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时间:2023-05-01 18:12:3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锦集九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河南省实验中学柴红森)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教学重点]

  1、熟悉和掌握词类活用的特点

  2、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一节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先预习课文。

  提示:请注意先看“预习提示”,然后再看课文。

  二、请同学们思考:的标题应该如何理解?

  这是个兼语结构

  三、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章结构。

  六、分析三文的设喻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七、请找出词类活用的例子

  吾妻之美我者

  吾妾之美我者

  吾友之美我者

  美,这里是形容词活用做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八、请分析这一句话“忌不自信”

  这是一句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九、熟悉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翻开课本第92页,今天们学习一篇新的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先来看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呢?一个是本篇古文涉及到的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另一个是这篇古文将要讲的两件事,邹忌讽齐王和齐王纳谏。大家在仔细观察一下题目,在“邹忌讽齐王”中,“齐王”是做“讽”的宾语,而在“齐王纳谏”中,又是做“纳谏”的主语,这种在同一个句子中,同时做两种句子成分的词语叫做兼语,而这种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叫做兼语句。

  我们再来看一下“讽”字,在课文的注解是什么样的?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为什么这里用“讽”呢?为什么邹忌要用含蓄的话去暗示或劝告齐王呢?为什么不直言进谏呢?大家一定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勾践灭吴》中,文种是怎样进谏的?很直白犀利的吧?责备与抱怨的语气凸显在字里行间,他甚至很直白的责备勾践“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让后乃求某成,无乃后乎?”这样的谏言,尽管是忠言,可是毕竟逆耳。所以尽管文种帮助勾践灭掉了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终究还是难免杀身之祸。伴君如伴虎,所以作为臣子,为了保全性命,但是又要紧守作为臣子的本分,言行举止都必须顾及很多东西。所以邹忌在进谏的时候,选择了“讽”的方式,这既符合他作为臣子的身份,同时也表明邹忌的聪明。那么邹忌将会怎样“讽”齐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文种寻找答案。

  二、《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课文的注解中提到了《战国策》记载了这一系列国家的历史,主要记载的是各国谋臣测试纵横捭阖的斗争以及相关的谋议或辞说。它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的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后来经过西汉的刘向整理编辑后,才定名为《战国策》。因为《战国策》主要是以记载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所以《战国策》的文章又有这样三个特点:①长于说事,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解,都喜欢夸张渲染,充分发挥,畅所欲言;②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③书中常用巧妙生动的譬喻说事,常常通过一些有趣的寓言故事来讲道理,增强论者的说服力。大家对《战国策》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对《战国策》中用来说理的寓言故事一定不陌生,像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等。

  从体例上看,《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大家还记得之前我们接触过的哪一部史书也属于这种体例呢?——《国语》。那么大家还记得《左传》是什么体例的吗?——编年体。

  三、课文分析

  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接触过这篇文章了,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的翻译应该不是很成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那就以讲解语法知识为主,翻译课文为辅。一起去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

  首先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课文。

  1、先请一位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翻译情况进行第一自然段的疏通

  语法知识:①我孰与城北徐美?——大家都知道,在古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在没有标点符号的情况下,我们是通过什么知道这是一句问句呢?句中有疑问词。在古代汉语中,句子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才能发出疑问。有时候是疑问代词,有时候是疑问语气词,有时候二者都用。那么大家在这句话中找找,那一个是疑问词,是属于疑问代词,还是属于疑问语气词呢。“孰”,疑问代词。“孰”字经常表示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在文中就是指人了。大家再来看一下“孰”在句子中做成什么句子成分呢?宾语。既然是宾语,那么在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有什么规则呀?宾语前置。还记得前两篇古文中,我们学过哪些句子属于这种情况的呢?“夫晋,何厌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孰”是比美的对象,也是比美的承受者。)

  我刚在问哪一个是疑问词的时候,听见有同学说是“孰与”。其实“与”是一个连词。可在古书中,常常看见“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者事情的得失。像文中就是“孰与”连用,来比较人物在容貌上的高下。大家接触过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公视之廉将军,孰与秦王?”意思是:您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那一个比较厉害?这是比较人物在权利与地位上的高低。在比较事情的得失上,也有这不少例子,像《战国策齐策》里的“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意思是田忌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和不救赵,哪个得哪个失呢?’这是比较在事情上的得失。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它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那么在这一句中,那一是属于谓语部分呢?要找出谓语部分,这就得先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的表达习惯。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即,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所以在这一个句子中,谓语部分就应该是“齐国之美丽者”。这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一种类型。接下来,我们还会陆续的接触古汉语中判断句的其它表达方式,大家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可以建议学生专门找一本本子记录古文的语法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古文语法知识的系统积累)。

