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活动教案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预设目标
(一)自然智能
1、感受秋天落叶的美好景象。
2、喜欢亲近大自然。
(二)整合其他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在操场上玩游戏。
二、活动资源
1、活动材料:户外已经有了很多落叶,装落叶的大塑料袋。
三、示例活动
1、带领宝宝到户外有落叶的地方,边念儿歌边鼓励宝宝观察并感受树叶飘落的到处都是的景象。
师:秋风吹,树叶飘,红叶黄叶往下掉。一片一片拾起来,和我一起做游戏。
2、可运用优美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宝宝对大自然的热爱,加深宝宝对秋天到处都是落叶的美好景象的感受。
3、鼓励宝宝用动作或语言表达对美好景象的感受,如学学小树叶飘。
4、给每位宝宝一个小筐,并带领宝宝找树叶、捡到的树叶放近筐里。
5、可请配班老师协助分组进行活动,注意观察宝宝的行动,保证宝宝在老师的视线内,注意宝宝的安全。
6、引导并鼓励宝宝在捡树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等。
7、鼓励宝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树叶的喜爱,如摸一摸树叶。
8、鼓励宝宝将小筐里的树叶到进旁边的大筐,根据宝宝的活动量适时调整活动时间,请配班老师协助将大筐带回去。
师:我们把树叶宝宝都送到大树妈妈身边去吧!大树妈妈高兴极了,谢谢小朋友把她的宝宝送回家。
四、活动指导策略:
(一)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秋天落叶的美好景象。
难点:喜欢亲近大自然。
(三)活动形式:谈话、户外实践。
四、活动观察与评价
各关键能力表现突出表现较好表现一般备注语言能力
感受能力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内容
科学活动:图形宝宝排排队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初步感知一一交替排序规律。
2.尝试按一一交替规律给图形宝宝排排队,并能简单讲述。
3.乐意参加排序活动,体验操作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知道自己是男孩、女孩,认识几种常见的图形。
2.物质准备:大图形宝宝一组,小图形三角形宝宝、圆形宝宝人手各一份,数量相等带两种颜色小花的椅子。
活动过程:
一、入场,观察椅子,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的小椅子带上了漂亮的头花,看看有什么颜色的?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二、图形宝宝排排队。
1.观察圆形和三角形是怎么排队的,接着往后排。
师一一交替出示圆形和三角形,幼儿说说谁来了,谁的后面跟着谁。
师:还有几个调皮的宝宝一起跑出来了,谁能帮助它们接着往后排?
集体讲述圆形和三角形是怎么排排队的。
2.游戏:捉迷藏,加深对一一交替规律的'认识。
分两遍由师、幼分别藏起一个图形,幼儿说说哪个图形藏起来了,一起讲述,验证。
3.交换顺序重新排,幼儿练习操作。
师:谁排在最前面呀?三角形宝宝也想排在最前面,愿意帮助它们重新排一排吗?
4.介绍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1)师巡回指导,请先排好的幼儿说说是怎么排的,然后请他来排一排。
(2)集体看大图形宝宝是怎么排的,并一起讲述。
(3)请幼儿检查自己的小图形宝宝排队的情况并讲述。
三、游戏:男孩、女孩排排队
1.师:宝贝们想不想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我们这里有男孩,还有女孩,男孩、女孩可以怎么排排队呢?
