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模板集锦10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以虚词,实词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文言文教案。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3.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设想】
1.依据福建省考纲对文言文的要求着重落实18个虚词和120个实词的意思,4种文言句式的运用,常见的通假字的运用。
2.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3.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4.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时数】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高考对文言文的要求及主要题型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高考文言文的几种题型
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进入高考文言文阅读古文翻译专题的复习。文言文是对学生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基本保持不变,共计15分,设两至三题选择题,每题3分;设一道翻译题,每题两到三句,此题为9分。那么针对于这些题型,怎么做好复习呢?
二、考纲阐释: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层次均为B级。分别要求做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也为B级。这部分题目学生感觉难度最大。
三、文言文翻译五步法:
1.先将古今汉语语义基本一致的地方抄写下来,将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对译出来,然后将现代汉语无法翻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删去。以便将完全不懂的地方突显出来。
2.将不懂的词语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大致推断出它的意思。
3.统一整理答案,注意前后协调和语句的畅通,保持原文语气。
4.按照翻译要求,写出译文。
5.将译文放到原文中加以检查,并作必要的修改。
四、范例解析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
译文:①不久郭崇韬进来(向庄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庄宗的冲突。
②陛下凭借最高道德来承受天命,上天用丰收的年成来显示吉祥。
解析:
第一句:"俄而"应翻译成"不久";"谢"意思是"道歉谢罪",不要翻译成"感谢";"因"是"通过"的意思。"因"一般不作因为讲,而常作因此于是讲,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第二句: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是介词;后一个以是"才",是连词,教案《文言文教案》。"年"是"(好的)收成",在《齐桓晋文之事》有:"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瑞雪兆丰年"
五、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
1、标准
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贯"六个字。
六、文言文翻译标准: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七、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斯:这。徒:只。记:记载
明:使…明了。匹夫:百姓。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如:
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
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⑧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之,句末语气助词)
⑨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⑦大王来何操?
这句是宾语前
文言文教案 篇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文言文教案 篇3
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
【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
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评论
B.每进见难问诘难
C.饮酒不节节制
D.公车令坐死判罪
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使各为赋
②故遂定为嗣
B.①应声而对
②而植任性而行
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
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
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
②于是以罪诛修
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甚异之
②植既以才见异
③文帝御之以术
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
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
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
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性简易,不治威仪。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
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
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译:
(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译:
文言文教案 篇4
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备考时,关注的是近三年高考的内容,文言文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备考的难点,在复习时,同学们只重视了实词虚词的积累而忽略文言文翻译尤其是意译的翻译,故需要在复习完课本时,有必要对意译的几种情情况进行梳理。
设计理念:
以诱思探究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教师只起点拨作用,来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矫正、自我总结,达到合作互助,共同进步。
学习目标:巩固并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把握意译的几种方法。
教学流程:
1、文言文翻译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3、文言句子翻译方法:留、换、删、补、调等。
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下此文)。
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例:妻子饥寒如下贫者——06年全国卷一
译文: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最贫穷的人。
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
例: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以上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原则和方法。是以直译方法来翻译句子,下面来重点学习意译的方法。
4、文言文的意译种类主要体现在文言修辞格上,在翻译时需要特别注意比喻、借代、夸张、互文、委婉、用典等修辞。
请在括号里填上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并翻译整个句子
(1)、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暗喻)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
(2)、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代)
译文: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多之上。
(3)、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夸张)
译文:成名回头看蟋蟀笼空空的,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来。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互文)
译文: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端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5)、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委婉)
译文:虽然年轻,希望趁我还没有死的时候把他托付了。
(6)、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用典)
译文:(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⑵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练读中,在学生合作探究中学习本文运用人物对话推动事件发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感受本文语言的精练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演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
《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读
1、个体自读。
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虚词停顿要鲜明;要再现故事的氛围。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3、小组竞读。
要读得齐,读得响,读得有滋味。
(可以四人一组,一人一段,一人评。)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⑵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⑶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⑷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⑸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4、学生齐读课文。
三、译
1、学生个体自译。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质疑问难,解难。)
对与以下的重点难点字词句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与老师之间互动解决。
⑴加粗词的古今义: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大小之狱
⑵判断句式:忠之属也
⑶省略句式:可以一战
⑷倒装句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⑸重点句子: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②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同桌互译。同桌互评互补,互助互进,培养伙伴关系,形成共学优势。老师做点拨调控。
3、学生对照注释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距。
第二课时
一、查
利用大屏幕中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是否真正理解。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4、通假字;
5、重点虚词;
6、重点文言句式
二、演
1、小组合作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寻找故事中可以想象的地方,增补情节,用白话文再现文中情景。大屏幕中出示提示:
三个场景人物人物活动
乡下曹刿乡人一次对话
宫廷曹刿鲁庄公战前对话
长勺曹刿鲁庄公战时指挥;战后对话
2、选择小组中三个同学上台来创造性地展现当时情景。
三、评
自由评说台上表演的同学,是否演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气氛。
四、探
学生根据对文本与课本剧的理解与感受来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是个什么的人,文中哪个地方可以看出?
