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科学教案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开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观察一棵油菜的花。从这三个活动内容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来设计的,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先观察一棵油菜,然后以最能吸引学生注意的“花”为研究载体,自然过渡到对油菜花的构造和生长过程的探究。本课内容既是本单元学习的引子,又要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开花植物花的构造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
能力目标:能用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花的各部分组成及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能预测植物未来的生长。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构造;难点:学会使用镊子解剖植物,了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学策略
教法:在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从内心想探究的活动,融入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分组合作、大胆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境和学生的特征即兴发挥。
学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运用的解剖的方法辅助观察;能用分类、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掌握观察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揭示课题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我会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春天的见闻;用美丽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我想:当学生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被深深吸引,很想走进那一片片摇曳着的金黄,去欣赏、去观察那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
(二)新课探究,凸现个性
这个过程由三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观察一棵油菜
这项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油彩花的各个器官,内容相对简单,我采用了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
1、看一看:我给学生出示一张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图片让他们观察,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观察习惯。
2、说一说:经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图片依次说明油菜花的各个器官,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让学生再想想自己为什么能够区分油菜的各个器官。经过思考,学生会发现他们的根据主要来源于对旧知的回忆。从而,让学生明白“温故知新”的道理。
活动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这项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准备采用“分组讨论”的学习方式。
1、选择讨论题目:围绕教材内容,我给学生设计了四个讨论题。分别是:想想用什么办法观察油菜花,为什么用这种办法;通过观察,分类油菜花有几部分组成;辨认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称;试着填写“油菜花观察记录表”。
2、实施讨论过程
(1)自学准备
在讨论开始之前,让学生针对题目独立思考,进行分析判断,初步得己的结论。
(2)分组观察
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全班同学分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对讨论题目进行逐个讨论,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看法的机会。在讨论结束后,组长还要负责记录本组的观察结果。
老师在教科桌上给学生摆放好油菜花、放大镜、镊子等若干。学生在观察过程中需要什么,老师尽量什么,做好服务工作。同时,还要相机引导,给学生指引一个正确的观察思路。当学生取走油菜花,告诉学生要珍惜这弱小的生命;当学生取走放大镜,问问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工具;当学生取走镊子时,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的方法。然后在各组之间来回走动,可以点头、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们的活动。当观察活动即将结束时,再给每组一张“油彩花观察记录表”,通过看表中列举的五项内容,来提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和感官进行观察,学生可以试着填写。
(3)集中讨论
在分组讨论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讨论,各小组长汇报观察讨论的情况。由于观察过程中,方法和态度不同,出现了不同的结果。这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可以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让他们用辩论的方式,组际之间互评,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觉得当学生一各个各抒己见、据理力争时,正是知识深化、细化、内化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老师需要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权威身份,而是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以保护学生争论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教师
我首先对讨论题目进行,用图片展示油菜花的构造组成,通过看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立体地认识油菜花的构造,使知识点掌握更教牢固,为后面几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然后,从油菜花的构造特点,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认识,这个内容也通过图片来展示,学生可以边看油菜花图案,边阅读“十字花科”植物的特点,通过对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最后还须充分肯定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活动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为了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油菜花的录像资料,让学生的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段录象在教学中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达到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我准备采取“问题抢答”的竞赛方式。
