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书稿范文>赏析>《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时间:2023-04-04 12:38:32 赏析 我要投稿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6篇)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1

  [唐]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1】茅茨:茅屋。

  【2】扣关:敲门。

  【3】僮仆:指书童。

  【4】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5】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6】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7】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8】黾勉:勉力,尽力。

  【9】仰止:仰望,仰慕。

  【10】“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11】“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12】“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13】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14】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

  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

  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

  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丘为,唐代诗人,其传世作品不多。本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虽未见隐者,但也有童子可问,知其所去。而本诗中诗人未见僮仆。依笔者看来,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诗人敲门时,无人应答,门上无锁,可推门而入。直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呀?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闲来垂钓碧溪上”“独钓寒江雪”等诗句便是明证。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七八句,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在笔者看来,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2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

  1茅茨:茅屋,指隐者所居。

  2扣关:敲门。关指门闩,代指门。

  3窥室:从门缝中看室内。

  4巾柴车:即驾柴车。巾作动词用,有整饰意。柴车:简陋粗劣的车子,隐士所乘。

  5钓秋水:《庄子·秋水》载:庄子钓于濮水,不愿接受楚国官职,而宁愿隐居。此用其意。

  6差(cī)池:不齐,此指彼此错过,故不得相见。

  7黾(mǐn)勉:勉力,努力,有殷勤意。仰止:向往,钦仰。

  8契:契合,惬意。幽绝:清幽绝美的景色。

  9荡心耳:犹言心旷神怡。

  10清净理:清静无为之道。

  11兴尽:暗用王子猷雪夜访戴事。《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指西山隐者。

  赏析:

  这首诗通过作者访隐者不遇这个具体事件,感悟隐逸之趣与清静之理,写得别有新意。作者艰苦跋涉三十里山路,攀登绝顶,寻访西山隐者,那无限钦仰之情与急切求道之心溢于言表。可是及至绝顶,扣关寻问,隐者已去。“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那怅惘失意之情是可以想见的'。但作者却意不在此,而是宕开一笔,着力写盘桓绝顶的幽情雅趣,隐者居处清幽绝美的景色,使人心旷神怡,世俗尘垢为之荡涤无余,感悟到清静无为的理趣。人未遇而心深契,末用王子猷访戴故事,表达了作者任性自然的旷达胸怀。“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大有得意忘言之妙。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3

  原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解

  1、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2、黾勉:殷勤。

  3、契:惬合。

  4、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译文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4

  【诗句】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出处】唐.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意思】

  西山绝顶孤独的一间茅舍,

  山路崎岖约有三十里。

  门扉长叩却全无僮仆的声息,

  窥视室内,唯有桌案茶几。

  你若不是坐着布幔的木车去访客,

  就应是秋水垂钓去。

  惜哉未能相会,

  令我踌躇徘徊

  空怀着对你的敬意。

  【全诗】

  《寻西山隐者不遇》

  .[唐].邱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人访友而不遇,转而问景,抒发诗人平淡高洁的隐逸志趣。

  【注释】

  ①绝顶:最高顶。茅茨:茅屋。 ②扣关:敲门。 ③巾柴车:以帷幕装饰车子。指整车准备出行。巾,给 车子装上帷幕;柴车,简陋无饰的车子。钓秋水:用《庄子·秋水》篇庄子吊于濮水之典,即庄子宁愿隐居而不任楚相的典故。 ④差池:犹参差,这里是错过的'意思。黾:努力,勉力,这里是殷勤用心之意。仰止:仰望,向往。 ⑤及兹二句:意为对着这雨中草色、窗里松声幽雅,足以荡涤心胸。契,惬意,相合。 ⑥兴尽二句:用《世说新语·任诞》中王子猷访戴安道典。王子猷居山阴,一天大雪忆起居剡溪的戴安道,立即乘船往访。一夜行船到了戴门又返去。人问他,他说我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意为访人不见,意兴已尽,不必等待了。之子:这位隐者。

  赏读

  【作者小传】

  丘为(703?—798?),嘉兴(今属浙江)人。累举不第,归山读书。天宝二年(743)登进士第,时年约五十。历仕主客郎中、司勋郎中,迁太子右庶子,以左散骑常侍致仕。终年九十六。与王维、刘长卿友善,时相唱和。其诗多写田园风景。《题农父庐舍》诗“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当对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名句有影响。其集已佚,今存诗十八首。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5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古诗简介

  《寻西山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丘为(一作邱为)的作品。此诗描写隐逸生活情趣,其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全诗构思新颖,意蕴深远,堪称佳作。

