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感知水的特征,喜欢玩水,体验玩水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感知水的特征,体验玩水的`活动。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玩水经验,喜欢玩水。
2、物质准备:水桶、气球、水球、漏斗、水枪、管子、瓶子、水等。
三、活动过程:
1、提出玩水活动,介绍玩水的材料。
2、 引导宝宝尝试用不同的工具玩水。
(1)尝试用海绵吸水,用漏斗漏水,让小船漂浮在水上等。
(2)注意观察宝宝的游戏表现,如发现有独特的玩法,可引导其他宝宝观察。
(3)提醒宝宝将工具拿的低一些,以免将水溅到同伴身上。
3、鼓励宝宝用玩过的水给植物浇水。
-引导宝宝用能够吸水或盛水的用具给植物浇水,如海绵,小船等。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科学教案 篇3
重点
①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
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络或书刊收集世界各国古代人类关于地球形状传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器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篮球、直尺、铅笔;相关投影片;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资料。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教案点评:
教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设计实验验证等多种方法了解前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识过程,感受人类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是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使学生从小就有敢于质疑的勇气,这比教给学生现在人们认识的地球是什么形状更重要;而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提出:“现在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问题,利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知识的有用性。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三、教学过程: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鸡蛋、水杯、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活动过程:
一、幼儿叙述“沉”与“浮”的物品: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提问: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教师做实验——鸡蛋沉入水底;
教师假装变魔术,出示一杯放了盐的水,放入鸡蛋,鸡蛋浮出水面。
教师:你知道我是怎么让鸡蛋浮的吗?
教师:我在水里加了一样神秘的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出示盐、糖、味精;
提问: 我就是往水里加了这三个好朋友中的一个,你们猜猜是谁呀?今天我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发现!
三、幼儿尝试实验
教师将幼儿分为12组,每组获得一个鸡蛋、一个杯子、一个搅拌棒,一瓶水,进行实验,每桌放置一种调味料。
实验结果: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在水中添加东西进行实验。
实验后讲述“你在水里加了什么,你的鸡蛋怎么样了?”
实验得出结论:在水中放入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放入糖和味精不行。
(2)换水后共同在水中放入盐,进行搅拌,再放入鸡蛋,观察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验后得出结论,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四、死海的秘密
教师:“放了盐的水能让鸡蛋浮起来,那人可不可以浮起来呢?”
教师播放PPT,介绍“死海的秘密”。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拧盖子。
2、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活动重点:学习拧盖子。
活动难点:能给瓶子配上合适的盖子。
【活动准备】
1、带有拧盖的、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瓶子若干。
2、可以放进瓶子里的小木珠或小玩具若干。
3、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引发兴趣,探索尝试。
宝宝们,你们瞧老师这有什么呀?(出示装有小玩具的`瓶子),老师也给每个宝宝一个瓶子你们也把瓶盖拧开,把玩具装进去吧!
给每个宝宝一个带盖的瓶子,让他用自己的方式拧开盖子,把小木珠或小玩具放进瓶子。
“宝宝试试能把小木珠放进瓶子里么?”
2、基本部分 教师示范,宝宝练习。
(1)教师选大的瓶子,慢慢地演示给宝宝看,如何把盖子拧在瓶子上。
“像老师这样拧,对了。把盖子拧紧了,小玩具就不会掉出来了”教师适时指导:“往这边拧不动了就再往那边拧试试”
(2)“找朋友游戏”配配对。
将大小不同的瓶盖混放在一起,请宝宝给不同的瓶子寻找正确的盖子拧上。
“这一个盖子太大了,这个盖子刚刚好,宝宝你也来试一试。”
3、结束部分:给音乐伴奏。
宝宝们真能干,帮瓶盖找到它的好朋友了,它们可高兴了,让你的瓶宝宝随着音乐来跳舞吧!(放宝宝熟悉的音乐)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病毒》10-16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好喝的饮料科学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