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5-06 12:47:1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科学教案模板锦集10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对于颜色非常敏感,颜色的变化使他们感到兴奋、新奇,由此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开展了“颜色对对碰”区域活动,让幼儿在玩玩做做中认识颜色,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色彩带来的美,使幼儿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色彩、美化生活。

  活动目标:

  1.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使幼儿体验到颜色配色带来的乐趣。

  2.乐于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

  3、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初步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积极关注周围生活中有色彩的物品。

  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瓶用矿泉水瓶子装的清水,瓶盖内已事先挤有红色(黄色、蓝色)颜色少许。红、黄、蓝标签若干,装有少许红色(黄色、蓝色)颜料的瓶盖若干,抹布。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知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2、难点:通过对颜色配色的探索,感知两种颜色配色后发生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导入:

  ㈠清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引起幼儿对颜色的兴趣小精灵

  1.教师示范:用来摇晃一瓶清水,使之变成有颜色的水。边晃边念:“摇摇摇,变变变,清水变出颜色来。”

  2.每位幼儿拿一瓶清水,通过摇晃变出一瓶有颜色的水,并将相对应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3.请幼儿说说自己变出了什么颜色的水。

  4.教师询问变出彩色水的原因。教师拧开一个瓶盖,让幼儿看到留在瓶盖内的颜料痕迹,再想一想清水变成颜色水的原因。

  5.请幼儿轻轻拧开瓶盖,验证瓶盖内有颜料的事实。

  6.请幼儿再轻轻拧上瓶盖,用力摇晃,重复刚才的变化过程。

  ㈡变成新的颜色水,继续探索颜色混合产生的变化

  1.幼儿自选一种跟自己瓶内的颜色水不同的颜色标签,贴在瓶身上。

  2.想一想,如果瓶子里的颜色水与颜色标签所表示的颜料放在一起会有什么变化?

  3.幼儿根据自己所选标签,选择装有对应颜料的瓶盖,以此替换原来的瓶盖。教师提醒幼儿一定要拧紧瓶盖,一边用力摇晃一边观察颜色的变化。

  4.幼儿和身边的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相互比较各自变出的新颜色有什么不同。

  ㈢它们是这样变出来的

  幼儿将自己变出的新颜色水放到展台上,介绍自己瓶子里的新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

  二、展开:

  1、教师揭开谜底。

  将黄色与蓝色混在一起就会变成绿色。告诉幼儿变色的小秘密:老师手里是一瓶清水,把该拧下来涂成黄色,晃一下就变成了黄色。再用我准备好的瓶盖上涂上蓝色,然后在摇晃瓶子,水就变成绿色了。

  2、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小魔术啊?教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料。(水粉、油画棒)请大家随便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匀或涂匀,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黄和蓝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什么颜色。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这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每人只能哪两种颜色不能把颜料洒在衣服或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做一个不乱涂乱画的好孩子。

  3、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1)个别幼儿展示。请幼儿说说红宝宝和黄宝宝合在一起变成了什么宝宝?生活中什么东西是橘色的?答:橘子等。紫宝宝是哪两个宝宝合在一起变成的?答:红宝宝与蓝宝宝。生活中紫色的物品有哪些?

  师幼小结:在我们周围,到处是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世界非常美好。

  4、幼儿动手操作,探索颜色的变化。

  1)师:“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玩玩变色的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请大家选两种颜色混在一起调均,看看会有什么结果?(蓝和红两种颜色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黄和蓝两种颜色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2)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师:好,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做一下试验,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

  (1)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注意保持卫生。

  (2)要在纸上做好记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个别幼儿展示。 幼儿说一种,教师就出示一张调色卡。

  红+黄=橘黄

  黄+蓝=绿

  红+蓝=紫

  师: 颜料能变颜色,老师这里的蜡笔也能变颜色。请你也来试一试。(一边说一边示范) 老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操作。把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看一看变出了什么颜色。

  小结:幼儿说说颜色的变化

  引导说出: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

  黄和蓝手拉手,变出绿色画叶子;

  蓝和红手拉手,变成紫色画茄子。

  师幼共同朗诵儿歌

  活动结束:

  1、收拾并整理。

  2、鼓励小朋友下次来玩颜色。

  宝宝们,为我们的`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吧。老师这有一棵树宝宝,但没有漂亮的颜色,我们一起来装扮一下它吧。把橘色的当树宝宝的果实,绿色的当树干,紫色当花心。树宝宝终于有漂亮的衣服和大大的果实了说:“谢谢小朋友。”“不用谢”自然结束。

  延伸活动:

  红和黄手拉手变出橘色画橘子。橘色(绿色、紫色)还能画出什么东西来?请小朋友把你们刚才变出的颜色画一画吧。

  活动反思:

  颜色,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本次活动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另一种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的快乐,活动开始,我是用魔术师的形式导入课堂,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当小魔术师,从而体验魔术师带来的快乐,之后以爱护树宝宝,引导幼儿做一个乐意帮助人的好孩子,整节活动达到了活动的目标,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展了创造与想象的能力。导入的形式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就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幼儿在先,教师在后。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解这环节要非常清晰,详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不足:

  1.材料投放要充足。活动过程中,由于用蜡笔和用颜料玩色时间不同,玩色用的塑料小杯很快就用完了,幸好阿姨进来帮忙,才使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2.整节活动对幼儿的提问较少,针对性较欠,在科学的中小结部分比较重要,在教学活动中也漏掉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与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给幼儿恰到其分的指导,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参与教学,融入孩子。

  温馨提示: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进行科学认识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内部需要,了解幼儿的经验、能力水平、学习方式、个性特征,才能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真正适合于幼儿,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

  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第1课。

  教学要点:

  感受风的存在,初步练习假设性解释。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对于风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会制作各种各样的纸风车。

  3、能初步对事物或现象做出假设性解释。

  4、意识到实事求是、尊重事实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接龙

  同学们,这节老师想让同学们做一个游戏——问题接龙,大家愿意吗?(愿意)不过如果接不上来的同学老师可是要惩罚的哦!你要为大家学个动物叫或拌个动物的形象。(好)

  二、猜想与假设

  大家能对这些问题做出猜想和解释吗?

  学生猜想。

  想一想,我们看不见风,怎样才能证明风的存在呢?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到室外,去寻找风的踪迹。

  三、设计与制作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有没有寻找到风的.存在?说一说你找到的风。

  学生汇报交流。

  我们还有一位好伙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风,知道它是谁吗?对,是纸风车。纸风车能帮助我们找到风,它的形状有好多种,尽情发挥我们的创造力,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

  学生制作。

  你们的纸风车转得快吗?解释一下原因。

  我们的纸风车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中是怎样描述风的?留心电视或报纸等媒体,连续记录一星期风的预报,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进行交流。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是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如何有序摆放书包”的问题展开,所涉及的数学经验包括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活动旨在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在不断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不断观察、分析、判断和推理中发现数的排列规律,激发幼儿探究数列规律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让幼儿萌发有序摆放的意识。

  活动目标

  1、能感知并发现数的排列规律,尝试有规律地摆放书包。

  2、体验日常生活中可以按照数的排列规律有序地摆放物体。

  3、会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操作,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能理解相邻数、序数、单双数的含义,能对1-20自然数列进行正数和倒数。

  材料准备:人手一个书包(挂着红色和蓝色的标志牌)、数字贴纸、摆放书包的柜子,图卡等。

  活动过程

  一、给书包编号,渗透对数的顺序知识的复习。

  幼儿各自背着自己的书包,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书包上悬挂着标志牌的颜色,根据红、蓝颜色分成两组。

  师:你们小书包上都挂着什么?

  幼:红牌子、蓝牌子。

  师:请观察一下座位的安排,你知道老师想请你们怎么坐?

  幼:按牌子的颜色分成两组坐。

  师:好,那请你们找位置坐下来吧。

  师:想知道每一排有几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办法?

  幼:点数。

  幼:报数。

  师:按顺序报数要怎么报?第一个小朋友报几?接下来呢?

  幼:1、2、3……

  师:如果要倒着报数又该怎么报呢?

