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文明礼仪>端午节>《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的故事

时间:2023-04-14 17:54:17 端午节 我要投稿

端午节的故事【推荐】

端午节的故事1

  1.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故事【推荐】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的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了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了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纪念伍子胥说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是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古越民族图腾祭说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做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的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部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2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民间传说中,端午在门口插菖蒲艾草的习俗与他也有着莫大的渊源。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大嫂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大嫂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大嫂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大嫂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就不会伤害你了。”

  大嫂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将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大嫂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端午节的故事3

  江苏南通地区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之外,还有吃鳓鱼,吃酒酿的习俗。每蓬端午节,家家户户皆食鳓鱼,端午节前后就是走亲戚串门也要送上两条鳓鱼,只是端午节当日不许送礼,不知为啥。

  原来吃鳓鱼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吃过鳓鱼后,把鳓鱼鱼头骨一根不漏的留下来,洗净,然后用鱼头骨拼出一只鸟,每到下雨天时,这只鸟嘴就会下垂!据说这只鱼头鸟嘴预报的天气跟如今的'天气预报一样灵!

  鳓鱼,又称鲞鱼,力鱼,南方又称曹白鱼,北方称医罗,因其盛产季节正值藤萝开花,故又名藤香,体侧扁,腹部扁薄,体为银白色,背部黄绿色,背尾鳍淡黄色。又见《本草纲目》记载——鳓鱼头上有骨,合之如鹤喙形(鱼头骨的传说有根据了!)吴人嗜食之。相传在吴王阖闾时期,当时的东海之中有若干沙洲被夷人侵占,是年夷兵进犯吴境,吴王阖闾亲自点兵出征,夷人闻之丧胆而逃,吴王乘胜追击至东海,与夷兵各据沙洲一隅对峙数月,忽起风暴,海上粮草无法补给,相峙两军均受断粮之苦。吴王于是焚香祈天,祈祷方罢,便见东风呼啸,海上粼粼银波滚滚而来,环绕吴军四周,令人诧异,吴王命士兵捞起,却是银白色鲜鱼即鳓鱼。于是三军饥劳顿解,而夷兵则片鳞无获,因而大败。吴军得胜回朝,吴王与群臣相见,叙述败夷之奇遇,回想海鱼之美味,即问手下,“东海所余之鱼何在?”回禀:“余者曝干载归。”吴王再尝,方知干鱼之美犹胜鲜鱼,故称为鲞。(鲞亦泛指为曝晒之干鱼)。

端午节的故事4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我们四川把端午节叫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端午节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老师告诉我们端午节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如此日本人,韩国人也要隆重过节呢。

  端午节吃什么呢?当然要吃粽子啰。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知道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被排挤而流放,于是他投汨罗江表示自己的爱国忠心与清白。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世每逢端午人们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老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糯米捏成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今年的端午我们家是怎么过的呢,让我来慢慢告诉你。

  一大早,奶奶就叫我一同去采药,她说“这一天百草都是药”因为这一天许多人都把采来的草药捆成一把一把卖给城里人,我和奶奶穿过池塘,走了很远的山路才扯了一些野陈艾,水菖蒲,药味很浓烈。我们要拿回去挂在屋门上晾干,今后熬水沐浴,对蚊叮虫咬止痒驱痱子很有效哟。奶奶还说:“过去还有香炉草,可以用来熬水,大人小孩喝了都去身上的毒气”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多科学知识。

  现在,看看我们是怎样包粽子的。我们农村很少去买现成的'粽子,要吃得新鲜就要不怕辛苦,自己动手嘛。首先要泡糯米(我们这边也叫酒米)淘洗干净,泡三个小时以上,如果觉得吃起来太黏太腻,也可以加入少量洗干净的饭米一起浸泡,泡好的米似乎真的有一种酒香,实际上,醪糟也是要用酒米的。

