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堂实录
公开课课堂实录1
一、从生活中引入分数。
师:老师今天来到旅馆,打开旅馆说明书,就看到了分数,哪个同学知道是多少?(师出示说明书)
生:把说明书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老师走进会场,看到“教海探航”的会标,也看到了分数,谁知道是多少?
生:上面的图案把会标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老师来到超市,买了一块巧克力,又看到了分数,谁知道是多少?(师出示一块巧克力)。
生:1/8、2/8、……8/8。
师小结:像这些都是分数。
二、探索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
1、(从上面这些分数中任选两个分数3/8、5/8)师问:这两分数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生1:3/8与5/8合起来是8/8。
生2:分子都比分母小。
生3:分母一样都是8。
师:感觉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生1:我认为3/8大。
生2、我认为5/8大。
师问: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生1:比如吃蛋糕,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8份,老师您说吃5份多,还是吃3份多?(师让学生上来画图表示)
生2:比如吃香肠。把一根香肠平均分成8份,吃5份就比吃3份多。(老师在黑板上同时画出了线段表示图)。
2、师:你能找出比5/8小的分数吗?能找出比5/8大的分数吗?
3、师:自己任意写一个分数,然后找出比它大的分数,比它小的分数。
生1:我写的是3/2。比3/2小的有1/2、2/2,比3/2大的有4/2、5/2、6/2……。
生2:我写的是4/9。比4/9小的有1/9、2/9、3/9,比4/9大的.有5/9、6/9、7/9、8/9。
师:把你写的分数同学互相检查一下。
师:分母相同的分数怎么比?
生:只要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比较大。
三、探索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1、(出示1/2、1/4)师:这两个分数谁大谁小?
生1:我认为1/2大。生2:我认为1/4大。
师:认为1/2大的同学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
生1:把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成1/2、1/4。通过比较得出1/2>1/4。
生2:把正方形纸对折是1/2,再对折就得到1/4,,比较得出1/2>1/4。
生3:一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1份就比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来得大。
(电脑演示,圆的1/2>圆的1/4)。
师:如果再分得多一些1/5怎么样?
生:更小了。
师:再分得多一些1/7、1/8、1/9、1/10……1/100……1/1000呢?
生:越来越小了。
师:最后会怎样?
生:越来越接近一条线。
2、师:分子相同的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生:看分母,分母大的分数就小。
3、师:能把黑板上的这串分数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吗?
四、小结: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生: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
师:还有没有问题?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象这样的分数2/5、1/6能比吗?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公开课课堂实录2
课前活动:
播放:《你用平凡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群像》视频。
引课:全国道德模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批普通人,他们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展现着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然而,在我们身边,却有这样的场景。
情境导入:
播放:《7分钟,18:1》(小悦悦事件辽宁卫视报道)
教师:老师一直很犹豫,要不要把这段视频给大家看,因为我看了这段视频以后心情很复杂,不知道你们看了以后心情怎样?
学生1:我感到很愤慨。(为什么呢)因为她被两辆车碾过后,那么多人看到她竟然还没有把她抱到路边,没有救她。(有多少个?) 18个。
学生2:我很难过。(你怎么难过?)因为那18个路人实在太那个了。(或许有人真的可能没有看到,但这个数字实在太多了,时间太长了,你很难过。)
学生3:我的心情很沉重,(你为什么感到沉重呢),经过18个路人──一个个那么陌生,对这种事情麻木。
教师:我们同学的心情和我一样地复杂,小悦悦已经离开了人世,我有的时候也在想,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假使所有可以重新来过,这样的悲剧是不是还会出现呢?我们如何(做)才不会重演?
学生1:我见到这种情况,会立马跑过去,把小孩子(悦悦)抱起来。(非常好,你肯定不是那18个人中的一个),然后我会立马打120,或者是我立马把她抱起来跑到最近的医院。
点评:其实这个时候最好不要抱起来,因为在医疗上的问题可能还有研究的地方。
学生2:如果我是那路人中的一个,我会马上打120然后告诉他的家属。
(除了路人谁可以避免这个悲剧的出现?)
学生3:我觉得那个时候小悦悦的妈妈应该陪在她的身边,(你觉得小悦悦的妈妈是有责任的),那个时候她没有在孩子的身边,(作为母亲应该看管好自己的孩子,这是她应该做的吗?)是的,那个时候她没有陪在她身边(她在做生意)。
点评:这是小悦悦妈妈应该做的,这是她的责任。
学生4:(如果)我是那个五金城的管理员,我觉得那个地方的灯光设施有点不好。也许那里有几个人真的看不见。
点评:作为市场的管理者,应该有责任让市场的环境更好一些,可能司机就能够看得见。
学生5:我觉得第一位压过小悦悦的司机应该及时把小悦悦送到医院,而不是立即逃跑。(他有没有发现)发现了,(你怎么知道他发现了?)因为他车已经停下来了(停下来然后第二次重新启动)是的,(你觉得他犯了错误以后应该怎样?)应该立即把小悦悦送到医院。
点评:最起码要勇敢承认错误,担当起这个责任,要有担当。
学生6:我认为那里应该设置一些人员在那里,而不是让小孩在那里。
点评:要加强市场的管理措施。
教师:刚才很多同学提到了市场的管理者、小悦悦的母亲、包括路人、司机都有很多应该要做到的,起码要做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底线。
呈现:底线,是人们心里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的下限、或期望目标的最低目标和基本要求。有道德底线、伦理底线、人格底线、学术底线、职业底线、为官底线……
总结:法律告示我们哪些是可以做,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在现实生活中的.确还有很多的行为法律不能涵盖,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用道德的力量去支撑。而道德的底线就是良心。
良心,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情境探究:
寻找底线,认识良心。
教师问:我们再想,7分钟的时间,18个路人,最后是捡垃圾的阿婆把她扶起来,如果时光真的可以倒流,我们在想,为什么会出现小悦悦这样的悲剧?
学生1:因为现在很多人都害怕,怕扶了别人,被人诬赖。
学生2:怕承担法律责任。
学生3: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小悦悦事件的发生。
点评:路人不敢见义勇为,也说明我国法律的体制还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学生4:有些人想着少管闲事。
教师:世界在变化,很多人更多地想着自己。
学生5:中国人的素质问题,素质不够高,丢失道德底线。
教师问:你认为(路人)最应该提高什么素质?
学生答:责任、爱心等思想道德素质。
总结:我们的社会有这些情况:法制不健全,(部分人)道德素质也不高,社会整体的环境不够好,这些都导致了小悦悦悲剧的发生。
教师问: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活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每天都在见证种种非凡,却心绪不宁。这种不安,源自各类事端不时在挑战我们良知的底线。在生活中你还知道有突破道德底线、丧失良心的例子吗?
学生1:不赡养父母(你觉得赡养父母是他应该做得吗?)
学生2:近些年的双鹿奶粉事件,(你觉得他什么没有做到?)道德。
点评:作为一个经商者,他们起码要有诚信。
学生3:不让座。
点评:这是社会公德的起码要求。
学生4:一个小商贩,一周之内收到了顾客的4张假钞,(那她还不郁闷死)被气死了(真的死了?),结果水果被围观者拿走了,(真是雪上加霜)。
学生5:一个人准备跳楼,记者在边上吃吃喝喝,准备拍照。(教师追问记者该怎么做?学生答拨打110报警、制止其跳楼等。)
学生6:老人摔倒了,没有一个人扶。
学生7:随手丢垃圾。
总结:我们刚才提到了很多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没有坚守道德底线、丧失良心的事例。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社会,所有的道德底线都丢了,所有的良心都丢了,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如果道德的底线都被突破,人人丧失了良心,社会将会怎样?)
学生1:社会将充满尔虞我诈,而我们将会在当中死去。
学生2:人人都会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人生都充满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冲突不断,这样的人生的确非常悲惨)。
学生3:人人都只会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因为我们所有的底线都丢掉了,是吗?)
学生4:人人都会很冷漠、无情,看到每件事情都很麻木,没有感动。
学生5:世界将变成一片混乱。
学生7:就如人没有灵魂,如行尸走肉。
总结:我看到还有一些同学没有举手,你们是无法想象,还是不敢想象?