  幼:倒着报数。

  幼儿通过正数或倒数确定自己的号数,选取相应的数字贴纸贴在自己的标志牌上。

  本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分析与思考,解决“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等数学问题,从中培养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引导幼儿尝试按一定的顺序摆放书包,感知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一)引导幼儿观察书包柜的结构,感知其特征。

  师:平时你们在幼儿园都是怎么摆放书包的。今天老师准备了书包柜,看看它是什么样的,有几层?每层可以放几个书包?

  幼:有两层,可以放16个书包。

  师:你们想按什么样的顺序把书包放进柜子里?请幼儿根据讨论出来的方法(按自然数的序列1-16)来摆放书包。

  (二)师幼共同检查摆放情况,渗透对序数的复习。

  师:我们来看看,书包都摆对了吗?5号书包放在第几层的第几格?还可以怎么说?

  幼:在第一层,从左边数第5个格子。这一环节是让幼儿了解书包柜的基础上回顾日常生活中摆放书包的经验----按照自然数的序列摆放,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活动中,教师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对序数的复习,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幼儿体验序数,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序,并根据其顺序摆放书包。

  (一)引导幼儿按倒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倒数顺序摆放图卡)请你仔细观察图卡,它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 幼:倒数的顺序摆放。

  师:第一个数字是几?第二个数字、第三个数字呢?最后的数字是多少?想一想是按什么顺序摆放的?幼儿尝试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了解幼儿的困难和问题。 请能快速、正确摆放的幼儿介绍找到自己书包摆放位置的方法。师幼共同检查书包的摆放情况,采用自己纠错、同伴纠错等方法调整摆放错误位置的书包。

  在活动前,幼儿都能非常流利地说出“10、9、8??1”,然而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却表现出茫然的状态,无法按照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这反映出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只是停留在机械地诵读上,一旦遇到具体问题,如出现双层书包柜、不同号数的书包等干扰,就无法完成“按倒数的顺序摆放书包”的任务,本环节的目的就是创造幼儿“按倒数的顺序摆放”的机会。

  (二)引导幼儿按单双数顺序摆放书包。

  师:(出示按单双数顺序摆放图卡)这张卡片又想请你按什么顺序摆放书包?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尝试按单双数的顺序摆放书包,教师观察幼儿的摆放情况。

  幼儿操作后,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和同伴摆放的书包,发现问题并谈论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引导幼儿根据相应指令要求,有序取回自己的书包。

  师:除了按倒数的顺序、单双数的顺序来放书包外,还可以按什么样的顺序?请你们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教师发出指令,如“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的” “书包上的数字比10 大的”“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的”……幼儿听指令取回自己的书包。

  活动自然结束。

  大部分教师会将“有序取回书包”作为一个常规环节,而活动中教师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以不同的指令“书包上的数字是单数”“书包上的数字比5小、比10 大的”??让幼儿思考自己书包上的数字是否符合指令,从而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活动反思

  1、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

  我们都习惯于从数学知识的角度来选择教材,在选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来思考如何与生活联系,有时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视角,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教材,分析其中涉及的数学知识,放大适合于本年龄班幼儿的知识点。本次活动就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下的数学学习,涉及的数学经验有相邻数、序数、单双数、正数和倒数等。从大班幼儿水平出发,放大关于序数、单双数的学习。活动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图卡中的提示排列顺序,并根据其顺序来摆放书包,在不断解决问题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不同数列的含义以及相互关系。这样的教学内容让幼儿更真实地体验数学,自主地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如果幼儿园数学教育能更多地在真实的生活中进行,那么数学教育将摆脱以“传授”为主的高结构模式,呈现出一种更为低结构的状态。

  2、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本次以生活问题的解决为线索,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进行新知识的建构。从“怎样坐座位”“怎样按顺序报数”“怎样倒数报数”到“卡片上数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你能按图卡的提示顺序摆放书包吗”,基于问题解决开展的教学活动,问题成为教学的切入点,问题解决成为教学的目标,学习成为问题解决途径的一个环节。幼儿对教学中的“问题”有其深切的感受,由此引发的“教”与“学”能促使幼儿以积极主动地态度参与其中,主动操作,积极提问。而从教学中获得的数学知识、方法和经验又能帮助幼儿直接运用于问题的解决上,这样的教学有意义且富有实效。

