,计算时要看清数据再输入。

  4.灵活使用计算器

  下面还有任务等着大家算呢。一定要看清数据再输入哦!

  76560+4695

  3201-296

  589×76

  62500÷25

  (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很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计算了,接下来就要来比一比谁算得快了)

  946×57×0(多少?你怎么你们快知道结果?哦!原来这题不用计算器口算更快!)

  99+199≈(298还是300呢,说说你的理由。哦,这题不能用计算器计算,用了就是精确值了,而这里是约等于,估算)

  看来,有了计算器,在计算时也要灵活应用,并不是每个题都需要、都能计算器的。)接下来我就要看看哪些同学能灵活运用计算器计算了。看练习纸第一大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两流程图题)渗透灵活使用计算器

  看来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掌握得很好。现在你能算出李强的爸爸妈妈要付多少钱了吗?一起算一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刚才让大家计算的题数据还比较小,还有更大数据的计算等着你们呢!请看练习纸第二大题算一算:

  142857×1=

  142857×2=

  142857×3=

  142857×4=

  注意:汇报时完整独题

  算了这4题,你有没有什么发现?每题的积与前面的乘数是怎么变化的?(同桌说发现)(好像饶了一圈)是呀,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换种写法:(一圈写)只要知道什么就能知道整个结果是多少?那第一个数该怎么定?那142857×5、×6、×7分别等于多少呢?那×8有没有这个规律了?(没)但也请大家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多少?你觉得142857这个数有趣吧。其实这个数很神秘,请看:神奇数字142857的介绍。其实他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课后大家可上网查找相关知识。

  2.数学上像这样充满规律的数还有很多,请看下面一个:(先完成在练习纸上)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①学生说出结果

  ②交流规律,由几个1的几位数相乘,就写到几再依次减1写到1

  ③那7个1与7个1相乘呢?

  那10个1与10个1相乘的结果会是多少呢?是么?因为我们用的计算显示的位数太少,我们用电脑上的计算器来检验一下。

  看来这个规律的只能到9个1与9个1相乘,其他的就不成立了。

  刚才用计算器不光解决了很烦的计算,而且还让我们找到了一些数学上的一些规律。计算器的作用可真大。

  四、解决课始问题。

  现在你能帮李强算一下他们要付多少钱了吗?算一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光认识了计算器,还了解了计算器上一些键的功能,并且用计算器帮助我们计算,找到了一些数的规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教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学生2:我知道老师出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希望小学给每位学生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年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教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学生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学生2:为什么5年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学生3:我知道,因为年级每年都会发生改变,可我们学号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该是不变的,要是编入年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教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学生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教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后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学生: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末尾表示男生1,连起来就是0502451。

  教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教师:我们这两天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学生1:我打算一个数字编年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学生2:……

  学生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示并进行交流。

  2 .教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学生:想。

  教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学生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示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教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与,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四、全课小结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希望你们用心去观察、思考,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去研究,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课 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 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中感知

  1、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学生看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结: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1

  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手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

  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3)小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验1公顷、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1平方千米的表象;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分米的含义。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体会1公顷、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二、出示教学目标

  是师生共同读出目标,确立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师精讲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知道小明搬了新家。今天,小明高兴的邀请小朋友们到他的新家参观。点击课件:出示情境图

  2、看,他们现在来到了哪儿?

  3、观察画面,你发现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4、带着这么多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公顷的世界。

  (二)认识公顷、感受大小

  ⑴、体育课上100米大家都跑过吗?你能想象100米有多长吗?

  ⑵、如果用4条100米的跑道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计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吗?

  ⑶、小结:在数学中,我们把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规定为1公顷,通过计算我们又知道,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0000平方米,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

  那么,你能体会这样1公顷的大小吗?

  课前,我们分组请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这样围城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⑵大家都围过像照片上这样的正方形,你能体会这100平方米的大小吗?

  ⑶要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才能拼成10000平方米呢?

  ⑷ 100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大约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现在你能想象出1公顷的大小吗?

  3、生活中感受1公顷

  如果大家还不能体会1公顷的大小,那么让我们走进生活中,去找一找1公顷,再来体会1公顷的`大小。

  ①问:你看出这是哪了吗?

  4、认识平方千米

  ⑴我们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有比公顷更大的面积单位吗?

  ⑵小结: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可以写成1km2。1平方千米=100公顷

  三、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导语:不知不觉,大家把所带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认识了1公顷有多大,还认识了平方千米,让我们一起来用这些知识,帮小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出了这样的几道题,你能帮他填一填吗?

