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鼎湖山听泉》教案

《鼎湖山听泉》教案

时间:2023-05-13 16:57:2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汇编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教案范文汇编7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借助朗诵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鼎湖山听泉》,读题。

  二、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已经随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清泉,大家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这是描绘的白天的泉声,那么,入夜之后,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自由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2、指第一句

  (1)课件出示第一句

  (2)“万籁俱寂”是什么意思?读出那种意境。

  (3)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么鼎湖山就是主人,他不仅慷慨地捧出他那动人的声音,还一直把它传送到耳边,多热情,多好客啊,读出来。

  3、指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这么美妙的泉声,只用耳朵听是不够的,所以作者说要用心细细地聆听、辩识、品味!

  (3)指

  4、指第三句

  (1)、过渡:

  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的呢?让我们设身乍的`想一下,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作者一边躺在床上,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读第三句,用(出示)“啊,这是 的声音,多像 一样 啊!”哪种泉声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就说哪一种。

  (2)、自由练说。

  (3)、指名回答。

  (4)、放泉声录音,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轻柔 厚重回响

  清脆 雄浑磅礴

  (5)、指导背诵。

  5、指第四句

  (1)、过渡: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清亮的泉水,听到了那悦耳的泉声,又仿佛在欣赏一曲欢快活泼的响乐。

  (2)出示句子。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2、同座互说

  3、指名回答。

  4、齐读最后一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2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鼎湖山听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2、4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进山观景听泉”和“夜宿古刹听泉”,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再次进入《鼎湖山听泉》。

  二、学习“进山观景听泉”

  1、从肇庆驱车半小时左右,便来到了东郊风景名胜鼎湖山,在游览的路上上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泉声的词句,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师适时点拨。

  3、交流

  预设:“淙淙”(引导体会声音响亮、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不绝于耳”(泉水多,还有那里可以看出来?联系上文你有什么发现没有?)

  “清纯悦耳”(清脆、纯净、没有杂质很动听)

  “欢快活泼”

  生:从“欢快活泼”这个词中我体会到泉声是跳动着的,富有节奏,象一个边走边跳,边走边笑的孩子。

  生:我也喜欢欢快活泼的泉声,特别是当泉声和钟声一起在山谷回响时的声音我觉得更美。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钟声和泉水声融合的“美妙的音响”,你听……

  (播放钟声和泉声共鸣的音乐)

  师:多么和谐,多么动听的声音啊,千百年来他们就这样彼此诉说,彼此融合,给世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将这两句再读一遍。

  4、启发思考:这一段中,除了描写了泉声之外还描写了什么?这些和泉水有什么关系呢?

  5、过渡:是呀,鼎湖山的泉水有情,它滋润了山中的万木,旺盛了古刹的香火,延续了千百年来的晨钟暮鼓,作者决定“借宿在庆云寺”,于是有了“夜宿古刹听泉”(指板书)

  三、学习“夜宿古刹听泉”

  1、师引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品味。”

  这句话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我体会到山中的鸟儿啊,动物啊都睡觉了,游客也散去了,非常地宁静。

  师:文中有一个词叫做“万籁俱寂”,在这样的夜里,作者是如何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泉声的呢?

  2、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小节,从听、辨、品三个方面划出相关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听、辨、品的,再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3、交流

  作者听到了哪些泉声?(板书:听)

  用“泉声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这么多的泉声,作者是如何辨识、品味的呢?(为了降低难度,可以给出句式:作者觉得()的泉声是()发出的,因为()。)你来说说。

  “轻柔的”

  生:作者觉得轻柔的泉声是小溪发出来的声音,因为小溪在草丛里流淌,速度不快,很平缓,让人感觉很轻柔。

  师:作者将它比作像小提琴一样,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么?让我们边想象着那轻柔的旋律,边把这一句读一读。

  “清脆的”

  生:作者认为清脆的声音是从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师引导:石缝间落下来的水多么?不多,一缕缕,一道道,所以发出的声音很清脆。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么?

