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

时间:2023-03-30 15:00:24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1

  教学目的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B:识记)。

  2、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B:识记)。

  3、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B:识记)。

  教学重点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教学用具:

  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的投影片、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需要量的投影片、试管、玉米幼苗、营养液、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

  引言: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小麦等植物体内的主要元素的含量。(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投到大屏幕上。)

  提问:在植物体内哪些元素含量最多?(回答:C、H、O三种元素。)

  提问:这三种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获得C和O,从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

  讲述:植物体内的其它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那么,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我们就叫它为矿质元素。植物是怎样吸收、运输和利用这些矿质元素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五节内容:植物的矿质营养。

  讲述: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矿质元素有许多种,这些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呢?我们来看课外小组的同学做的一组实验。

  [同学活动:课外小组同学展示并讲解他们用溶液培养法培养玉米幼苗的过程和结果。一号试管是用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生长正常);二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矮小瘦弱,叶片发黄,叶脉呈淡棕色);三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在幼苗出现不正常生长后,又补充了氮元素后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又恢复了正常生长);四号试管是用缺少铝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正常生长)。]

  (教师活动:用实物投影仪把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依次投到大屏幕上。)

  讲述:从同学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因为缺少了氮,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补充了氮。植物的生长发育就能恢复正常状态。铝元素则不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策,因为缺少了铝,植物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课外小组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叫溶液培养法,即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目前,科学家们已确定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4种、其中N、P、K、S、Ca、Mg属于大量大素;Fe、Mn、B、Zn 、Cu 、Mo 、Cl、Ni属于微量元素。

  讲述:植物是怎样吸收这些矿质元素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提问:矿质元素都存在于哪里?(回答:土壤里。)

  讲述:对,矿质元素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里,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

  你知道硝酸钾中的N和K是怎么被根吸收的吗?(回答:硝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K+和NO3—,K+和NO3—分别以K+和NO3—的形式被报尖吸收。)

  植物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那么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会不会就是同一个过程呢?如果是同一个过程,大家想一想,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应该是什么关系?(回答:成正比的关系。)

  可是科学实验证明:植物根的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量并不都是成正比的关系,例如:科学家用菜豆做实验,发现菜豆的吸水量增加约一倍时,K+、Ca2+、NO3—和PO33—等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同原来各自的吸收量相比,只增加0、1~0、7倍;又如,有不少实验甚至得出这样的结果:植物的吸水量少时,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反而增多。可见,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不是同一个过程。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透过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进入内部的过程,不仅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协助,而且需要消耗细胞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那么,这种运输方式属于哪一种呢?(回答:主动运输。)如果用化学药品抑制根的细胞呼吸,根细胞内ATP的形成就会受阻,直接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就会中断。由此可见,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了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讲述: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是怎样运输和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随着水分最终进入根尖内的导管,并且进一步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有些元素(如K)进入植物体以后,仍然呈离子状态,因此容易转移,可以随时被运送到新生的或急需的部位去,能够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以K在老叶中的含量会大大减少。有些矿质元素(如外N、 P、Mg)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来的矿质元素又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以N、P、Mg在老叶中的含量也会大大减少。例如,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当叶绿素被破坏分解掉以后,Mg就可以转移到叶内新的部位,被再度利用合成叶绿素。有些矿质元素(如:Ca、Fe)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如草酸钙),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也就是说Fe和Ca只能利用一次,所以在衰老的组织器官中Fe和Ca的含量会大大增加。

  讲述: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农作物,它们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必需的矿质元素,那么,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

  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

  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

  讲述:好,让我们来观察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的需要量。(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和对P的需要量投到大屏幕上。)

  讲述:大家看,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对P的需要量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这一特点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讨论。(同学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得出结论:

  1、要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

  2、疏松土壤,促进有氧呼吸的能量释放,以促进根系对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

  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想一想"土"是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没有"土"植物能生长吗?回答:土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没有土,可以用溶液培养法培养植物。)

  这就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小字内容后进行讨论。(同学讨论结果:1、能用人工的方法直接调节和控制根系的生活环境,从而使植物体能够良好地生长发育,达到高产。2、节约水肥,产品清洁卫生,有利于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3、不受耕地的限制,可以在沙滩地、盐碱地、海岛以及楼顶、阳台等不适宜栽种农作物的地方栽培,极大地扩大了农作物的栽培范围和面积。)。

  讲述:大面积开展无土栽培是非常有前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摆脱耕地少的困境,但是无土栽培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和较高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无土栽培主要用于温室大棚中蔬菜和花卉的栽种,其它栽培还有待于开发。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还提到了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指导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培养出一些植物体,以便课上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矿质元素对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节内容。

  也可以从分析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元素组成入手引入课题。例如,植物体内的物质中,蛋白质通常含有N,S、叶绿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可从二氧化碳获得C和O,通过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出植物体内含有的元素种类与植物吸收的元素种类之间的矛盾,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还可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这一事实。

  也可以从根的渗透吸水直接引入,因为学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离子,这时可引发学生思考:溶于水的这些矿质元素离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从而引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2、矿质元素的概念

  和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一样,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无机盐吸收有关的初步知识,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矿质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矿质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讨论了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矿质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体内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确定某种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方案,以便渗透研究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

  这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第一步

  可先让学生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离子交换吸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引发学生对交换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做一些知识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终使学生明白矿质元素离子交换的原理,然后可就上述实验做进一步讨论。

  (2)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可让学生回忆主动运输所需要的条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应的载体蛋白;进而讨论“为什么矿质元素离子具有选择性?”等问题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实验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引导学生讨论出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老师可向学生介绍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3

  一.教材

  1. 教材分析

  1)新老教材的差别

  ①新教材把矿质营养安排在光合作用之后,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②注重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介绍必需的矿质元素时不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溶液培养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教育。