教师转承:的确,人人突破底线,人人丧失良心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也不愿意这样的社会出现。为了避免这种社会的出现(底线被突破,良心被丢掉),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你觉得应该如何去改变道德底线被突破和良心丧失的情况?)
学生1:应该唤醒自己的爱心与良知。(从自己的道德层面去做吗?)
学生2:从自我做起,用自己改变他人、感染他人。(这只是我们自己的层面,那其他部门,相关的部门呢?)
学生3:相关的法律措施应该多鼓励做好人好事的人,不让他们蒙受不白之冤。(你很善良,你很有良知,我们相信,历史终将会做出公正的审判,好人好事依旧会被传诵。)
学生4:在生活中多多关心他人,关爱他人,用这样的行为去感染他人。
学生5:对别人要宽容。
总结:道德的标准在修正,良心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宽容、担当、孝道、诚信、母爱、帮扶……
过渡:改变这种状态,可以进一步健全法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道德建设等,我们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坚守底线,守住自己的良心。
教师:我们面对很多的道德要求,有着不同的道德底线,宽容、担当、孝道、诚信、母爱、帮扶、独立、勇敢、坚持、公正、专注、平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词语。
【课件呈现:宽容是一种胸怀,担当是一副肩膀,孝道是一束天光,诚信是一块美玉,母爱是停泊的港湾,帮扶是一双温暖的手,独立是一种气魄,勇敢是一种态度,坚持是一颗种子,公正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寄托,平等是一种理想。】
我看到这么一首小诗,深有感触:
你见,或者不见我/良心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良心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
你能用这些词语,仿写这首小诗么 ?
活动:我看良心,要求学生仿写《见与不见 》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心里/默然,相爱
不悲,不喜/寂静,欢喜。
(学生奋笔急书后发言交流)
(备注:先后10多位同学发言,嵇永忠老师评价说:“学生仿写得很有水平啊,都成诗人了!”王云中老师则感慨:“学生水平很高,记不下来”。)
学生1:你握或者不握我,公平就在你手里,不离不弃。
学生2:你有或者没有,我就在那里;等待着你的唤醒,让我把世界变得美好。(我是指什么?良心。)
学生3:你热心或不热心,人命就在你手里,救人第一。救起大妈,把温暖送进人心里,不顾压力,坚守爱心。
学生4:你坚持,或者不坚持,人们就在那里等待,等待着坚强的你……
学生5:你爱或者不爱,诚信这块美玉就在这里,不增不减。
学生6:你见或者不见我,帮扶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仍然要帮扶别人。)
学生7:你救或者不救人,良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不因为救了人而悲伤。)
学生8:你扶,或者不扶,生命就在那里,不离,不来。(生命很可贵。)
你知道,或者不知道我,我都存在,不消,不灭。你想或者不想我,都坚持着,不退缩。
学生6:你想或者不想我,平等就在这里,不进,不入。你握或者不握我,公正就在你手里,不离,不弃。
学生7:你管或不管,人群就挤在那里。你担心或不担心,大妈就躺在那里无声无息。你救或不救,现实就摆在那里。
学生8:你救或者不救我,我的命运在你手里,不来不去。你帮或者不帮我,你的良心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坚持或者不坚持,成功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学生9:你哭,或者不哭,困难就在那里,真真实实。你退,或者不退,大山就在那里,不高不矮。你帮,或者不帮,正义都在大家心底,无可非议,让诚信住进大家的心中,让母爱充满心菲。
(全场教师、学生给予雷鸣般掌声。)
坚守底线,赢得荣光。
教师转承:我们真切体会到良心的重要,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负面新闻充斥着媒体,这只是良心的暂时潜水,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坚守底线、保卫良心的事例。
学生1:一个孩子把肝献给自己的父亲(教师:作为子女,他应该做吗?学生:应该。教师:作为子女他应该要有……学生:孝道。教师:当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同样可以付出。)
学生2:最美妈妈吴菊萍(追问:她美在哪里?学生答:没有思考就去救人。)
教师补充介绍“20xx年浙江最美一家人之吴菊萍”:吴菊萍告诉世人,在这个时代,善在沉淀在蓄积,它总在不经意之间浮出来,打动人们,让人一下子感到明亮而温暖。她说,那一刻她根本什么都来不及想,只是一种“本能反应”。她还告诉我们,她本身也是一位7个月大孩子的妈妈,“母亲救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
学生3:一位捡垃圾的人养育了捡来的孩子20余年,孩子长大后报答他得养育之恩。
学生4:路人救起溺水老人。
学生5:最美老师,每天点名检查学生是否在校到班,当发现有2个孩子没有及时到班时,他们很着急,调课去找两个学生。(追问:老师美在哪里?学生答:坚持、不放弃。)
学生6:最美姑娘叶霄雯,邻居家的房屋着火了挨家挨户叫醒他们。(追问:美在哪里?学生答:勇敢、有责任心。教师提示:“生命时珍贵的,也要保护自己,注意方式。”)
学生7:最美爷爷,救落水的孩子牺牲了自己。(教师追问:你觉得他美在哪里?学生: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了那位孩子。教师:他平常也是这么做的,他已经不只一次救人了。)
学生8:一位村主任带着村民没日没夜地抗旱,因为突发脑溢血,倒在抗旱岗位上,1000多位村民含泪为他送别。
学生9:小女孩照顾瘫痪的朋友。
教师:很多同学都在举手,说明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坚守底线、保卫良心的例子。
【教师展示:一个90后的孩子身上背负的不仅仅是贫穷,还有一份责任。17岁的孩子向善已是一种习惯当记者问她觉得这样苦吗?叶霄雯十分认真地说:这都是该做的啊,没什么苦不苦的。】
教师:我们有了最美爷爷、最美妈妈、最美老师、最美姑娘,我们常山有位乡村教师朱建成坚守乡村大半辈子,一个人撑起一座学校,被评为“浙江骄傲”;开化好儿媳樊爱姣10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在床的婆婆,入选“衢州十大杰出女性”……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那么多的普通人,用责任和良知树起道德标杆,他们朴素的言行,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教师:衢州新闻网近日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
呈现调查结果:
最近衢州连出“最美爷爷”、“最美老师”,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道德回归,衢州好人越来越多:4.615%。
衢州民风淳朴,是一座温暖的城市:26.15%。
希望类似的好人越来越多:38.07%。
其他:31.15%。
教师:市民选择最多的是哪一项?
学生:希望类似的好人越来越多。
教师:我们都相信我们这座城市民风淳朴,还希望我们这个城市更加温暖。
总结:对于最美好人的传颂和尊重,体现了衢州百姓对于真诚、责任、良知和爱心的普遍认同和核心诉求。南京彭宇案考验着人们施善的信心,佛山小悦悦事件让我们领会爱心缺失的寒冷,凡人善举不断上演,普通人身上的良知和责任并没有因此消减,友善助人的传统美德依然在绵续,而正义和良善仍是社会主流。
公开课课堂实录3
师:现在开始上课。下面我想请一位小朋友上讲台来考老师。谁来?××。这样考,待会儿请你听到我说开始,你就翻开这个小黑板,老师可以一口气把黑板上的题全都算出得数来。全班小朋友都注意啊,千万不能让老师算错题。准备好了吗?开始!
生:[翻开小黑板]
师:32÷4=8;320÷40=8;3200÷400=8;32000÷4000=8;
450000÷9000=50;45000÷900=50;4500÷90=50;
450÷9=50
生:[议论开了]咦?好快呀!……
师:你们都想学习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吗?
生[齐]:想。
师: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能像老师这样算得又对又快。其实老师在算这些除法题的时候有一个“窍门”。这个“窍门”是什么呢?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个性质,在计算一些除法时运用这个性质就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师:这里有几个除法算式。它们的商各是多少?6除以3得几?生[齐]:得2。
师:很好。谁来告诉大家,在6÷3=2这个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是多少?
生:被除数是6,除数是3,商是2。
师:非常好。[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下一题的.商是几?[指60÷30]
生:60除以30商是2。
师:很好:600÷300,6000÷3000的商各是多少?