  ③忌不自信——这是一个否定句。这里应该是翻译为“邹忌不自信”还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后者。这样看来,这里的“自信”就应该与现代汉语中的自信不一样了,取后面的翻译的话,我们是把“自”与“信”的'位置对调了。为什么要这样翻译呢?这又涉及到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一个语法规则。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有“不、毋、未、莫”这些字,如果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放到谓语动词的前面。所以句子中把“自”提前了,放到了“信”的前面,其实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忌不信自”。前面我们学了一个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这里是一个陈述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大家可以在课后把这两种宾语前置句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④坐与谈——这是一个省略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古汉语省略的成分是多样的,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分句省略等等。在一句中,我们看看它省略了那些句子成分。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记得补充省略的部分。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这也是古汉语表判断的一个典型句型。前面我们学的判断句是谓语后面直接加“也”。但在这一句中,我们看到了“……者……也”这样的句型。所以古文的判断句也可以是这样的,在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这里是对妻子认为我美的属性作出判断,是因为妻子偏爱我。

  2、疏通第二段的文义,解释一些重点的字词

  ①今齐地方千里——这里的“地方”与现代汉语中的“地方”是不一样的,现在汉语中的地方是指某一个区域,或者是与中央相对的各级行政区划的统称,但在这里,得分开翻译,地,土地;方,方圆。本句就是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

  ②左右——这里指身边的跟随的人,现在汉语中也有这种意思,所以严格的说来这不算是一个古今异义词

  3、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面”名词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单纯作状语,它通常跟介词结合,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当面)。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作该动词的状语。在这里,“面”做状语,表示完成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采取的方式,“面”表示的是“刺”的方式,即“当面表达”的意思。

  4、疏通完本篇文章,那么我们重新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怎样进行的?明确:先是用自己的小事,悟出道理,然后进谏齐王,进谏的时候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不把自己的切身体会讲给齐王,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敝甚矣”,完成进谏。

  5、讨论邹忌进谏方式的妙处

  提示:个人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有共同点,那就是受蒙蔽。邹忌以这个为突破点入手,既可以使深奥的大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也投齐王所好,(爱听隐语),使齐王容易接受。

  6、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

  邹忌:作为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齐王: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

  7、讨论说话艺术(略)

  8、总结全文

  9、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4、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自学、质疑、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见解.

  2、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章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有勤于思考和自知之明的精神.

  2、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掌握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难点:体会邹忌劝谏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都各不相同:比干劝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伍子胥劝谏吴王夫差除掉勾践而身为戮没,但邹忌劝谏齐威王却收到成效。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从今天要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简介《战国策》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和主张。其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简介邹忌

  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简介齐威王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后来听从谋臣的劝谏,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4、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及节奏。

  [疑难字音]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间(jiàn)进朝(cháo)于齐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翻译中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答疑解惑。收集共性问题以供全班讨论交流。

  (3)检测学习效果,开展文言知识竞赛。

  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每组底分为100分,错1题扣10分,每组单数题由A组代表完成,双数题由B组代表完成,教师及时公布正确答案。

  (课件显示以下各题,显示一题完成一题)(附参考答案)

  ▲说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词义。

  ①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处所

  ②宫妇左右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

  今义:表方位

  ③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④修八尺有余古义:长,高

  今义:修理

  ⑤私我也古义:偏爱

  今义:自私

  ⑥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规劝

  今义:讽刺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③吾妻之美我者:意动用法,“认为……美”。

  ④臣之妻私臣:名词用作动词,偏爱。

  ⑤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到”。

  ▲判断一词多义。

  ①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朝服衣冠:早晨

  ②孰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有”通“又”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孰”通“熟”,仔细

  (4)根据两组答题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评出优胜组,予以表扬。

  (5)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句读,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一段

  (1)[学生活动]课本剧表演:学生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请一位学生做旁白。

  (2)思考:①他们表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③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④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

  ⑤这一段与讽齐王有什么关系?

  (3)[学生活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点拨。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之心理。

  妻之答,要读出浓浓的爱恋之情;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情;客之答,要读出其阿谀奉承之情。

  (6)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全班齐读。

  (7)小结本段。

  2、研读第二段

  邹忌与徐公比美的事情为讽齐王纳谏埋下了伏笔,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究竟有何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段。

  (1)思考: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

  (2)学生讨论探究,交流探究结果。

  (3)教师点拨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邹忌受蒙蔽→朝廷之臣畏王→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推理,这种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道理的方法叫做“设喻说理”。