  2公顷=()平方米50000平方米=()公顷3平方千米=()公顷90000公顷=()平方千米

  四、出示达标题

  五、课后拓展、巩固应用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认识了几个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你调查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占地面积以及位桥镇的占地面积,好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一、学术条件分析

  这个班有30名学生,包括13名女生。通过对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定义的把握比较牢固,口头计算、书面计算、表外计算比较擅长。少数学生粗心大意,不够灵活,应用能力不够强。大多数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接受能力强,学习态度端正;有些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及时完成作业,这使得学习数学变得困难。因此,在新学期,在纠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少数学生意识不够,缺乏努力学习的精神,总想偷懒,作业马虎。今后首先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课前自学,课后复习。在写作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要求。只有让学生认真写,才能认真思考。其次,整数的计算在这学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此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本学期的重点,以便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我们应该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开心,愿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这本教材的主要单位是:升和毫升,二位或三位除以二位,简单期,观察对象,统计表和条形图(一),解题策略,可能性,整数初等算术,竖线和平行线,排序和复习。

  四年级第一学期是第二学期的开始,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学期。第一册教材在四年级第一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且更加注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目标。教材还是分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你知道一些思维题,主要是让学生接触一些关于数学发展与人类进步关系的简单知识,认识到数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吗?同时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了一个简单的循环和一个单元的解题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两类事物数量的关系,总结归纳规律,从而培养推理判断能力,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这本书的重点是教学:二位数或三位数除以二位数,三步算初等算术,统计表和条形图,列出综合公式,用表格整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本书的教学难点:二、三位数除法试调商的方法,初等算术的运算顺序,点到线知识的实际应用,三视图对物体的想象和摆放,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比较、分析和判断,升、毫升容量概念的形成。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

  知识和技能:

  1.体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与量的关系的过程,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进行计算

  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和三步整数混合运算,探索寻找简单的规律。

  2.通过研究相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场景、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相关几何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的概念。

  雕刻方案对整个学期的教学有指导作用。通过江苏教育出版社提供的四年级数学第一册教案,可以帮助老师们让教学井然有序!

  [第3条]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交流、谈判、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索问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解问题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和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与学习活动,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学中应设计更多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乘法、升降毫升、三角形、混合运算、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求规律、算术规律、对称平移和旋转、倍数和因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题策略、统计、用字母表示数字、整理和复习。

  单元一:本单元以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为基础,主要讲授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以及相应的口头计算和估算。一方面,学习这一部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十进制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在乘法解题过程中的应用意识。

  雕刻要点: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口头计算和估算。教学难点:注意乘数中间为0,乘数末尾为0的乘法的灵活性。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顺序,理解方法,正确计算。

  第二单元: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容量和以升、毫升为单位的容量单位。通过对体积、升、毫升的理解,学生可以初步感知生活中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知道容量和单位升容量,然后是单位毫升容量。

  刻字要点:了解容量及其单位升、毫升。

  雕刻的困难:容量的测量和估计。

  雕刻的关键;联系实际,加强练习,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角形的理解。这部分理解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理解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雕刻要点:感受、发现和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雕刻难点:画出三角形指定底部的高度,画出指定的三角形。

  刻字的关键: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自我感知相关规律。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讲授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教材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括号,从而正确计算三步混合运算;让学生体验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序列的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用三步计算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自我探索产生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经验,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和做人做事的责任感。

  雕刻要点:掌握三步混操作的顺序。

  刻印难点:在掌握操作顺序的基础上进行纠正。精通计算。

  雕刻的关键: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点。以及对平行度和相交度的初步了解,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雕刻要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高度的理解、测量和绘制。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生活实践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第六单元: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搭配和简单排列数及组合数。

  雕刻要点:掌握活动中排列数和组合数的规律,找出方法。

  雕刻的关键:让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本单元讲授乘法分布规律,用乘法分布规律进行简单运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定律和组合定律,并使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单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和分布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体理解整数范围内的运算规律,而且有助于学生灵活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刻字要点:在解题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除规律。

  雕刻的难点:我可以应用乘法和分布规律,使一些计算简单而熟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发现、总结规律。

  第八单元:本单元的内容是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在正方形纸上平移旋转简单图形,发展空间概念,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可以在正方形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雕刻要点: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平移和旋转。

  雕刻难点:可以在方形纸上平移旋转图形90度。

  雕刻的关键:加强学生在操作和活动中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和感受美。

  第九单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倍数与因子,2、5或3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素数与合数。