  3、数学学习中教师的适时介入。

  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幼儿由于存储的知识经验、思维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其应对策略也应有所不同。活动中有的幼儿能观察书包柜的特点、起始的位置, 按图卡提示的规律找出自己书包摆放的位置,而有的幼儿只能是盲目跟随别人,无法进行判断。如果只是让幼儿停留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感到该数学问题已经超过自己的能力阈限,或者屡次尝试都难以解决问题,其自我效能感就会降低从而放弃。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介入,认真观察与耐心倾听,采取适宜的支持策略,帮助幼儿重获问题解决的信心和方法,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促使幼儿的相关数学经验得到进一步概括和提升。

科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在星空中(一)》,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展开对星座的认识。涉及星座的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星座,第二部分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第四部分开个观察交流会,第五部分制作活动星图。本课时主要是开展前两部分的教学。

  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星座已有一定的认识,有的同学还能说出一大串星座的名称来。但对星座的含义,星座的特征,可能知道的很少。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要教学目标。本课采用的是建立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的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其实这七颗星,离地球有远有近,远的离地球有近150光年,近的距地球也有50光年。活动中,让学生在一个纸板上挂七个橡皮泥球,投影出北斗七星的图形,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建立起星座的正确概念——远近不同的恒星在视觉上形成的一个构图。

  星座也有实用之处,它们相当于夜空的平面坐标。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确定方向。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看上去北斗七星和其他星座都在绕北极星转动——“斗转星移”。这些现象,如果指导学生作夜晚观察活动,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过程与方法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培养对天文方面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座是必要的。

  ●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正确的星座概念,知道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橡皮泥、小木棒、白色纸板、记录纸、光源

  教师准备:、镭射笔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对星空的已有认识

  1.关于天空中的'星星,你知道些什么?

  2.看到这些星星,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3.揭示课题:在星空中

  (二)认识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1.从大屏幕上找找北极星,说说你是怎样寻找的。

  2.指导: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3.观察了解北斗七星的特点。

  (三)建一个“北斗七星”的模型

  1.演示并介绍北斗七星模型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模型,利用光源,让光从四个不同的角度照射模型,并将橡皮泥球的影子在纸上记录下来。

  3.展示学生的绘图,进行交流讨论。

  4.通过制作模型、画图和交流讨论,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四)、认识星座

  1.认识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属于一个非常有名的星座——大熊星座,它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认识并欣赏其他一些星座。

  3.根据这节课的研究,你对星座有哪些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

  和同学或父母一起在北部的天空找一找大熊星座和北极星,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三、试教体会

  《在星空中(一)》这一课是教科版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第六课时的内容,本课学习的重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让学生客观真实地去认识和了解星座,建立正确的有关星座的概念。通过试教,我对本课的教学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1.对教材的编排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探究活动一般应由简单到复杂。在本课的教科书中首先安排了了解星座这一内容,介绍了星座的由来,还出示全天春夏星图;第二部分是建一个“星座”模型;第三部分认识星座,根据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最后组织学生夜间观星。在试教过程中,我曾根据教科书的安排来组织教学,但经过几次试教,发现这样的安排并不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刚开始学生可能感到星座非常有趣,但这份兴趣并没有很好的得到保持。于是我对教科书的环节作了一些改动,从学生熟悉的北极星入手,通过寻找北极星引导出认识北斗七星,通过建立北斗七星的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观,最后再到认识星座。这样由点及面的安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对建立一个“星座”模型的思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建立模型,树立正确的星座的概念,教科书设计让学生按要求去作纸模,打孔挂线吊小球。然而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环节需要非常多的时间,这样就会减少学生对模型的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另外学生抬着悬挂的小球由于不停的晃动,需要学生不断地去控制小球,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鉴于这两点思考,我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简化了制作的过程,并将悬挂的模型改成了竖立的模型,这样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模型进行观察与思考。

  3.对情境创设的思考

  在备课伊始,我寻找了大量的关于星空的视频与软件,想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然而试教时我们却发现,第一,这些视频与软件由于容量较大,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是很方便。第二,这些视频与软件的使用确实能给学生带来“轰动的效果”,然而学生并没有将这份兴趣带到接下来的学习中,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的星座概念的建立,也没有起推动性的作用。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回归到真实、扎实、有效的课堂。

  一次次的试教下来,我每次都在思考,一堂课短短的40分钟,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若力求全面就必然浮于表面,要深入探究就必须有所舍弃,在两者之间我们不断地进行着取舍,怎样的抉择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我们仍在探索与徘徊中。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经历测量的过程中感受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在操作中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3. 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连接网络、一盒自动铅笔的笔芯;学生每人直尺一把、一角硬币一个(或一张卡)

  教学过程

  一、感受毫米产生的过程

  1.用手比划:1米 1厘米 10厘米

  2.小组比赛,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记录估计值→反馈估计值→“怎样验证?”)

