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语文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
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
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懦弱—勇敢丑陋—美丽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
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
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是科学知识小品。课文通过假说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引起人们对恐龙灭绝之谜的猜想。本单元的主题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通过观察思考去发现身边的科学。课文最后写道:“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了。”这句话意味深长,表达了人类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恐、类、庞、避、耐、萎、亡、哺、乳、偷、孵、谜、或、者、籍”15个生字;会写“亡、肉、耐、谜、传染、类、严寒”9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3.引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并开展合作讨论,弄清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
4.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认15个生字,会写“类、传染、亡”3个生字;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一问题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课前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恐龙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师准备好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激发阅读期待
课文插图充分展现了恐龙时代的情境。课始,可用下面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1.图上画有哪些景物?(高高的'山峰,挺拔的树木,绿绿的草地,清清的湖水,形状不同的恐龙……)
2.请你选择图中的一种恐龙说说它的体形特征。(学生课堂交流观察结果。)
小结:两亿年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类,恐龙是地球的主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因此,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恐龙是什么样子。图上的这些恐龙是科学家根据挖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形状,经过分析、推想画出来的。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恐龙的灭绝》,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二、学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卡片,并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记认生字,对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课文理解字、词意思。如“遮住、书籍、死亡、躲避、偷吃、孵出”。对不容易理解的词语,教师作简单解释,如“枯萎、尘埃、庞大、哺乳”,或者让学生查字典来理解字义、词义。读音方面,注意给“类”(lèi)、“哺”(bǔ)正音。
三、反复阅读课文,加深理解
1.知道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各段分别写什么内容。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通过“为什么庞大的恐龙会消失了呢”这一疑问引出下文。第2~4自然段列举了有关恐龙灭绝的五种具有代表性的假说。即地球变得寒冷,恐龙耐不住寒冷而消失;行星撞击地球破坏了恐龙的食物而灭绝;哺乳动物偷吃恐龙蛋,断绝其繁衍之根而渐渐灭绝;流行传染病使恐龙全部死亡;全球气温下降,只能孵出雄性的小恐龙。第5自然段写恐龙灭绝之谜至今未解开。
2.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全班学生齐读第2~4自然段,最后指名学生再读第5自然段,或者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后,学生读第2~4自然段,教师最后小结式地读第5自然段。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
3.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通过研读做到流利地复述恐龙灭绝的原因。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悟“耐不住”、“尘埃”、“枯萎”、“哺乳”、“孵出”等重点词。学习用不同的词语表述同一件事,如课文描述恐龙的灭绝分别用了“慢慢地消失”、“渐渐地灭绝”、“全部死亡”、“渐渐灭绝”。了解第4自然段后面省略号的作用。
4.口语训练。作者在陈述恐龙灭绝的五个原因时,前两个原因说得详细、具体,后三个原因说得简单、概括。可引导学生模仿作者陈述前两个原因的方式,发挥想象,详细、具体地陈述后三个原因。
四、指导写字
“亡、肉、耐、谜、传染、类、严寒”9个字词要会认会写,认读时要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例如“亡、染、类”三个字的长横要能盖住或支撑其他笔画;“谜”字右边的短横,“传”字上边的短横,“寒”字中间的三横,这些横画都要注意收敛,不宜太长。“谜”字中间的走“之”要能在两部首间恰当安排,且最后书写完成;“染、类、寒”三个字的撇、捺要伸展,“类”字上面的“捺”要变“点”,“染”字上半部右边是“九”,不能写成“丸”;“传染”和“严寒”要连词书写。
