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06 08:29:4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考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看,它是谁?

  小叮当有着一个充溢智慧的大脑袋,和它一起上课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思维热身操共有8节:

  12×30 60×50 20×13 50×70

  6×8+2 5×9+6 2×8+8 4×7+3

  真不错!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很多小朋友家都订了牛奶。老师这也有一张订单,瞧,小叮当正盯着它在研究呢!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

  订一个月 送文具盒一个

  订一个季度 送文具一套

  订半年 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 送四驱车一辆

  你猜小叮当会选择哪种定奶的方式呢?

  四驱车的诱惑太大了,小叮当决定订一年。不过订之前,得先摸摸口袋里有多少钱。

  要求需要多少钱,得先来列一个算式?(板书:28×12)为什么乘12呢?那大概要多少钱?

  你是怎样估算的?(28×10=280,28×12比280多一点,可能是300元。)

  那究竟需要几元呢?你们能帮小叮当来算算吗?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有哪些好方法?

  (1)先算一季度再乘4。 28×3=84 84×4=336

  (2)先算半年再乘2。 28×6=168 168×2=336

  (3)先算十个月再加上2个月。 28×10=280 28×2=56 280+56=336

  (4)用竖式计算。

  好,那我们先把竖式列好,注意数位要对齐。这和我们以前学得乘法竖式有什么不同?以前是一个数乘一位数,现在是乘一个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好,2乘28得56,表示的是56个1,所以6要对齐个位写。做到这结束了吗?第二步再算什么?用十位上的1乘28,得28个十,也就是280,对齐个位写0,对齐十位写8,对齐百位写2。然后怎样做?相加,为什么加呢?第一步2乘28求出的是2个月需要多少钱,第二步1乘28求出的是10个月需要多少钱,那么把两次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12个月也就是1年需要多少钱,所以我们用加法。

  那么,在书写时呢,这里280的0可以省略不写,下面仔细看老师完整的再算一遍。第一步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第二步用十位上的1乘28,1乘8得8,对齐十位写8,1乘2得2,对齐百位写2。然后56加280,6加0得6,5加8得13,写3进1,2加1得3,所以是336。

  谁也会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计算过程呢?都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们知道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板书 2 8 2 8

  × 1 2 × 1 2

  2个月 5 6 ……56个一 5 6

  10个月 2 8 0 ……28个十 2 8

  3 3 6 3 3 6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各道题目的下一步该怎样计算吗?

  21 24 53 54

  ×25 ×32 ×23 ×46

  5 48 159 324

  6 6

  假如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结果会怎样呢?打开书31页,试一试,在书上完成!(一人板演)

  1 2

  × 2 8

  9 6

  2 4

  3 3 6

  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后,计算的过程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那么乘法可以怎样来验算呢?(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来完成这几道题目呢?

  (打开书P31页第1题)(3人小黑板,逐一讲解,反馈并纠错)

  2 4 6 2 1 3

  × 2 3 × 4 1 × 7 2

  7 2 6 2 2 6

  4 8 2 4 8 9 1

  5 5 2 2 5 4 2 9 3 6

  我同桌也做了两题,她做的对吗?(P31页第2题)

  1 4 3 4

  × 2 5 × 2 3

  7 0 7 2

  2 8 6 8

  9 8 7 5 2

  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你会把它改正过来吗?

  1 4 3 4

  × 2 5 × 2 3

  7 0 1 0 2

  2 8 6 8

  3 5 0 7 8 2

  所以说,我们做题一定要细心啊!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竞赛,请组长拿出作业纸,上面一共有四道题,一人做一题,不允许一个人全做完,假如出现取消竞赛资格,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旁边监督,发现错误可以提醒,但是不能报答案给他听,比比哪组做的又对又快!(P31页第4题,实物投影校对)

  1 4 2 6 6 3 7 3

  × 5 2 × 2 4 × 3 2 × 2 3

  2 8 1 0 4 1 2 6 2 1 9

  7 0 5 2 1 8 9 1 4 6

  7 2 8 6 2 4 2 0 1 6 1 6 7 9

  经过这么激烈的竞赛,我们放松一下,春天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看,公园里景色多美呀!(P31页第5题)你从这幅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我买32张儿童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一共需要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32×12)打开书31页,独立完成。(一人口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31页想想做做2。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

