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3-04-13 15:54:01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精品】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品】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就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近,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近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近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寒带;不远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要点难点

  要点:

  1.说明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2.说明要富有条理性。

  3.掌握运用事例说明问题的方法。

  4.说明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

  5.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写作背景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编者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不介绍作者。

  另见资料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段12段)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另见资料

  主题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另见资料

  写作特点

  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标题。

  把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认识物候现象、研究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眉目清晰,自然精巧的结构。

  文章从描绘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自然而不雕琢地提出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紧接着介绍物候学的用途。说明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再深入一步分析物候现象来临的复杂的情况和原因。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物候学研究的多方面的意义,展示了这门新兴学科的光辉前景。

  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起了很好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以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采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期规律性的。

  另见资料

  作业练习

  理解·分析

  一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现象有什么意义?()

  二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并采用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法,这对介绍物候知识有什么作用?

  三决定物候现象来临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揣摩·运用

  四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五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回答问题。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能将赶快种谷子后面的句号改成分号吗?为什么?)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年到1750年10年平均同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就是说,春天提前9天。

  (前者和后者各指什么?)

  六运用下边的词语,复述课文中关于四季的描述。

  苏醒次第萌发孕育

  差异推移灵敏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

  积累·联想

  七阅读下边一段文字,然后说明本地的气候有哪些特征。要举出实际例子,分作几个方面说明。

  八、词汇·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语言中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表示一个意义,叫单义词。有的词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叫多义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例如宽就有以下几种意义:

  1.马路很宽:横的距离大(跟窄相对)。

  2.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宽了一半:放宽,使松缓。

  3.对他要从宽处理:不严厉,不苛求。

  4.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宽裕、宽绰。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例如帽子的基本义是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做装饰的用品,后来用它比喻罪名和坏的名义,例如说对同志乱扣帽子是不对的,这里的帽子就是它的比喻义。

  语言中还有许多同义词或反义词。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例如母亲和妈妈,晓得和知道,诞辰和生日等,词的意义完全相同。有些词的意义是相近的。例如:

  有些词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这样的词叫做反义词。例如: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早春跟晚春也不同

  经度的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对于多义词,要了解它有哪些意义,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用的是哪个意义;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所用的多义词表示的意义是不是正确的表达了要说的意思。对于同义词和反义词,阅读的时候,他仔细辨析它们的确切含义,就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细微差别或矛盾对立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审慎的运用它们,就能准确、鲜明的表情达意。

  (一)将下列各组语句中黑体的词所表示的意义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到了秋天,果实成熟()

  他显得很成熟()

  2.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他目光温和,话语亲切()

  3.杏花开了()

  北风吹,雪花飘()

  评弹这朵花()

  戳穿他的花招()

  他挂了两次花()

  (二)给下边每个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炎热渐渐丰富养育灵敏侵害

  (三)指出下边物候谚语中的反义词。

  1.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3.冷得早,暖得早。

  4.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四)给下边每个词填上一个反义词。

  开放容易归来综合复杂短促

  答案

  一、这一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条理性。要使学生懂得,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堆砌,也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一定的顺序一一说下去。

  难点在于概括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可以这样启发一下,第四个因素说的是古今,是时间因素,前三个因素都是哪一方面的因素?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条理性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这样安排言之有序,很有条理,表明四个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

  二、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这一题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什么地方要多举例子,什么地方可以少举例子,懂得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阅读时很可能忽略了这一点,本题也可以启发学生阅读要仔细。

  举两例是必要的。近海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想当然,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才能使人确信无疑。

  三、第1题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用法,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助于培养仔细阅读的习惯。

  第2题要求明了者的指代作用,阅读时要弄清楚这类代词指代上文什么内容,写作时要学习使用这类代词,使行文简洁一些。

  1.不能。因为杏花、桃花二者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再则,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第三,前后两句句型也不相同。

  2.前者指1741到175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后者指1921年到1930年10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

  四、这一题实质上就是给出段落大意后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学习本文的条理性。

  只要抓住各部分关键性语句,答题并不困难。如第一部分这样两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第二部分这样一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第三部分开头一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第四部分这样一句: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可以启发学生,推而广之,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可以看看每一部分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围绕这一问题说的。自己作文则可以根据一个中心,将一个大问题分析成为几个小问题,依一定的条理给几个小问题安排个次序,每一部分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就容易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13)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4、5)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6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1112)

  五、这篇说明文的标题和开头很有文学性,形象生动。本题引导学生领会怎样把说明文写得生动有趣些,怎样把标题和开头写得更能吸引人。

  思考这个题目,对于提高理解分析能力,是一次锻炼。要理解得确切,分析得细致并不容易。解题指导可与讲读第一、二段结合起来,要设计一些低难度的小问题循循善诱,例如:

  你看了标题大自然的语言是怎么想的?