  指名读。

  “厚重回响的”

  生“作者认为这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因为有无数道细流汇聚在一起,最后都连成了片,所以这个声音听上去很厚重。

  生:而且落在了空谷里,有回音,所以说是厚重回响的。

  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雄浑磅礴的”

  生:作者认为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因为瀑布流的速度非常快,流量又特别大,从很高的山顶冲刷下来,跌入了很深的潭里,气势非常大。

  4、作者一连用了4个贴切的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向我们描绘了这四种泉水声,(指屏幕)我们该怎么读好它呢?指名说,你来试试。

  5、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来用心细细地欣赏这几种泉声吧!(播放音乐)

  6、

  现在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的同学请举手!这样吧,我们第一组读出轻柔的泉声,一二两组读出一个清脆的泉声,一二三组读出个厚重回响的泉声,全班同学读出个雄浑磅礴的泉声。

  7、人多力量大,真是首充满气势的交响乐啊!你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动人的音符。作者还听到哪些泉声呢?

  8、出示“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体会泉水的变化万千,流动的)

  9、如果说“进山观景听泉”是作者用耳听的话,那么“夜宿古刹听泉”则是作者在用心去听、去辨、去品!(相机把听改为简笔画)

  4、想象说话:此时,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到枕边。作者躺在床上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有难度,提醒:愿望啊、赞美啊、心事啊)[

  四、理解“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

  1、夜深了,出示“蒙胧中,那滋润着……流进了我的心田。”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A谁来说说,什么是“朦胧中”(1、作者陷入了沉思2、作者快进入梦乡了3还可以用“恍惚中”)?

  B理解“清泉滋润了万物,孕育出生机”。

  C这是一个长句子,怎么缩句?为什么说清泉流进了我的心田?你是怎么理解的?

  (泉声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净化了我的心灵、洗去心头的疲劳、烦恼)

  2、希望这汩汩的清泉也能流进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涤荡我们的,洗去我们的彷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怀着这美好的希望,把这句再读一遍。

  3、同学们,作者不仅用心细细的去聆听、去辨识、去品味,还用笔写了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段文字(出示第4节),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泉声的特点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的?(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方法)

  你能试着用上这些方法,写写雨吗?

  小练笔:《听雨》提醒:可以从四季雨声特点的角度写;可以从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角度写;选取一个好的角度来写,只需要写一小节。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

  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4.学习作者在选材上的详略安排。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洳何抓住“听”来组织材料。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帮助学生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有意识地指导诵读,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习作者在文章中对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前人为此山写过很多游记,当代散文家谢大光也写过一篇,却与众不同。板书课题,并提问:课文题目中哪两个字是本文的关键?结合教师介绍,展开想象,思考这篇散文会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并回答教师提问,指出“听”和“泉”字是关键字,然后准备学习新课。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指出:本文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用听觉来感受,写出了鼎湖山的独特的美。

  3.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检查生词预习情况。出示板书:

  ①给加点字注音:楹联 怅惘 污垢 万籁俱寂 泠泠淙淙

  ②解释下列词语:雀跃 楹联 怅惘 万籁俱寂

  5。明确词语意思: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二、学会诵读

  1.引导:“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读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2.指出:诵读要立足于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要有所感悟。并范读课文前三段。

  3.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指定诵读1—2段。

  4.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评价,并指出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并在班上巡回指导。

  5.组织学生谈谈诵读的体会和感想,并指出,可以从诵读的'方法上谈,也可以就课文内容谈。

  三、整体感知

  1.讲解:通过刚才的诵读和讨论,大家基本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学习。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请问同学们,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指出本文也是这样来写的。然后请一位学生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

  3.指出:作者这样移步换景,就逐渐把山泉的形态和精神都描摹出来了。作者为了让读者了解当时的环境和观赏景物时的背景,还约略交代了时间的变化,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

  4.讲解:课文在这两条线索的组织下,行文非常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然后点名让学生回答,明确课文层次。

  5.归纳:整篇课文以“听”字统领全文。

  围绕“听”字组织材料,采用多种手法,多层次的写出了泉水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一,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四.小结

  1.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上掌握了诵读的要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诵读课文,准备下节课展开讨论。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说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庙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6、鼎湖山听泉

  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A、肇庆 聆听 蒙眬 汩汩

  B、草丛 暮色 古刹 汇聚 穿越 轻柔 清脆

  草丰林茂 时隐时现 不绝于耳 交错流泻

  清纯悦耳 山鸣谷应 悠悠扬扬 安详厚重

  欢快活泼 繁花似锦 古树参天 万籁俱寂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铜管齐鸣 忽高忽低

  忽急忽缓 忽清忽浊 忽扬忽抑 蓬勃生机

  (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

  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3)读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四、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重点指导书写“磅礴”,区分“暮”和“幕”、“墓”、“慕”的意、形。

  2、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2、理解课文1——2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辩识、品位那里的'泉声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说说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可了解到鼎湖山的位置和雨后鼎湖山的概貌)

  2、出示第二句话。试读体会!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雨后的鼎湖山蒙蒙胧胧,别有一番诗意!那作者又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呢?