  (4)有感情地朗读,在诵读中体会类比推理、设喻说理的妙处。

  [提示]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四、课堂讨论,拓宽延伸

  1、前面我们说过,邹忌劝谏齐威王收到成效。读完全文,请你谈谈,邹忌劝谏成功有哪些原因。

  2、进谏难,纳谏也难。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五、板书提示,指导背诵

  妻→私

  三问三答妾→畏→邹忌受蒙蔽

  客→求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三比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类比推理齐王也受蒙蔽

  客求我→四境之内求王

  家事设喻说理国事

  六、布置练习,课堂检测

  1、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见课本P176第二题)

  2、比较邹忌三问和妻、妾、客三答句式及语气的不同之处。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5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 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

  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 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 ≈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 忌 齐 王

  妻------ ( )------宫妇左右

  妾------ ( )------朝廷之臣

  客------ ( )-- ---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6

  学习要点:

  1、 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 能背诵全文;

  3、 重点掌握多义词:朝、修、孰、诚、方、善、间、旦;

  4、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古今异议词,及特殊句式;

  5、 理解本文设喻说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 多义词:

  朝:朝拜;朝廷;早上

  孰:谁;仔细;什么

  诚:诚心;确实;如果

  方:方圆;地方;正

  修:高;修理;修建

  善:善事;好的;擅长;好

  间:时候;间或;参与;夹杂

  旦:早晨;第二天;天天

  二、 古今异议:

  谤讥:指责今:讽刺

  地方:土地方圆今:处所

  明日:第二天今:将要到来的下一天

  左右:身边的人今:表方位

  修:长、高今:修理

  私:偏爱今:自私

  讽:委婉规劝今:中伤

  三、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早上

  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暮寝而思:暮,名词作状语,晚上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朝服衣冠:服,名词作动词,穿戴

  四、 特殊句式: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动词蔽直接表被动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用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定语后置

  五、 设喻说理

  能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提意见成功的条件:既有善于进谏的嘴巴,又要有善于纳谏的耳朵。

  六、 奇异的三构

  本文的`结构层次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是三层;上、中、下赏赐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是三层;邹忌早上、旦日、明日是三层;邹忌的思想转变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有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讽谏、齐王纳谏、诸侯入朝。

  七、 比较阅读:见《语文读本·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厉王被放逐的原因是什么?

  2、 召公规劝厉王,他的观点是什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7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

  找出文中“三分”的思想,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理清文章逻辑脉络,理解邹忌劝谏的思路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字词,翻译全文。理清文章逻辑脉络。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逻辑关系,形成行文的层次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一个宰相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国家从此富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学习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讲了邹忌因为臭美照镜子而使得齐国成为战国时代霸主的故事,那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呢?我们先读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讲故事的感觉

  2、参考课下注释,复述故事情节

  3、编写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的练习题

  闻、面、服、孰、私、美等词的特殊用法

  4、指名回答,落实重点字词、句子

  5、快速翻译全文,带过次要语句。

  三、 “三分”思想与层次意识

  1、中国文化中对“三”这个数字有特别的偏好,如“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等。这篇文章中暗含了多少“三”呢?

  2、首先老师找一个“三”做示范:本文从结构上看就可以分为三层,哪三层?分三个层次的好处是什么?

  结构三分的好处:类似起因、经过、结果,是交代一件事情最基本的要素

  3、老师只是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文中还暗含了许多的“三”,请从文中尽可能多的归纳出“三”,并想一想作者这样分分别有什么好处?

  四、 “三分”思想与逻辑关联

  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三”的思想?

  邹忌三问美、亲朋三答美、

  邹忌三反思、归纳三原因、

  劝谏王三蔽、

  齐王三行赏、成效三阶段

  2、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项“三”?

  劝谏王三蔽——本文的中心,所有“三”的指向

  3、理清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邹忌讽谏的方法。

  劝谏前的三问、三答、三反思、三归因是步步推进指向齐王的三蔽的,劝谏后的三行赏、三阶段是齐王认为“三蔽”的劝谏的“善”的结果。

  齐王的“三蔽”是文章的中心,把文章贯穿了起来,即使邹忌实际上经历的是两问或者四问五问,为了有针对性地劝谏齐王的'“三蔽”,他也会改为“三问”

  4、文中的“三”有的是三方面,有的是三角度,有的是三阶段,作用各不相同,分别分析文中各处作者从三个方面写的好处

  结构更清晰,层次更鲜明,角度更多样,想象更丰富。

  5、明确:不是要求写文章刻意追求凑成“三”,而是从本文的对“三”的归纳中形成写文章的层次意识。

  五、 总结

  1、归纳邹忌成功劝谏的原因,分析本文中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结构层次的清晰、严谨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02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6-0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2-2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篇03-09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04-0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10-2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10-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1-23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篇04-07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赏析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