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后一课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
2、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下课
3、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我”的见闻和感受。
4、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举例说明。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⑵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⑶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爱国故事或爱国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品味语言内涵,加强对主题的理解,培养爱国感情。
一、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全班自由朗读课文。
2、文中的另一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是个极重要的人物,是他的爱国热情影响了小弗朗士。请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地方,并以下面的句式说说他的爱国热情。
“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爱国的,因为……”
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大概准备下面几点内容:
⑴ 穿礼服
⑵ 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批评
⑶ 赞美法国语言
⑷ 下课时脸色惨白
⑸ 尽全力书写“法兰西万岁”
3、请归纳通过哪些方式描写韩麦尔先生的。
(外貌、语言、动作、神态)
二、语言品读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们,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1、“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
2、“钥匙”比喻法国的语言;
3、全句含义: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击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三、明确小说主题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的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延伸
1、作为法国人,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如何看待汉语的?试说说你对汉语的看法。
2、你还知道哪些爱国故事或名言?请与大家分享交流。
五、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
1、假如你是小弗郎士,下课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请续写课文。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前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自我感觉都不是很理想,气氛不活跃。为扭转这一局面,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原来,自己总希望把课文的方方面面都跟学生讲,所以经常会有赶时间的感觉,往往导致很多问题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次,我决定试试只讲几个重点内容,把问题铺开来讲清讲透。
结果一课书讲下来,真是感觉到无比的痛快,很流畅,学生气氛热烈。原来郁闷的局面一扫而光,直到现在我还很回味那争相举手回答问题的场景。我相信,如果以后的课都能上出这个效果,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我自己及时地进行了总结,觉得有几点地方值得我以后继续发扬。
首先,我用了圣女贞德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他们的'爱国情绪,也让他们对法国文化增加点认识。接着,我以身作则给大家朗诵了这篇文章。文章饱含深情,但篇幅比较长,现在的学生似乎都比较懒,遇上长篇文章就怕朗读。教师范读,既可以让他们比较充分地感受文章的感情,还有利于他们纠正这种懒惰性。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做了认真的准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朗读感染了大家,而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就自然水到渠成。
课堂最高潮的地方在于分析人物,学生很积极地阅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当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时候,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各抒己见,一个又一个地争相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都能言之有理。结果,他们找的地方比我准备的还多还丰富。
最后,让他们谈对汉语的理解和爱国故事、名言。原来生怕他们谈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收集故事和名言不积极,但事实上,他们说到了汉语的古老性,演变性,会意性等特点,颇有见地。对故事名言的讲述虽然脱不了老套路(老革命故事),但显然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的准备。
总而言之,这两节课使我与学生一起体会到语文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融洽的气氛、充分地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课堂,他们既把握了文章的内涵,又锻炼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语文的兴趣。原来,上好课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最重要的是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选择重要问题、学生容易有话可说的问题,所谓“多而泛不如少而精”,这样,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充分调动,上课也就轻松了。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题目导入法。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
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
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
情节、人物、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
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 上课之前(7~10) 上课经过(11~23) 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 上课经过(11~23) 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 上课(7~23) 下课(24~29)
教师明确:
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
在上学的路上:
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课之前:
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
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
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教师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象。想象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景和人物的身份,应着重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一堂法语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
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 德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教学反思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部队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民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本课中的语文特质,让学生从细节中感悟文章,而不能单纯地把本课当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读本。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的后一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
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
练读课。通过复述、评议、旗图表、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教师用投影幻灯映出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幻灯图片,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2.教师映出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幻灯图片。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第二课时
(一)在默看课文有关部分的同时,讨论人物思想性格。
分析“上学路上”这部分。
讨论: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精读“上课经过”(即“最后一课”)部分,研讨如下的问题:
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穿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三)品读“宣布散学”这部分。
1.品读基础上讨伦:钟声、号声对韩麦尔先生产生了怎样的震撼?
2.纵观全文,韩麦尔先生是个怎佯的人?
(四)按小说的要素。请同学总结全文。
情节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经过 宣布散学
人物 小弗朗士(心理) 贪玩 幼稚 诧异
难过 懊悔 忘不了
韩麦尔先生 穿上礼服 度和? 耐心
语言、表情、动作) 哽咽
郝叟老头 坐在教室后面听课,激动。
(表情)
环境 自然环境 天气 画眉 草地
社会环境 布告牌 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五)朗读指导(主要指导要领):
1 以小弗朗士的眼光、心情和口吻朗读;
2 边读边想象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3.把握小弗朗士感情变化的层次。
【最后一课教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案12-16
《最后一课》教案03-17
最后一课教案03-06
《最后一课》的教案03-03
最后一课语文教案08-05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02
最后一课教案六篇05-03
寒假小学最后一课教案12-22
寒假前最后一课教案12-24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四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