五、积累运用
1.理解“庞大、冬眠、躲避、耐不住、尘埃、遮住、枯萎、哺乳动物、偷吃、传染病、孵出、雄性、书籍”等词语,熟记课文后面“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2.初步理解事物之间是有关联的。如,地球变得十分寒冷导致恐龙耐不住严寒而死亡;宇宙行星撞上地球导致尘埃遮住太阳,植物枯萎,恐龙找不到食物而死亡……
六、实践活动
1.搜集关于恐龙的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学生合作制作有关恐龙知识的手抄报或者展出恐龙图片。
2.课后填表。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听讲
2指名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听讲故事
3组织评价评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过渡:故事的结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惊,还给你什么感觉?关于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说都是“窗”惹的祸,也有人说一扇窗户有什么错,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不忙下结论,等真正读透读懂了课文,我们才有发言权。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书、思考,写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或想提出来和老师同学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写法切入)
3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上交
4筛选问题选代表和老师一起筛选本节课拟讨论的问题
5组织招标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领回感兴趣的问题,自选学习伙伴,结成小小组,明确分工,讨论问题讨论前明确要求
6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语文活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1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
将续编的故事写出来,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缘、骚、逊”等5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题、侧、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结合插图、注释等理解诗意,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2.比较两首古诗在写景方面的异同,把握古诗揭示哲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过渡: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向我们传达了为人处世之道。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雪梅》也是一首哲理诗。大雪飘飞,梅花绽放,多么美的景致。可是有一天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诗人正是捕捉住了这小小的争执瞬间,发出令人深思的议论。诗人通过雪、梅的争执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快随老师品读诗句,一探究竟吧!
2.理解诗题。教师板书诗题,并同步讲解。
明确:“雪梅”即雪中的梅花,这是诗人评论的两个对象。
3.介绍诗人,简介背景。
卢钺 ?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留名千古。
创作背景 ?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书上记录不详,推测作于宋末的一个初春日梅花开放,作者赏玩之时。
二、初读古诗,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古诗及生字,引导学生自读,在读中识记生字新词。
会写的字:阁(ɡé) ? 费(fèi) ? 须(xū) ? 逊(xùn) ? 输(shū) ? ? 会认的字:骚(sāo)人
(2)教师进行生字书写示范,引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
◆书写指导:
[阁]半包围结构。“门”阔、大,从左、上、右包围“各”。
[须]左右结构。左部“彡”三撇的撇尖上下对齐;右部“页”的竖撇从横中线的上方起笔,向左下撇出,末笔长点顿笔有力。
[输]左右结构。左部“车”末横变提,书写时先竖后提;右上部撇、捺舒展,罩住下部。阁须输
◆易错提示:
[费]下边是“贝”,不要写成“见”。
[降]右下部是“”,不要写成“干”。
[输]右部下边是“”,不要漏写短横。
(3)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阅读要求。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主旨。
(2)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它们各具有怎样的品质?
(3)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
2.教师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赏析古诗。
(1)理解“梅雪争春未肯降”的意思。“降”是什么意思?梅雪为什么不肯“降”?这句诗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降”是“服输”的意思。出示梅花雪中绽放的图片,再结合诗句使学生明白梅雪不肯“降”是因为“争春”,即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这里把梅、雪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使梅、雪具有了人的特性,将梅、雪的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了出来。
过渡:梅、雪争春,到底谁更能代表春天呢?正在欣赏梅、雪的诗人该如何评判呢?
