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精选《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传统的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本篇节选部分主要记载了齐国谋士邹忌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齐威王听民意从而达到强国家的良好效果。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注重学生对 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注重学生对文言句式的掌握,这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对文言文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特殊句式。但是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不太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在保证落实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 考虑怎么把文言文的课教得更加 生动活泼,考虑怎么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3、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4、领略齐威王从善如流的魅力。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 、排比 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邹忌含蓄的论辩艺术。
教学 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读全文,弄准字音。
2、布置学生上网查关于《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3、布置学生书面翻译文章。
4、教师做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 导入 ,激发 激趣:
众所周知, 评价 美丽女子 的词语有很多,经典的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是在形容哪些美女么? 对,是在说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昭君、杨贵妃。 英俊男子比如有宋玉、潘安, 那大家知道有评价 英俊男子的词语么?比如说身高:增之一分则太高,减之一分则太矮。这就是美到极致啊!今天这节课 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英俊的男子——邹忌, 内外兼修, 不仅长的美,而且他的口舌功夫也是相当的一流啊 !(板书: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音读: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示范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强调积累正音:
昳 丽 yì 朝 服衣冠 zhāo 朝 廷 cháo 谤 讥 b à ng
时时而 间 进 jiàn 朝 于齐 cháo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意读: 再读课文,翻译文章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章。
2、各组学生代表发言,交流成果。
3、教师评价订正,归纳文言文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谁与谁相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呢?
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③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④ 孰视之:孰,通假字,通“熟”。
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判断句。
⑥ 臣之妻私臣:私,偏爱。
⑦ 皆以美于徐公:以,动词,以为,认为。 再如“以师赴秦军”,“以”是动词率领的意思。
⑧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⑨ 能谤讥于市朝:于市朝,介词结构后置。
⑩ 期年:满一年。
4、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断句,读出节拍。
四、情读 :品读句子,读出情感
1、品读妻、妾、客的回答:
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① 学生示范,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读出情感。
② 学生分析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③ 教师明确:
妻:私——偏爱。丈夫是妻子的天,妻子对丈夫情感深厚而强烈, 不排除有美化自己丈夫的成分,有点夸大其词,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 毫不犹豫,脱口而出,由衷地称赞 ,用感叹句 。
妾:畏—— 畏惧。妾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对丈夫小心翼翼,不敢说错话,顺着妻子的话说说而已。
客:求——有求于人,说点应景的客气话、奉承话,句末用句号,陈述句,情感一般。
板书: 妻——私(偏爱)
妾——畏(畏惧)
客——求(请求)
2、品味邹忌的劝谏艺术:
提问:
① 邹忌是怎样劝谏齐王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邹忌的劝谏思路是从家务事谈起,由家而国,道理相同。
(板书)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客——求(请求)——子民
面临 现状 :奉承话 王之蔽甚矣
解决方案:广开言路,善于纳谏
实施 过程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最终结果:齐国称霸
②你认为邹忌的劝谏为什么会成功?
教师明确:
邹忌含蓄劝谏,齐王从谏如流,齐国称霸。
3 、师生三读课文,要求读出情感。
五、美读:调动情感,美读文章
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2、课堂小结:
翻译文本,诵读对话,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理清思路,明了逻辑,欣赏邹忌劝谏艺术
六、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
1、假如你的表妹要上高一了,学校安排军训,但是表妹怕晒黑,不想去参加,如果姨妈希望你去劝说表妹,你会怎么劝谏她呢?
2、假如你和同学上街,同学不走人行横道而横穿马路,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3、家人闲聊时,妈妈告诫你说遇到路上有老人摔倒可千万不要去扶起,否则容易找上麻烦,你会怎么回答妈妈的话呢?
学生任选一个问题,或者自己创设情境,然后加以回答。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家 → 国
妻——私(偏爱)——宫妇
妾——畏(畏惧)——朝臣
王之蔽甚矣 →称霸
客——求(请求)——子民
课后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常抓不懈,落实 对文本的 诵读, 注重创设情境以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2、了解讽谏(讽喻)的方法;
3、学习对话技巧和详略安排;
4、掌握文学常识和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定向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领导提意见,古往今来,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历史上偏偏就有人不但屡次给领导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领导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一次,威王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查疑
1、运用工具书,默读课文,疏通文意;
2、齐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概括文章思想;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三、讨论释疑
1、齐读段一:比美离题否?有何作用?
《古文观止》有评语: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勘察,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诌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评得好。
2、段一中的三问三答写法上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了人物间的什么关系)?
提示:内容都是说邹忌的美,语言只有一两个字变化,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板书:
妻→私:偏爱赞扬
妾→畏:卑微喂怯
客→有求:逢迎敷衍
3、(齐读段二)私事、国事有何相通?何以能以喻讽谏?
4、(齐读段三、四)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威王确实受了蒙蔽?(讽谏是在比美中偶有所悟而为之的吗?何以见得?)
三、延伸迁移
(齐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王之蔽甚矣一句,为何点到了却不深说?
提示:善揣摩国君的心理。对于聪明有为的国君,不要说多余的话。
2、一善、一朝,省略了哪些内容?
提示:哪些意见,如何来朝。
3、这个故事于今有何积极意义?
提示:自知之明、直言劝谏、发扬民主、倾听民声等等。
4、如何看待《战国策》?
提示:由于《占国策》主要是记载战国时代策士们的言行的,某些地方便夸大了策士的作用。
【教案点评】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语言较浅显,可使学生读读、议议、通过自学达到教学目的。课前教师曾让几个学生粗读课文,通过了解,学生对本文意思能够基本了解,只有个别字词难以确定其意义和用法,而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均未及考虑。据此,自学指导的重点可定为对文章的思想意义和说理方法的引导上,兼及重点字句的疏通。
同时,本文篇幅不长而语美理严,可通过多次朗读,体会本文设喻的说理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相关文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1-0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6-08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09-02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09-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2篇03-0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5篇)02-26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6篇10-24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0篇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