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4-17 10:03:2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科学教案集锦六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寒冷的冬天,给小动物制作围巾送去温暖,体验关爱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图案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探索图案排列规律,学习间隔排序。

  3、能够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选择自己喜欢的粘贴图案,尝试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粘贴图案,装饰漂亮的花围巾。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能够分辨图案的大小,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认识红色、黄色和蓝色。

  2、物质准备:PPT课件(图案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围巾各一条)。手工小筐,图形粘贴材料,彩色围巾,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3、环境准备:场景布置用小椅子摆成的小火车,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初步感知间隔排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天空中飘着的是什么?在什么季节会飘雪花?冬天会有什么感觉?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让我们一起坐火车去为小动物们做围巾吧!小火车的车厢上有什么?第一节的车厢上是什么头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头饰是怎样排列的?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请你找到贴有和你一样娃娃图案的小座位并坐在上面。坐好了吗,我们的小火车出发去森林王国喽!

  二、深化表征展开

  1、引导幼儿从第一把小椅子开始,按照头饰间隔排列的顺序就座教师:看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小椅子了,你们瞧,小椅子上有什么?是从谁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间隔图案的围巾图片各一条,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图案的不同特征和排列规律。

  教师:这条围巾上的图案有什么不同?是从哪个图案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讲解图案粘贴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的这条没有图案的围巾漂亮吗?漂亮的图案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这个小框中的图案有什么不同?图案要从围巾的一头开始,按照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围巾图案的排列方法来粘贴,小动物们才会喜欢。

  4、请幼儿选择喜欢图案的粘贴材料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概括总结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解排列方法。

  教师:老师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围巾都非常的漂亮,谁能来给小朋友讲一讲你围巾上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2、组织幼儿按照间隔排列的方法来站队,去给小动物送围巾。

  教师:请小朋友拿着你的漂亮围巾,到老师这来,我们从小男孩开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小女孩的排列法来站队,我们一起去把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花围巾送给小动物吧,他们带上一定会很暖和,很高兴的。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寒冷的冬季,为小动物制作漂亮的花围巾导入活动主题。在坐小火车去森林王国的游戏环节,引导幼儿对间隔排序的规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后面的观察围巾图片环节加深对规律排列的认知,并通过亲自粘贴图案尝试使用规律。情景内容的设计,贴近于幼儿的生活,使得幼儿在参与活动时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游戏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在欣赏、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无限乐趣。

  专家点评:

  在幼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观察、的环节,加深对规律的认知,让幼儿观察小火车上男娃娃、比较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并尝试学习使用规律。本节课通过女娃娃图片和围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来引导幼儿发现图案的不同特征,探索图案的排列规律,并通过亲身参与做小火车的游戏,为围巾粘贴图案的环节使幼儿加深了对排序规律的认知。在情景设计上,在寒冷的冬季,通过送围巾的方式,给小动物送去温暖,让幼儿学会关爱身边的小动物,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科学教案 篇4

  单元第 四 单元课题4.1 把盐藏起来 课时 1

  目标1、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

  难点对盐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假设。

  教法

  学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食盐、烧杯、筷子、热水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一、视频引入,板书课题。

  1、播放或讲述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造成悬念,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小红军怎样才能把盐藏起来安全地带上山呢?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2、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如果你是小红军你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

  (这里面最好的办法是哪一个呢?)选用“材料超市”内的材料试一试。

  小结:盐在水中“消失”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二、猜想假设,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使盐尽快的溶解在水里?

  小红军很聪明,把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险,请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帮他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搅拌 热水

  (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样。

  要想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

  1、要验证搅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比较实验的方法。

  那么怎么做才能既公平,又能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溶解得快?引导学生得出:杯子一样大,同一种水而且一样多,盐一样多少。

  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一个杯子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筷子搅拌。

  引导学生描述实验情况,得出结论。

  2、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个问题(教师协调每种方法都有小组实验),讨论设计对比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修正实验记录单。

  4、按设计方案实验,收集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四、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1、汇报:哪些小组把你们的实验结果汇报一下,大家认真听一听,研究相同问题的小组可以举手进行补充。

  2、结论:搅拌、热水可以使盐在水中溶解得更快。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六、思考:小红军把盐安全地带上了山,可是怎样才能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

  【板书设计】 把盐藏起来

  溶解---- 搅拌、热水溶解更快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第 单元课题4.2 水落“盐”出课时 2