  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

  2.4个同学一共画了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

  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

  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设疑引入

  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

  (2)还剩多少张?(19-9=10(张))

  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先画出解题思路:

  再列式计算:

  30-12=18(个)

  18-9=9(个)

  答:还有9个。

  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4.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出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数学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下午卖出11筐,还剩多少筐?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5.归纳解题思路

  在以上四个题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道题都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题回答)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用综合法思路试着分析。如“做一做,想一想”的第(1)小题,就可以让学生这样分析思路: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上午卖出后剩下的筐数,再用剩下的筐数减去下午卖出11筐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算出还剩多少筐。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具体题讲讲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悟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指出问题部分小明家里有图书35本,借给小兰10本,又借给小红5本,还剩多少本?

  (1)画出借给小兰10本后剩下的部分。

  (2)画出又借给小红5本后剩下的部分。

  2.第二组题:列式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动笔完成

  (1)学校有64盒粉笔,六年级用去8盒,五年级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盒?

  >(2)商店里原有玩具85个,第一天卖了26个,第二天卖了18个,还剩多少个?

  3.第三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要求学生回答

  (1)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游上岸8只,池塘里还剩几只鸭?

  (2)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游上岸14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3)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从岸边游下6只,这时池塘里有鸭多少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种解法,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采取以旧引新、设疑引入、尝试讨论、思路、巩固反馈等教学层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活动中逐步悟出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注意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既分散了难点(使学生根据直观图,很快找出中间问题),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小鸡种禾苗。

  3、

  表示( )个( )相加

  答案:1、花图:4+4+4=12或3+3+3+3=12心形图:3+3+3=9

  买6个这样的苹果共( )元。加法算式为:

  教学准备

  7+7+7= × 6+6+6+6+6= ×

  (1)交流几个几相加

  (2)改写乘法算式

  答案:3×4或4×3;7×2或2×7;3×7或7×3;5×6或6×5。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一次回到情境图,体验乘法的意义,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 ☆☆ ☆☆ ☆☆ ☆☆

  (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 )×( )=( )读作:

  ( )×( )=( )读作:

  2.解决问题。

  (1)每辆三轮车有3个车轮,5辆三轮车一共有几个车轮?

  (2)爸爸买了2个蛋筒,每个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答案】1、4个2,2+2+2+2=8,4×2=8读作:4乘2等于8;2×4=8读作2乘4等于8。

  2、3×5=15(个)或5×3=15(个)答:5辆三轮车一共有15个车轮。2×4=8(元)或4×2=8(元)答:一共用了8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生:我知道几个几等于几乘几。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一填

  3+3+3+3=( )×( ) 5+5+5+5=( )×( )

  8×5=40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列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 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指生回答)

  80—7= 56—3= 76—12= 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五、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学后记:第一节课,笑话百出,就到对称图形,王玲灵说有衣服、裤子;罗润城说我的屁股也是,全班哄堂大笑……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剪了图形来画、对折。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十分强,一看图形就能说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陈慧婷等),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罗润城等),我为孩子们这种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耽搁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2、会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和分数。

  3、在经历把百分数改成分数和小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第7页两个监测人员的对话情景:“我们监测了3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

  教师:观察情景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还有百分之几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0×35%。

  教师:说说这样列式的想法。

  学生:……

  教师:该怎样计算340×35%呢?学生独立思考340×35%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发现要计算340×35%,可把35%写成分数或小数后进行计算,即把35%改写成35100或0.35。

  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340×35%=340×0.35=119(个)=119(个)

  教师:我们通过把35%改写成分数或小数的形式解决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如何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呢?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板书揭示课题: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自主探索,总结方法

  出示第7页例1。

  学生自主尝试把17%,40%化成分数学生汇报改写过程并板演:17%=1710040%=40100=25教师:当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后,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简成最简分数。

  教学把46%,128%化成小数学生尝试把46%和128%化成小数。(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一些改写形式)46%=46100=46÷100=0.46,128%=128/100=128÷100=1.28。你能将0.5%化成小数吗?