  你读了第一、二两段,感觉怎样?

  第一段对于物候现象的介绍有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是什么意思?

  物候现象的变化同什么有关?

  课文从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说起,对介绍物候知识有如下作用:

  1.从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说起,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介绍物候知识,将物候知识说得亲切通俗易懂;

  2.从生动的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有如展示一幅四季风景图,精彩动人,使人对物候知识发生兴趣;

  3.以四季为序写自然现象,显示了物候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显示物候现象是有其规律性的。

  采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也含蓄的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事安排的重要意义。

  六、口头复述是用自己的话重复出读物内容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一种说话训练方式。根据复述要求的不同,可分为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创造性复述。这一题属于详细复述,是一种接近原材料的最基本的复述形式,必须用自己的语言严格按照原材料的内容和顺序,原原本本的述说。

  复述不是背诵,要用自己的话来说,这一题又要求用进11个词语,这就要重新组织语言,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某些调整,把书面语化为口语,使之适合口语表达的需要。这种复述练习,既具有模仿性,又要求创造性,对于积累语汇,培养语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都很有益处。

  指导这次复述宜与精讲精读第一段结合起来,有关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要理解透彻,先要熟读,再行复述。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有两个。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多数地方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温润,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一个地方一年内最热月份与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之差,叫做气温年较差。与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夏季我国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冬季我国气温普遍偏低,大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比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而且气温年较差也比较大,这些都是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

  (二)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这是气候复杂多样的标志。又因为有许多海拔很高的山岭和高原,更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例如,在热带、亚热带的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呈现中温带、寒温带的景色。干旱荒漠地区的高山上,草木茂盛,呈现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景色。高大的青藏高原,则是非常特殊的高原气候。

  这一题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物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要说得有条理,就要根据阅读材料列好提纲;要举出实际例子,就要事前收集一些资料。

  这里提供一个参考提纲

  (三)气温

  1温度带

  2气温年较差

  冬季气温

  夏季气温

  (四)雨量

  1全年雨量

  2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八、

  八(一)

  1.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这里是身心发展到相当完善程度的意思。

  2.(气候)不冷不热

  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3.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形状象花朵的东西

  比喻事业的精华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作战时受的外伤

  (二)

  炎热(暑热或酷热)渐渐(慢慢)

  丰富(丰硕)养育(抚养)

  灵敏(灵活或灵巧)侵害(危害)

  (三)

  1.热凉

  2.干净邋遢

  3.冷暖

  4.早晚

  (四)

  开放(封闭)容易(困难)

  归来(出去)综合(分析)

  复杂(简单)短促(漫长)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

  学习难点: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优美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会读加点的.字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连翘( )翘尾巴( )观测( )道观( )差异( )差遣( )差劲( ) 参差( )播种( ) 耕种( )落叶( )丢三落四( )落枕( )

  萌发( 翩然( ) 孕育( )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 衰草连天(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的准确流利,画出自己喜欢的语段。

  (四)理清思路

  思考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物候学知识的?

  (五)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一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 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罕、蝌、蚪、逗、间、如、粗、意”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和11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时注意句子的节奏和语气。

  2.正确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大自然的语言,齐读课题。

  2.师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通课文,在读时有读不准确的语言,要停下来借助拼音读正确。

  2.再读课文,标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借助拼音把生字和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3.分小节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有没有读不准的音。

  4.电脑出示生字;让学生读一读。

  5.电脑出示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语言 化石 告诉 发现 说话 人们

  镶嵌 山巅 汪洋 那是 这是 蝌蚪 逗号 粗心大意

  6.学生选择1个或2个或几个词语练习说话。

  7.同桌同学互读课,相互正音。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01-1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22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01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01-09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22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2-23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15篇02-2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篇02-14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精选15篇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