生:600除以300的商是2;6000÷3000的商是2。
师: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这4个除法算式的商。下面请小朋友认真观察这4个除法算式[用方框把6÷3=2框上红框]。从上往下看,这些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生:这些被除数有变化。从6变成60、600、6000,依次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对。用同样的方法,从上往下看,除数变化没有?怎样变化的呢?
生:除数变化了。除数也扩大了10倍、100倍、1000倍。
师:会观察,真能干。下面我们把每个除法算式都从左往右看[指6÷3=2;60÷30=2;600÷300=2;6000÷3000=2],谁能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也扩大10倍;被除数扩大100倍,除数也扩大100倍;被除数扩大1000倍,除数也扩大1000倍。
师:说得好。还可以说得更好些吗?谁愿意?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100倍、1000倍。
师: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同时扩大是什么意思?相同倍数呢?
生:同时扩大就是说被除数扩大,除数也扩大,被除数和除数一起扩大。相同倍数就是一起扩大的倍数都一样。
师:说得真好。[在同时和相同下面画红线]6÷3=2这个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6和除数3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几?
生[齐]:还是2。
师:这就是说商不变,还是2。谁能再说一说被除数和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师:很好。[板书:商不变]下面我们再从下往上看,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是怎样变化的?商呢?[用红粉笔框出6000÷3000=2]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不变。
师:说得真好。谁愿意再说一遍?[请差生]
生:被除数6000和除数3000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商还是2。
师:能干。通过对这些除法算式从下往上观察。被除数和除数还可以怎样变化,商不变呢?想想看,可以怎样说?会吗?
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想想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按照哪两种情况变化,商才不会变呢?
公开课课堂实录4
课前谈话:你猜老师喜欢什么?你又喜欢什么呢?
课件出示:分萝卜情景图,一天,兔妈妈在地里拔了6个萝卜。回来后,想把这些萝卜分给她的3个孩子。你猜她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1号2号3号
生1:2根2根2根
生2:1根2根3根
生3:1根1根1根
1根1根1根
你喜欢那种分法?为什么?
生1:我喜欢2个2个的分,因为这样公平。
生2:我也喜欢每只兔子都是2根这种分法。
师:象这样每份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刚才我们是怎样把6个萝卜进行平均分的呢?(把6个萝卜平均分分成3份,每份2个。)
认识了什么是平均分,让我们在图上来找到它吧。
判断(用手势表示对或错):
课件出示:
练习(1)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2份,问学生有没有平均分?每份是()个?
练习(2)把12个小朋友平均分乘成4节车厢,问学生有没有平均分?每节车厢坐()个?
练习(3)出示2个鱼缸,一个鱼缸有1条鱼,另一个鱼缸有2条鱼是不是平均分?
生1:没有平均分。
练习(4)出示下面的图,第一层2盏灯笼,第二层1盏灯笼,第三层3盏灯笼。
OO
O
OOO
是不是平均分?
生1:不是平均分。
师:那怎么把它变成平均分?
生1:把第二层1盏灯笼移到第一层去,平均每层3盏灯笼。
生2:从第三层移1盏灯笼到第二层。平均每层2盏灯笼。
师:刚才你是怎么判断平均分的.?
生齐说:是否同样多。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分随处可见。看,这是什么?(出示图:5个盘子),还有一些苹果,我们来数一数有几个?(15个)。要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你认为该怎么分?
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
生1:5个。生2:3个。
师:你是怎么想到3个3个分的?
生1:三五十五。
师:那是否所有的苹果都能平均分呢?那老师现在要把一箱苹果平均分成5份,你也能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吗?这些苹果又是该如何分好呢?学生小组讨论。
生1:到黑板上示范分,先2个2个分,再1个1个分。每盆3个。
学生拿出苹果学具,把苹果平均分,分好后用“把6个萝卜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这样的话说一说。
先学生独立操作,再反馈。
公开课课堂实录5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细如尘;她一生坎坷,却经意执着。她用七十年短暂的生命,书写了中国千万代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读她的名篇《声声慢》(放幻灯片:李清照的图片。板书:读)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朗读一下(指名同学读),初味词情。(放幻灯片:一、初读:初味词情)
生读。
师:好,请坐。请这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我觉得他刚才读出了词人当时的一种很愁苦、很凄凉的感情。
师:嗯,读出了词人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什么?
生:凄凉的,愁苦的。
师:凄凉的,愁苦的。很好!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放幻灯片:愁)
生:“凄凄惨惨戚戚”。
师:“凄凄惨惨戚戚”,要读准。很好!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问题?
生:很好。
师:读的可以?这位同学的评价是不错的。还有一点大家注意,在下片,“独自怎生得黑”,大家齐读一下,一二!
生齐读。
师:这个“得”是轻读呢,还是重读?
(生小声讨论)
师:这个“得”不是助词“得”,我们看一下注释是什么,“得”可以解释为什么?
生齐说。
师:嗯,“独自怎生得黑”,所以我们应该怎么读?感觉一下。
生齐读这一句。
师读“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位同学已经读出了愁,虽然味还不浓。好,大家在齐读一下,看看能不能加深一下“愁”字。
生齐读。
师:好。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感受。(指名同学)你听我们刚才齐读得怎么样?
生:比刚才要好。
师:嗯,好一点,那么还有要改进的地方。那么如果要一首诗词的情感读准读透,还应该怎样?
生: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师:嗯,还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我们还需要去沉入词的中间,(放幻灯片:二、研读:品味词语)去研究它,去品味词的意象,去感悟词的意境,去研究哪一些词富有表现意义。好,下面我们分组讨论。来,大家转过身来,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说给你的小组听,然后我们请个同学起来说。
生分组讨论。
师:来,哪一位同学能起来说说,展示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成果。
生1:我想说的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句话词人选取了几个景物,有“梧桐”“细雨”和“黄昏”。
师:好,是三个意象,“梧桐”“细雨”和“黄昏”。
生1:三个意象都可以表现出词人当时愁苦的心情,然后这里也运用了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手法,可以说更贴切,传神的表现出了诗人当时那种愁苦的心情,也使我们仿佛融进了那种情景之中。
师:说得好!不过能不能再具体分析一下,“细雨”是怎么表现愁的?
生1:“细雨”是可以表现出诗人心中的细细密密的愁丝的。
师:很好。能够表现词人心中细细密密的愁丝,“细雨”的特点就是细细密密。好的,那么“黄昏”呢?
生1:“黄昏”是指一天中最后的时光,也是……
师:也是最让人愁苦的、昏暗的时候。好的,还有谁来补充?
生2:我们认为“三杯两盏淡酒”中的“淡酒”,“酒”前加了一个修饰词“淡”,这个“淡”字我觉得不是酒淡,而是思人的愁之深。酒力压不住愁情。
师:很好很好。(鼓掌)很不错!是借酒消愁,但酒力压不住,所以她感觉到酒太淡。真好。还有没有?
生2:还有“雁过也,正伤心”,这个“雁”,联系李清照写这首词的背景,当时是北宋灭亡,她的丈夫赵明诚又刚刚去世,这个“雁”我们都知道它是要南飞的,这个“雁”正好使诗人想起了她的故国。
师:哦,因为“雁”是从北方飞来的,所以她想起了自己的故国。好。那么这个地方,请坐!我还要问一句,这句话说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是不是?那么她正在伤心的时候后面用了一个“却”,“却是旧时相识”,请问为什么?我偷偷的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明代有一位多事之人,他非常欣赏李清照,说李清照是古今第一才苑,他说这首词非常好,可是就有两个词写得不太好,不太好理解,其中有一个,他提出来就是这个“却”字。他说这个“却”字要改,改成“因”,改成“因为”的“因”就好理解了。那么我们看看,这个“雁过也”,刚刚分析了这个“雁”从北方来,从故国来,她伤心,我觉得用“因”效果还是比较好吧。来,谁来说说?
生3:我觉得“却”比“因”好。
师:你却认为“却”比“因”好,为什么?
