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1
一、简析教材:
《送东阳马生序》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浸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而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
二、学情分析:
本文较长,学生背诵起来难度较大,有些语句分析起来也较有难度,应该提前布置学生加强预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及本课内容和本单元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2)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虚词和实词,培养古文阅读能力。
学习文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用自身体会勉励马生作为教学难点。
六、教法学法:朗读、自主合作与探究
七、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能准确翻译“求学经历”一层原文。
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题并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简介作者与文体特点。
1、请学生简要交流预习所查阅的作家作品,教师适当进行订正与补充。
2、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请学生注意标划字音停顿。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注音书写。最后订正。
(1)字音:
嗜(shì)学 砚(yàn) 逾(yú)约 叱(chì)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īng)人 烨(yè)然 持汤沃(wò)灌 以衾(qīn)拥覆 绮(qǐ)绣 缊(yùn)袍敝衣
多音字: 容臭(xiù) 既加冠(guān) 僵劲(jìng) 日再食(sì)
通假字: 四支僵劲 支---肢 “肢体”
皆被绮绣 被---披 “穿”
(2)停顿: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
以∕中有足乐者
盖∕余之勤与艰∕若此
2、学生自由朗读至少两遍,要求读得准确流畅。
3、指名朗读。
4、集体朗读。
四、默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疏通大意。三分钟后请学生举手概括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使学生掌握几个实词和宾语前置句式。
2、研讨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及运用对比方法来表现中心的写作能力。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掌握几个实词和对比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常识简介
1、宋濂:明初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很多,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有《宋学士文集》。
2、序: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多为赞颂、勉励、祝愿、惜别之辞。本文是宋濂在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写的,当时69岁。
3、内容:本文叙述了作者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勉励马生利用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三、朗读全文
(学生听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理清思路)。
四、分析讨论
1、学习第三段,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了解宋濂为何写此赠序。
掌握几个词:谒、书、贽。
2、讨论第一段
⑴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段从哪几方面写作者求学的勤奋和艰苦的?)
⑵ 组织学生讨论(四人小组):
讨论题⑴:作者哪几方面写求学勤奋和艰苦?找出原句。
讨论后小结:幼时抄录之艰 成年叩问之难 求师奔赴之劳 住读生活之苦
⑶ 组织学生讨论,完成翻译(每大组为单位分工任务,四人小组完成翻译任务)
3、分析第二段
⑴ 学生齐读
⑵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太学生的优越条件?
⑶ 通过对比作者得出什么结论?(按原文回答)
⑷ 齐读结论句
五、思考探究
假若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你的,你最想跟他说一句什么话?
六、温馨提醒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个学生的光荣任务,愿我们不畏艰苦,学有所成。
【板书设计】
对比
幼年抄书之艰 无冻馁之患
成年叩问之难 无奔走之劳
自身经历 求师奔走之劳 有专门老师 诸生求学
住读生活之苦 有丰富藏书
总括:勤且艰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2.情智目标:
①感情目标:
②认识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 第二 学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节(贯穿教学全过程)
(二)互阅作业(可穿插“互帮”与“释疑”)
(三)自学
阅读“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一)深入课文,理解内容……
自学方法…1、…诵读全文(切实做到:眼到,心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思考问题。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找出原文。
(2).在学习上作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都是怎样解决的.,都表现出宋濂的哪些美好品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① ② ③
(4)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方法有哪两条?请你用原文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回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内容(二)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自学方法…1、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2、对比的使用有何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
(四)互帮 (使用互帮显示板)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4
【教学构思】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教授时,可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浅易的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安排二课时学习本文。第一课时:采用诵读法,以朗读带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交流,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第二课时: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⑵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能力培养点:
⑴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⑵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体验点:
⑴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⑵教育学生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与学习环境,努力向上,不断追求。
【教学重难点】
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屏幕显示课文标题。)
二、 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及文后相关资料,教师补充:
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屏幕显示)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学生圈出生字词,同学间互读并纠正错误。
屏幕展示:(请同学读,边读,边显示读音)
叩问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媵人缊袍敝衣以衾拥覆皆被绮绣容臭烨然皲裂
(学生读完后,教师纠正。)
4、翻译重点语句。
四、合作探究
1、分组合作,或你读我译,或边读边译并找出常见文言文现象。一组找出一词多义,一组找词类活用,一组找通假字;一组找古今异义。(学生围坐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组发言交流。
3、教师小结:(屏幕显示)
⑴一词多义:
以:以衾拥覆(用,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连词)
俯身倾耳以请(而,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介词/拿,把,介词)
无从致书以观(来,连词)
和:久而乃和(缓解、暖和)
言和而色夷(谦和)
再:一而再,再而三(第二次)
日再食(两次)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忧患)
之: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的,助词)
走送之(代词,指借的书)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不译)
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
其: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乡之先达)
缊袍敝衣处其间(代词,代太学生)
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表转折)
久而乃和(顺承连词)
⑵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为动词,腰挂
⑶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⑷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 热水 今: 菜汤
走送之走:古: 跑 今: 行走
尝趋百里趋:古:快步走 今: 趋势
或遇其叱咄或:古:有时 今: 或者
卒获有所闻卒:古: 最终 今: 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古:借 今:假期
4、齐读全文。
五、学习小结
本文中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达了他对马生的殷切期望。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提示: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根据课文,试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目的: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 研读探究
1、作者求学风餐露宿,困难重重。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学生发言。
3、教师小结:作者主要从无书、无师、求学中途艰难、学习生活艰苦四个方面描写求学过程的艰辛。面对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终有所成。其精神可嘉。你在学习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4、学生讨论发言。
5、教师小结:大家明白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学习中我们必须勤奋好学,发扬永不知足的精神。作者除了不知足外,有时也很知足。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哪些方面是知足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6、学生发言。
7、教师小结:作者在吃穿住等方面很知足,只要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就行。那么,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有何感想?假如你身处此种境况,你怎么想?怎样做?