  同桌交流后汇报。

  教师:观察比较上面的改写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

  小组讨论

  交流归纳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把17%,40%改写成分数,把46%,128%,0.5%改写成小数的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说说,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

  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得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看教科书第8页两个同学的对话框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注意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简成最简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把百分号前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说说怎样才能准确地在格子里涂色呢?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2、完成教科书第10页第2题和第5题第1小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结束全课

  教师: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31

小学数学教案08-27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9-06

【精】小学数学教案01-15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8

【荐】小学数学教案01-23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7

【热】小学数学教案01-27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苏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

  2、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战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考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胜利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今天,老师请了一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看,它是谁?

  小叮当有着一个充溢智慧的大脑袋,和它一起上课会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思维热身操共有8节:

  12×30 60×50 20×13 50×70

  6×8+2 5×9+6 2×8+8 4×7+3

  真不错!

  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高了,很多小朋友家都订了牛奶。老师这也有一张订单,瞧,小叮当正盯着它在研究呢!

  一份牛奶(每天一瓶)每月28元

  订一个月 送文具盒一个

  订一个季度 送文具一套

  订半年 送书包一个

  订一年 送四驱车一辆

  你猜小叮当会选择哪种定奶的方式呢?

  四驱车的诱惑太大了,小叮当决定订一年。不过订之前,得先摸摸口袋里有多少钱。

  要求需要多少钱,得先来列一个算式?(板书:28×12)为什么乘12呢?那大概要多少钱?

  你是怎样估算的?(28×10=280,28×12比280多一点,可能是300元。)

  那究竟需要几元呢?你们能帮小叮当来算算吗?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看看你们有哪些好方法?

  (1)先算一季度再乘4。 28×3=84 84×4=336

  (2)先算半年再乘2。 28×6=168 168×2=336

  (3)先算十个月再加上2个月。 28×10=280 28×2=56 280+56=336

  (4)用竖式计算。

  好,那我们先把竖式列好,注意数位要对齐。这和我们以前学得乘法竖式有什么不同?以前是一个数乘一位数,现在是乘一个两位数。第一步算什么?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好,2乘28得56,表示的是56个1,所以6要对齐个位写。做到这结束了吗?第二步再算什么?用十位上的1乘28,得28个十,也就是280,对齐个位写0,对齐十位写8,对齐百位写2。然后怎样做?相加,为什么加呢?第一步2乘28求出的是2个月需要多少钱,第二步1乘28求出的是10个月需要多少钱,那么把两次的结果加在一起就是12个月也就是1年需要多少钱,所以我们用加法。

  那么,在书写时呢,这里280的0可以省略不写,下面仔细看老师完整的再算一遍。第一步用个位上的2去乘28,2乘8得16,对齐个位写6,向十位进1,2乘2得4,加上进上来的1得5,对齐十位写5。第二步用十位上的1乘28,1乘8得8,对齐十位写8,1乘2得2,对齐百位写2。然后56加280,6加0得6,5加8得13,写3进1,2加1得3,所以是336。

  谁也会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计算过程呢?都会说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你们知道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吗?

  板书 2 8 2 8

  × 1 2 × 1 2

  2个月 5 6 ……56个一 5 6

  10个月 2 8 0 ……28个十 2 8

  3 3 6 3 3 6

  好,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练习,你能说出下面各道题目的下一步该怎样计算吗?

  21 24 53 54

  ×25 ×32 ×23 ×46

  5 48 159 324

  6 6

  假如调换28和12的位置相乘,结果会怎样呢?打开书31页,试一试,在书上完成!(一人板演)

  1 2

  × 2 8

  9 6

  2 4

  3 3 6

  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后,计算的过程不同,结果却是一样的。)那么乘法可以怎样来验算呢?(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内容啊?(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

  那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大家说的都很好,那能不能根据刚才说的来完成这几道题目呢?