  包粽子的粽叶可以用往年晒干的,也可以去采摘一些新叶,粽叶用热水烫过洗净晾干备用,四川人包粽子有白味的,煮好放白糖吃,比较正宗。但也可以包豆沙,腊肉等,甚至有辣味的咸粽子。包粽子有点像我们美术课上老师教的做菱角,酒米不能弄太多,粽绳要捆得松紧合适,以提起来不散为合格。

  好了,将粽子煮熟,捞起来,剪掉粽绳,剥掉粽叶,香喷喷的粽子新鲜出炉了,还冒着热气,这时爸爸要在家就好了,“爸爸,你想吃家乡的粽子吗”今天我一定要给他打个长途电话。

端午节的故事5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眼见国破家亡,老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老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的还拿出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因此,在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的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时过境迁,人事物非,可端午节一直流传至今,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

端午节的故事6

  端午节的`一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地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部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故事7

  《纪念勾践伐吴说》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前496年即位,曾败于吴国,被迫投降,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前473年迫使夫差自尽,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端午节的故事8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端午节的故事9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中午刚吃完饭,我就在妈妈的指导下开始包粽子。

  妈妈一边准备等会儿要用的一边对我说:“宝贝,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我点点头说:“恩,我还知道屈原,知道他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呢!”“然后呢?”妈妈笑眯眯地问我。我不好意思的摇摇头。便听妈妈讲起来:当年,屈原提出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等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悲愤地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哦,原来端午节还隐含有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啊”!我不禁惊叹道。

  妈妈的食材准备好了,我们也开始包粽子了。我拿出两片一大一小的粽叶,学着妈妈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上放入一点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还顺利地完成了一大半。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调皮的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排着队地跳出来。妈妈见了,连忙替我“解了围”——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哈哈,经过重重困难,总算到了最后的,也是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小KS,终于到我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扎严实才好吃。我接过棕绳,突发奇想。把粽子五花大绑捆了一圈,然后自作主张地用棕绳打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还觉得妈妈包的老土,不怎么好看。哈哈~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绳那短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晶莹剔透的糯米们好像掉了线的珠子似得,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我只得按妈妈那“老土”的方法重新又做了一遍。妈妈说,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

  恩,我们大功告成,现在该煮了。妈妈告诉我,煮,也是有学问的。要先用大火,等到高压锅发出“磁磁”响声时,然后关成小火再煮,过一个小时妈妈就把火关了。我迫不及待的看着秒针一圈一圈的转着。三、二、一,高压锅里果然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粽子熟了,妈妈说,要等高压锅的气漏完了才能拿出来。又过了十分钟,香喷喷的粽子总算出笼了。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吃起来感觉就是不一样。“妈妈,明年我们还要自己包粽子,”我说道:“因为只有自己努力取得成果才是最开心的。”

  啊!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吃到了自己包的粽子。朋友们,你们还知道端午节的故事吗,那么也给我讲讲吧!

端午节的故事10

  要是说起端午节的故事来,那可就太多啦,你也许听说过一些动人的传说,但是今天还是想在介绍一些有关的端午节的故事,让你对端午节更加了解,更加喜爱,精彩内容马上开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端午节的故事和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的故事已经被人们所熟悉,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故事11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蓄兰沐浴。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关于端午节故事短篇:纪念介子推说

  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关于端午节故事短篇:源于勾践操练水军说

  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端午节的故事12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端午节的故事13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游戏,以此来敬神娱神。