  3.分组测量,验证估计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测量值→全班交流)

  4.评议学生记录方法,引出“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表示。”<课题:毫米>

  二、认识“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毫米”是个多大的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介绍给大家吗?(学生介绍)

  2.1厘米=10毫米:在直尺上数给同桌瞧瞧→课件演示(可选0到刻度1,也可选其它相邻的`两个刻度)板书刻度关系式。

  3.还可以这样介绍:2厘米=()毫米 5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手比划出1毫米,与直尺上的1毫米对照;再与同桌比比,看谁比划得准。

  2.找找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或宽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分硬币、电话卡的厚度等)

  3.从课本中数出几张,捏紧后的厚度约为1毫米?(先估计,再验证)

  4.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降雨量、自动铅笔的笔芯等)

  5.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100毫米的长度。

  四、小结

  1.你学到了什么?

  2.再次测量,准确读出我们数学书的厚度,以及长度和宽度。(不同的记录方法)

  3.课外延伸:毫米的英文写法——mm

  在河南郑州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书,长约25毫米,宽约19毫米,厚9毫米。(请用手比划,可以借数学书的一角进行比较)

  五、练习巩固:

  书P3:“做一做”。

  书P5:1、2。

  六、作业:《课堂作业本》P1~2。

  板书设计

  长 宽 厚

  估计值:

  测量值: 1厘米=10毫米

  回家作业:找找生活中更多的用毫米作单位的物品,记录下来。

  调查今年七月份杭州地区的降水量是()毫米。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丰富词汇:指纹。

  【活动准备】

  1、图片:指纹;

  2、泡沫印尼、放大镜、白纸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的小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

  让幼儿观察自己的小手。

  二、展开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告诉幼儿(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小结: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丰富词汇: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尼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指纹的形状有:

  箭形水波形旋涡状等告诉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手指不蘸印尼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幼儿讨论: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小结: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在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5、引导幼儿说出指纹的用途教师小结:

  你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啦!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的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拾大脑这个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

  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不会写字的可以按手印。

  三、结束,手指印画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尼,印出各种图案。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看看蔬菜,讲讲蔬菜的名称。

  2、尝试和同伴、老师一起用蔬菜拼做娃娃脸,感受蔬菜娃娃可爱的造型,增强对蔬菜的好感。

  教学准备:

  卷心菜、土豆、辣椒、芋艿、西红柿若干,放在一个大箩筐里;5个蔬菜标记贴在椅背上;小箩筐5个;书面纸上画有单线条娃娃脸图案一个。

  教学过程:

  一、蔬菜宝宝好

  1、师:今天来了许多小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来了?

  (出示卷心菜)这是谁呀?引导孩子说说卷心菜的名称、颜龟、形状,并向卷心菜问好。

  (出示土豆)这是谁呀?引导孩子说说土豆的名称、颜色、形状,并向土豆问好。

  出示辣椒、芋艿、西红柿,方法同上。

  2、师:今天蔬菜宝宝要来跟我们做游戏,我们欢迎它们吧。

  二、蔬菜宝宝放这里

  1、师:蔬菜宝宝说它们挤在一起很不舒服,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分开放。

  2、出示5种蔬菜的.标记和箩筐,引导孩子按标记分放蔬菜。

  3、孩子将蔬菜按标记分放,教师和孩子一起检查有否放错,并以蔬菜宝宝的口吻表示感谢。

  三、蔬菜娃娃真可爱

  1、师(出示娃娃脸图片):蔬菜太可爱了,我们要把这么多蔬菜变成一个可爱的蔬菜娃娃。

  2、和孩子一起讨论怎样将蔬菜变成蔬菜娃娃。

  蔬菜娃娃的头发可以请什么蔬菜宝宝来变呀?(请一孩子取卷心菜,教师示范放到合适的地方。)

  蔬菜娃娃的脸盘可以请什么蔬菜宝宝来变呀?(教师引导孩子用连接的方法摆放。)

  蔬菜娃娃的嘴巴红红的、弯弯的,可以请谁来变呢?