1、收集问题:让学生自由阅读“活动三”的内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么问题,自己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将这些问题用纸条的形式送给我,目的是保密。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汇总,为比赛做好准备。
2、进行比赛:将男女同学自然分成竞赛双方,我来出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热情,活跃学生思维。此时,学生的答案可能还很有创意,比如在推测花蕾未来变化时,用了画画的方式,省去了许多繁琐的语言,让人看了一目了然,新颖而且有创意。对于这样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赞扬,使学生的心情更加振奋。比赛结束时,会有胜负之分,这时还需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教育他们要“胜不骄,败不馁”,学会正视成功和失败。
(三)教师点评,深化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开花植物的认识更加深入,学会了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学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培养细致严谨的探索;在小组活动过程中,还要加强欣赏他人、快乐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拓展知识,延伸思维
为了让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基础上,将知识范围延伸到了课外生活中。我准备设立了一个“十字花科报名处”,让学生在课下寻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课余时间,扮演其中的一种到我这里报名,介绍这种植物的特点。对于表现突出的同学,赠送一张“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图片,作为鼓励。
六、教学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教学实际,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特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多种方式,达到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过程和方法: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难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重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组派一位学生把垃圾带到学校来进行分类和称重统计。
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的图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
3、教师准备弹簧秤。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
1、调查走读生数量
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
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
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
(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课堂小结
讨论并记录通过学习懂得的与垃圾相关的知识,也记录下学习了这节课产生的一些思考。板书设计:
一天的垃圾教学反思:让学生将垃圾带到学校合适吗?在尊重事实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要求下,如何帮助学生的一天的垃圾。对于以住校生为主体的学生,这确实比较困难。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回味,找出微生物的特点,发现学习的内容和生活联系的很紧密,让孩子们喜欢课堂并完成导学目标。
导学目标:
1、通过“食物品尝会”活动,学会从提出的问题中进行准确的猜想与假设。(重点)
2、学会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方法。
3、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处理好微生物于人类的关系,明白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的(难点)
学习准备:
1.白萝卜、酸萝卜;新鲜豆腐、霉豆腐;生面团、面包。每人一双筷子。一次性塑料碗。
2.每个小组一张实验记录单;搜集相关微生物的资料。
导学引领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独学:今天的早餐你都吃了些什么食物?并且还请你认真想一想这些食物大致是用什么方法制作出来的?
2.对学:对子间互相交流一下。
3.群学: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吃的食物情况,并且认真研讨一下这些食物的大致制作方法。并进行小组总结。
4.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5.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大致是用 、 、 、 、 等方法制作出来的。
二、品尝讨论,发现问题。
1.独学:各小组出示这些食物(白萝卜、酸萝卜;新鲜豆腐、霉豆腐;生面团、面包)认识一下。
2.群学:各小组成员按照实验记录单上的食物序号进行有秩序的品尝。
品尝时温馨提示:
①各小组成员每人一双筷子,按照实验记录单上的序号(1~6号)有秩序地品尝。
②品尝时,认真仔细观察和体会这些食物,在加工前后有什么变化,将这些变化填写在表中。
③品尝完毕后,整理材料,在记录单上写出自己的发现。
“食物品尝会”实验记录单
五年级 小组名称 成员
6.大展示: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说出自己的猜想。
四、搜集资料,验证猜想。
1.读一读课题:寻找微生物
2.独学:阅读书P57~P58页的内容。出示导学提纲:①搜集资料,验证猜想,是微生物中的哪些成员让酸萝卜、霉豆腐、面包变得这么好吃的呢?②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是什么。③搜集寻找,你知道微生物这个大家族中还有哪些成员?明白有害微生物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知道怎样处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对学:对子间交流一下各自找的答案及相关资料。
3.群学:在小组内进行汇报,总结一下,便于进行汇报。
4.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微生物;
微生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找到了让面包变松软可口的是________;酸萝卜、泡菜是________中的________的功劳。霉豆腐上面的________,________等。
五、阅读资料,寻找微生物。
1.微生物为人类酿造了许多可口的食物,可以说是人类的一大好朋友。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呢?