2.师幼按一一交替规律练习排队,集体检查验证。
四、开火车离开。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一个跟着一个交替排排队的,我们开着小火车去找一找吧。
五、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到周围环境中找一找一一交替排序规律的物品,进行交流和分享。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
1.燃烧蜡烛
(1)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2)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
(1)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2)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
(3)熄灭。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
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
(1)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3)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物种的繁多。
2.喜欢探索周围事物和现象,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对劳动的兴趣,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
●活动过程
1寻找、选择和确定要种的种子
为了寻找种子,我鼓励幼儿:“你觉得哪里有种子就到哪里去找一找。”为了帮助幼儿能够找到种子,我们专门就活动的意图、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以及配合的方法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家长的反馈中,天天的妈妈不无感慨地说:“当我带孩子到超市后,他一直是那么兴致勃勃地在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瞪大眼睛,惊喜地说,‘妈妈.你快看,小种子就在这里!这些豆子.我们还能吃呢’。”田田寻找种子,是在植物园进行的。通过寻找,幼儿收集了大量的种子。我们选择哪些小种子来进行种植呢?幼儿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能开漂亮花朵的;有的说要能结出果实的;还有的说要像幼儿园里的爬山虎一样,能爬得高高的……最终我们确定了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变化比较明显、便于幼儿进行观察的扁豆、丝瓜和牵牛花的种子。
2.种植活动
种植小种子,都需要些什么材料呢?幼儿分组进行了讨论。在小组的记录表上可以看出,幼儿认为种植小种子需要水、铲子、土、花盆、浇花的水壶、小水桶等。为了便于幼儿对小种子进行照料和观察.我们决定把它们种在阳台的花盆里。怎么把小种子种下去呢?幼儿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认为种植的过程应该是:铲土一挖坑一撒种一浇水。第一组孩子们认为还要做好观察的准备——准备“小种子”记录本。
种植活动开始了。幼儿还是以组为单位.有的负责撑住装土的编织袋,有的负责用小铲从袋中把土铲出,倒进花盆里,有的负责把花盆中的土砸实一点儿。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差把小种子种下去了。孩子们在花盆的中间用手指挖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小种子放进坑里.然后再盖上一些土。该浇水了,这下可出了问题,刚埋好的小种子被水一冲。又露了出来。孩子们争论说。是把小种子埋得太浅了。找到了原因.孩子们又重新把小种子埋得深了一些,看到小种子没有再露出来,这才松了一口气。
小种子种好了.要对它进行观察.可看不到小种子怎么办?孩子们有的说:“用铲子把土挖出来,或者把土倒出来就可以看见了。”有的说:“可以换成一个透明的花盆,这样就能看见了。”经过讨论,幼儿一致认为把土挖出来是不可行的.,换成透明的花盆也会打扰刚种下去的小种子。大家决定找一些透明的花盆.再重新种下一些小种子。可大家一种才发现:种在透明的花盆里.还是看不到小种子。见见说:“这个方法不行,玻璃是透明的.可土是黑色的,种子是浅颜色,它被土挡上了,还是看不见,这个方法失败了。”多多也说:“种子的四面都是土,上下也是.就看不见了。”我问大家:“我们再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不让土挡住小种子?大家可以试一试。”听了我的话.幼儿开始尝试着将种子放置在花盆的不同位置并热烈地讨论着。桐桐说:“可以把种子往上放一点,想看.把土一拨开就能看见种子了。”大家都觉得这样会伤害到小种子。见见提议说:“如果把小种子放到玻璃那儿,就是放在玻璃边上,可能行。”于是,孩子们开始尝试着把小种子往玻璃边上挪。啊,终于看见了!幼儿高兴地欢呼起来。真正体验到了自己发现的乐趣。[
幼儿园托班科学活动设计――纸宝宝跳舞
活动目标:
1、对物体下落现象感兴趣。
2、能初步感知物体下落时速度有快有慢。
3、乐意用身体动作模仿物体下落的轨迹。
活动准备:
1、幼儿游戏材料人手一套。
2、教师演示用具一套。
活动过程:
1、出示各色纸宝宝,区分红、黄、绿三色。
2、幼儿探索,观察各种纸宝宝下落的轨迹。
3、幼儿用身体动作模仿各种纸下落的轨迹。
4、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师设疑:想一想各种纸宝宝落下来时一样快吗?
6、幼儿探索感知各种纸落下来有快有慢。
延伸活动:
观察其他物体下落的轨迹。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知道长颈鹿、马、牛、羊是草食动物,初步了解植物、动物、人类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版图,各种动物卡片、草地。
活动过程
一、请听一首儿歌(看版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绿绿的草地动物跑,长颈鹿吃树叶,马儿、牛儿和羊儿,都爱把那草儿嚼,草儿嚼。
提问:
1、这首儿歌中都有哪些动物?
2、它们喜欢吃什么?