  (出示芋艿)这是谁呀?猜猜它想变成蔬菜娃娃脸上的什么?(眼睛。)

  (出示西红柿)哎呀,西红柿着急了,它说我也要变,它可以变什么呢?(脸颊的红晕。)

  3、孩子取放各种蔬菜做蔬菜娃娃。

  4、(出示三个土豆)看看蔬菜娃娃还缺什么?(耳朵、鼻子。)耳朵(鼻子)长在哪里?

  5、蔬菜娃娃做好喽,蔬菜娃娃眯眯笑,蔬菜娃娃真可爱。

  6、引导孩子和可爱的蔬菜娃娃说再见。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了解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专心从事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科学的事迹,懂得“科学怪人”其实并不怪。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课外搜集科学家的故事,由课文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发奋读书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知道开文迪许“怪”在哪些方面和为什么作者又说他“并不怪”。

  教学难点:知道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的原因。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14课《科学怪人》(齐读课题),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

  2、 我们还留下了什么问题要在这一课解决的?(为什么课文开始说开文迪许很怪,后来又说他并不怪呢?)

  过渡:对,这一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 学习课文,释疑解惑

  (一) 学习1—6自然段

  1、 自渎课文要求:自渎1—6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开文迪许怪在哪些地方?你对他哪方面的怪事感兴趣,就仔细思考他为什么会这么怪?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讨论。

  2、 学生自渎思考

  3、 学生讨论交流“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理解到以下几点:

  (1) “怪”表现在四个方面: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学生回答,教师逐一出示课件上的板书)。

  (2) 写他“衣着不考究”的这一自然段中,重点理解“考究”“一般”“过时”,请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英国的绅士的衣着,进行比较,体会开文迪许的怪。

  (3) 写他“布置特别”,这一自然段,A、让学生比较句子: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上面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B、开文迪许家里变成什么样了?

  (4) 写他“爱惜图书”这一自然段中,出示句子“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联系自己在家里看书的情况来理解。

  (5) 写“珍惜时间”这一自然段中,抓住“慕名、打扰、思索、迫不得已”等词语来体会“怪”。

  (6) 以上每一自然段,学生交流到那里,就相机指导朗读,在读中悟,悟中读。

  (7) 读第1和第6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这两段在这部分中的作用是什么?(前面是总起,后面是总结)

  4、 你对哪方面的“怪”感兴趣?把兴趣相同的同学分成一组。要求:再读课文,小组交流他这么“怪”的原因,把理由说透、说充分,然后推派代表上来交流。一个组的代表上来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1)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每组推代表汇报,大致理解以下几点:

  A、 衣着不考究是因为他注意力集中在科学研究上了,没有时间去讲究穿着;

  B、 布置特别说明他把家也变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了,科学研究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C、 珍爱图书说明书对他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书有一定的摆放顺序,便于自己查找,节省时间。

  D、 珍惜时间一部分中,学生可能会提出说他对客人没礼貌等,教师可引导他们从他专著于科学研究,时间紧等方面来思考。

  (3) 教师小结:开文迪许之所以有许多怪事,是因为他要节省时间,把时间用在科学研究上。用书上的话是怎么说的?(显示课件板书“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这是哪一自然段写的?我们一起读第七自然段。

  (二) 学习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要求:读后用“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是因为……”说说理由

  2、 读后学生互相练说

  3、 全体交流,基本说到他把时间话化在“做实验”“写著作”“查资料”等方面即可

  4、 指导朗读。

  三、 齐读全文

  你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四、 作业: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写下来,下一课交流。

  板书:

   14科学怪人

  怪 不怪

  衣着不考究

  布置很特别 把自己的一切

  珍爱图书 都献给了科学

  珍惜时

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病毒》10-1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找朋友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