2.独学:请各小组成员将自己课外查找的资料进行整理,了解这些微生物的名称、特点、及其危害。
3..对学:对子间互相交流一下。
4.群学:在小组内进行汇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的资料待会儿汇报。
5.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6.总结:对我们有害中的微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拓展活动: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群学:在小组讨论,怎样处理好我们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了防御有害微生物的侵犯,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
2.大展示:小组代表在班上进行汇报。
3.为了了解更深,我们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七:反馈与检测
练习册
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各种各样的罐子在小区、家里到处都有。在成人眼里,空的罐子就成了垃圾;但在孩子们眼里却成了宝贵的玩具,可看可玩可制作……由此可见罐子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何不充分利用这些唾手可得的废旧物来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呢?由此,产生了此活动。
目标:
1、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2、自然地讲述探索结果。
3、对听辨声音感兴趣。
重点:知道不同物体碰撞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学习分辨2种声音。
难点:自然讲述探索结果。
经验准备:会开启八宝粥罐子。
物质准备:八宝粥罐子32个,(8个装米,盖上有暗标记,9个装塑料珠子;15个空罐)。米、塑料珠子各2盆。空筐2个(贴有米和珠子标记)。
【活动过程】
一、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我发现了什么?(3分钟)
⒈幼儿第一次探索,听辨有无声音。
师:“桌上有许多漂亮的'罐子,请你不要打开,摇一摇,听一听,再告诉大家你有什么发现?”
⒉与同伴分享:你发现了什么?
二、学习听辨两种声音。(10分钟)
⒈幼儿第二次探索,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⒉学习听辨二种声音。
(1)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2)猜猜罐子里的声音可能是什么发出的?
(3)谁和他的声音是一样的?
(4)打开来看看是什么?(进行验证:米、珠子)
小结:原来罐子里装了不一样的东西,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了。
⒊归类摆放
⑴听口令摇动对应的罐子。师:米宝宝一起来唱歌;珠子宝宝一起来唱歌;
⑵出示有标记的筐,请幼儿按指令归类摆放。师:米宝宝罐子放在米宝宝标记的家里,珠子宝宝罐子放在珠子宝宝标记的家里。
⒋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作会唱歌的罐子。互相猜猜罐子里的秘密,进一步巩固对二种声音的认识。
师:下面请小朋友选择桌上的珠子或米其中一种装进空罐子里,然后盖上盖子,一起来做会唱歌的罐子。
(1) 要求:把罐子放在脸盆里装,米和珠子不要洒出来。
(2) 分组演奏。按材料不同分两组坐,听指挥演奏。
三、活动延伸:寻找不同声音。(2分钟)
再去找找,罐子装了其他材料会发出什么声音?
反思: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幼儿对活动关注度高,始终乐于探索,兴趣盎然。
2。活动目标符合本班幼儿实际能力。
3。教师语言儿童化,既不失科学活动的精炼,又符合托班幼儿年龄特征。
4。教师能够根据本次活动实际发展,及时、灵活调整活动环节。
存在不足及调整措施:
1。幼儿在第一次探索操作环节,出现拿着罐子敲桌子现象,虽属“自由探索”,但是敲击会损害桌子,教师应该及时制止、教育。
2。第一环节,教师没有明确提出要求不要打开罐子,幼儿把罐子打开米撒了一地,个别幼儿注意力转移,去地上捡米,导致一些混乱。
3。幼儿按标记归类摆放环节,教师发现了一名幼儿摆错位置,提出质疑:“我看到咚咚咚的罐子放到小标记的盒子里了,应该放哪里呀?”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错误,应该要求幼儿自己纠正错误,教师的指导语明显指示正确的是放在大标记盒子里,幼儿也就用不着思考了。
科学教案 篇5
【案例背景】
在周五下午的自带玩具活动中,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很感兴趣,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玩小汽车比赛,那认真劲儿和不时发出的笑声让我忍不住也想加入他们的活动中。而且,新《纲要》也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我根据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抓住孩子们对玩具小汽车的兴趣,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探究过汽车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不同。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3.体验合作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玩具汽车在不同材质的桥面上跑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三、活动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能用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四、活动准备
1.反映光滑—粗糙、软—硬的桥面各若干组(每组桥面上都贴上号),玩具汽车若干辆。
2.幼儿用的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全班实验统计表两张。
3.已经探索过在相同材料,不同坡度的桥面上,汽车跑下来的速度不同。
五、活动过程
一、回忆做过的实验: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
引导幼儿回忆: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怎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汽车跑得怎样?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又是怎样?