3、树叶、草儿都叫植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草食动物。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是草食动物?请你找一找,互相说一说。(投放动物卡片,幼儿找一找,说一说。)
二、游戏:分辨草食动物
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现在咱们来玩一个《分辨草食动物》的游戏。(教师学动物的样子、或出示动物卡片幼儿分辨。)
三、讨论:
1、小朋友可真棒,如果没有了植物,草食动物会怎样?
2、草食动物对人类有什么好处?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1)骑,拉车
(2)皮衣、羊毛衫
(3)可以喝奶、吃肉
(4)粪便可以做肥料
3、如果没有了植物,没有了草食动物,人类将会怎样?
4、游戏:动物、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要爱护植物同时还要保护动物,不随意捕杀它们我们的世界才能越来越好,越来越和谐。
四、游戏:送草食动物回家。
今天有许多草食动物迷路了,请你们把它们找出来并且送回家。(幼儿找出草食动物的卡片,把它们送到草地上,幼儿互相检查)
五、结束部分
草食动物回到了家,很快乐,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来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大班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所以他们总是会问一些问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和变化。同时,面对班里的个别幼儿不大愿意和其他幼儿交流,本活动也是力争把他们拉入大集体,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意识到小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淹没它们的家。
2.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白小蚂蚁搬家的行为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3.让幼儿列举其它大自然降雨前的征兆。
4.让幼儿体会集体活动的快乐。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明白小蚂蚁搬家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难点:通过小蚂蚁搬家,让幼儿列举大自然降雨前的其它征兆,毕竟幼儿的能力有限。
活动准备
透明无盖大玻璃箱、蚂蚁、沙土、大水杯、水
活动过程
1.开始环节
(1)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平日里为什么我们总能看见小蚂蚁向高处搬家吗?”然后,等待幼儿回答。
(2)组织幼儿向讲桌靠拢,准备演示。
2.基本环节
(1)向玻璃箱一端放置一堆沙土,然后,将蚂蚁放在无沙土的一端。
(2)稍微等会儿。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谁能说说小蚂蚁现在的活动情况呢?”注意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小蚂蚁是满箱乱跑。
(3)向玻璃箱无沙的一端开始加水,让幼儿观察。
(4)教师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小蚂蚁的活动情况?”很明显,幼儿的回答会是小蚂蚁向沙土堆跑去。
(5)教师开始延伸。教师提问:“在大自然中,什么情况下大地低洼处会被淹没?”
(6)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下雨。
(7)教师提问:“如果没有沙土的'那端玻璃箱犹如洼地,那么我们往玻璃鞋中加水犹如什么?”
(8)引导幼儿,让幼儿说出下雨。
(9)再次引导。教师提问:“那么,小朋友们,请你们现在告诉我小蚂蚁为什么搬家?”
(10)小朋友回答
(11)总结,小蚂蚁搬家是为了躲避雨水淹没了它们的家,它们搬家是大自然降雨前的一种征兆。
3.结束环节
(1)假设讲台为沙土堆,其他地方为平地。
(2)教师喊:“天气晴朗,小蚂蚁们怎么办?”
(3)预示幼儿满教室欢笑着跑。
(4)教师喊:“马上要下雨了,小蚂蚁们要怎么办?”
