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3-04-24 19:55:1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七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科学活动教案七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科学活动:

  认识电子计算器

  设计意图:

  一天,班上小朋友带来一块手表,上面有计算器,引得好多孩子都围上去议论,都想要玩玩。看到孩子们有那么大的兴趣,我决定设计这个活动,让孩子了解计算器的功用及操作方法。我利用孩子们对计算器有强烈探索意识的现象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认识电子计算器”。

  在设计这个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有的知识经验,将操作、游戏、讲述溶为一体,并扩充了人类计算的发展历程,给幼儿一个有关计算的完整印象。

  首先,了解计算器的外形特征,然后孩子们与同伴一起发现操作计算器的方法,在操作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最后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过程。整个活动,我始终将幼儿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将活动时间给予孩子,让他们互相学习。让孩子去发现、去操作、去归纳。教师以与孩子同乐的`朋友身份给予隐性的指导,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达到自己对计算器知识渴望的了解。

  活动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器的基本部件(显示屏及按键),并初步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2、知道电子计算器的基本功用及优越性。

  3、扩大幼儿眼界,增加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多媒体教室,幼儿自带电子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子计算器,说出名称,讨论功用。

  1、思考:“你们带来的这样东西叫什么名字?”

  “电子计算器是做什么用的?”

  2、小结:电子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人们用它算账,用它计算数的多少。

  二、幼儿分小组讨论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1、思考:“电子计算器是什么形状?上面有什么?下面又有什么?”鼓励幼儿在小组内相互看一看、比一比,熟悉电子计算器的外形基本构造。

  2、在实物展示仪上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外形。

  小结:电子计算器外形及基本构造。

  三、幼儿分小组活动,学习操作电子计算器

  1、小朋友相互学习,找出自己计算器上的开关,学着用计算器做加减运算题。

  2、请两位小朋友在计算器上用电子计算器做加减数学题。小结:操作计算器运算加减的方法。

  3、幼儿出题,大家一起操作计算器。

  4、 计算机出加减题,大家用计算器进行演算比赛。

  四、引导幼儿说出电子计算器的优越性。

  思考:电子计算器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用它?

  小结:电子计算器算得快,算得准,携带方便。

  五、回顾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的进化,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请幼儿看大屏幕:

  1、人类祖先类人猿用石头计数;

  2、人类进化了,人们用绳子打结计数;

  3、后来人们发明了算盘;

  4、现在有了电子计算器;

  5、还有更先进的计算工具“计算机”,能在几秒钟内计算出几亿个数。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陀螺感兴趣是从易志福小朋友带来的五彩陀螺开始的,这个五颜六色的会唱歌的小玩意一下子就把所有孩子们的目光锁住了。他们即好奇又兴奋,对这个会唱歌的陀螺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们蠢蠢欲动,都想试一试,玩一玩,目不转睛的盯着这悠悠转的陀螺争先恐后的问易志福:“能让我转一转吗?”“给我玩一玩,好吗?”“让我试一试吧?”……在新《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于是,我迅速捕捉幼儿的这时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利用生活中触手可及、俯拾皆是的资源,从直接、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开始享受到自主探究、主动表现带来的乐趣。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在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 由此,我设计了《有趣的陀螺》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玩陀螺,了解陀螺的外形特征及旋转的奥秘。

  2.启发幼儿表达、交流探究、验证陀螺制作过程,并记录制作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3.在情景游戏中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物质准备 ⑴师幼共同收集各种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的陀螺。 ⑵火柴棒、大头针、较硬的圆形纸、记录卡若干份。 ⑶摄像机、陀螺擂台赛。

  2. 经验准备 在科学探索区中提供各式陀螺供幼儿操作、探索,找到教育目标与幼儿经验的契合点,以便收集适宜完成教育目标的信息资源。

  活动过程:

  一、“转转发布会”───设置情境,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1. “转转发布会”后提问:

  ⑴你是怎样让陀螺转动起来的?

  ⑵陀螺旋转与不旋转有什么不同?

  ⑶怎样让陀螺旋转时间更长呢? 幼儿玩陀螺后分小组根据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把自己的自身感受、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激发幼儿观察、探究的欲望。

  2.欣赏陀螺,从而了解陀螺外形特征。

  指导语:陀螺是什么样子的?

  (如:下面尖尖的,中间有个圆片等,可启发幼儿回想陀螺的共同之处)

  二、“陀螺”诞生记──让幼儿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尝试动手设计制作并记录结果

  1.讨论制作方法 指导语:有趣的陀螺怎样诞生的呢?