  刻印要点:倍数、因子、奇数、偶数、合数、质数的含义。

  刻印难点:在掌握含义的基础上做出各种判断,了解每一种自然数的特点。教学重点: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猜想等方法进行探究,加强学生交流,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第十单元:本单元主要用计算器探究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常数规律。教学重点:利用计算器帮助学生探索和发现运算规律。

  刻字难点:学生被除数和除数以0结尾的简单算法。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索,用自己的话总结发现的规律。单元11:本单元进一步教如何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刻印要点:让学生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绘制和列举策略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使用策略的意识,提高使用策略的水平。

  刻字难点: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解决有个性的问题。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绘制线段和列表来解决与行程计算相关的实际问题。第十二单元:本单元主要教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

  刻印要点:了解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功能。

  刻印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设计统计活动,体验统计过程,增强统计概念。

  三、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2.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增强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5.注重团队互助精神的培养,增强集体意识。

  6.加强上下指导,提高学习质量。

  四、课表

  乘法8小时

  7小时(升和毫升)

  三角形7课时

  混合运行8小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找一个4小时的规则

  操作法7课时

  对称,平移,旋转6小时

  将9个课时相乘并相乘

  用计算器探索法律6小时

  图书馆5课时解题策略

  统计7课时

  用字母数6个课时

  组织和复习10个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估算。

  2、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除法的估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分钟计时口算)

  口算卡:

  50×9= 60÷20= 40×8= 80÷40=

  300×3= 120÷30= 20×3= 180÷60=

  60×4= 240÷40= 80×5= 420÷60=

  50×9= 240÷60= 6÷2= 400÷80=

  24÷6= 720÷90= 40÷8= 359÷40≈

  90÷3= 220÷18≈ 80÷4= 80÷38≈

  60÷5= 62÷20≈

  二、谈话: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

  生:口算除法。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看屏幕上知道的。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老师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这个优点,并且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三、1号学案:

  知识点一: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自学 限时5分钟)

  1、请打开书78页,看图理解题意:

  要求80个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也就是求:( )里面有几个( )。

  所以用( )法计算,列式是( )

  2、研究口算方法:

  方法一:算除法想乘法

  因为20×( )=80 所以80÷20=( )

  方法二: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因为8÷2=( ) 所以80÷20=( )

  3、请你完整的列式解答

  时间差不多啦,你完成了吗?看看你的`同桌,如果两人都完成,交流你们的学习结果,如有困难,先求助同桌再四人小组合作。

  没有问题请总结归纳:

  整十数除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是:①

  ②

  师:有问题吗?说说你们的意见吧

  知识点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5分钟哦,你能行!)

  83÷20≈ 80÷19≈

  想: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计算83÷20≈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83÷20≈( )

  同理,( )接近( ),所以在计算80÷19≈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因为( )÷( )=( ) ,所以80÷19≈( )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很简单吧,同桌看看你们的答案一样吧!“小结”看黑板,和老师的一样吗?

  没问题就试试看,你会算吗?(选择其中一竖行,同桌两人口述,要说明你的口算理由啊!)

  60÷30= 90÷30= 80÷40=

  61÷30≈ 92÷30≈ 80÷38≈

  2号学案:(请你按照1号学案方法自学下面内容)

  一、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

  打开书79页(2),快速完成(只说不写)

  1、理解题意,要求 就是求 。

  2、口算方法:⑴算( )法想( )法

  因为 所以 。

  ⑵利用( )计算

  因为 所以 。

  3、完整解答。

  师生汇报

  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

  计算122÷30≈ 和120÷28≈时(同桌俩人各选一个,照下面的样子说明你的计算方法)

  我选择( ),我观察发现:( )接近( ),所以在估算 时,可以把( )用“四舍五入法”看成( ),因为( )÷( )=( ) ,所以( )

  比较1号、2号学案,你来总结:(总结完成后看看我的和你的一样吗?)

  1、整十数除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是:⑴

  ⑵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方法是:一般把算式中不是( )的数用“ ”法估算成( )数,再进行口算。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李叔叔打算外出旅游。在出发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天看的。)

  第二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交流。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思考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连减计算的不同方法,并且都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希望你们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发现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掌握数位顺序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顺序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学生经历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能结合实例具体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学生根据图片展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认识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认识,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知识?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2.导语:同学们想学习的有关大数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亿以内数的认识”,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引导,如果有的学生预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万以内数的知识,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认识数位顺序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独立尝试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学生充分探究后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顺序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始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顺序表并回答问题。

  (2)教师巡视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示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互相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知识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如果1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确实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灵活多样,要求学生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学生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例1 数位顺序表

  教学反思

  1.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经常出现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学生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十分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帮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学生独立自学和小组交流遇到问题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及时、准确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学生身上。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5+1.5=   7.8-1.8=   3.5+2.5=   6.4-1.4=   100-84=

  3.3+6.7=   85+15=   45+35=   4.5+2.6=   0.49-0.27=

  2计算

  3.54+5.2  6 368-269   18.32+27.57

  二、目标实施

  出示挂图

  1、在歌手大赛的`情境中,抽象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模型,探究算法同学们,在电视里看到过歌手大赛吧?出示挂图:这是一次歌手大赛的比赛现场,来看看选手们的得分情况吧,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2、 估计谁的总分会比较高呢?

