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物理教学反思>《物理电阻教学反思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5 12:05:02 物理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电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7篇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1

  《电阻》这节课,让学生初步体会了改变电流的两种途径,探究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电阻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强化了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并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经过实践,效果不错。

  一、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设计实验,通过讨论来设计电路图,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步骤。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探究,他们都能积极地实验,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从而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

  二、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科学思维和方法的熏陶。成功的愉悦是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对自然科学的亲和力等情感态度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心智方面也可得到培养。物理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在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比较成功,组内同学能够达到互动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从学生的检测和调查反馈情况来看,就学生的学习这一块的目标基本达到。

  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不好,遇到公开课这样的场合,有点怯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2

  学生基础较薄弱,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简单入手,再层层深入。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电路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堂课的内容,学生迫切想了解电阻的现象,这就为本节课打下了心理上的基础;但是,本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让学生融入课堂、积极思索,才能学好知识,感受到知识的魅力。

  自制小风扇一个,并在扇叶上接上一条红色彩带,电阻定律演示器,一节干电池, ,一个开关,各种电阻器实物,打火机一个,小灯泡一只,电源一个,导线若干。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物理的课标的理念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验探究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本节课的设计好有很多不足,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设计本节教学时,首先明确本节课的两个重点:电阻的概念和电阻的影响因素。在引入部分,通过演示实验,改变灯泡亮暗,提出电流在导体中是否受到阻碍,从而引出电阻概念。在这里强调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与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大小无关,为接下来猜想电阻的影响因素做铺垫。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实验能力。

  本节课还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初出茅庐,很多东西还很不成熟。感谢老师们给予我颇具建设性的建议。

  一、朱燕欢老师建议

  1、学生做完实验,在PPT的模板上回答完结论之后,应该要进行总结。结论要强调前提条件是什么。

  2、边总结的时候边在数据上处理,教会学生处理数据。

  3、第一组上去的时候就应该规范他们的操作,让后面上来的学生模仿。

  二、钟肖媚老师建议

  1、语言不够严谨,板书“电阻的因素”应改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板书“概念:电流、大小”应为“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实验过于累赘,每一组都上来测两组数据,测过的数据就可以不用再测一次了。

  三、实习老师们建议

  1、读错字了,提前查字典不要给学生起哄的机会。

  2、当学生上来讲台操作有错误时,应该面向全班改正学生的错误。

  3、将PPT上的结论模板打印下来,作为学案给学生们写下来,增加他们动笔的机会。

  4、在学生操作完应该总结一下,把结论简练地打在PPT上。

  5、后面时间不够,前面引入概念时应该要更紧凑一些。

  6、说完后面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时候,应该用刚学的知识去解释引入的第一个实验,让课堂变得更完整。

  7、阻碍电流作用的大小是电阻,两个概念都比较抽象,应该用一下类似的事例去形象化一些。

  最后,我自己也有发现了一些问题:

  1、刚引入电阻这个概念,说完阻碍电流作用大小是电阻后,应该接着说: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阻碍作用越小,电阻越小。给多一点学生与理解这个概念。

  2、多说一些延伸知识,例如欧姆是一个人科学家、人的电阻有多大等等,增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3、没有说电阻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U、I无关。

  4、没有提及超导体、半导体材料元件。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电阻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一是让学生知道电阻是表征导体对点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以及电阻的单位;二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三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本节教材以电阻概念的定义、电阻的大小和单位、常见的电阻器为核心展开,直接给出了电阻单位的名称、简称、符号。在讲授新课时,我采用导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识点。

  首先,我通过知识链接环节,回顾导体和绝缘体、电流和电压以及电流表的使用,以备课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学习新课环节,我采用学校所倡导的“问题导学、交流合作、展示提高、当堂达标”四个教学环节展开。问题导学部分,我提出问题:导线多用铜、铝制成,铁也是导体又多又便宜,为什么不用它来做导线呢?随后通过演示实验:将甲、乙两段导体分别连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的亮度,引入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再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电阻部分的基础知识点。通过对常温下导体和绝缘体的排列顺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导电或绝缘性能不同,进而引导学生展开决定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学生通过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当堂达标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一种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深刻地理会了方法的实质,在探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依据问题设计电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创造了条件,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舞台。但纵观整节课的实施,我仍感到很是失败。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放开手,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老师有所限定的范围内,根据老师的意愿来猜想;在进行实验环节,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导,学生对导学案的使用有些脱节,只是盲目的去连接电路,而对于为什么连?怎样连?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实验环节花费时间较长,最后的当堂达标未来得及完成。

