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3-04-22 13:55:5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6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

  (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

  (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4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队伍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感知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四、合作探究:

  1、归纳内容

  2、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具体语句来谈。明确:上课前:怕老师、贪玩、无知、幼稚、讨厌学习,但有自制力。(1-3段)上课时:诧异、懊悔、难受,喜欢学习,觉得老师是可怜的人。(12、14、15、17、20、23段)下课时:具有了爱国感情(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他自己本质不坏;即将失去国家,对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在韩麦尔先生及小镇上居民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处在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的氛围中。

  4、在小弗郎士发生变化的因素中,韩麦尔先生起着一个重要作用,他也是都德着力要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那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外貌描写(10段)神态描写(22段)动作、语言描写(11、18、19、20、24-29段)

  5、小说正是借助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传达了法国人民深沉的爱国之情。而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写作时注意的:(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3)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4)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5)注意场景描写。

  五、质疑解疑:

  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交给全班讨论。

  提问: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队伍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8、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9、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10、“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11、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12、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13、──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4、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15、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这叫做场景描写。这场景描写实质上就是当时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背景,“最后一课”就是在那个时代、社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的,揭示了悲剧性的最后一课产生的根源。场景描写,语言干净、简洁、寥寥几笔,勾勒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

  六、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因此,他能充分地体现被占领人们的爱国精神。可是有人说,在和平生活的环境里,我们谈爱国主义,我们要表达爱国感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果真如此吗?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的情怀呢?

  七、布置作业 :

  1、练习三

  2、作业本

  3、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透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述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潜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透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情绪,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1.引导学生掌握透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状况你期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样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情绪,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应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能够帮忙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向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述。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能够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透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职责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搞笑;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潜力,也有必须的自控潜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状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十分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这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期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齐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这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情绪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情绪、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透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这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述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述方法

  明确:外貌描述、神态描述、动作描述和语言描述。

  外貌描述:“我们的老师这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述:“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述:“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述: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务必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证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情绪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职责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之后,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资料。

  教师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贴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述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述。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述,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构成了鲜明的比较。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述又证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此刻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情绪。“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证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好处的深刻理解,也证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述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悟小说主题的能力。

  2、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品读精彩的语句,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情。

  2、学习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文中没有提“爱国”两个字,我们是如何感受到浓浓的爱国情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国际歌》,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写在预习本上,并写出自己初读课文的收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语言是一把钥匙,能打开人类知识的宝库,语言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的,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母语,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然而100多年前,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军占领后,学校禁教法语,阿尔萨斯人民心中会是怎样一种情感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韩麦尔先生的课堂,去感受那里的“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有哪些主要人物?

  2、“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

  主要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最后一课”与“往日的课”在气氛上、教师的穿着上、教师的态度上、听课人、学生对待学习对待老师的态度(特别是小弗郎士)、人们的心情等都不同。

  三、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一)、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句,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体会人物浓浓的爱国情。

  1、作者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

  (1)对韩麦尔先生采用的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

  (2)学生感受到的韩麦尔先生可能是: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归纳,集中讨论两种“见解” :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普通的一位教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管理不大严,有时还“玩忽职守”…… )

  ②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深深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极大的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等)

  3、品读第24---29段,找出你感受最深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韩麦尔先生深沉的爱国情怀。

  4、教师小结:此时我们感到韩麦尔先生俨然是法兰西的民族魂,他身上体现出深沉的亡国痛,让我们感受到法国人民那种朴素而又深沉的爱国情,这种感情也深深的感染了小弗郎士。

  (二)、讨论分析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

  教师过渡:在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法语教师的影响下,小弗郎士变了,那么你认为小弗郎士以前是一个什么人?上了最后一课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哪些变化?

  明确:小弗郎士由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怕老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学习、同情理解老师,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

  1、小组合作,找出并诵读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的情感。

  如:课文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

  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

  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过渡: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说明小弗郎士充分理解韩麦尔的处境,使我们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这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变化、成长 。

  3、是什么力量使他这样一个活泼、调皮的孩子在最后一课中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点拨:爱国氛围的感染,激起了孩子朴素的爱国情感。

  (三)、文章是闻名于世的爱国名篇,除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外,还有哪些语句或细节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1、课文第20、21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找出有关细节,感情朗读,体会浓烈的爱国主义气氛。

  如“郝叟老头的大眼镜、咕咕叫的鸽子、飞进来的金甲虫、象小国旗似的圆体字字帖”等等细节描写。

  2、全班齐读,体会本段强烈而质朴的爱国主义激情。

  教师过渡:这节课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永远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四)、放《国际歌》,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把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当中去,假如自己就是小弗郎士,回忆故事情节 ,想象故事情境, 体会小说中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的深深的爱国情。

  四、体验反思:

  教师过渡: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被压迫被侵略的人民的爱国情,理解了他们对法语的热爱,大家还记得先生对法语的评价吗?再次齐读。

  在和平的环境中我们应如何表达我们的爱国情怀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不仅要立志“奥运会上拿金牌” “捍卫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更应该将爱国情怀体现在小事情上,体现在平时的行动中,比如努力学习并学好我们的母语、写好汉字,对自己做的事负责,做合格的小公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等等。

  五、学生质疑

  小组质疑,解决疑难问题。如解决不了,提出由全班解决,教师及时点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可以问学生,激疑。

  六、课堂小结:

  以“我认为,这是一堂--------的课” 为题,

  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

  教师示例小结:我认为这是一堂让我钦佩的课。韩麦尔作为一名教师,在这最后一堂课上充分展示了他心目中最神圣的法语的魅力,不仅唤醒了小弗郎士幼小心灵中深藏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激发了听课者的爱国情感,他还激发了整个阿尔萨斯人乃至整个法兰西民族的爱国情感,甚至还激发了我们在座各位的爱国激情,让我们体会到了祖国语言的神圣。所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我钦佩的榜样,他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而这也正是这篇作品的伟大之处。

  七、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

  理解: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的含义。

  拓展作业:

  1、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从上课到下课”这部分内容。

  2、用本课学到的有关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你的一位任课教师。

  预习作业:按预习要求,预习第七课。

  八、板书设计:

  最 后 一 课

  都德

  亡国痛

  韩麦尔先生 爱国情 小弗郎士 变

  民族魂

  九、教学反思:

  本文是爱国题材的典范,如何长文短教,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决定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两个人物形象,并顺着爱国主义这条线来组织教学。本教案设计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能从生动的文本中受到感染、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学有所悟,避免了空洞的灌输和教条的说教,这正是新课改、大语文观所要求的。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熏陶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和平时代,如何表达我们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在英语如此受重视的时代,如何对待我们的母语,本文是绝好的教材。所以在体验反思这一环节中重点让学生意识到爱祖国,不但要有远大的抱负,更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要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写好汉字,学好语文。《国际歌》的播放,使爱国情感的渲染达到极至。学完课文后,我想所有的学生都会为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的爱国情感所打动,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想知道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内容吗?这一课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读通读顺课文。

  3、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惊愕哲学家漫游饱学之士

  铲除庄稼地旷野斩草除根

  2、指名朗读。提醒注意念准翘舌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指导断句。

  师提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四、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

  2、讨论: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12-16

《最后一课》教案03-17

《最后一课》的教案03-03

最后一课教案03-06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20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四篇09-22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02

寒假小学最后一课教案12-22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24

最后一课教案六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