生3:如果是“因”的话,她看见了旧时相识的大雁,所以她才伤心;而如果用“却”的话,她已经很伤心了,她看到了大雁,然后她又想起了她丈夫的往事,她丈夫去世了,更使她的愁思更加的深。
师:哦这样有一个契机,有一个层次感。本来“雁过”就已经伤心了,但是却有一个转折,那应该把“却”改成“更”,“雁过也,更伤心”,“更”怎么样?
师:好的,我觉得这个同学已经说得不错了,是不是呀?“却”为什么转折呢?转折是为什么?因为后面一句话“旧时相识”。古代有四大喜事人们说,哪四大喜事?
师生同说: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
师:那现在李清照漂泊在南方吧,忽然遇到一个旧相识的大雁,她心情怎么样?心情会一惊吧?很高兴?是真的高兴吗?不是,为什么不是?因为这只燕子过去怎么样?你知道吗?
生4:大雁它从北方飞到南方,它还会再回去,而她现在只能寄居于江南,而回不去了。
师:哦,对了,老朋友来了,还可以回去,而自己是回不去了。还有,还有一点,还有什么?这只大雁曾经干过什么事呀?
生5:为她和她丈夫传过书信。
师:鸿雁传书,而现在呢?
生5:而现在她丈夫死了。
师:来了也无法传了。很好,所以“却”字之后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情感?愁,更深的愁,但是“旧时相识”后面说了没有?没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后面戛然而止呀,是不是?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我们自己再思索。好的,这个“雁”意象说完了,好的,还有没有?谁来再说?我们已经很好了,表现很不错,来,除了意象之外,还有一些词语也很好,来……
生6: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用叠词的话就是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寻寻觅觅”讲的是诗人的动作,“冷冷清清”讲的是诗人的环境,“凄凄惨惨”讲的是词人内心的感受,这样层层递进,而且运用叠词,让我们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了解词人的心境,也能更准确的感受到她此时内心的愁苦。
师:嗯,这位同学非常有层次的分析了这十四个叠字,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慧眼识珠呀!这首词最突出的就是这个叠词的运用。在百度上一查,就能查到三十六条古人的评论,这位同学的评论可以算是第三十七条了。那么我还要问,她刚才说的是词人的动作、环境和情感,我就搞不清,她为什么要寻呢?她在寻什么?是不是?她寻到了吗?来,谁再来补充说说?
生7:作者此时心里非常的不安,然后她试图寻找一些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
师:哦,是因为不安。
生7:但是貌似在寻找……
师:她在寻找,找什么东西?
生7:让她内心平静的东西。
师:哦,能让她内心平静的感情寄托,找到了吗?
生7:没有。
师:哦,没有,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她没有找到呢?
生7:她的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
师:哦,心情描写是“凄凄惨惨戚戚”,表现她找的结果是前面的哪一个?
生7:“冷冷清清”。
师:好的,她找到的只是外面的冷冷风和室内清冷的自己,所以后面有了“凄凄惨惨戚戚”。很好!这位同学分析的在寻找感情寄托。著名的作家梁衡说过:“她在找什么?她可能在找她的丈夫,可能在找她的幸福生活,也可能在找挽回大宋江山的策略,但是一切都没找到。”这位同学能够看出叠词的妙处,很不错。这就是李清照的专利呀!(板书:易安的词)李清照在词坛写传意的词很多,有人说这个传意是无人能比的,而且后面是一片深情愈唱愈妙,好,除此之外还有,来……
生8:在下片“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独”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独自一人的情景。“怎生得黑”写出了长夜的漫长,衬托出作者的孤独感,更加写出了李清照的愁。
师:你在这里说写出了什么的漫长?
生8:长夜的漫长。
师:哦,长夜的漫长。好,请坐。有没有不同意的?
生9:我觉得应该没有到黑夜。
师:没有到黑夜,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9:“独自怎生得黑”。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9:是熬到天黑。
师:是熬到天黑,还没有到天黑。这样的日子对于李清照来说可能就是漫漫长夜。好,她为什么感到难熬?
生9:因为她在黄昏的时候看到了一些凄凉的景物,触动了她内心的愁绪。
师:她还看到了什么?
生9:看到了满地的黄花。
师:满地的黄花。你说说黄花为什么能触动她的愁思?
生9:因为黄花它是秋天的花。
师:秋天是黄花盛开。
生9:带给人凄凉的感觉。
师:秋天的黄花有凄凉,因为秋天来了,所以有悲秋的感觉。这个地方的黄花为什么又凄凉的感觉呢?
生9:“堆积”。
师:哦,“堆积”,除了“堆积”之外还有什么?
生9:“憔悴损”。
师:“憔悴损”,是黄花盛开,但是已经落下了,看到这落下的黄花,所以她内心凄惨,还有没有?
生9:还有她说“如今有谁堪摘”。
师:你说……
生9:说明她在回忆。
师:她在回忆什么呢?
生9: 想起当年她和她丈夫也是在秋天共同摘过黄花,但现在她丈夫去世了,只能她一个人看着这残败的黄花,所以内心非常的愁苦。
师:很好。这位同学看到了“如今”这个词,很好,请坐!是如今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李清照此时孤寂的心境。我们大家可能还有很多内心的感触,对一些见解,我们课后再交流。总之,我们这首词选用了很多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和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传情达意,使我们这首《声声慢》整首词细腻柔婉,含蓄蕴藉,因而这首词被人们称之为“婉约之首”,(板书:婉约的词)可以看出它的高度。这首词既有音乐美,又具有绘画美。一个动作,一个意象,可能就对应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而这一幅幅图画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整首词它的意境。下面我们请大家听读。(放幻灯片:三、听读:体味词境)一边听一边想象一个最能打动你的画面,然后用动情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师范读。
师:我们请同学们来描述一下你刚刚想象的是哪一个打动你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要敢于表现自己。
生10:日已西斜,天近黄昏,可是屋里却没有人烛,也许她也不愿意这样做吧,她只是依靠在窗前,独自一人,默默地注视着窗外的景物,眼前的迷茫和愁苦,使她不忍再看,她的眼中没有泪水,因为她的泪水已经干了。
师:好,很好,这位同学描绘的词人形象是一个欲哭无泪的形象,很好!还有吗?哪一位?
生11:寒风相送,一个离愁当头的女子在屋前独酌,旧时相识的大雁飞过,留下一个小小的缩影,雁过尚且留声,人去了,只能在回忆中独自落泪。
师:这位同学描写得是雁过的景象,很好。雁过留声,而现在她只有一人,独自在这儿。还有没有?
生12:虽然拿着一个酒杯,然后倚在门廊的柱子上,一只手紧紧抓住衣角,然后晚来的风把门帘吹起,传来尖啸的风声,词人通过门帘吹起透过的光看外面被风吹乱的景。
师:这是写风吹动门帘的景,很好!她用了细节的描写,风吹动门帘,她透过门帘看窗外的景,很好!还有没有?刚才都是女同学,男同学有没有?当然女同学也可以,描述一下就行,来,这位同学在看我,你来。
生13:词人打开窗子,入映的是满地的黄花,堆积在地上的黄花枯萎、凋谢,谁能想象它盛开时的艳丽?词人不仅仅想起了以往与丈夫共同赏花的情景。
师:好的,请坐。这位同学描写的是此人看到满地黄花的情景。冷冷的眼神,想到了她和她丈夫共同赏花时的情景。刚刚我们同学都用丰富的想象去沉入了意境之中,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我也很受感动。我在听大家描述的时候,我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我就隐隐感觉好像李清照在向我提意见,提什么意见呢?好像她不同意我们刚刚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全词的感情,为什么?因为李清照在词的最后,面对着淅沥的细雨、飘零的梧叶和惨淡的黄昏,她发出的由衷的感叹是什么?
生齐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怎一个愁字了得”。也就是说一个“愁”字是无法概括的了得。(放幻灯片:四、悟读:玩味词心)那么此时,激励着李清照去写作这首词,她的心境是什么样子?她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她有着怎样的复杂的情感呢?要好好的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当然要了解这个我们还要怎样?对还要了解背景。大家再翻过来看一下我给大家印的李清照的事迹,浏览一下,然后我们再翻过来,再默读一下李清照的.这首词,去玩味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仅仅是愁吗?还有哪些复杂的情感?……好,抬起头来,谁来说还有什么情感?