二、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1.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2.激发幼儿思考:桥面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哪辆汽车跑得快呢?
三、幼儿进行预测,并记录。(先预测一号桥和二号桥,然后预测三号桥和四号桥。)
1.请幼儿猜测并说出理由。
2.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
3.教师记录幼儿的预测情况。
四、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1.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比较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客观记录。
2.交流实验情况,教师记录幼儿实验结果。
师:“你是怎么做的实验?在实验时你有什么发现?你的实验与你的预测一样吗?”
3.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这是什么原因?
4.教师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跑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跑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跑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跑得快。
五、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过程描述】
第一环节:回忆做过的实验。
本次活动之前,幼儿已经探究过汽车从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所以,活动一开始,我就引导幼儿回忆上次的实验结果。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在不同坡度的桥面上跑下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在坡度越大的桥面上跑得越快,在坡度越小的桥面上跑得越慢。
第二环节:出示桥面,比较桥面材料的不同。
在回忆的基础上,我向幼儿展示新的桥面,告诉幼儿:今天老师又准备了一些桥面,要请小朋友来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并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小伙伴。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发现这些桥面的坡度是一样的,但桥面的材料不一样。1号桥面比较粗糙,2号桥面比较光滑,3号桥面比较软,4号桥面比较硬。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桥面的材料不一样,那汽车在上面跑,快慢一不一样呢?激发幼儿动脑思考。
第三环节:幼儿先进行预测,并记录。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1号桥和2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然后请幼儿把自己的预测记录下来,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快的,打个“√”,认为汽车在桥上跑得慢的,打个“×”。幼儿记录完后,教师统计幼儿的预测结果。接着再请幼儿预测两辆汽车同时在3号桥和4号桥上跑,哪辆汽车跑得快?为什么?预测结束后让幼儿记录,最后教师进行统计。按照这样的顺序,让幼儿感觉条理清楚,做事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四环节: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首先,我对幼儿提出要求:找自己的好朋友,两个人合作,可以先到1号、2号桥上试,再到3号、4号桥上试;也可以先到3号、4号桥上试,再到1号、2号桥上试,试完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幼儿实验时,我针对幼儿的实验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当发现有的组幼儿一人拿一辆汽车实验,放手的时间有有先后,影响实验结果时,我就引导他们可以让一个人拿,另一个人观察,然后交换;当发现有的组只实验一次时,我就引导孩子多实验几次。实验结束后,组织幼儿交流实验情况,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是怎样做的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和自己的预测是否一样,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在统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快?有的桥面上的汽车跑得慢?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及时为幼儿梳理经验,进行小结:原来汽车在桥面上开得快慢与桥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在比较粗糙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光滑的桥面上开得快。它还与桥面的软硬有关,在比较软的桥面上开得慢,在比较硬的桥面上开得快。
第五环节:结束部分,带幼儿再次玩玩具汽车,寻找新的发现。
在这一环节中,我关注到孩子玩汽车意犹未尽,所以带他们到活动场地上自由玩一玩,寻找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定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2、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能区分常见的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能举例说明自然材料与人造材料的关系。
教学预备: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手电筒等等
一些自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进
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的,你知道哪些材料?
二、活动一: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分阶段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木头是制成椅子的'材料,椅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按金属、塑料、纸、布
3、还有哪些物品是由以上材料制成的?
4、课本第二页图中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三、活动二:熟悉人造材料与自然材料
1、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自然材料。
2、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自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3、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三:找一赵冬教室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赵冬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五、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体会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1、身边的材料
熟悉材料
材料的分类:自然材料
人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