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24 14:25:3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锦集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科学教案范文锦集6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1.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块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耻,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透镜(幼儿学说)(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夺取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休养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厅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凸不平的)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透镜、凸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四、总结活动

  【活动反思】

  《奇妙的透镜》实质上是《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这第一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极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有了以上的想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新课时,我考虑到老师和学生合作,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就显得很关键,所以我尽力从生活实际出发,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把见过的镜子说出来并分类。这样可以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问题简单了,方便学生回答。可实际教学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现出来了,学生随便分组,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把学生引导到按透光和不透光分类。耽误了很长时间。

  新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识别出老花镜和近视镜,老花镜是临时借来的,时间匆忙,也没准备出太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可没想到:学生拿到镜子就摸起没完。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由于农村中学条件有限,光学这部分教学一直都是难点,因为它的现象不便观察,实验不好操作,很多实验都被老师用嘴代替了,而我考虑到透镜对光的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画透镜光路图更是学生易混淆的地方,还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比较容易接受,所以我把它设计为学生亲自动手的'探究实验,而光学实验应该在暗室中进行,对于农村中学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想了很多,也做了很多实验,最后我发现:用烧杯装上洗衣粉水,既安全又好清理。没有平行光源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想到:光具盒中的光源,效果很好。最后,透镜怎么放又成了难题,我实施了很多方案,后来发现用一个烧杯,两个同学配合,现象非常明显。由于有了感性认识,透镜光路图也就好理解一些。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且对学生以后画光路图有帮助。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的地方也就在此。

  课堂上要想学生实验到位,那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就想到时间的安排,由于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学生在生活中有体验,所以我决定把它拿到课后进行,但我要求学生会叙述测凸透镜焦距的实验过程。

  我认为课件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它不应该主导教学,所以我只是做了几个简单而又能说明问题的图片。在一天的准备过程中难免出错,加上微机水平有限,不能按照要求的角度完成,效果不是很好。

  我这样设计的宗旨就是:重视学生过程体验、研究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考虑得再全面一些。

  3、微机水平亟待加强。

  4、工作还要再仔细一些,再忙也不能出问题。

  5、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控制课堂的能力还需要加强等。

科学教案 篇2

  预期目标: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因此在此活动中主要目标是让幼儿用各种感官去感知、了解水的特性,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资源收集及环境创设:

  1.每人两个杯子(内装水和牛奶)、花片、塑料盆一个;

  2.人手一块抹布。

  3.各种器具:塑料玩具、小筐、漏斗等。

  4.每组一个大的塑料盆(供幼儿玩水用)

  5.教室周围粘贴有关水的各种图片。

  活动流程:

  一、组织幼儿玩水,激发幼儿对水的兴趣。

  幼儿可以自由地用各种器具玩水,启发幼儿说说水是什么样的。

  二、幼儿尝试,找出水的特性。

  1、让幼儿观察牛奶和水,比一比,说出水是什么颜色的?牛奶是什么颜色的?从中知道水是无色的。

  2、让幼儿分别品尝水和牛奶,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味道的?从中知道水是无味的。

  3、让幼儿分别在水和牛奶中放入花片,让幼儿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水是透明的。

  4、请幼儿将杯子里的水倒进盆子里,让幼儿观察水怎么样了?引导幼儿感知“流动”。

  三、小结水的特性,自由观察教室周围的图片或自由玩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科学教案 篇3

  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1、让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劲握一握,观察餐巾纸的变化。如果观察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现与变化。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学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耐心观察3——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使用:

  (1)使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

  (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

  (3)用外焰加热。

  (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如果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变化,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学生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能直接去闻,应该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交流实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水果类食物要洗干净后再吃。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洗水果。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从家中带来各种水果(苹果、梨、桃子、香蕉等)。

  2、布袋、人手一只小盆。

  活动过程

  1、游戏:摸摸是什么?

  ——将水果放在神秘布袋内,幼儿蒙着眼睛,伸手在袋中摸水果。

  ——提问:你摸到的是什么?