(2)理解“骚人阁笔费评章”的诗意。“骚人”是什么意思?“费评章”的原因何在?你认为“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
预设:课件出示“骚人”的意思及其来历。因为战国诗人屈原创作了《离骚》,故后人称屈原为“骚人”,后来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费评章”指难以评议。为什么呢?这里就要引导学生结合上句诗来思考。至于“骚人”应如何评议梅、雪,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合理即可。
过渡:梅、雪各有特色,诗人一时也难以评议,但是梅、雪仍然争执不下,究竟该如何是好呢?读读下面两句诗,也许我们能找到答案。
(3)理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意。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指出梅、雪各有什么长处、短处?诗人将梅、雪的长处、短处对照着写,客观地进行评价,你如何看待这种评价方式?结合自身实际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预设:讲解这两句诗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自身的长处和短处,然后再将目光移至这两句诗上。这两句诗说的是如何评判梅、雪的问题,梅含清香,但比之雪的白则逊色三分;雪晶莹洁白,却少了梅的清香。诗人没有单纯地赞美梅或雪的独特优点,而是综合分析其优缺点,说明它们各有长短,这种评价显得十分中肯、公允。将诗人对梅、雪的评价引到自身实际,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紧扣“人各有长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谈即可。
小结:梅花雪中绽放,清香幽幽,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为之写下赞美的诗篇。而本诗作者却另辟蹊径,赞美梅,也不落下雪,在评议它们各自的特色时更是由物即理,告诉人们正确看待他人、自己的方法,使人颇受教益。同学们,“罔谈彼短,靡恃己长”,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处世之道,希望你们能行之于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3.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进行适当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佳作,尤其是后两句,多次被人们引用。其实,卢钺当初创作《雪梅》时,共写了两首,本文是第一首。你们知道第二首是什么吗?同学们在课下可以搜集一下,并尝试将它背诵下来。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诗意: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如果下雪了却没有诗文相和,也会非常俗气。在冬天的傍晚夕阳西下时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赏析:这也是一首说理的诗。课文所选的第一首诗主要写梅与雪的特点,这首诗则主要写梅与雪以及它们与诗之间的关系。诗人认为如果只有梅花独放而无飞雪落梅,就显不出春光的韵味;若有梅有雪而没有诗作,也会使人感到不雅。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组成最美丽的春色。从这首诗中,可看出诗人对赏雪、赏梅、吟诗的痴迷及其高雅的审美情趣。
四、对比阅读,整体回顾
1.分析比较,整体阅读。
过渡:同学们,三首古诗已经学完。这三首古诗中均有精彩的写景内容,但第一首是景中含情,后两首是景中寓理。对景物的生动描摹得益于诗人认真、仔细的观察,情的抒发、理的阐释则有赖于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再读一读这三首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1)学生齐声朗读三首古诗。
(2)出示表格课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在对比中对三首诗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课外拓展,增加积累。
过渡:同学们,对那些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人们给它们取了一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齐答:哲理诗)对了,就是哲理诗,也叫说理诗,我们这节课上所学的两首诗就属于这一类诗。哲理诗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你们还知道哪些哲理诗呢?请同学们于课外搜集,并简单说明它们揭示的道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诗意: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使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万山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陶醉。
观书有感[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意: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那方塘里的水为什么会这样清澈,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哲理: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自信的教育。
2.学习围绕主题组织材料的方法,能抓住重点词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把自己当成天才,并努力去挖掘。
教学准备
1.查找刘墉的'资料
2.查找名人成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老师最欣赏的现代散文家是谁么?(刘墉)是的,他的才华,他的幽默,他的潇洒,他的风度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能介绍一下么?他的成功和一个人有关,想知道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词语并理解在文中的意思:浓眉大眼、斑白、翻版、璀璨、按摩、逃避、叛逆、闯祸、大发雷霆、捣蛋、感慨、狂傲、编辑、笔墨纵肆、气韵、脚踏实地、诧异、宝藏、别有风骨、沾沾自喜、
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检查预习情况
三、指导熟读课文
学生读文,为深入理解课文打基础。
四、作业
查阅古人成才的故事。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读课文,看文中讲了几个人成为天才。
他们成为天才的条件是什么?
我把王鼎钧先生说的哪句话称为“金言”?为什么?
读读课文,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重点理解下面的句子。
1. “没有好的家世,只要有好的学校;没有好的学校,只要有好的老师;没有好的老师,只要有上进的志气!”
2.你要相信上天给每个人一份天才,只是它藏在某个角落,等着你的老师或是你自己把它发掘出来。
三、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就看你是否发现并努力去展示它,发掘它。
四、拓展与运用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天才,你发现了么?把你查到的资料和大家交流。
五、作业
1.把名人成才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听写书后词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16
语文的教案09-02
语文《草原》教案03-0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高效教案04-21
语文雷雨教案07-12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备课教案11-12
语文赵州桥教案11-28
语文树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