生14:还有怨。
师:还有怨,她怨什么呢?
生14:怨她的丈夫过早地抛弃她而去。
师:怨她的丈夫。
生14:怨国家不再。
师:好的,好的,请坐。还有怨,怨她和她的丈夫美满的婚姻难全,怨她的丈夫过早的离开,现在是天上人间各半。还怨大宋江山沦陷,很好!还有吗?
生15:还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师:还有茫然和不知所措。
生15:她的丈夫已经早去了,她不知道她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她陷入了愁苦。
师:很好,请坐。她迷茫,她不知道她的余生应该怎样煎熬过去。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16:我觉得她还有对国家的担忧和对自己未来的漂泊的担忧。
师:还有担忧,担忧自己国家的未来,是不是?请坐。现在的国家南宋苟且偏安,江山一天天沦陷,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尽头。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漂泊到何地,漂泊到什么时候。很好!我们经过这样的深入的玩味此时李清照的心境,我们对这首词的情感的把握就会更进一层。好,下面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我们为了让大家尽可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不齐读,散读,自己大声的读,读出这些情感,开始。
生读。
师:好,我们读了一遍,我们请哪位同学起来给我们读读试试?敢于去展示自己吧,谁来?哪一位?来,这位女同学。
生读。
师:好,请坐。读的声调已经有愁味了,但是我们还要怎么样?能不能再读得慢一点,去表达情感?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好的,读得很好,请坐。尤其前面的“凄凄惨惨戚戚”最后的“戚戚”让我们听到好像在哽咽,是不是?我们再把这十四个字读一遍,慢一点,来,“一二”……
师生齐读。
师:这首词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人,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外国人,其中有一位法国的诗人就深受感动,于是就把这首词进行了改编,改写成了另外一首诗,题目叫《绝望》。大家想不想看看?(幻灯片展示诗歌)好,大家齐读一下。
生齐读。
师:好,我们比较一下这首《绝望》,跟我们的《声声慢》相比,它表达感情的手法有什么不同?谁来说?
生1:意象不同。
师:这首诗没有任何景与意象。
生1:只用了一些动词来抒发感情。
师:非常直白的来抒情,而《声声慢》呢?
生1:很含蓄。
师:比较含蓄。相比较我们的《声声慢》用了许多我们中国比较传统的意象来表达感情,细腻柔婉。而这首词呢,写的非常直白。(板书:中国的词)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的诗词跟西方的诗的不同。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我觉得他在学李清照的叠词,他用了这么多重复的词。
师:哦,有可能在学她,请坐。他用了反复的手法,用了叠词。我们经过比较,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声声慢》,(放幻灯片:五、赏读:回味词韵)我们再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再来回味《声声慢》的韵味。咱们换一种方式读,大家抬头看,我们先请女同学用柔婉细腻的声音来读,女同学读完划线的地方,我们男同学再用雄浑深厚的语调来重读一遍,读到划双线的地方,我们齐读。好,开始。
生读。
师:很好,读出了韵味。(放幻灯片——初读:初味词情;研读:品味词语;听读:体味词境;悟读:玩味词心;赏读:回味词韵。)
今天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感悟了我们易安词的特色,品味了婉约词的风采,体会了我们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课堂虽然短暂,我衷心的希望我们能够记住这个虽然弱小,但是伟大的女词人!愿我们能够沐浴在我们中国传统诗词当中,去咀嚼品味,含英咀华,快乐地成长。
谢谢大家,下课!
公开课课堂实录6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7的`乘法口诀课堂纪实
一、情景创设,孕育口诀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七巧板”吗?
生:没有。
师:七巧板是我国勤劳智慧的古代人民发明的,到现在已经2500多岁了。(课件出示七巧板)今天,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副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看看今天的同学们能否从七巧板中有什么新的发现。(课件出示七副七巧板拼图)
师:数一数:共有几个图案?
师生一起数1、2、3、4、5、6、7
师:每个图案由几块板拼成?
生:七块。
师:2个图案共有多少块?
生:14块。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7+7=14
师:几个7相加是14?
生:2个7相加是14。
师:3个图案有多少块?
生:是21.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3个7相加是21.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这三个数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一个比一个多7.
师:接着往下填,填哪些数?
生:28.
公开课课堂实录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筛选信息,抓文本的主干。
2.掌握文本中使用的拟人、比喻、排比等的修辞方法。
3.领会拟人、比喻在文本中的用处,并学会运用比喻手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由于是借班开课,又是下午第四节,先说了些题外话)很抱歉,让大家辛苦了。(学生:没关系,老师,你上课吧。)谢谢,那么我们开始上课了。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有这么两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句诗写出了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同时也说明人类与天气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判别天气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云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板书)
这篇文章比较简短,只有七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先给各段标上序号。
我来朗读全文,朗读时请同学们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句子进行说明。
教师朗读课文。
读完,提问:从文章中找出关键性的句子说明这篇文章究竟写了什么?
生1.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师:这句话告诉我们识别天气的变化对我们人类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吗?
生2: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师:这是课文的第一句话,天上的云变化无常,那么如何通过他们来识别天气的变化呢?
生3:第二段:“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底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师:很好,这句话告诉我们该如何识别天气:薄云,大多是天气晴朗,底且密的云大多是阴雨风雪天。还能找出别的句子吗?
生4: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师:很好,云不同,天气也会跟着不同。(板书)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关系。薄云,天气晴朗, 底而厚密的云, 阴雨风雪
生5:还有第六段: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师:(板书)光彩不用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由于时间有限,这堂课我们将只讲第一部分内容:不同形态的云与天气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一共介绍了多少种不同形态的云?它们分别叫什么?
生6:我只找到四种,它们是: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师:好的,四种了。哪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7:还有卷层云。
生8:还有高层云和积雨云。
生9:还有雨层云。
师:好的,八种云我们都找齐了。下面,我们将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介绍这八种云,例如卷云:“我叫卷云,是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同学们可以商量一下,选出其中一种云来介绍。(1分钟后)现在,我们按照云的排列顺序,一个个地往下讲。可以适当地进行联想,或对语句稍加变动。
生10: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就是我,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师:了解你的特点吗?
生10:我很薄。
生11:卷云如果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就成了我——卷积云了,我好象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由于缺水,所以我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师:缺水,这个词用得好。这也是卷积云的特点。
生12:我叫积云,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我们常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生13:我是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生14: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就是我——卷层云。
生15:如果卷层云向前推进,越来越厚,看东西朦胧不清,这时他的名字就叫高层云,也就是我了。
师:卷层云是怎么向前推进的?
生16(大声):来势汹汹。
师:是不是?
生(齐):不是,是慢慢地。
师:对,请继续。
生17:云越来越厚,越来越低,天空都被严严实实地遮盖了,这就是我了,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生18:我是积雨云,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天空中首先会看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我了。
师:好的,八种不同形态的云我们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已一一介绍完毕,请问,刚才我们介绍的方式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拟人。
师:请同学们与原文作个比较,你更喜欢拟人的方法介绍还是书中的这种……叫……的方法呢?
生(齐):拟人。
师:那请思考,拟人的修辞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生19:更形象生动。
生20:让我们记得更牢,也更容易记住。
生21:理解起来也不那么困难了。
师:拟人的手法有这么多的好处,将来你看书时若有理解较困难的地方,就可以试着采用拟人的方法了。对这八种不同形态的`云的介绍,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生(齐):比喻。
师:我们找出几句来分析一下比喻的作用。
生22:卷云丝丝屡屡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可以看出,卷云通常是单独出现的,颜色是白的,羽毛和绫纱说明它轻盈,绫纱说明它薄,透明。
生23:卷积云是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象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鳞波说明有层叠起来,比卷云要厚一些。而且说明它的皱纹比较多。
生24:积云像棉花团似的,这说明积云的样子是一朵朵的,比较厚,颜色也是白色的。
师:好,我们就分析这三句吧。使用比喻句有什么好处呢?
