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4-03 14:44:3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集合5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和物候学的基本知识。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巩固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3.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我们跟随着画面走进了大自然,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是啊,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花开、虫鸣、叶落、冰融,都是一种无声的诉说和交流,其背后隐藏着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那么善于观察的你,还解读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的吗?和我们分享一下。

  大自然神奇而美丽,它召唤着我们去感受、去观察,去研究。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用灵敏、细腻的眼光,一笔一笔记下了他与花、鸟、虫、月、露、风的对话。今天,我们就跟随着竺可桢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2.生字词积累

  三、研讨探究

  拿出预习作业所做的表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展示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对象

  说明层次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1.梳理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

  2.通过质疑,“实事求是”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

  明确: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即指与气候同步,能据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也就是“物候”。“物候学”是近代利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所以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学”。

  3.把握写作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

  4.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通过练习,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动笔练一练,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问题:句中的“左右”能不能删掉?为什么?(中考考点链接)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①通过对比,进行品析,朗读体会。

  原文: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老师修改后的句子:立春过后,大地回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放了。再过两个月,燕子飞回来了。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结果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落下来。北雁南飞,活动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不见了。到处呈现一片衰败景象,寒冬就要到了。

  ②品味标题的妙处。

  标题迷惑了一部分同学,以至于有的同学“说明对象”那一栏填的是“大自然的语言”。其实原题并不是这个。借助书下注解看看原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也许用原题会更容易帮助我们解决文章说明对象的问题。那作者为什么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

  明确:本文的课题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各种物候现象比作是大自然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改后就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太平淡。

  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采用的说明语言是平实和生动相结合的说明语言。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四、练习巩固

  1.字音小测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以下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通俗易懂,饶有趣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思考,就能探索出更多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旧学回顾:说明文的知识回顾

  1. 说明文的顺序:

  2. 说明文的方法有:

  问题导学

  1.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会读会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2.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标注,或者根据文中的语言自己概括。

  a.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b.

  c.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d.

  e. 决定物候观测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f.

  g.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自学检测

  1.给下列各组中加粗的字注音。

  2.在横线上写出加粗字的意义。

  ①销声匿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周而复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风雪载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木荣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年年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词填空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________(A.发育 B.培育 C.酝酿 D.孕育)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____(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得多。

  课堂学习:

  1. 自学展示。

  2. 合作探究:

  A决定物候来临的几个因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B.作者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找出语句说明。

  3. 拓展提高:完成下列语段练习:

  (一).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_____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____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_______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者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

  (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4)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 )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

  (6)本段说明的对象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指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唱歌了这类自然现象。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C.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决定农事的安排。

  D.要注意观察气候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7)本段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点。

  当堂检测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是( )

  A.说明拟人 比喻

  B.叙述拟人 比喻

  C.描写对偶 拟人

  D.抒情比喻 拟人

  3.给加粗字注音。

  (1)萌发 (2)孕育 (3)销声匿迹

  (4)连翘 (5)载途 (6)草长莺飞

   解释词语

  (1)翩然: (2)孕育:

  (3)次第: (4)载途:

  (5)周而复始: (6)销声匿迹:

  语段点将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A)的日数因季节的(B)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要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①)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给文中A、B两处分别选择恰当词语。

  (1)差别 (2)差异 A( ) B( )

  2.给文中①②两处选择恰当的连词( )

  A.虽然但是 B.由于 因此

  C.可是因而 D.但是 所以

  3.指出句中加粗词的作用。

  (1)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段说明的中心是( )

  A.纬度

  B.物候现象

  C.纬度对物候来临的决定作用

  D.我国大陆气候显著

  5.语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中人和自然的情感。

  2、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的美。

  3、能合作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5、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四种颜色的卡纸

  活动过程:

  一、直接语言导入:你们知道吗?不光是我们人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而且大自然的话到处都是,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出示flash课件1)

  二、配乐欣赏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白云飘得高高,告诉我们什么呢?

  2、瞧!谁出来了?(蚂蚁)它们在干什么呢?