(5)预示幼儿跑向讲台。
(6)在欢笑中结束
4.延伸环节
下课前,教师向幼儿提问:“小朋友们,课后请大家多动动脑,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还有其它那些小动物的行为是下雨前的征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大家的观察结果”。
教学反思
1.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思考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幼儿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在整个活动环节中一定要掌握好干预活动的度,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这点相当重要。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⑴对幼儿发展的反思。当幼儿看到小蚂蚁的活动显得非常高兴,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该活动能很好的让幼儿对日常生活现象展开思考,锻炼幼儿对脑的开发。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不愿和其他幼儿交流的幼儿也参与到活动中,对他们孤僻性格的改善是有帮助的。
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该活动是在掌握幼儿经验水平、学习特点、个性的基础上开展的,能够把握教育内容的核心价值及发展线索,也能够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不过我个人认为在整个观察活动中弱国能更具有趣味性则更好。
⑶对师幼互动的反思。在引导幼儿从教室实验向室外大自然变化的过程中显的稍微有些吃力,不过在后来的游戏环节就好得多了。我个人考虑在实验环节可穿插其它一些活动,帮助幼儿理解。
3.对活动效果的评析。观察一开始,幼儿显现出很浓的兴趣,但在最后引导环节,显得有些缺乏趣味性。好在,最后的游戏又引起了幼儿的兴趣。今后,在引导环节,可适当运用多媒体、趣味活动,来帮助幼儿理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运用实验加多媒体,来帮助幼儿理解,我会注重更多的细节,来保持活动的连贯性和趣味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最后的游戏还应保留,毕竟幼儿喜欢游戏。在整个活动中我会让幼儿自己发现更多问题,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寓教于乐。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
2、能积极探索、发现动物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用连贯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动物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究动物保护色的愿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为了生存而采取的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方法。难点:能积极探索、发现动物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准备:
《熊二捉迷藏》课件、有关动物保护色及应用的课件和录像、磁性黑板、森林背景图、动物图片、背景音乐等。
活动过程:
1、以游戏“捉迷藏”导入,在情境中激发幼儿了解对动物保护色的兴趣。
1课件演示,引导幼儿说出熊二衣服的特点。
(2)继续演示课件,以“熊二捉述藏”的形式引导幼儿说出熊二两次躲藏的位置并进行标注。
教师小结:熊二为了隐藏自己,它躲藏的地方与身上的衣服颜色和花纹差不多。
2、动物搜寻,在探索中发现、了解并交流不同动物的'保护色,感受保护色的神奇。
(1)继续以“捉迷藏”情境引导幼儿观看录像,了解动物保护色。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都有谁?藏在什么地方?
教师小结:这些颜色是动物用来保护自己的,是它们的保护色。
(2)请幼儿帮小动物利用保护色玩“捉迷藏”,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进一步理解保护色。
(3)课件展示,经验分享,引导幼儿了解其它动物的保护色。
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保护色?
教师展示各种动物课件,进一步了解不同动物的保护色,丰富幼儿对保护色的认识并进行小结。
3、视频欣赏,在分享中提升幼儿经验,了解动物的不同保护色。
(1)观看视频“变色龙”,了解变色龙保护自己的特殊方法。
(2)观看过程中提问:它变成了什么颜色?引导幼儿观察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教师小结:变色龙的保护色更神奇,它的皮肤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来保护自己。
4、播放课件,联系生活,了解人们对保护色的利用。
(1)猜猜看:以穿不同服装的军队在森林里行军打仗为例子,引导幼儿思考:“他们谁能取胜,为什么?”
(2)播放录像,引导幼儿通过视频验证自己的想法。
(3)结合课件,拓展幼儿经验,加深幼儿对保护色的了解,并进行小结。
5、以游戏巩固对保护色的认识,进一步体验探索的快乐。
游戏“快乐大躲藏”,引导幼儿在活动室寻找隐藏的动物,并通过动物自身的保护色进行躲藏。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到户外玩“捉迷藏”的游戏自然结束活动。
2、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探索动物保护色的知识,并充分利用保护色进行奇思妙想。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雪花片,石头,积木,海绵,点心盘(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
3、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孩子的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小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能用什么办法可以过河?
(1)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幼儿自由操作探索。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吗?我们来试试吧!”
3、认识沉与浮现象。
(1)教师做沉浮实验。
(2)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4、幼儿再次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师:这次请小朋友操作,把能浮起来的材料贴在记录表上。
(1)幼儿自己操作,并记录结果
(2)个别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一幼儿操作,同时将结果记录下来。(规则:拿一操作材料放入水中,浮起来的就把这种材料的图片贴到小河里,沉的.则不需贴。)
幼儿集体纠正。
4、小结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棒,可以帮助小蚂蚁过河啦,我们再去找找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让小蚂蚁过河吧(幼儿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11-04
科学活动的教案11-15
科学的活动教案11-25
有关科学活动教案11-1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2-1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11-27
托班科学活动教案01-10
科学活动吹泡泡教案01-12
科学活动教案(15篇)11-11
科学活动教案精选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