生25:很形象,可以把各种云的样子、形状都表现出来。
生26:如果不采用比喻的话,就很难表达清楚,比喻又形象又生动。
生27: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师:大家说得很好。课文中,除了这里使用了比喻之外,还有一处地方比喻用得相当的精彩,知道是哪一段吗?
生(齐):第一段。
师:对,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段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还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下面我们来做一练习,请同学们看课后练习二: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运用四个比喻组成排比句式,后面有两小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道进行仿写,可以合作进行。(离下课时间只有8分钟了)
生28:我选第二道。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星星,像月亮,像太阳,像……还像字。
(解释一下,星星,月亮,太阳说明亮的范围越来越大,字是霓虹灯上有字,应该说,这个比喻用得实在不怎么样。)
生29:我也说第二句: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星星,像眼睛,像彩虹,还像太阳照耀下的片片鱼鳞。
师:最后这句用得好,片片都在闪光。
生30:我选第一道。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参天的大树,像骆驼背上起伏的驼峰,像蜿蜒盘旋的蛇,像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
师:说得非常好,我们为她鼓鼓掌。
生鼓掌,还有举手的,但时间已到,老师只能抱以歉意。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还学习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学生补充:还有排比),对,还有排比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采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入脑。由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只能介绍前面部分,后半部分将由你们的语文老师来完成。非常感谢同学们。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反思:这是一堂职称评审课。朗读课文时还比较紧张,读完两三段后情绪逐渐平定,读完时已镇定自若了。看来稳定情绪,朗读课文是个好办法,既给了稳定情绪的时间,也使课能继续下去。这堂课开始的提问不太理想,也许学生对筛选信息比较陌生,再加上初一学生刚接触此类文章,不容易接受。用拟人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开始学生比较新奇,但由于准备不足,语言的表达基础不是很好,同时有八种云需要表达,内容显得太多,所以后面几种云的介绍明显有勉强迹象,但碍于公开课而不得不做做样子,所以我要谢谢同学们。后面部分我比较满意。我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能够展开就收手,是这堂课的败笔。总的来说,这堂课是不成功的。
公开课课堂实录8
课间放轻松的《森林狂想曲》片段,课间出示绿色蝈蝈的图片
师:刚才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我们一起欣赏了绿色蝈蝈,现在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如果让你来介绍一下绿色蝈蝈,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
生1:外形
生2:它的叫声
生3:它吃什么
师:食物
生4:它怎么栖息
师:居住
师:我忽然想起一句话“英雄所见略同”,想不到同学们所说的与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完全一致不信?请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18课《绿色蝈蝈》
生急切地打开课本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应的段落
生:第三段写的是声音生:第四段写的是外形生:5—10节写的是食物生:11节写的是居住
师:好,大声地读读这些语段,寻找关键词,概括出你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象
生:第三段中有“尖锐,急促,清脆”
生:还有“柔和”
生:第四段中有“身材优美”
师:这是具体的描写,能找到概括的词吗?
生:“漂亮“
师:好
生:第六段中有“吃蝉”
生:第七段中有“酷爱甜食”
生:第八段中有“吃昆虫”
生:十一段中有“和睦共处”
师:刚才,我们是分散着来说的,接下来,谁能用一段话把它们串起来呢?
生:绿色蝈蝈的外形漂亮,声音尖锐,急促,清脆,有时也柔和,食物主要有甜食,昆虫,水果,青菜,有时也同类相食,过着群居生活
师:说得多完整,大家对绿色蝈蝈的第一印象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闭上眼,想一想,脑中有蝈蝈的样子吗?
生:没有
师:我们到课文中去瞧瞧它们的.样子
师: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蝈蝈捕食和蝈蝈美食的部分,在文中的4—10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4—10节,读完后,你对这些蝈蝈有什么评价?
生:捕食的蝈蝈是勇敢的,美食的蝈蝈是贪婪的
师:你从哪几句中读出来?
生:在第五节中有这样的描写,“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师:读出勇敢了吗?
生:没有
师:可以把“勇敢”读成重音
生再读,余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他让我们好象看到了蝈蝈追赶蝉的精彩一幕还有吗?
生读“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生:这些地方可以处理一下,“大得多”,“有力得多”“则相反”读重音
生:“毫无疑问”可以读成去声
生再读一遍
师:我把这一段去掉好不好?
生:不好,这里是对比,突出了蝈蝈的勇敢
师:勇敢的蝈蝈
师:那么它又是如何贪婪地吃的呢?
生:它什么都要吃,甜食,昆虫,水果,青菜,同类
生:它们吃这道菜时津津有味
生: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生: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
生: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子
生:蝈蝈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生:如果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
师:多么贪婪的蝈蝈,可恶
生:不可恶法布尔对它很喜欢
师:不会吧
生:在文中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提示,比如,“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
生:还有“让我们去倾听”
师:看来,这分贪婪还是有喜爱之情的谁能用喜爱的口气来展示蝈蝈的贪婪?
生动情地展示
师:刚才,我们品味到了精彩的语句有?
生:修辞,拟人
生:说明方法,作比较
生:写作方法描写
师:其实,对蝈蝈的介绍,《辞海》中是这样的:“《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看看,与课文中有何不同?
生:这里是一般的介绍,课文中是生动的描写
师:你喜欢哪一种?
生:各有好处,前者简单明了,后者引人入胜,形象鲜活
师:是谁创造了引人入胜的绿色蝈蝈?
生:法布尔
师出示资料:好,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法布尔
师:在这篇科学小品文中,法布尔给蝈蝈取了好几个名字,“狂热的狩猎者”,“蝉的屠夫”,“笼里的囚犯”,你能给蝈蝈取个名字吗?
生:在第三段中,我想叫它“大自然的歌手”
生:杰出的歌唱家
生:享誉全球的歌唱家
生:动物界的帅哥
师:真好
师:如果现在再让你读410节,除了对蝈蝈的喜欢,你还会加上什么?
生:对法布尔的崇敬崇敬他对蝈蝈的习性这么了解
“好,通过学习本节课,我们要懂得热爱大自然,热爱昆虫,要努力保护好它们,为我们创造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
公开课课堂实录9
课时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悬念: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自己轻声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 藏胞们为什么要躲红军呢?(害怕)
他们害怕到“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引读)
你怎么读这句话。
2、 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朱德急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急坏)
藏民的躲藏并没有影响红军的休整,为什么种总司令却急坏了?(担心藏民在深山受苦)
试试把朱德当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
3、 红军长征历经了两万五千里,一路上翻山越岭,还要与敌人周旋,十分的疲累,当他们来到这里想休整一段时间,却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误解,以为他们与反动军队一样,藏民们都躲进了深山,这可怎么办呢?
三、教学2~5自然段
自读课文2~5自然段,你能从朱德总司令和翻译的这两次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1、“这么多天了,藏胞们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换个说法怎么说?哪种说法效果更好,更能表达出这是朱总司令着急的心情?
谁会读
长时间呆在深山,吃住条件都十分恶劣,朱德同志担心藏胞们受不了。说这句话时,朱总司令带着什么样的感情?(着急、担心、关切)
我们读的时候也要带着这样的感情。
你能试着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标点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吗?
2、听了这样的话,翻译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山去找藏民们,过了大半天才回来。他对朱总司令说了什么?指名读
翻译为什么要叹气?(没有成功劝他们回来)为什么会说藏胞“真糊涂”?(不知道红军跟反动军队不一样)
“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句话怎么理解?
藏民同胞由于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对红军的到来非常害怕,躲进了深山,当红军到来时他们又误认为是反动军队又回来,藏民对红军不了解。
3、当翻译回来报告说,藏胞一见红军就跑,埋怨他们糊涂时,朱总司令有没有责怪的意思(没有)朱总司令不仅没有责怪藏胞,而且还表现出深深的体谅。他是怎么说的?
4、 这些话里的那一句能看出朱总司令很理解他们?(这也怨不得他们……)
指导朗读
5、 这一次朱总司令没有再派人去找藏胞了,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帮藏胞把地……(引读)
6、 前一次急得是担心藏民们在深山受苦,这一次急的是什么?(节气不饶人,怕耽误了藏胞的“春耕”,来年就要挨饿了!)
