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23-04-12 08:57:16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有关最后一课教案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最后一课教案5篇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

  一. 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

  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 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自主学习

  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 (qídǎo) ----------( gěng) 住 钥匙( ) 气氛( )

  合作探究

  一、导入

  二、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讨论,可朗读。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顾全文,思考全文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四、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五、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总结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环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四题。

  2.阅读、体会课文后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小说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订正、讲评上节课的作业 。

  2.引入新课。

  提示思考:课文的第二部分写出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全过程,同学们体会一下哪些语句表现了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珍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的?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韩麦尔先生:穿上“漂亮的礼服”,“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这都表现了老师在最后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想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出来,是老师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

  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金甲虫飞进来,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3.进行新课。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至文末。

  教师提示:钟声和号声,是时间的标志,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说明大家感觉这一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中又到了散学的时间了。

  提问,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创意说明】

  《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因此,教学这篇小说时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让我们听到了一首爱国的壮歌。

  二、自主感悟,检查预习

  1、快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说说你为什么被感动?

  2、听写字词,矫正读音。

  三、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的?

  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

  (课前、上课、下课)

  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

  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四、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师:小说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来品读

  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小组讨论:

  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从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中,你明白了小弗郎士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品读方法同上,学生边读,边从课文中划出这些句子品读)。

  中讨论,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⑴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⑵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⑶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① 外貌描写:穿打,戴着这套衣服只有在上最后一课时,穿上节日的盛装,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 神态:结尾部分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就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其形象高大?

  ③ 语言描写: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其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④ 动作与神态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3、理解:

  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写出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

  4、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体验反思

  《最后一课》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它充分体现了被占领区域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么去表达和实现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阅读本文后,哪些地方让你收获很大?

  明确: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六、作业

  练笔:

  1、读《最后一课》有感。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运用快速阅读和品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体会小弗郎士的心理反应和思想情感的变化,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感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文章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

  二、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三、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仔细品读,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课文主旨。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

  一 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 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 安排三课时。

  二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 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

  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 预习:

  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 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 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 :

  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

  匙哽赚戴惩祈诧

  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节)宣布散学。

  5.作业 :

  ①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②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推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摊开 锻炼 视察

  ③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读讲第1-23节,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及感情变化。

  教学步骤 :

  1.学生朗读1-6节,引导学生注意思考“我”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

  提问:“我”为什么会想到“别上学了”?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文中“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责骂,还怕老师检查功课,因此想到了逃学。另外,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吸引人。“连……也……”这个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

  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都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②第4节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③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微拖长。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小弗郎士?有哪些地方写了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

  教师归纳:

  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2.读7-10节。

  教师提出思考题:

  ① 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这一部分通过对比写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读者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3.讲读11-23节。

  学生读第11节。

  教师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指导朗读:读韩麦尔先生的话,语气应沉痛愤慨,柔和而严肃。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4.讲读12-16节,有感情地读12-16节。

  提出思考题:小弗郎士心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5.指名读18、19节、20节。

  讨论:(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①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教师归纳:

  ①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② 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③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6.讲读21-23节(连读21-23节)。

  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初级班的郝叟老头认真学拼音,感情激动,声音发抖。小弗郎士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讨论后小结:这一部分写了人们在上最后一节课时专心学习的情况。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

  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体会用词的确切,在书上用符号划出来。2.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3.完成课后二、三、四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 最后一课结束情景的描写。

  二 讨论中心思想及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

  1.检查作业

  2.讲读24-29节。

  范读课文。

  提出问题:

  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

  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交流。

  教师归纳:

  ①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学生回忆全文主要情节(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见闻与感受;小弗郎士的变化;最后一课;镇上人来听课。)

  教师归纳: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归纳写作特点:

  ① 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 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

  ③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

  作业 :完成练习一、六、七题。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的教案03-03

最后一课教案03-06

《最后一课》教案03-17

《最后一课》教案12-16

寒假小学最后一课教案12-22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24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08-05

最后一课教案六篇05-03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20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四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