  2、讨论:吃水果的好处。

  ——知道水果水分多,维生素丰富,多吃可以让我们幼儿长得又白又健康,漂漂亮亮。

  3、给水果宝宝洗个澡。

  ——幼儿观察水果表面。

  ——了解水果表面很脏,知道水果洗干净才能吃。

  ——教师和幼儿共同洗水果。

  ——洗的时候要把水果的每个地方都洗到,不要把水溅出来。

  活动建议

  1、可以让幼儿品尝洗干净的水果。

  2、与家长联系,鼓励幼儿在家也要讲卫生,洗水果。

  活动评价

  对洗水果感兴趣,愿意动手洗水果。

  活动反思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幼儿一直是主动参与的角色能够被理解、尊重、接纳,有自由动手发挥的.空间。能够通过与环境、同伴、教师的互动并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反面得到自主的发展,教师了解幼儿的经验的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

科学教案 篇5

  年幼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课题生成:

  近几天,许多家长反映、离园时孩子都不愿意回家,池里玩,而且玩得特别专注、开心……针对这一现象,选此活动,旨在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趣。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身体验、观察、实践,认识沙子的特性,培周围物质世界探索的兴趣。

  2、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幼儿学会比较、判断等,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

  3、培养幼儿积极动脑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及动手拱

  活动准备:

  1、沙池、鹅卵石地。

  2、玩沙工具:铲子、印模、筛子、漏斗若干。

  活动过程:

  通过谈话,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颜色形状、大小排序。家长在家也可让孩子将鞋子、衣服、按大小、颜色排序。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分类和排序一样,也是幼儿学数前的一种智力准备活动,一有助于幼儿学习数数,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次活动按两种形状排序,幼儿在数学角已见过,有了一定的经验排列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让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按三种形状排序,这样能让每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也符合原则。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易转移,动作的目的性不强,本次活动游戏的口吻,让幼儿帮图形妈妈把图形娃娃排好队,增强了幼儿的目的性,使幼儿的学习兴趣更浓,效果更好。

  二、专家点评

  根据事物的某些特征排序,是幼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超力,在排序活动中,幼儿要针对一系列物体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重量等或物体之间的特定逻辑关系对物体的顺序进行排序能力从小班就可以培养,但应当注意通过游戏的方式,在手脑并用的操作过程中掌握排序的方法。该课题的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在轻松的、“玩”的过程中练习了。

  三、反思与讨论

  本课题的设计者是怎样指导小班的孩子发现排序的规谈谈你的做法。

  四、分析

  幼儿在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是评价教育活动重要标志之一。在“松散的沙”这一活动中,幼儿激发出了浓厚的.探索兴趣。从实践效果来看,幼儿都融入到氛围中,自始自终是活动的主人,游戏气氛浓烈。以大朋友的角色参与游戏,始终与孩子们进行着!提出建议,使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在活动中,一直都探索学习,老师只是引导,这样,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五、专家点评

  在“松散的沙”这一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各种:幼儿的自主性,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选择了“松散的沙”这一活动内容,并符合幼儿的心理需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玩沙工具和在较宽敞的空间里去感知、观察、操作,并自主探索是在玩中进行,这样使幼儿感到轻松而无压力。探索活动。幼儿不仅获得了科学启蒙知识,而且能感受成功与失败,对幼儿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科学素质的养。

  六、反思与讨论

  你是怎样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接受科学启蒙。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能变形、还能恢复原状),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2、学习用铁丝在筷子上缠绕铁丝的技能。

  3、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在他探索中的发现和感受。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材料1:皮筋、松紧带、小气球、海绵、尼龙袜、弹簧(每组一份)

  材料2:橡皮泥、铅丝(细铁丝)、硬纸板做的小丑头、小动物头等、圆筷子(或粗细适当的圆柱体缠绕铁丝用)

  活动过程:

  1、呈现材料1,引起幼儿兴趣

  请幼儿玩玩桌上的东西,感知发现弹性。说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提问一些幼儿,让幼儿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知)如:拉皮筋会变长,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捏捏气球,会扁下去,松手又鼓起来等。

  教师在幼儿发现的基础上小结:有的东西在力的作用下,形状会发生变化,不用力时又恢复原样,叫物体的弹性。

  2、幼儿再次进行操作(请幼儿换着玩一玩,对每个东西都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

  3、弹性的利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你平常见过什么利用弹性的物品?有什么用?(根据幼儿的回答,或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思床垫用海绵和弹簧,坐躺着舒服,夹克袖口、弹跳床、自行车轮胎、弹簧称、拉力器、弹性玩具等,弹性的东西真有用。)

  4、幼儿制作弹簧小玩具

  (1)出示自制的弹簧小玩具,玩一玩,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示范怎样缠绕铁丝,辅导时也要重点辅导幼儿将铁丝紧紧地缠绕在圆筷子上做成弹簧。

  (3)幼儿玩一玩自制的弹簧小玩具。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病毒》10-16

有关科学教案03-01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07-24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冬天科学教案02-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小班科学教案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