  1、学生轻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泉水的句子。

  2、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A过了寒翠桥,就听到淙淙的泉声。

  a指名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泉声响)

  b能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B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a自由读,圈出“不绝于耳”,想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b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生读,师在“到处”、“涌流”、“交错流泻”“遮断路面”等词句下圈点。

  c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交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涌流”指朝上涌出朝前流淌,“流泻”指迅速地朝低处流淌)

  师:当我们走在山路上,不断流淌的泉水把路面都遮断了,我们得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这是一件富有情趣的事呀?感情朗读这段话。

  C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a学生看插图,听老师读这段话。

  b看了图,听了朗读,有什么要说的吗? (板书:泉声美)

  c这段话中有个比喻句,找出来读一读。能用“犹如”来说句话吗?

  d想象意境,指导朗读。(在宁静的傍晚,刚刚下了一场雨,空气特别清新,从寺庙中传来了悠扬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汇集在一起,是一首多么美妙的交响曲啊!)

  就让我们一起来奏响这部交响曲吧!(齐读)

  四、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5自然段并背诵本段。

  2、学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第3——5自然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上鼎湖山的途中,我们就看到了涓涓细流的泉水,听到了钟声和泉声汇集而成的美妙的音响。当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时,又看到了什么呢?

  二、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

  2、结合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当当小导游,简单介绍庆云寺。

  三、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夜里借宿在庆云寺,听到的泉声又是怎样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课文,自己先体会体会。

  2、指导读第一句。

  (1)指名读,你知道“万籁俱寂”的意思吗?指导再读。

  (2)如果,我们是客人,那主人就是——(指板书:鼎湖山)。主人不仅慷慨地捧出她美妙的泉声,而且还把这“泉声一直”——(引读)。多热情,多好客!谁能把这种情趣读出来?

  3、指导读第二句。

  师:这么丰富的泉声,如果只用耳朵听,能真切地欣赏到她的美妙吗?所以作者是在用心——(学生接下半句)

  (1)齐读。

  (2)作者是怎样用心去聆听、辩识,又是怎样品位的呢?

  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一下:山中万籁俱寂,唯有泉声不断,此时此刻,作者一边聆听着泉声一边在心里不停地赞叹。

  4、指导读第三句。

  啊!这是 声音,多像 一样 啊!

  (1)出示句式:

  生轻声读第三句,准备用这样的句式说出作者的心里话。

  (2)同座位互相说一说。

  (3)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

  (4)师引读这段话。

  (5)请大家轻声地把第三句再练一练,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6)同学们,这么优美的语句,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啊!自己先背背。指名背。

  (7)这一句,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鼎湖山四种泉声,其实,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板书:“……”)你听。

  5、学习第四句。

  (1)示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读?

  (2)听出来了吗?这里的泉声丰富多变。

  (3)引读。

  (4)学生读,读出这种感觉。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鼎湖山因为有了清泉,所以 。

  (1)课文学到这里,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鼎湖山清泉的作用难道只是给人们以听觉上的享受吗?它还有哪些作用呢?准备用这样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2)学生在下面试着写一写。

  (3)指名回答。

  (4)教师小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留进心田(板书:留进心田),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啊!

  (5)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课堂作业。

  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附板书:

  泉声响

  白天 泉水多

  泉声美

  鼎湖山听泉 轻柔

  清脆

  黑夜 厚重回响 流进心田

  雄浑磅礴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 难点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泠泠(línɡlínɡ)淙淙(cónɡcónɡ) 拾(shè)级而上 怅惘(wǎnɡ)

  菩(pú)提 汩汩(ɡǔɡǔ) 迥(jiǒnɡ)然相异 楹(yínɡ)联

  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

  怅惘:惆怅迷惘;心中有事,没精打采。

  山鸣谷应:高山上发声,深谷中有回声相应。

  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籁:从孔窍中发出的声音。

  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登岸,初闻泉声如见泉影。第二部分(4-7段),从补山亭仰望,在庆云寺漫步。第四部分(8-10段),寄宿僧寺,从泉声中得到人生感悟。(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文章共写了哪五幅画面?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点拨】作者着重抓住“泉”来写,是因为他认为“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作者到鼎湖山时已是黄昏,山间云雾飘忽“看不真切”。正因为如此,所以“耳则愈灵”,从想看泉发展到听泉,而听泉的过程,也正是作者心灵净化的过程。