2、本文中写人与写事上采用什么手法?
3、长勺之战胜利了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课堂小结谈收获
文言文教案 篇6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7
【典例精析】
例一(20xx辽宁卷第13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
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
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
(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
[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
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
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
③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
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
⑤何浅狭之甚耶
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⑥D.①④⑥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②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③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④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⑥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
例二(20xx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B.②④⑥
C.①⑤⑥D.②③⑤
〖解析答案:B。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①或③的均应排除。
例三(20xx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B.①④⑤
C.②④⑥D.②⑤⑥
〖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学构想】
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听解说员讲解,直观而清晰;翻开文献,自主去寻觅,迅速而全面,通过文字还能直接触摸那些智慧的灵魂,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障碍。许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内容,学生走不进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的扎实把握。
2、全面了解晕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安排:1、自主、合作学习及比较阅读,突破重难点。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作为外校人,当然应该关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风采,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师与生分享时事:最近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是针对外语学校的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确立美好的梦想,与时事勾连能激起学生对世界的关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讨论①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
2、各小组板书出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生答或师答。
提示:该积累的实词如习、辱、坐、诣、徙,师要有意识地提请学生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四、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的读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诵读,这既是对以上学习的检验,同时也可进一步夯实课文的理解把握。)
五、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个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上学习总检验,之所以设计成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说是翻译,是为了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积极心态下翻译全文。)
六、再读全文,处理课后练习一、二再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设计科学的课后练习,系统深入地理解课文。)
七、拓展比较:
1、其实晏子出使楚国还有两个故事发生了,将这三件事连起来看,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略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语文读本》第七册261面,师范读,生齐读。
请对照注释、看懂原文、再看译文。
2、从这两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
我们来列个表看看。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
楚王
晏子
刁难目的
应对技巧
设小门迎接戏弄其矮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齐无人指晏子不配为使
齐人多巧移话题
使不肖主以退为进
诬齐人为盗指责齐人善盗
引“化橘为枳”指出比喻、类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这一设计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比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编写得较好的《读本》资源。)
八、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学生在科学的方法及井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最终还是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需关注的,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想针对外语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古人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也能用时事激趣:
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是“我要学”,而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持“要我学”的被
动心态,如何将这种消极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老师们都知道需要激趣,用什么方法激趣呢?是老师讲故事,还是营造古文化的气氛?都可以。《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文言文也能与时事相联,从与时事的勾连中激起学习的欲望与趣味。因此这一课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导入非常重要,在你最喜欢的外交家及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件或外交人物问题的导引下,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此时引出两千多年前的晏子,学生就有了“我要了解他”的积极心态了。
虽然这个环节花了将近6分钟时间,事实证明它是非常值得的。后面的诵读以及字词、文句疏通的学习在这种积极心态下就有了顺利进行的良好前提。
合作学习前自主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形式,要让它落到实处,必须先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合作解决,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此时的老师仅需要给学生方法上轻巧的点拨,以及学生学习后予以适当的总结。
用好《语文读本》让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在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对课后练习进行探究后,学生对晏子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现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他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晏子使楚的另外两个故事,在全面了解晏子外交风采的心理指引下,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来到了《语文读本》里,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多了,通过比较、归纳,他们就有了与晏子对话的愿望。虽是相隔两千多年,晏子的精神一样滋养现代的孩子们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上是同学生们共同学完《晏子使楚》后的三点感想。
文言文教案 篇9
一、导入
作者及题解
二朗读训练,
理解字词
1.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完后师生共同正音正节奏。
2.自由读一遍,
要求:读得流利,注意初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3.朗读接龙,每生读一句。要求:大声地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4.速读,
理解字词,
学生质疑,
师生释疑。同时在下一个环节中随时发现字词的问题并解决。
三
理解内容,
把握主题
1.方仲永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得知的?请说出你的.结论及依据。.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特点、经历及结果。
2.一个天生聪明的人最后沦落为“泯然众人矣”,你认为谁应该为他的沦落负责?
讨论,中间及时引导全面理解方仲永的悲剧决不只是他父亲一个人造成的。
3.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懂得了什么?或者你从方仲永的遭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4.那么,文章作者写作本文想表达一个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读第三段,并联系文章标题“伤仲永”,讨论并概括作者在这些议论里所表达的观点。
四小结拓展,
思维训练
1.小结课文.
2.先天的天资与后天的努力究竟哪一点对学习的影响更大?(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言之成理即可)
五巩固字词,熟读课文.
文言文教案 篇10
一、判断句
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
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
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
二、被动句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句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
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
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句
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三)状语后置句
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四)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9-06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离骚》教案05-31
文言文《口技》教案01-23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精选】文言文教案3篇06-30
文言文教案三篇07-02
【精选】文言文教案三篇04-30
文言文教案五篇12-28
【精选】文言文教案四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