  翻译/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注释

  ⑴茅茨:茅屋。

  ⑵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⑶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⑷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⑸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⑹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⑺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⑻“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⑼“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⑽“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⑾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⑿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赏析/鉴赏

  鉴赏文字1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当然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了,而竟然“不遇”,按照常理,这一定会使访者产生无限失望、惆怅之情。但却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正是由于这一立意的新颖,而使这首诗变得有很强的新鲜感。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直上”二字,与首句“绝顶”相照应,点出了山势的陡峭高峻,也暗示出寻访者攀登之劳。三、四两句,写到门不遇,叩关无童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紧接着下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乘柴车出游,到水边垂钓,正是一般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这里不是正面去写,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远路相寻,差池不见,空负了一片景仰之情,失望之心不能没有。但诗写至此,却突然宕了开去,“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得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谁也不能说作者这次跋涉是入宝山而空返。“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结句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诗人采用了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而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鉴赏文字2

  丘为,唐代诗人,其传世作品不多。本诗之所以广为流传,在于它写隐逸之情时另辟蹊径,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八句写寻隐不遇,似露失望惆怅之意,后八句则宕开一笔,写隐者的高雅情趣与所居环境的闲静优美,将他的志趣与诗人自己的追求诉诸于笔端,表现出了一种倚世独立的精神境界。

  诗的前两句写隐者居所的高、远、简,“绝顶”言其高,“茅茨”,为茅草屋,指其简,“三十里”则语其远,如此,作者却要“直上”寻找隐者,可见诗人对他的钦佩之情,必欲见之而后快。这样的铺陈渲染,便让读者对隐士为何等高人充满了想象与期待。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写诗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却连个仆人也没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寻隐者不遇》中“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人虽未见隐者,但也有童子可问,知其所去。而本诗中诗人未见僮仆。依笔者看来,隐者可能只有一、两个僮仆,出门时带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诗人敲门时,无人应答,门上无锁,可推门而入。直观其室,室内只有案几,无任何奢华之物。这样,隐者又何必用僮仆呀?真正的隐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观内省的,由此可见,该隐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巾柴车”中“巾”可理解为名词用作动词“用巾覆盖”,引申为“驾柴车”,“钓秋水”应是于秋水边垂钓之意。此两句全是诗人的想象。隐者不在,诗人不免要推断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钓,都是人与自然的交流,都脱离了人世的纷扰与欺诈,尤其是“垂钓”古人更是把它当作一种闲适脱俗的生活,“闲来垂钓碧溪上”“独钓寒江雪”等诗句便是明证。诗人如此写,更突出了隐者的超然。

  七八句,写了诗人不遇的心情:错过了与隐者相遇的机会,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对他表示无尽的景仰了。诗人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去寻隐者,不得相见,此时的失望与忧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雨中草色”“窗里松声”,色极悦目,声极悦耳。九十句描画了这里空气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优美环境,顿时便让读者从诗人所渲染出因不遇产生的惆怅之情中脱离出来。

  不能相见,或为缺憾,但在这优雅的居所里,诗人却感到与隐者的幽情逸致产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荡涤了一般变得澄澈清明,虽然没有宾主相见的兴奋,但却也深深地体悟到了清净无为的禅理,而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达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着与隐者相见呀?诗的最后六句直接陈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现了诗人洒脱不羁的心性和追求。

  在笔者看来,诗中句句在写隐者,也时时在写诗人自己,写他对隐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来表情达意。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6

  原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译文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韵译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

  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

  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

  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

  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

  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

  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

  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

  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注释

  作者一作“丘为”

  茅茨:茅屋。

  扣关:敲门。僮仆:指书童。

  唯案几:只有桌椅茶几,表明居室简陋。

  巾柴车:指乘小车出游。

  钓秋水:到秋水潭垂钓。

  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草色”二句:这是诗人经过观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写隐者居所的环境。

  “及兹”二句:及兹,来此。契,惬意。荡心耳,涤荡心胸和耳目。一本无此二句。

  “虽无”二句:意谓虽没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却悟得了修养身心的真理。

  兴尽:典出《世说新语》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

  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一作“夫子”。

  赏析:

  简析: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写不遇的失望,而是抒发对隐居环境的迷恋,表现了有心去寻、无心相见的飘逸。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刘建勋 )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相关文章: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04-04

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08-29

寻西山隐者不遇 / 山行寻隐者不遇原文,注释,赏析09-01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6篇04-04

寻隐者不遇赏析09-12

寻西山隐者不遇_丘为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04

《寻隐者不遇》片断的赏析09-30

《寻隐者不遇》原文赏析02-20

寻隐者不遇原文及赏析08-22

寻隐者不遇赏析10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