  (打开书P31页第1题)(3人小黑板,逐一讲解,反馈并纠错)

  2 4 6 2 1 3

  × 2 3 × 4 1 × 7 2

  7 2 6 2 2 6

  4 8 2 4 8 9 1

  5 5 2 2 5 4 2 9 3 6

  我同桌也做了两题,她做的对吗?(P31页第2题)

  1 4 3 4

  × 2 5 × 2 3

  7 0 7 2

  2 8 6 8

  9 8 7 5 2

  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你会把它改正过来吗?

  1 4 3 4

  × 2 5 × 2 3

  7 0 1 0 2

  2 8 6 8

  3 5 0 7 8 2

  所以说,我们做题一定要细心啊!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竞赛,请组长拿出作业纸,上面一共有四道题,一人做一题,不允许一个人全做完,假如出现取消竞赛资格,不过当一个人在做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可以在旁边监督,发现错误可以提醒,但是不能报答案给他听,比比哪组做的又对又快!(P31页第4题,实物投影校对)

  1 4 2 6 6 3 7 3

  × 5 2 × 2 4 × 3 2 × 2 3

  2 8 1 0 4 1 2 6 2 1 9

  7 0 5 2 1 8 9 1 4 6

  7 2 8 6 2 4 2 0 1 6 1 6 7 9

  经过这么激烈的竞赛,我们放松一下,春天已经不知不觉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看,公园里景色多美呀!(P31页第5题)你从这幅图上得到了什么信息?(成人票24元,儿童票12元)我买32张儿童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一共需要多少钱?)可以怎样列式?(32×12)打开书31页,独立完成。(一人口答)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作业:31页想想做做2。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

  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

  2.4个同学一共画了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

  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

  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设疑引入

  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

  (2)还剩多少张?(19-9=10(张))

  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先画出解题思路:

  再列式计算:

  30-12=18(个)

  18-9=9(个)

  答:还有9个。

  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4.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出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数学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下午卖出11筐,还剩多少筐?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5.归纳解题思路

  在以上四个题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道题都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题回答)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用综合法思路试着分析。如“做一做,想一想”的第(1)小题,就可以让学生这样分析思路: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上午卖出后剩下的筐数,再用剩下的筐数减去下午卖出11筐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算出还剩多少筐。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具体题讲讲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悟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指出问题部分小明家里有图书35本,借给小兰10本,又借给小红5本,还剩多少本?

  (1)画出借给小兰10本后剩下的部分。

  (2)画出又借给小红5本后剩下的部分。

  2.第二组题:列式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动笔完成

  (1)学校有64盒粉笔,六年级用去8盒,五年级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盒?

  >(2)商店里原有玩具85个,第一天卖了26个,第二天卖了18个,还剩多少个?

  3.第三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要求学生回答

  (1)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游上岸8只,池塘里还剩几只鸭?

  (2)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游上岸14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3)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从岸边游下6只,这时池塘里有鸭多少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种解法,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采取以旧引新、设疑引入、尝试讨论、思路、巩固反馈等教学层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活动中逐步悟出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注意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既分散了难点(使学生根据直观图,很快找出中间问题),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第一单元 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小鸡种禾苗。

  3、

  表示( )个( )相加

  答案:1、花图:4+4+4=12或3+3+3+3=12心形图:3+3+3=9

  买6个这样的苹果共( )元。加法算式为:

  教学准备

  7+7+7= × 6+6+6+6+6= ×

  (1)交流几个几相加

  (2)改写乘法算式

  答案:3×4或4×3;7×2或2×7;3×7或7×3;5×6或6×5。

  设计意图: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再一次回到情境图,体验乘法的意义,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达标反馈

  1. ☆☆ ☆☆ ☆☆ ☆☆

  ( )个( )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 )×( )=( )读作:

  ( )×( )=( )读作:

  2.解决问题。

  (1)每辆三轮车有3个车轮,5辆三轮车一共有几个车轮?