端午节的故事14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磨快镰刀收割麦子的时候,路旁河畔,田头地角,荒山野岭,坑坑洼洼,艾蒿长得挨挨挤挤,热热烈烈,已经高过了麦子的个头,齐刷刷站立在山村乡野,如一面猎猎作响的旗帜,迎风飘展,如同淳朴善良的村姑,一日比一日更显妩媚风韵,她散发出浓烈馥郁的芳香,氤氲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心间,这当儿端午节便姗姗而来。端午前一天的下午,母亲忙完农活,让我在不远处等着她,她便会跨过一道一道田埂,穿过一畦畦麦田,登上高而陡峭的山崖或者深入到很少有人去的山沟。五月的阵阵热风伴着麦香混合着艾蒿的气息追赶着母亲的背影,风一吹,那些艾蒿就摇曳起来,在母亲的灰蓝衣衫映衬下,艾蒿露出银白叶背格外亮眼,母亲一面采撷艾蒿,一面叮嘱我别过去。她走一步,采一株,放入竹篮,采一株再一回头,看看远方的我,母亲采撷的动作,似优美的舞蹈,似诗中节律的`跳动。她那近乎苛刻挑剔的态度,让童年的我甚是好奇,我问母亲:“我们田间也有野艾呀,为何去那么远的地方采集?”母亲笑着说:“近处的艾蒿是人们脚踏、牛马驴羊所啃啮的,而远处山沟里山崖上是人们少去的地方,那里的艾蒿光洁鲜亮、枝大叶肥。”母亲采撷艾蒿免不了被露水打湿裤脚、前襟,甚至被山树刮破手臂,但母亲毫不介意,宝贝似的挎着一篮子鲜嫩的艾蒿从山坡上披着夕阳的余晖走来,母亲的笑声流淌在艾香里。

  一路艾香把我们送回家,母亲又开始忙活着插艾,她插艾蒿是极有讲究的,她总是洗净手,换上干净的衣衫,先是坐在庭院,一一遴选野艾,叶大厚实的插用,嫩叶、叶尖放在簸箕里晾晒留做他用,然后像一位虔诚的信徒,小心谨慎地在我家门楣上、门板上、门环上、窗棂上,甚至床头上都插满了艾叶。末了,在我们衣襟上也别上一些鲜嫩的艾尖,之后在胸前比画着什么,嘴里念叨着什么,在一旁的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做祷告状,不住地问母亲:“为什么插野艾呀,你在念着什么?”母亲一脸的严肃说:“野艾是一种仙草,能保平安。”顷刻之间,淡淡的艾蒿草浓浓的香味,也在院落里弥漫开来。这些白白亮亮的闪着淡绿色的精灵,如菊一样在晚风里羞涩地摇曳,如同节日的盛装,如同美丽村姑头上的蝴蝶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夜,许多蚊蝇不叫、毒虫不咬了,我们枕着郁郁的艾香甜甜入眠。艾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成了一种有灵性的仙草,有时身上生了毒疮,母亲用艾叶熬水擦洗患处,用不了多少时日就好了,有时肚子疼痛,用隔年存放的艾草熬汤喝下,肚子竟奇迹般地好了。每每此时,母亲总会认为是祷告起了作用,认为是艾蒿这种神奇的仙草在冥冥之中庇护着我们一家岁岁平平安安,年年健健康康。

端午节的故事15

  每当我一个人散步在池塘边,看见嫩绿的芦苇叶长茂盛的时候,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人们会用它的`叶子包粽子,粽子可好吃了,粘粘的,一口就能出个蜜枣来,真让人回味无穷。

  想知道端午节怎么来的吗?下面要我来告诉你们吧!一次我无意中,从《七彩语文》中得知,每年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也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二十多岁就参与楚国朝政,楚怀王很信任他,尽管朝廷中有些官员想方设法栽赃陷害他,破坏他和楚怀王的关系,但是他公正廉明,直到楚怀王去世。

  后来,楚怀王儿子继位,他年轻气盛,亲信常言,将屈原免职流放。不久楚国一天天衰败,最终被秦国吞灭,屈原憎恨世界浑浊不清,没有光明,非常痛心。于是五月初五这天,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里,当地老百姓直到了,都划船去救他,船在水面上像巨龙一样腾飞,也没能救出屈原,人们听说被水里蛟龙困住,又开始往水中扔五色线扎好的粽子,希望能赶走蛟龙。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买绿豆糕,赛龙舟,门前插艾条等一些民间习俗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端午节的故事】相关文章:

端午节的故事03-31

端午节故事02-17

端午节传说故事04-01

端午节的小故事04-02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3-29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3-29

端午节的故事优秀02-21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09-05

关于端午节的故事09-05

端午节传说故事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