  2、诵读、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

  【点拨】一开始,作者的心态有些怅然,因为七星岩之游“走得匆匆,看得蒙蒙”;登桥以后泉声扑面而来,闻声如见泉影。“ 顿生雀跃之心”,心情一变;转下去,见泉联想起爱女,因爱女而爱泉;入夜听泉,顿生感悟。

  3、品味、探究。

  【学生活动】第二部分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这一部分写满山绿意,写树,写钟声,写庆云寺的古今变迁,似乎偏离了中心。其实,这样写一是以“绿”来衬托泉水,写出泉水“孕育生机,滋润万物”的作用;二是蓄势,为下文写听泉而生的人生感悟作准备;三是给作品赋予时代意义。作者的感情与宗教不同,作者的“听泉”也就与历史上善男信女的“听泉”有了鲜明的历史界限,具有独特的时代内容。

  4.借鉴、运用。

  【学生活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各造三个描写景物的句子。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学生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能力提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宾语是 (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

  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

  开放探究

  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课时】

  【夯实基础】1、略 2、B

  【能力提升】3、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万道细 流汇于空谷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 4.D

  【开放探究】5.前文中作者已把泉水比作自己的爱女,泉水清脆欢快的声音自然就像孩子的笑语了。钟声和老人的召唤,都悠扬、安详而厚生。 作者已对山泉萌生爱意,其眼见和耳听都已颇为人性化,意趣自生。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若无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

  2.重点难点解析:

  【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点拨】这是散文中常见的欲扬先抑的笔法。游七星岩心中未免有些怅然,想来鼎湖山也未必会有太多的收获。这和下文心情一变乃至萌生爱意而“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形成鲜明对照,文章曲折有致。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

  【点拨】作者在第8段用乐声来比拟泉声,用提琴、弹拨乐器、铜管、低音提琴作为喻体,就把一个交响乐队的框架勾画出来了,为后面进一步比喻设置了基础。

  (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

  【点拨】应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均应肯定。一般说来,记叙性作品总要对时间、空间作出恰当的交代。如场景没有转换,就要用时间推移来表现事件的发展。本文是游记散文,人物在行动,场景在转换,还应理解为以空间转换的顺序为主来组合材料。文章中人物从哪里到哪里说得很明白,而时间则写得相对较含糊。

  3.各抒已见。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欣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

  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词何以准确;喻体和本体有什么相似点,比喻为什么巧妙;拟人句中,作者带有怎样的感情写山、写水,写一草一木。作者抒发人生感悟的句子集中在第8段。泉声汇聚成瑰奇壮丽的乐曲,并且,把这种乐曲的旋律变化和人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看不见的指挥棒”指作者的心,由于他的解读,诸声汇聚才显示出意义。作者将自己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从泉声汇成的交响乐的阐述之中揭示出来了。

  4.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飘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

  (刘洪涛 《热河泉》)

  (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

  【提示】(1)热河泉是温泉。 用周围冰天雪地和温泉一带热气形成的雾烟蒸腾相比,显示出热河泉的特色。(2)略

  【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游记,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分析课文。这种教法往往会让学生生厌,作为教师自己教着也觉得没趣。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点:

  一、自我感受

  本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精读“夜听泉声”的段落,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后一环节“仿文写意”的成功作了铺垫。

  二、精读文本

  通过上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三、仿文写意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引导,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辅助他们写作:1、这些泉水“泉水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她们还会到哪里去?还会去干什么呢?2、你觉得还有什么乐器或者别的事物来比喻这些泉声呢?这两个问题果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教者如涓涓细流般的引导、点拨之中,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随着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上生机勃勃,童趣盎然。此刻,我说:“同学们,你们的想象一点都不比作者谢大光差呀,那么我们现在来和作者比一比文笔如何?”话音刚落,学生就纷纷拿笔写了起来,学生的思维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在静静的充满诗意的课堂上流淌着,不一会儿一段段精彩的描述就水到渠成了。在写后的'交流中,学生聆听着其他同学的想象与表达,又一次接受了“美”的洗礼。

  我个人觉得以语言训练为突破点,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既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又丝毫没有刻意进行朗读指导的痕迹。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教材简析

  《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著名的游泳胜地。那里群峰罗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十分迷人。课文以游览线路的先后顺序,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美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

  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充满勃勃生机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欣赏鼎湖山美妙的景致,去聆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

  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

  2、由朗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

  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

  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诉老师?