  (教师要给幼儿充分的讨论时间,关注幼儿不同的设计思路,引导幼儿探究可行的制作方案)

  2.总结、记录制作步骤 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设计步骤如下:

  ⑴用中心对称的方法在圆形纸上进行装饰,并均匀涂色;

  ⑵将装饰好的图形剪下;

  ⑶在纸的中心先用大头针戳个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内。

  3. 陀螺产生了

  幼儿按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探究陀螺的制作过程。

  注意:⑴启发幼儿运用各种颜色大胆进行装饰,画出不同图案,设计不同造型。⑵找准中心点,注意掌握重心。

  三、陀螺擂台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经验,体验成功的喜悦(拍摄此过程)

  1.比一比,谁的陀螺转动时间长?

  2.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陀螺静止时能看见几种色彩?转动起来就不见了呢?

  活动延伸:

  运用硬纸板和火柴棒试着把陀螺制成三角形、正方形等,看它们能否转动起来。

  活动反思: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趣的陀螺》这一大班科学活动,孩子们一直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中是因为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适合大班幼儿的水平,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它激发了幼儿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和热情,孩子们一直表现出的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组织和实施:

  第一,通过“玩陀螺”激发幼儿内在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实践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的模式,注重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自主探究机会,使孩子们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有活力。观其行,激其趣。通过情境设置“转转发布会”教师成为活动的支持者,成为幼儿的玩伴,并适时地为幼儿的探究创设陀螺擂台赛展示舞台,不仅让幼儿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能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更能激发幼儿探究陀螺转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通过“做”陀螺,让幼儿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科学。

  幼儿对科学的理解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动实现的,然而,总会有一部分孩子的实验以失败告终。解其惑,展其趣,在幼儿碰到挫折时,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十分重要,教师若能关注孩子失败的'原因,引导幼儿勇敢地面对问题。比如:制作陀螺过程中找不准中心点,轴过长、过短,材料制作过于简单等等,在不断的质疑中寻求症结所在,并鼓励幼儿积极与材料及同伴互动,在多重互动的过程中赢得成功和自信。在此环节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表述操作结果,与同伴交流经验,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使感性知识系统化,使学习活动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三,通过“比陀螺”验证自己的制作,共享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有差异的学习经验与能力导致孩子在实验中出现不同的构思,方案和验证过程。在验证过程中,我们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观点,录其行,延其趣。为此教师录制了此环节,对幼儿探究活动的精彩记录促成新的活动产生,延续幼儿的探究热情,而以兴趣为目标的擂台赛,更让幼儿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从实现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教师应用即有趣又能引起儿童科学思考的情景或方式引入主题,使孩子们关注周围常见事物,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同时使孩子们的探究有明确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不断地支持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意图:

  引导幼儿充分动手操作感知、发现物体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初步了解静电的相吸、排斥、放电现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使幼儿用观察记录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电现象的过程和结果,并用完整的语句进行表达与描述。科学《会飞的纸屑》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思维,大胆尝试与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强其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摩擦起电的兴趣,了解关于静电的简单知识。

  2、启发幼儿发散思维,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碎纸屑、塑料尺、钢尺、水彩笔、铅笔、毛皮、棉布等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一、引出探究问题。

  1、回顾会飞的东西。

  教师: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谈论会飞的东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会飞吗?这里有许多小纸屑他们也想飞,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飞起来?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小纸屑也能飞起来。

  3、介绍操作材料。

  教师:我们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请你们想办法,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二、分组探究

  分小组,探究如何使纸屑飞舞起来。

  试着用这些材料让小纸屑飞起来。

  三、教师演示,幼儿实验与讨论。

  1、教师演示

  教师:刚才老师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让纸屑飞起来,其他材料行不行?你们试一试?

  2、幼儿进行实验,尝试用本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纸屑飞舞起来。

  这次实验,你们又发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并给大家演示一下。

  3、幼儿演示自己的实验结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纸屑飞舞起来的材料。

  4、讨论纸屑飞起来的原因,了解摩擦生电的现象。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的塑料尺经过摩擦,产生了电,电能把很轻巧的纸屑吸过来,纸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电吸过去的.。这种现象叫摩擦生电。

  四、请小朋友仔细听录音:静电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静电,大自然里到处都有我的存在。从一粒灰尘在空中飘荡,到震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都有我静电的作用,平时我很安静,人们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当两个物体摩擦的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我了,科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绸布可以吸起纸屑、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可以让蝴蝶飞舞,平时小朋友梳头的时候有时会感到头发跟着梳子飘了起来,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开玩笑,另外,我最喜欢干燥的环境。在空气干燥的冬天,有时小朋友的手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了一下,还有小朋友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关了灯还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现在你们认识我了吧。