  (2)爸爸买了2个蛋筒,每个4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答案】1、4个2,2+2+2+2=8,4×2=8读作:4乘2等于8;2×4=8读作2乘4等于8。

  2、3×5=15(个)或5×3=15(个)答:5辆三轮车一共有15个车轮。2×4=8(元)或4×2=8(元)答:一共用了8元。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生:我知道几个几等于几乘几。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六)布置作业

  1、填一填

  3+3+3+3=( )×( ) 5+5+5+5=( )×( )

  8×5=40读作_________________.

  2、看图列式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1.加强动手操作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设计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原理,加强对用天平称物和画图的动手操作训练。使学生经历称物、分轻重的过程,了解和思考称物的不同情况,逐步把思维条理化、逻辑化,并想办法用图示表示出来,从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体会优化思想。

  本设计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试验、汇报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如何分份是优化“找次品”方法的关键,从而总结出最佳的分份方法和最佳的图示方法,渗透优化思想。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药瓶

  学生准备 天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每天上学通常要走哪条路?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

  (生自主回答)

  2.你们真聪明,在平时做事的时候就能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常都有一种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最优化的方法。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优化的思想走进课堂。(师出示2瓶钙片)

  师:老师这里有2瓶钙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帮我把它找出来呢?(生回答想法)

  师:老师准备了一架天平。如果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里放上质量相同的物品,天平就会平衡;如果一边重一边轻,那重的一边就会沉下去,轻的一边就会翘起来。今天我们就借助天平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次品的特点发现用天平“称”的方法,知道并不需要称出每个物品的具体质量,而只要根据天平的平衡情况对托盘两端的物品进行判断就可以了。

  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1.提出探究要求。

  师:同学们很容易就从2瓶钙片中把这瓶次品找到了,如果是3瓶钙片,你还能从中找到这瓶次品吗?同桌可以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

  2.动手操作,汇报方法。

  学生动手试验后汇报。(先在天平的两端分别放上1瓶钙片,如果天平平衡,剩下的一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那端就一定是次品了)

  3.总结归纳记录的方法。

  组织学生把用天平称的过程用图表记录下来。

  合作交流,研究探讨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容易就从3瓶钙片中找到了次品,其实你们已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教材中例1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例2又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理解题意,动手操作。

  (1)先让学生读题,说说“至少”的含义。

  (2)小组分工合作:用学具摆一摆,并尝试用图示和表格表示摆的过程,完成下表。

  (合作要求:2名同学摆学具,1名同学用图示法作记录,1名同学填表)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单元目标:

  1、 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 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50+70 300+500 900—500 44+22

  30+50 35+55 87+49(遇到困难)

  2、87+49 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 40+40=80 12+80=92

  45+7=52 52+40=92

  47+5=52 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 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3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经历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认识过程,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合估算的方法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计算速度

  教学重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

  教学难点:

  3位数加3位数连续进位加的口算和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运算法则,同学们还记得怎样算吗?现在老师要考你们一下。

  1、完成下列各题 76+37 24+89 98+66 980+660 985+665

  2、980+660 985+665 不能用上节课学的计算,有同学算出来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

  二、探究新知

  1、多媒体出示主题图,估算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2、小组讨论估算值,说明理由。

  3、请生列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4、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科书上做一做,集体讲评订正。

  2、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五第10题,开动脑筋,独立完成。

  四、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稀野生动物,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自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式解决问题。

  五、作业

  课本练习五1~9题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认识过程,学会三位数与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观察、估算等方法,能正确的笔算多位数减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

  万以内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口算(指生回答)

  80—7= 56—3= 76—12= 98—35=

  2、竖式计算(指生板演)

  654—12= 123—100= 876—123= 587—198=

  师小结:587—198=竖式计算应该注意点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习。

  二、新授

  (一)例1

  1、多媒体出示教学例题1: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

  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请同学们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坐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行348千米到达了大理,又从大理出发去丽江。大家在书上可以看到从昆明到丽江有517千米。那么大理到丽江有多少米呢?