  小组交流。

  3、高多少分呢?我们还需要来算一算。能用算式说明你的想法吗?

  4、怎样列式?

  (1)8.65-8.55=0.1 0.88-0.40=0.48 0.48 大于0.1

  (2)9.43-(8.65+0.40) 8.65+0.40=9.05 9.43-9.05

  (3)9.43-8.65-0.40

  这样的小数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请你选择一种方法试算一下。

  组内交流

  刚才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你觉得谁做得比较好,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或者,在计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也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5、练习

  试一试1

  6、小结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什么异同吗?

  三、重点探究小数混合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整数的运算定律一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在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应该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运算。

  完成19页2

  四、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 出示购物清单----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西部超市购物清单

  20xx.10.14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1(个) 5.40元 5.40元

  酱油 1 (瓶) 4.5元 4.5元

  醋 1 (代) 1.5元 1.5元

  应收:11.4元

  客付额:20元

  找零:8.6元

  请你任意提三个问题和同学一起解决一下。

  2、完成18页2,19页134

  五、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小数连加、连减和家建好后计算,那么你有什么收获呢?在

  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好玩的玩具?(每只手拿出一个溜溜球)

  学生:溜溜球。

  教师:想来玩玩吗?

  学生:想。抽两个学生上台玩溜溜球。

  教师:(问玩溜溜球的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溜溜球的绳子很有弹性,可以伸很长很长。

  学生2:在玩的时候线总是直的。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用溜溜球来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

  (板书课题)

  [点评:玩具“溜溜球”与线段、直线和射线都有相通之处,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用“溜溜球”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在玩中学”和“在学中玩”的思想,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二、教学新课

  1.发现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溜溜球真顽皮,一跳就跳到了我们的纸上,(课件显示两个点)变成了两个点。你们能用一条直直的线把这两个点连在一起吗?

  学生:能。

  教师:但请注意,开动脑筋,尽量想出和别人不同的连法。请拿出你的卡片在小组里一边讨论,一边连。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后交到讲台上。估计学生操作的结果大概有四种情况:图4 3

  [点评:这个教学片断体现了数学内容的抽象过程,体现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师:同学们连线的结果大概分为三类。我们先研究第1类。(拿出一张学生连成的线段放在视频展示合上)像这样连的同学请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教师:我们把它画到黑板上。(教师在黑板上画线段)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从1个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到第2个点。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课件出示图4?4:图4?4比较一下

  教师:这4条线段中哪一条线最短?

  学生:第①条线最短。

  教师:对,在两个点之间可以画很多线。但只有我们画出来的这条线最短。在数学上,这条线叫“线段”。

  (板书:线段)线段两端的点叫“端点”。

  (课件闪烁端点)

  教师:你能量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学生:能。请一个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量。

  教师:通过量,我们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我们接着看第2类。

  (拿出学生画出的`直线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直线画在黑板上)

  教师:你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两端延长后得到的。

  教师:这条线段的两端还能延长吗?

  学生 :能。

  教师:对,还能延长。(课件再无限延长两端)这样无限延长后,就成了一条“直线”。

  (板书:直线)

  教师:教师刚才我们量出了线段的长。你能量出直线的长吗?

  学生:不能。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是无限长的。

  教师:同学们开动脑筋一画,就画出了线段和直线。我们接着看第3类。看还画出了什么?

  (拿出学生画出的两条不同方向的射线)像这样画的举手。

  相应的学生举手。

  (把射线画到黑板上)

  教师:你又是怎样画出来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是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

  教师:(课件根据学生的意思再演示一遍)是这样吗?

  学生:是。

  教师: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射线”。

  (板书:射线)

  教师: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认识了线段、直线和射线,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评:从学生探究出的表象出发分类研究线段、直线和射线,从一般到特殊,结构明显、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学生成为参与研究的主体,更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9-07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18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0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6-13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7-20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1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篇)02-04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