  在评课环节,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1.问题导学环节设想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对电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学生为什么要学电阻?电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从输电线、电炉、电灯等对电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电源,而所连接的小灯泡只需2伏的电压,那应怎么解决呢?2.猜想环节可让学生对着导线猜想,交流设计方案,并且为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用镍铬合金线做实验?3.在总结实验结论环节,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学生活动时间,增大练习量。怎样在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同学间的协作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也反映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教师的驾驭课堂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5

  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要知道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就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平衡与和谐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中寻找知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必须牢固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学好物理,物理教学必须充满创新的活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有所创新,只有在具有创新的教学方法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节物理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课堂的引入,若能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巧妙的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身处“问题”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这节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康铜和铬铝分别与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用导线连接电流表、开头和电源。闭合开关,引导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并分别记下通过康铜和铬铝的电流加以对比。

  在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记录实验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观察两灯的发光情况的不同和经过两合金线电流的强弱不同,问:这两根合金线都能导电,但通过的电流却不相同,说明了什么?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在老师的.启发下得出:说明这两根合金线对电流都有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物理学上称之为电阻。然后以例子将问题形象化、具体化、直观化。某车需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面,另一条是泥泞的沙石路面,用同一档驶完全程,在哪条路面土驶得更快?学生轻易地能答出在水泥路面驶得更快,因为他们都知道,水泥路面和沙面路都能通车,但这两条路面对车的阻碍作用不相同。这说明车子受到阻碍作用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同理可推出通过导体中的电流强弱跟导体的材料也有关系。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环节中,我是这样引入的:先将十三捆导线摆在学生面前,要它们进行分类,每一捆中都有长短、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粗细不同,但长度不同的铜线、铝线;材料相同、长度相同,但粗细不同的铜、铝线;要求同学分好类,发现学生虽然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缺乏了解,但却能潜意识的按类分好,然后教师从中抽出几组分类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与学生一起交流,互动形式对这个问题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挖掘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意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一个悬而难解的物理问题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解决。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6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教师设计教学一定要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该讲的还是要讲,该放的一定要放。相信学生能行,能做好,有能力做好。只有转变了思想认识,摆正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严密的科学探究方法,才能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发挥实效。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7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物理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了解物理的价值,增强物理的应用意识,获得物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物理,物理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综合以上观点,我在《电阻》这节课中注意下几个观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标中指出:“物理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在一节物理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这节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台调光灯,并调节灯的旋钮,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灯的亮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根据前面的知识同样可以知道是由于电流发生的变化。可以用什么方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呢?请你尝试利作课桌上的器材设计相关的实验。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第二个实验是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学生们很难凭空去想像电阻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就举了一些生活中简单易懂的例子。如:

  (1)某人要从A地到B地,一条是泥泞的小路,一条是平坦的水泥路,我想问一下,哪一条路人走的时候受到的阻碍小?(平坦的水泥路)看来人所受到的阻力跟地面的组成材料有关。

  (2)同样是这个人从A地到B地,当地面都是水泥路面时,一条是直线到达,还有一条是要转一大圈子才能到达,同样到达目的地,从哪一条路走起来比较轻松,也就是说受到的阻碍比较小?(直线到达的比较轻松)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人所受到的阻碍跟人所通过的距离的长短有关。

  (3)电影散场了,电影院的工作人员是打开大门还是打开旁边的小侧门让观众出去?(打开大门)为什么呢?(如果仅仅打开侧门,很多人就会被阻在门口不能很快的出去,而打开大门人们很快地就能通过了。)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人群通过门的快慢跟门的大小有关,也就是跟门的.横截面积有关。横截面积越大,人群越容易通过,也就是受到的阻碍越小。利用这种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的建构。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物理教学是物理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助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物理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掌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物理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如本节课的第一个实验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从时间上考虑应设计成演示实验比较好,但从认知效果上考虑设计成学生实验较好,最后还是定为了学生实验。我认为让学生自己经历观察(物体接入电路时灯的亮度)、比较(不同物体接入灯的亮度不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的过程,比教师在讲台上做告诉他们结论要好的多。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注重开放性的教学,提高主动性。

  物理作为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在做尝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实验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1)改变电路中的电压。

  (2)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在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时,我提供给学生各种实验器材,让他们接入电路进行对比。在实验前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总结改变电路电流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以及从取得的信息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物理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落到实处。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电阻物理教学反思09-15

物理电阻教学反思04-05

物理课电阻教学反思02-04

物理教学指导反思_物理教学反思范文09-08

物理教学反思周记_物理教学反思范文09-08

物理教学反思05-08

物理教学反思11-05

物理教学教学反思08-18

物理课堂教学反思_物理教学反思范文大全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