  蚂蚁往高处搬家,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3、这是什么呀?(大树桩)上面有什么?对!每一个圆圈就是一个年轮,大树桩告诉我们有几圈年轮就代表它几岁了!

  4、教师小结: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啊!我们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够发现。

  三、用图谱完整学习诗歌

  四、分组合作朗诵诗歌。

  附诗歌:大自然的话别以为人才会说话, 大自然也有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往高处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听不见。

  活动反思:

  《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普知识性儿童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诗歌文字浅显,文笔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

  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

  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

  小百科:自然,是天然的,物理或物质世界和宇宙。“自然”可以指物质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检索重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品味语言的准确、生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运用能力。

  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课文比较长,同学预习时,可以借助课后练习一,从这四个方面来熟悉一下课文。)

  (上课前请同学听两首熟悉的歌谣轻松一下,欣赏欣赏大自然美景。)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秋色正浓,很想和同学坐在野外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不过,坐在教室里也不错,可以穿越时空。老师先带同学们一起去绍兴吼山的桃花节看一看那些又美丽又调皮的桃花。说它调皮,是因为去年3月21日桃花节开幕时,他们中的许多桃花已经谢了,而今年19号开幕,桃花园还见不到她们的踪迹,使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高兴而来,失望而归,我们说桃花的初开期一般在三月二十日左右,为什么去年这个时候初桃已谢,而今年还未开花呢?同学们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天气暖和得早,桃花就开得早了,气温底,桃花就开得迟。

  ——

  桃花盛开和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现象和气候有关?

  ——(蒜苗泛青)百花争艳,落叶翻飞这些自然现象,自古以来我们称它为物候(板书)。

  那么如何科学选定每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使广大游客都能欣赏到桃花绰约的风姿,相信同学学了《大自然的语言》后,一定能给当地的农民一个好的建议。好,下面,我们请同学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全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看得快,又找得准)

  1、概括得很好,你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你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经验还没有总结出来,老师看到他认真在圈点勾画,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纬度影响最大”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寒冷的冬天大家喜欢去海南旅游,因为那里风光正明媚。

  3、理解古代诗歌中包含物候知识:

  ——古诗中也提到了这个物候现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周诗人庾信的《梅花》,诗人原来居住在南方,梅花开得较早,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课后练习也有一首古诗,同学们来分析一下,包含着怎样的物候知识。——朗读(诗人是在初夏时节游览位于庐山香炉峰顶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原来古诗中蕴涵着如此丰富的物候知识。

  4、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运用刚才同学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概括回答。)

  物候和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5、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作者条理清楚,通俗易懂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

  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1、2节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板书:准确、生动)

  学生生成:准确、生动、简约等

  2、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英雄所见略同,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有两篇说明文老师印象特别深刻《看云识天气》,让我对天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成了小小气象预报员,而〈〈大自然的语言〉〉又让老师拥有了什么呢?一双灵敏的耳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读、品品这写在清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语言。告诉同学们,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它们了吗?

  生动(课文1节)

  1、教师朗读第一节,:我听到我知道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老师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会联想到哪些物候?于是,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联系《春》“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把无声的语言转化成了几幅生动的画面,体味得好。用同样的方法,体会其他你喜欢的词语。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歌《小燕子》,透露出喜爱之情。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

  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

  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

  第一节最后一句,“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现象,作者作了限定“”,表达非常准确。“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

  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

  ——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3、——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这个星期天,老师专程去上虞参观了竺可桢故居。(那班驳的墙壁,乌黑的大门,发黄的照片如陈年的酒沉淀着一个卓越科学家的过往。)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吹醒柳梢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桃花园的主人,吼山上的第一朵桃花应该在何时绽放她的花蕾。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让我们有感情齐读。

  四、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讨论一下,秋天里有哪些典型的物候现象: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桂花,菊花)

  “……江南的秋天来了”

  20xx年11月8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01-1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1-0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01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5篇02-2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2-2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2-2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