  教学总结:

  原来是这样。今天我们小朋友认识了神奇的静电,知道了静电是怎么产生的、哪些东西容易产生静电,还懂得了有关静电的许多知识,大自然里蕴藏着无穷的奥秘,等着小朋友去发现、去探索。老师在科学区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动时继续玩产生静电的游戏。

  教学延伸:

  在科学区里为幼儿准备大量有关玩静电游戏的材料,除教学活动中所用过的以外,还添置如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城市的车、农村的车的名称、主要特征和功能。

  2、体验与同伴合作阅读、分享交流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城里的车、农村的车》、幼儿用书c《城里的车、农村的车》。

  2、投影仪,师生共同收集的与车辆有关的画报、书籍、图画等资料。

  活动重点:知道城里的车和农村的.车的名称。

  活动难点:知道城市的车和农村的车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活动过程:

  1、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

  组织幼儿交流经验:

  “最近,我们都在讨论关于车的问题,今天,大家就来说说我们知道的城市里的车(农村里的车)。”

  交代任务:

  “这里有许多关于车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说说这些车的名称和用途。”

  2、组织幼儿以小组形式进行阅读:

  请幼儿自主结伴阅读幼儿用书c《城里的车、农村的车》,教师参与并指导。

  请幼儿分享交流:

  “你们认识了哪些车?它们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投影放大车辆图片,便于幼儿观察讨论。

  3、请幼儿猜谜语,加深对车的认识:

  “一辆车像面包,四个轮子跑得欢。请你们猜猜它是谁?”

  请幼儿在书中找出答案,然后讨论。

  4、组织幼儿开展智力竞赛:

  教师出题:

  “在农田里开的是什么车?”(拖拉机)

  “在地下开的是什么车?”(地铁)

  “谁还能说出其他车辆的名称?它们在什么地方行驶?”

  组织幼儿开展同伴游戏“你说我找”:

  “一个小朋友说出某种车辆的用途或者名称,另外一个小朋友迅速找出相对应的车辆图片。”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管子的多样性,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乐意大胆探索实验,并根据结果总结出管子的特性。

  3、愿意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管子。

  2、实验材料:黄豆、纸条、手电筒、纽扣、冒险、沙子等。

  3、每人一张记录表、笔。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教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 (幼儿回答)

  教师:是的',这些管子呢,我们要来探索探索,看看这些有趣的管子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基本部分。

  1、观察各种各样的管子,了解它们的多样性。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根管子,说说它的外形特点。

  教师:你们看到有哪些管子?(幼儿回答) 请你们每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管子看一看。

  (2)集体交流各种管子的外形特点。

  教师:你观察的管子是什么样的? (幼儿回答)

  2、介绍实验材料,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1)教师出示一根管子,引导幼儿进行集体猜测。

  教师:桌上的东西能不能通过这些管子呢?

  (2)幼儿亲自实验得出结论并做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们试一试,并做好记录。

  3、集体交流实验结果,并迁移原有经验。

  (1)请幼儿边展示自己的记录表,边说说自己的发现,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2)通过交流、比较,产生疑问。

  教师:为什么有的物品能穿过管子,而有的不能呢?

  总结:如果管子口比物品大,物品就能通过管子;如果管子口比物品小,物品就无法通过。

  (3)帮助幼儿迁移已有经验,说说还有那些物体可以穿过管子。

  教师: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平时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穿过管子呢?

  (4)总结管子的共同特性。

  教师:为什么许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管子呢?管子哪里是一样的? (幼儿总结,教师帮助整理语句)

  4、帮助幼儿联系实际,知道管子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教师:你们还在哪里见过管子?它们都有什么用处? (幼儿回答)

  三、活动结束。

  教师:好的,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有趣的管子,知道他们的外形特点,特知道什么东西能进到管子里,哪些东西不可以,小朋友们在家的时候也要多善于观察和发现,并学会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在“有趣的管子”这一活动中,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发挥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了解管子的特征是这次活动的重点。活动一开始,教师以吸管毛毛虫来做客并带领幼儿进入管子王国引出课题,使幼儿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接着让幼儿自由观察、挑选、初步认识管子。让他们摸一摸、玩一玩,挑一个喜欢的管子仔细看,它是什么形状,什么材料?带着这些问题让幼儿自己观察、探索管子的特征。在观察中训练幼儿用一双面敏感和不断发现的眼睛。孩子们从管子形状、颜色、材料纷纷说出自己手上管子的特征。幼儿在自选喜欢管子的活动中,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和自发学习,从而支持他们的活动兴趣、挑战他们的活动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尝试活动,发现肥皂的变化。