  2、小组讨论估算大理到丽江有多远?说明方法

  3、用线段图的方法来理清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拉成一条直线,可以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4、列竖式计算,指生到黑板演示

  (二)例2

  1、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自由发言。

  2、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选出代表,指生到黑板前讲,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的方法说给大家听,边讲边板书。然后请其他学生讲评。

  师小结:改了数字之后还是要按照减法运算法则来计算

  (三)例3

  1、怎样计算500—185(自由发表意见,方法越多越好)

  2、用竖式计算,指生板书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完成第23页的做一做

  四、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完成作业练习六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仪、彩纸、剪刀、钉子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知

  1、欣赏建筑中的对称美

  同学们,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著名建筑物的照片,咱们来欣赏一下,好吗?(播放照片)

  你觉得这些建筑物怎么样?

  这些建筑物之所以看起来这样赏心悦目,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一种对称美。

  2、欣赏生活中其他具有对称性的物体

  除了有些建筑具有对称的特点,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也是对称的。你能来说一说吗?

  是啊,对称的物体的确很多。大家看,边解说:许多动物的外形是对称的。有些艺术品是对称的。飞机的外形也是对称的,如果飞机不对称的话,会怎么样?看来对称不仅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有时也是必须的。

  二、在操作中研究。

  1、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现在把这些对称的物体画下来,可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出示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咱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会研究!现在就请轻轻打开1号信封取出图形,开始!(学生活动)

  交流:研究之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4个学生回答一下,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指导他举起图形展示,同时将他研究的图形贴到黑板上。

  把没有讨论的图形贴上黑板,

  那其余的图形是不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呢?

  是啊,我们发现这些图形都能对折,(板书:对折)(课件演示)

  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课件演示)能够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呢,就像一条轴,这种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完成板书)

  2、试一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号信封里的这些图形(出示信封)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收掉黑板上的六个图形。

  交流:

  在我们研究的`这六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呢?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能很快地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方法吗?

  (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梯形:这种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五边形:这种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长方形:还有谁和他折得不一样?

  长方形除了竖着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横着折也可以。(教师演示)

  正方形:正方形也有几种折法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

  那有没有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呢?你怎么会认为它不是呢?

  4、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呢?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开个小小讨论会,每个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

  (1)做什么图形?

  (2)选什么工具?

  (3)怎么分工?

  好,开始!

  学生讨论。

  你们讨论出一个方案了吗?

  那就请大家各显神通吧,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

  教师巡视,要是他们时间够的话可以请他们多做一个。要是发现做两个的,请他们展示做的好的那个。

  交流:你们做的是什么图形?是怎么做的?

  三、识别轴对称图形

  1、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它。

  现在就请同学们在纸上的这些图形中找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谁上台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紫荆花:它为什么不是呢?教师拿教鞭在屏幕上一指,因为它里面的图案对折后两边不能完全重合。

  为什么是呢?/谁有不同意见。这就说明并不一定要左右对称才行,换个方向对折也可以,一次折不出,就多试几次。

  2、画一画。

  请同学们看第二张纸,图上都只画出了每个图形的一半,你能画出它们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我们先来画第一个。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还有其他画法吗?

  第二种画法更容易。

  先观察给出的一半图形,确定另一半图形的各个顶点,再连点成线比较容易。

  再来画一下第二个。

  请一个学生来展示一下。

  你和他一样吗?

  四、全课小结

  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请同学们看这,教师表演剪纸。谁来说说我刚刚剪纸时运用了什么知识?课后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寻找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也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你还能想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吗?

  五、机动:连一连

  你是怎么判断的?