  目标1、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态变化条件,知道水的沸点与冰点。

  3、培养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于合作的科学研究态度。

  重点

  难点对水的三态变化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教法

  学法实验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 水盆、玻璃片、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水、盐等。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由上节的故事引入,回顾问题:“小红军是怎样把掩藏起来的?谁能再说一下?”找个学生重述一遍。

  复习“溶解”的概念。

  提出问题:“小红军把盐藏到水中带到了山上,可红军怎样把盐从水中取出来呢?”,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板书课题《水落“盐”出》。

  二、集体探究。

  1、教师提问:我们怎样让盐再变回来,怎样变比较快?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与假设。

  建议搞一次竞赛:比一比,看哪一组能让盐尽快地“变”出来。

  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会有一些学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发的方法析出食盐。

  2、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学生假设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组交流。

  (2)制定实验方案。

  (3)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4)交流汇报实验结论,师生共同评议纠正。

  (水蒸发的快慢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气的流动,水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提出问题:“水到哪里去了?

  2、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探讨和阅读,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知识。

  接着就引导他们围绕新的问题:“水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状态变化?”进行猜想。

  3、实验验证。

  学生分组实验:(1)研究水变成水蒸气。

  (2)研究冰变成水。

  (3)水蒸气变成水。

  ① 水蒸气固化成霜的实验,是通过在冰水中加盐,令冰强行融化,从而杯内温度低于0℃,空气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时就会凝结成霜。

  这个实验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时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进行观察。

  用

  金属杯做这个实验效果比较明显,实验时要提醒学生不能对着杯子呼吸,否则他们呼出的热气会使这个实验失败。

  ②冰熔化成水的实验比较简单,但由于要用到酒精灯等器材,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实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和杯内水温的变化。

  重点观察冰水共存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由于当时的实际气压可能不会正好是一个大气压,再由于水的纯度和温度计的精度及读数的等因素的影响,会使测得的沸点会比100℃低。

  届时可向学生说明。

  ③水变成水蒸汽的实验在前面水中“取”盐活动中已经做过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安排。

  如把这个实验与水蒸气变成水的实验结合起来,则更有利于解释问题。

  如教材43页“水和水蒸气”实验图所示,同时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两个过程:一是酒精灯加热使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汽遇到装冰的勺子又变成水。

  这个实验证明了水变成水蒸气的条件是遇热,而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学生指明的是,水加热后在水上方出现了“白气”,有很多学生以为那就是水蒸气,要让他们知道这实际是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变成的小水珠,这实际就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雾。

  三、总结与交流

  讨论水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各组汇报与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与结论,总结出水的蒸发快慢(盐析出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

  讨论水发生三态变化的条件,总结出水蒸气、水和冰两两之间发生变化的条件。

  比较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四、拓展活动

  讨论生活中蒸发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时间长了怎么少了?怎样晾衣服干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的例子。

  如:烧开水时,锅盖上可观察到的现象。

  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到室内,眼镜片上发生的现象。

  【板书设计】 水落“盐”出

  浮力 水的三态及变化

  (吸热)

  (吸热) (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放热) (放热)

  (放热)

  课时教学计划

科学教案 篇5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知识;

  2、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勾玄提要的能力;

  3、激发、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筛选信息,勾玄提要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科学是是基础科学,科学技术推动着我们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新世纪的学生,我们必须了解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这一单元,我们就将阅读几篇自然科学的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能够通过勾玄提要从中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做好阅读笔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才能逐渐积累我们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课时《数学与文化》

  一、简介数学与文化

  简单介绍数学与文化的定义。

  数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一门学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文化:文化是一个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它的'能力与习惯的整体。

  二、阅读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将文章中的重点语段标注出来。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1、数学文化的几个特点

  2、数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数学中逻辑思维和感性思维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快速阅读《论数学(节选)》或《关于数学和科学的随想》,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谈谈对这一学科的认识。

  第二课时《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一、引入“熵”这一名词

  熵

  物理学上指热能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标志热量转化为功的程度。

  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

  二、阅读课文

  三、总结文章要点

  师生共同总结:

  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作简要分析。

  四、扩展延伸

  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亦被社会科学用以借喻人类社会某些状态的程度。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课时

  自读第三、四课,作阅读笔记,写出文章的内容提要。

  第四课时

  教师选取历年高考科技文阅读作为训练题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 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 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 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 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 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 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 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 交流汇报。

  4. 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 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 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手的科学教案11-03

关于科学教案11-03

优秀的科学教案11-14

科学教案范文02-14

有关科学教案03-01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7-24

科学教案:蜗牛09-11

科学教案《病毒》10-16

科学教案4篇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