可见总司令急藏胞所急,想藏胞所想,十分关心藏胞的疾苦。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
四、教学6~7自然段
我们的.红军和欺压百姓的反动军队是不一样的,为了让藏民们能回来,为了能改变藏民们对红军的认识,朱德总司令动员红军战士们为藏民们进行春耕。在春耕动员会上,朱德同志说了这么一番话:
指名读
1、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并且说出你的理由
A、“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
“尽心尽力”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把这些词去掉能体现出这种感情吗?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更要把感情投入进去。
B、“要让红军的种子~结果……”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
但又不仅仅是指春耕,还指什么?
通过自己的行动是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使红军真正把根扎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这里用上省略号有什么意义?(永远长存,不会消失)
2、 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引读)
“热火朝天”是一种什么景象?你能使使用这个词说句话吗?
五、教学8、9自然段
这些种子终于发芽了,这在藏族同胞眼睛上的乌云也被红军的真诚所驱散了。
1、 齐读8、9自然段
2、 当他们看到红军所做的一切,终于留下了感激的泪水。
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会想什么?
3、 引读:他们说:……
庙里的菩萨是什么样的?(善良、慈祥)
藏民们大多是信佛教的,菩萨在佛教中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
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敬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藏民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这是他们由衷的话语,让我们好好的疤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六、总结课文
藏族同胞之所以称红军是“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祥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
让我们也满怀着感激把课文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课后迁移)
公开课课堂实录10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巴迪小时候写了一首诗,父母给予了两种不同的评价,以及他后来对两种评价的认识。
师: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板书:母亲父亲)
师:如果将课文分成童年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个部分,如何分?生:1~14小节写童年故事,15~17小节写后来的认识。
师:好,我们一起来学习童年故事部分。看自学提示(出示投影片)请快速地浏览童年故事这一部分,小组讨论:
1、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是怎样评价的,“我”的表现怎样?父亲是怎样评价的,我有什么反应?
2、父亲和母亲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相反?
3、你是如何看待小巴迪父母亲的不同评价的?
师:我们先来说说母亲是怎样评价的。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师:注意看话前面的提示语,妈妈兴奋地说,该怎么读?
生:再读——(感情丰富多了)
师:再看后面,妈妈的评价雨点般砸来,为什么把母亲的赞扬比作雨点?怎么读才能让人感觉赞扬如同雨点般砸来?指导朗读。
师:这是妈妈对巴迪语言的赞扬。妈妈的赞扬还有别的体现吗?生再读课文。
生:妈妈再次拥抱巴迪。
师:“再次”说明什么?
生:不是第一次。
师:课文中哪里有体现?
生:她搂住了我。
师:巴迪听了妈妈雨点般的赞扬有点发烧,烧得还不轻呢。(众笑)请看一下巴迪有哪些表现?生读书。
师:不要忙着举手,要思考之后再举手。不动笔墨不读书,注意勾
画圈点。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
生: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生:我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师:除了这些发烧症状还有哪些?
生:“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师:“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
生:等不及了,心情很急切。
师:很准确,从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巴迪等不及了?
生: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对比朗读)
师:这么短的句子是很少见的,你们从中有什么体会。
生:我感觉时间很长。
师:该怎么读?请大家来读读。
生齐读: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把等待的时间读出来了,也读出了迫不及待的心情。)
师:哪个词还能看出巴迪觉得时间过得慢?生:终于。
师:对,从“终于“这个词也能感觉得到时间过得漫长。终于等到爸爸回家,爸爸的评价是什么?
生齐:糟糕透了
师:爸爸是怎么说的?
生:“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师:爸爸有什么样的动作?你们从中有什么体会?
生:扔。
师:巴迪是什么样的表现?
生读书: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师:父亲的评价的确给正在“发烧”的巴迪浇了一盆冷水!犹如当头棒喝、晴天霹雳啊??
生:小巴迪到底还是小,表扬几句就美得不得了,批评了又受不了。
师:巴迪实在是受不了了,都有哪些表现?请抓住关键词读一读。
生读第14自然段。
生:冲、跑、扑、痛哭。
师:动作表现人物感情多么丰富啊。指板书:动作。
师:这首诗为什么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评价呢?
生:母亲是用爱来鼓励巴迪的,父亲是用严厉的爱来激励巴迪向上的。(板书:鼓励、严厉)
师:当时巴迪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吗?
师:你是如何看待小巴迪父母亲的不同评价的?
生:母亲夸奖巴迪是因为他是个孩子,他写了第一首诗应该鼓励;而父亲觉得小孩子不能娇惯,要让他知道自己并不完美,更努力才能更好。
生:母亲是为了进一不激发小巴迪的兴趣,父亲是这样认为的,好的就是好的`,不好的就是不好。
生:母亲说“精彩极了”是出于巴迪还小,而且写的是第一首诗,哪
怕再差,也要鼓励;而父亲说:“糟糕透了”是出于诗本身的好坏。生:父亲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母亲的夸奖是出于一种爱子的心。
生:在母亲的眼里,巴迪还是个孩子,他需要鼓励,而且这是他写的
第一首诗,写成这样已经不错了。而在父亲眼里不管他有几岁,这是他写的第几首诗。“糟糕透了”就是糟糕透了。父亲直言了.
生:父亲希望巴迪在接受鼓励的同时也不能放松,要让他明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师:父母的这两种评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理解了吗?
生:不理解。
师:几年后成长的巴迪又是如何对待父母不同的评价的呢?文章中是怎么讲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生: 8岁时他认为妈妈的评价是赞扬,爸爸的不认可是批评。等他到
12岁的时候他认为妈妈的评价是对自己的鼓励,根据爸爸的评价自己可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这个时候的巴迪还没有完全长大。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看来你读书很用心。
(投影: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
电影剧本。)
师:长大成人的巴迪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成功的巴迪与父母不同的
教育方式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巴迪又是怎样看待的呢?读书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一下。
生:成熟后的巴迪清楚地认识到慈祥的母亲的评价给他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严厉的父亲的评价给他警告以免误入歧途。
师:是的,不管是母亲慈祥还是父亲严厉都出自对自己的——
生:爱(板书)。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巴迪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对他鼓励的妈妈,还有一个给他警
告的爸爸,所以才能让他的生活的帆船没有被刮倒。假设你的生活中缺少一股风你会怎么样?
生:如果我的生活中都是鼓励表扬那么我会在心里警告自己。
生:如果我的周围都是批评,那么我就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还有很多优点,只是还没有发现。众生笑。
师:你是一个很善于自我调节的孩子。生活中不可能时时都有这样的风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
师:让我们在捧起书再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齐读。
师:大爱无形,无论哪种方式,父母的爱总是无私的。你们一定要谨慎地把握好生活的小船。祝你们身心健康的成长
作业:104页(小练笔)
公开课课堂实录11
师:请大家来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呢?
生:图上画的是一位老师在批改作业。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的窗外有一株紫丁香。
师:谁还能说得更清楚一些?
生:窗子的里面有一个书架。
师:你还观察到了书架。谁能把刚才的说的连起来说清楚呢?
生:一位老师在房子里面批改作业,他的窗外还有一株紫丁花。
师:是紫丁香,请坐。你们都知道窗外的鲜花就是紫丁香。
板书:紫丁香。
师:这个香是个生字,小朋友要仔细看老师来写。紫丁香在春天开花,它的花是淡紫色的,非常漂亮,气味也非常迷人,咱们今天学的小诗就叫一株紫丁香。
板书:一株。
师:谁来读读课题。
生读。
师:你注意到了株是翘舌音,你读很准。你来。
生读。
师:多响亮的声音,我喜欢听。
生齐读课题。
师:读课题的时候不要拖音,跟我读。
师范读,生齐读。
师:既然课题是一株紫丁香,那小诗中会写什么呢?咱们合上课本来猜猜看。别急,老师给你们半分钟的时间好好猜一猜,看谁猜得准。
生:课文的内容可能会写一株紫丁香是谁种的。
师:有道理,你说呢?