  教学后记:第一节课,笑话百出,就到对称图形,王玲灵说有衣服、裤子;罗润城说我的屁股也是,全班哄堂大笑……

  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甚至剪了图形来画、对折。有些学生的空间感十分强,一看图形就能说出哪些地方是不能完全重合的(陈慧婷等),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死心(覃旭、罗润城等),我为孩子们这种探究精神感到由衷的高兴。最后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虽然耽搁了时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我认为还是值得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一第7、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数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高、有矮;通过合作交流,学会比较物体高矮的一般方法;知道高和矮是比出来的。

  2.培养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高矮。

  教学用具:

  积木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评价

  互动意图

  一、感知物体有高有矮

  1.引导比较

  找两个身高相差较大的学生比较

  2.板题:高矮

  1.判断高矮

  2.读题

  比较大小、胖瘦宜肯定评价

  1.感知人有高有矮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究方法

  1.情境演示

  两个身高差不多的同学到前面分开站着,比较高矮

  2.布置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3.汇报交流

  4.总结方法;

  直接比或作记号比等方法

  1.不能一眼看出谁高谁矮

  2.小组合作

  同桌

  3.以组为单位,汇报不同方法

  鼓励合作活动

  组间互评

  肯定方法

  鼓励求异思维

  1.激疑启思

  2.培养参与意识与合作能力

  3.培养思维创造性和语言表达力及自信力

  三、排队游戏

  1.3人一组说说谁最高谁最矮

  2.逐渐增加小组人数,说说谁第二高

  1.判断并说明方法

  2.判断并说明方法

  组间互评,肯定鼓励

  1.培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思维说理能力

  四、反馈练习

  1.第12页第7题

  (1)说出动物名

  (2)比较高和矮

  2.举其他喜爱的.动物作比较

  反馈

  同桌纠错汇报,独立判√、×并改正

  鼓励互查

  1.培养审题的学习习惯,能自查、互查

  2.激趣

  五、学生活动

  1.摸高活动

  说一说怎样做摸得高(可站在地上摸,可跳起来摸)

  2.摆高活动

  那积木或铅笔搭高不倒比较

  3.悄悄话游戏

  (1)表演

  两生上台,对一生说悄悄话:踮脚尖

  (2)判断思考

  谁高,问题出在哪儿?

  1.自由活动

  反馈

  2.合作活动

  观察

  判断

  反馈

  鼓励别出心裁

  鼓励别出心裁

  生评

  学生自由活动,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游戏活动中激趣启思,激发挑战性与创造性。

  六、评价总结

  比较高矮要注意什么

  反馈

  学会总结

  教学注意事项:

  1.学生对实物的比较有许多生活经验。当两名学生上台作比时,学生观察比较的是两个人最明显的特征,高矮、胖瘦,提示又能区分大小、多少、长短等,对这类比较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究比较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探究时注意,学生日常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合作面先窄后宽;学生对不同方法的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2、会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和分数。

  3、在经历把百分数改成分数和小数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第7页两个监测人员的对话情景:“我们监测了3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

  教师:观察情景图,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

  教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还有百分之几的城市空气质量没有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怎样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40×35%。

  教师:说说这样列式的想法。

  学生:……

  教师:该怎样计算340×35%呢?学生独立思考340×35%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发现要计算340×35%,可把35%写成分数或小数后进行计算,即把35%改写成35100或0.35。

  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计算过程:

  340×35%=340×0.35=119(个)=119(个)

  教师:我们通过把35%改写成分数或小数的形式解决了“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的问题。如何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呢?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的内容。

  板书揭示课题: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二、自主探索,总结方法

  出示第7页例1。

  学生自主尝试把17%,40%化成分数学生汇报改写过程并板演:17%=1710040%=40100=25教师:当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后,不是最简分数的应化简成最简分数。

  教学把46%,128%化成小数学生尝试把46%和128%化成小数。(学生可能会有下面的一些改写形式)46%=46100=46÷100=0.46,128%=128/100=128÷100=1.28。你能将0.5%化成小数吗?

  同桌交流后汇报。

  教师:观察比较上面的改写式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

  小组讨论

  交流归纳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把17%,40%改写成分数,把46%,128%,0.5%改写成小数的过程,同学们能不能试着说说,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

  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归纳总结得出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看教科书第8页两个同学的对话框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百分数化分数、小数的方法: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注意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简成最简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把百分号前的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9页,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说说怎样才能准确地在格子里涂色呢?学生思考后独立完成在书上。

  2、完成教科书第10页第2题和第5题第1小题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结束全课

  教师: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习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