8、学生讨论发言。(讨论中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感受到现在学习生活的幸福和优越,从而激发起了学习的热情,也懂得了怎样追求幸福。)
三、总结全文(屏幕展示板书)
四、拓展延伸(屏幕出示情境话题)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五、布置作业
1、列举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画荻教子)
2、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嗜学
寓学习条件:艰难 劝
理同舍生: 烨然若神人学
于
事余之学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5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 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早年家境贫寒,因能刻苦自学,终以文人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聘到应天(今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一,参与明初礼制重建,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事牵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在学生课前朗读的.基础上,分两大组竞读,并互相指出对方读书过程中的不足(字音、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
2、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要求听读。(注意上述几个方面)
3、 齐读。
4、 自主与合作学习:解决字、词、句的意思。
5、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找出难译词语。
四、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1、选定一名学生朗读。
2、分小组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以“宋濂求学记”为题。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这么做的原因。
教师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五、小结: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学习的毅力。据此可知,在艰苦的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
六、布置作业:课外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二、字词句练习
1、学生课堂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喜欢。
(2)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家。 致:得到 假:借。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游:交往
(4)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俟:等到。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被:披 腰:腰戴。
2.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4)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三、分组研讨文章内容
要求:按照语文课堂的分组学习,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研讨以下几个问,然后每小组安排一位学生针对五个问题中的任何2各问题发言:
1、作者求学的条件怎样?作者如何表现这一点的?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3、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4、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靠的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四、探究写作技巧: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大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字词难度不大,除了一些重点词句,其他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思路清晰。在开篇提出“嗜学”,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词,层层展开,并采用对比法,点明求学应有的态度和精神。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贯穿朗读,以朗读带动文章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一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 怠(dai4) 叩问(kou4) 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篇8
【创意说明】
《送东阳马生序》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的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 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⑴ 宋濂的生平
⑵ 宋濂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⑶ 和《送东阳马生序》同主题的文章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一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1、新课导入:
⑴ 导入:由苦难是财富导入。
⑵ 文学常识:
① 请学生以“ 的宋濂”的句式来介绍宋濂的文学常识。
② 教师择要板书,学生笔记。
明确:可以用诸如:勤奋的宋濂、编修《元史》的宋濂、受到朱元璋器重的宋濂、明初三大家的宋濂、为翰林院编修的宋濂等句式来表达。
2、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⑴ 教师分发课文重要字词的注释。
⑵ 学生根据课下注解和教师提供的素材自说自译课文。
⑶ 四人小组在教师巡视引导下直译课文。
⑷ 弄清课文的大意,教师明确重要字词注释
3、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 教师提问
① 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② 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③ 文章从哪些地方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④ 本文写作上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小组讨论
⑶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为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未尝稍降辞色。
②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③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④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文章还运用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亲切真诚。
三、情境练习
1、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⑴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的解读。
⑵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⑶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⑷ 形式:
① 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的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二。
④ 可以说(每个练习不少于2分钟),也可以写(每个练习不少于200字),还可以表演(每个练习不超过3分钟)。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⑴ “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⑵ “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⑶ “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3、课堂展示,教师点评,提示学生学宋濂艰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态度。
四、课堂漫谈
1、教师组织
2、学生课堂讨论漫谈:作者家贫嗜学,乐而忘忧,敬重师长,谈谈你怎么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3、教师小结
五、课后活动
逆向思维:宋濂求学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请你说一说。
【资料平台】
课文的文学常识:
[加冠] 冠:帽子。加冠,戴上帽子,表成年。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
[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达,本义“通”,用指人时,表示道德学问修养高或地位显赫。
[廪稍] 官家给的粮食。廪,米仓,也指官方供给:稍公家给予的粮食。
[太学] 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县官] 指朝廷、官府。《盐铁论·水旱》:“今县官铸农器,使民务本,不营于末,则无饥寒之累,盐铁何害而罢?”
[司业] 官名,隋以后国子监设“司业”,为监内副长官。掌儒学训导之政。
[博士] 中国古时的学官名,战国时始设。《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第为鲁相。”秦代六经、诸事、术数、方技等皆立博士。汉初为太常属官,常古今史事侍问及书籍典守。为学术顾问官性质,既各司其专门之学,又参与政事讨论,并出外巡行视察。汉武帝时罢黜百家,设五经博士,此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相关文章: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03-05
精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10-3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10-14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九篇10-20
精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10-12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八篇10-20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三篇04-08
【精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四篇04-06
精选《送东阳马生序》教案4篇04-11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8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