  2、能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乐于和同伴、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活动,产生愉快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小组操作用具:

  A、筷子、干净的小空瓶、空心管。

  B、用过的表面光滑的肥皂、牙签。

  C、各种肥皂和塑料小刀。

  D、肥皂薄片和动物模具。

  E、脸盆、肥皂和水、肥皂水。

  三、活动过程

  1、讨论过程:我们都来说肥皂

  师:小朋友,你有没有看到过肥皂?你看到过的肥皂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幼儿自由发言)

  师:呀!你们真棒,知道肥皂这么多颜色和形状。那你们有没有用小鼻子闻过肥皂呀?它有什么气味?(幼儿回答后)

  师:你们说得真好。有的肥皂还有点药味呢,叫药皂。

  师(小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还有好多气味。

  2、探索操作活动 肥皂变变变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东西和肥皂玩玩变变变的游戏,好吗?

  (1)熟悉材料

  师:看看你们桌上有些什么材料?

  (2)熟悉操作常规要求

  师:在玩的时候请你们先看看你原来的肥皂是什么样子的?等你用这些材料玩过之后它变得怎么样了?要小心桌上的材料和工具。特别是塑料小刀和牙签,别弄到小朋友身上,在玩水时,要当心别弄湿衣服。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讲请小朋友讲讲你刚才是怎么样玩的?肥皂变得怎样了?

  教师小结: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肥皂这么多的变化,有的变小了,有的变滑了,还有的在材料的帮助下变成其他的样子。

  3、游戏活动:吹泡泡

  师问:那这些肥皂水有什么用呢?

  师:那我就一起来吹泡泡吧。

  A、集体学吹泡泡

  B、幼儿来到操场上吹泡泡、玩泡泡。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类,它们各不相同,生长在各自的果实之中。

  2.通过观察了解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生长的部位。

  3.乐意动手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请幼儿收集各类有种子的植物果实,如菜椒、苹果、玉米、葫芦、向日葵、花生、丝瓜及各种豆荚。

  2.有籽西瓜1个。

  3.每组小筐1个,塑料刀1把,小碟子若干,抹布1块,水果刀1把(教师用)。

  4.幼儿操作材料:《种子的排列》。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各自带来的植物果实,引起幼儿寻找种子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带来了这么多的果实,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鼓励幼儿说出植物或果实的名称及特征。

  2.教师出示西瓜,引发幼儿对西瓜种子的关注。

  3.教师:今年的西瓜成熟了,我们把它摘下来。明年,我们还想吃西瓜时,怎么办?

  4.引发幼儿对自己的经验猜测并知道可用用种子种植。

  5.教师:西瓜有种子吗?你见过西瓜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吗?

  6.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描述西瓜种子的特征。

  7.教师:西瓜种子藏在哪里呢?

  8.根据幼儿提议切开西瓜,找出西瓜籽并观察。

  (二)探索其他果实的种子藏在哪里。

  1.教师:你们带来的果实有种子吗?找一找它们的种子藏在什么地方?

  2.幼儿自由探索寻找种子,将找到的种子放在小蝶子里。教师帮助幼儿切开部分果实或敲开部分坚果的硬壳。

  3.教师:你带来果实的种子藏在哪里?你是怎样找到它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4.引导幼儿谈论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用什么方法找到种子,以及种子藏在哪里。

  (三)观察各种果实中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

  1.教师:我们找到了种了,再来看看植物和果实内的种子是怎么排列的。

  2.幼儿讲述,教师示范切开部分果实,引导幼儿观察果实中的种子的排列方式。

  3.请幼儿看幼儿操作材料《种子的排列》中几种果实种子是怎么排列的。

  4.教师:在种子不同的排列中,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四)观察发现种子的.异同。

  1.教师引导幼儿与同伴对比观察不同的种子。

  教师:看看你个同伴找到的种子,种子的形状颜色一样吗?有哪些一样的地方?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2.幼儿对自己与同伴的各种种子做进一步的观察,自由说说对种子的新发现。

  3.教师:这些种子长得不一样,可为什么都叫种子吗?种子有什么用呢?回家可以去查一查资料也可以去找一找还能找到哪些种子。

  活动延伸:

  将幼儿带来的植物的果实放在科学区中,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种子生长的不同部位或观察种子的排列形式。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2-1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科学活动教案3篇03-13

科学活动教案10篇07-31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10-31

【精选】科学活动教案三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