  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到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清纯悦耳)

  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诉大家吗?(生自由读)

  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6、再抽一生有感情地读,其他学生闭目静听。谈谈自己的感悟。

  7、过渡:是呀!多美的景致!晶莹的泉水与繁茂的草木交织,厚重的钟声与悦耳的泉声交汇,如诗如画,清新自然,置身其中,不知不觉已是暮色苍茫,。

  师引读:(我们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

  三、精读入境、感悟泉韵

  1、过渡:夜晚,风儿累了,鸟儿睡了,传到枕边,涌入耳鼓的是

  (生自由读)师:对,悦耳的泉声

  2、泉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泉声的?

  3、抽一生朗读,师评价。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生齐读)(出示投影)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

  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

  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4、这些句子给人的感觉如何?

  a)采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

  b)分别把比作

  c)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感很强

  d)四个句子的句式都是那像一样的,是的声音,雄浑磅礴

  e)四个句子基本相同。

  f)四句话分别写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雄浑磅礴。

  4、泉声这么美,让闻到的人心驰神往,看到的人意倾神迷,如痴如醉,让我们用心感觉一下那动人的鼎湖山的泉声吧!

  抽生读

  分组读(一组(1句)→二组(2句)→男生(3句)→全班(4句))。

  5、文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个别生读、并汇报(生1、生2)

  6、是啊,只有真切地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美的感受孕育了美的语言。美的语言写尽了泉声的美。

  7、你们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和大家一同分享这泉水声美、韵美吗?

  8、抽生朗读,齐读。

  9、鼎湖山的清泉,仅仅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吗?

  10、生回答

  11、师:鼎湖山的泉声,曲折抑扬,真如八音同奏。有风吹细浪,其声哗;有划船棹声自近而远;有狂澜波涛,气势磅礴其中微妙音乐,奇异音响,真是十倍于天国的声乐呀,即使用尽最华丽的语言,也难以描绘鼎湖山泉声的奇妙啊!就让我们细细地去聆听、品味吧!(放音乐、自由朗读)

  四、超越文本,拓展升华

  1、聆听,品味过后,让我们一齐走进作业超市。

  2、投影出示:作业超市

  这汩汩的泉水也一定流进了同学们的心田吧!你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喜欢朗诵,就请你找一段优美的音乐为课文配乐;

  ☆如果你喜欢当小导游,就请你把鼎湖山介绍给你喜欢的人;

  ☆如果你喜欢写诗,就请你写一首赞美鼎湖山的小诗;

  ☆如果这些方式你都不喜欢,那么你还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

  3、千年古刹,百年古木,使鼎湖山更显得古老而悠远,随着时间的变迁,世事的更迭,一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听山泉那充满生命活力变化多姿的声响,不觉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美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爱护大自然,珍惜人类生存的环境吧!

  (下课)

  板书设计:

  轻

  柔

  鼎湖山听泉

  清

  脆流进心田

  厚重回响

  雄浑磅礴

  教后反思:

  1、以美感教育为主流,充分展示了祖国山河的优美景观。在这节课中根据教材特点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倾听表达。

  2、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整合优化,同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听促读,以读促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理解运用于表达。

  3、认真有效的组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朗读训练中放手让学生练习,敢于创新,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课堂语言精心推敲。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过渡、点拨、引导,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5、另外由于课上前松后紧,所以造成作业超市没有完成。

  6、课上只注重了一部分优生和中等生,而忽视了差生,所以发言面不够广。

《鼎湖山听泉》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直导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

  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你们听:

  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

  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

  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

  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4、那么,对于这么美妙的泉声,我们不妨再来细细品读一番。

  投影出示:

  ①自由读比较,看看哪种表达方式更好一些。

  ②指名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说明原因。

  总结:的`确,这样写更能生动的体现泉声的美!

  5、那我觉得我们还有必要再来品味一番。为了让同学们能看的更清楚,我们来单独看看这段话。

  投影出示:

【《鼎湖山听泉》教案】相关文章:

《鼎湖山听泉》教案04-04

鼎湖山听泉教案04-04

《鼎湖山听泉》教案01-23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3-06

精选《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10-18

鼎湖山听泉教案设计09-11

《鼎湖山听泉》教案15篇03-19

精选《鼎湖山听泉》教案三篇04-06

【热门】《鼎湖山听泉》教案四篇04-25

关于《鼎湖山听泉》教案3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