  ③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增加了合理施肥及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内容,删除了农业生产中不再使用的(NH4)2SO4,NH4NO3化肥等内容。

  2)重、难点

  ①重点

  a.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种类

  b.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②.难点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关联,教学中注重知识之间的渗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识教学点

  a.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种类(知道)

  b.植物对矿质元素利用的特点(识记)

  c.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知道)

  d.根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理解)

  ②.能力培养点

  培养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判断能力及学科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根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方法去研究事物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合理施肥及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③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科学理论、规律必须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才能成立,通过科学实验——“溶液培养法”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法

  由于中考不考及高一不开生物课等客观因素,高二学生的生物基础普遍较差,但由于高考及生物学自身的魅力,学生对生物课还是很感兴趣的,对这节课学生已有水分代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知识,但对初中相关知识缺乏整体了解。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对“根尖的结构”、“呼吸作用”作简单复习,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利于本节教学。

  在教法的选择上既有课件展示过程中的直观教学法,又有探索求真的发现法,还有双边互动的谈话法。

  三.学法

  1.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对话、激趣设疑、探索疑难、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让他们去发现和提炼要点,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一些新、异的想法,正确的要充分肯定,错误的要正确引导,不要轻易磨灭学生的创新意识。

  3.设计的作业既可检验教学效果,又可让同学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好的尝试到成功者的喜悦,差的找出了不足,弥补缺陷,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外学生通过“无土栽培蒜苗”的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使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1. 基本思路

  重难点采用“设疑导入——引导探究——研讨求真”的发现法教学,其它内容采用学生自学后的谈话法教学,课时按排为1课时

  2. 实施途径

  由“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引出本节的课题,讲完确定必需元素的实验后,

  提出问题:

  根是如何吸收矿质元素的?

  设疑:

  水培法培养一株植物,开始时NO3-浓度为0.1M,一天后为0.15M,为什么?

  指导谈话:

  ①矿质元素是溶解在土壤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才能被根吸收

  ②根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那么根吸收水和吸收无机盐是否为同一过程?

  想一想:

  如果矿质元素是随着水分的吸收而被吸收的,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将会如何变化———不变。

  结论:

  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相互独立的。

  比较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对比中揭示事物本质)

  部位

  方式

  能

  水

  根毛区

  渗透

  不耗能

  矿质元素

  根毛区

  主动运输

  耗能

  从理论上证明其正确性。

  为什么又是相对独立呢?

  a.由于矿质元素是溶入水中,以离子形式被吸收,矿质元素的吸收离不开水。

  b. 问题: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入1MKNO3溶液中,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尔后自动复原,为什么?

  思考后得出结论:表皮细胞在失水的同时,矿质离子被吸收,导致溶液浓度降低,小于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吸水而发生复原。

  明确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关联性。

  故: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练习:将等量的NH4+、K+、Ca2+共同置于5000ml水中,再放入新鲜水稻根,几小时后测定混合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如下表:

  项目

  水

  NH4+

  K+

  Ca2+

  Po43-

  减少

  0%

  83%

  72%

  97%

  84%

  (1) 上述四种离子减少的原因

  (2) Ca2+比K+减少量明显大的原因

  (3) 离子大量减少而水却没有减少的原因

  设疑:

  ①呼吸抑制剂处理根细胞,矿质元素的吸收停止,为何?

  ②通常情况下,根细胞中K+或其它矿质元素的浓度已高于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但是,植物的根仍然吸收这些元素,为什么?

  讨论:

  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呼吸作用为其能量

  低浓度——高浓度

  结论:

  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展示课件“矿质元素的吸收”(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验证结论:

  矿质元素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到根细胞内部的

  设疑:

  根吸收矿质元素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何?

  重新展示课件,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呼吸作用为根吸收矿质元素“CO2和ATP”

  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中耕松土可提高土壤肥力

  练习: 1、种庄稼要松土,下列不能成立的理由是:

  A、增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B、促进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运输

  C、促进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

  D、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水分、空气进入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

  2、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分别来自:

  A、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 B、渗透作用和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渗透作用和呼吸作用。

  关于合理施肥的学习,

  先提出问题:

  如何利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特点,来促进作用的生长?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点评

  ①需肥规律:a.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量不同(举例)

  b.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求量不同(展示课件中的插图)

  ②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练习:用人工配制的植物培养液培植黄瓜,若过一段时间,营养液中缺少镁,颜色首先由绿变黄的是:

  A、茎尖 B、新生叶 C、植株中部叶片 D、植株下部叶片

  课外活动——无土栽培蒜苗

  :

  培养液:蒸馏水,自来水,土壤浸出液

  基质:沙粒,石粒,砖碴,无基质

  容器:用过的一次性塑料杯

  材料:新鲜蒜瓣

  设计实验,探索无土栽培蒜苗的合适条件。

  五、板书设计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概念

  2.必需矿质元素的种类: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吸收状态

  2.吸收过程

  3.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三)矿质元素的利用

  1.可被再度利用的元素:N、P、 K、Mg

  2.不被再度利用的元素:Ca、Fe

  (四)合理施肥

  1.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施肥

  2.适时、适量进行施肥

  六、结束语

  未来的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互动的、师生是共同发展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找出不足与缺憾,提升自己的生物教学水平、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将是我一贯的追求。为此,我愿在师生对话的“平台”上,向生物界同仁学习,并为之努力奋斗!

【植物的矿质营养教案】相关文章:

《营养》教案03-22

《蔬菜的营养》教案04-01

《营养早餐》教案02-26

营养健康教案02-11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09-04

动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09-04

菌类营养价值菌类植物有哪些09-04

大班营养健康教案06-12

营养宝塔大班教案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