生:我想课文写的是紫丁香的生长情况。
师:这是你想的,这个小朋友。
生:可能会写紫丁香的颜色
。
生:可能是写紫丁香跟谁发生的一件事。
师:你觉得是写一件事,那课文里到底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自己去读,边读边画吧。
生自由读,老师行间巡视。
师:这课的生字真不少,咱们能读准吗?这样吧,咱们把书翻到44页,看着后面的生字表,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准这些生字。
生自由读生字。
师:我发现我们的小朋友非常会学习,有些小朋友在读生字的时候,读了一遍又一遍,有的小朋友把生字上拼音遮起来,自己考考自己。我还发现那边一个小朋友读生字时,还再组一个词。这些都是自学生字的好方法,小朋友们要学会它。那就来考考你们,怎么样呀?
生:好。
师:先找哪位小朋友呢?大声点好吗?
生非常大声地读。
师:声音可稍微小一些。
生降低了一点声音读。
比较生字伸深
师:小朋友们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都读shen。你能不能给它们组个词,谁来说说看。
生:伸手、
师:还能组个什么词?
师:深夜是吧!这两个字读音相同,通过组词。咱们知道他们的意思不相同。请继续往下读。
生读。纠正浓筷的读音。
师:还有些绿色通道里的生字,哪位小朋友也能读一读。
指名读,纠正踮的读音。
师:把拼音去掉,小朋友们还能认识它们吗?我找一个小朋友领读,如果你觉得他读得正确,大伙儿就跟他读,好不好?
生:好。
出示词语:消除
花香
伸进
浓绿
小院
一株
挂牵等词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很准,大家了判断得很好。
师:我再请一位小老师来领读。
生领读词语。
师:挂牵也是平时所说的牵挂的意思。
师:把这些词语的顺序打乱一下,我们看看,你能不能读得准,读得好,读得清楚呢?
师:上面有五排词语,第一组读第一排,第二组读第二排,其他组依次类推。
浓郁
小院
紫丁香
枝叶
伸进
常作伴
绿叶
唱歌
消疲倦
小花
盛开
谢挂牵
花香
入梦
香又甜
生分组读。
师:小朋友们读着读着,都读出节奏来了,就像一首儿歌了,那我们一起拍起小手来读读看,好不好?
生:好。
生拍手读词串。
师:小朋友读得非常的准,学了这么多生字朋友,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桌的小朋友来读读看,你读第一节诗,他再读第二节诗。咱们互相当当小老师吧。三个小朋友的就三个人一起读。
生自由练读。
师:这首小诗一共有5
小节,下面我请5位小朋友每人来读一节。
指名读。
师:其他小朋友拿出一支笔,仔细听,在读得不正确的地方做上记号,咱们待会儿给他指出来。
指名读第一节。
师:在第一节中有个词语比较特别。
出示卡片:脚尖儿
师:这个儿读的时候要短一点儿,要连起来读。
示范读,学生练读。
师:第三节中也有个这样的词绿叶儿。
出示卡片:绿叶儿
师:我们请这个小朋友把第一节再读一下。
第一节、第二节读得很好。第三节读不好。
师:小朋友们想说点什么吗?
生:陈伟读得不太熟练。
师:哪一句读得不太熟练,你读给他听一遍。
生读。
师:陈伟听你这么一读,相信他一定能读好,小朋友们是不是?
生:是。
陈伟再读,读得很好。
师:看,陈伟终于读好了,你们的掌声呢?
生鼓掌。
指名读最后一节,生读得很好。
师: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我觉得他读得很棒。
师:他读得最棒,不过,其他同学也读得不错。
再次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能把小诗读得很通顺。我们现在来写写字,请小朋友把书翻到45页的田字格。先把田字格中要写的字读一读,然后看看,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个字是伸,左边是单人旁,右边也读shen,申请的申,这中间的日要写得扁一点儿,最后一笔要稍稍长一些。
大声读一读。
请小朋友在书描一描,再在自己的田字格上写两个。我们看看谁的坐姿最端正。
学生练习。
师:这个伸字是左右结构,谁能把要写的字中结构相同的.找出来呢?谁上台来帮帮我的忙。请你找到一个就带小朋友读一遍。
生找领读消、枝、快、深、院、除
师:这些左右结构的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要窄一点,右边宽一点。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你觉得哪个字特别难写需要提醒小朋友们注意的?
生:我要提醒大家快的右边不能写成央。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右边不能封口。
生:要注意深的右上面是秃宝盖,不是宝盖头。
师:这有个小朋友写了个深字,我们来看看。
投影出示深字。
师:这个深字和田字格中的生字有什么不同?
生:这个深字写得不好,没有写出撇尖和捺角。
师:真是不错,也就是告诉我们撇要写得长一些,捺也要写得长一些。
生:这个小朋友写的字像木棒一样。
师:什么地方像木棒?
生:没有笔锋。
师:也就是说写得要舒展一些。
生:我觉得这个个小朋友写得窄了。
师:你们注意到了右半边,其实这个字写得不漂亮和它的三点水也有关系,三点水怎么写,才能写得好呢?我们看
教师范写。
师:三点水是的点不是写在一条线上,第二点最调皮,它呢跑出了队伍一点儿,三点要有一定的弧度,右边笔画比较多,大家兴起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师生一齐写深。
师:大家看看,这课中还有几个带三点水的旁的生字。
生:浓、消
师:在自己本子上把带有三点水的字认真写一遍。
老师行间巡视、指导,表扬写得好的学生。
师:轻轻地合上写字本,还有些生字下节课再学。
《一株紫丁香》是小朋友送给老师的小诗。我也是老师,我想读给小朋友们听,好不好?
生:好。
师读课文。
师:听老师的朗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吗?
生:你读得真好。
生:你读得真有感情。
生:你会背了,背得特别流利。
师:谢谢小朋友们。其实呀,你经过努力,一定也会读得比老师还要好。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公开课课堂实录12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同学们请坐!
师:童年是纯真的,童年是难忘的。身处童年的你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也许这些故事微不足道,却饱含着你们的快乐,你们的梦想和追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请同学们边看老师书写这个课题,边思考:这个课题让你有什么疑问?(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什么疑问呢?好,你来。
生:我想问是为什么把冬阳、童年和骆驼队放在一起,并称为题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师:噢,你是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孩子。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个题目和我们见到的课题一样吗?它的中间有了什么?
生:它中间有一些点,它和我平时学的课文题目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的课文标题就是几个文字,没有任何标点符号。
师:老师告诉大家,中间的这些点叫间隔号,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形式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空间。同学们,看着这个课题,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指名)你来。
生:我能联想到冬天的暖阳照在地上有一个小孩子他站在家门口,看见来往的一支骆驼队,他便展开了无尽的遐想。
师:是啊,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你真是一个富有想象的孩子。同学们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来感受这份美妙吧!那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课文后面的一个资料袋,我们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它,看一看你能捕捉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开始!指名交流。
生:我知道了《城南旧事》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部电影。
师:嗯,还是一部电影,非常好!还有谁了解到什么了?
生:我知道《城南旧事》还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师:嗯,是一部小说。《冬阳·童年·骆驼队》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生:我还知道了作者的名字。
师:同学们,咱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其实还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好,同学们我们就来进入文本吧!一起来看学习要求:(出示)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读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生自学,师巡视。
师:自学好的同学可以坐直身子来提醒老师。
好,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一起来看大屏幕,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毡帽 咀嚼 慢慢地嚼
卸煤 沙漠 寂寞
棉袄 袍子 傻事
师:老师来找一个同学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读得正确与否。(指名)
师:同学们,她读的正确吗?
生:正确。
师:是啊,多么了不起。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多音字,“咀嚼”的“嚼”和“慢慢地嚼”的“嚼”她都读正确了。另外呢,老师还要请大家注意,这里面还有一个形近字,两个人长得像孪生兄弟一样。一个是“沙漠”的“漠”,一个是“寂寞”的“寞”。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们正确的书写了。
那么,老师再把音标示出来,让大家加深印象来齐读一遍。
师起头,学生齐读。
师:好,字词我们就认识到这里,一会儿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还会在课文去理解它们。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大屏幕。童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多姿多彩,不尽相同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想念他的童年,并怀念童年生活的呢?
(出示)《冬阳·童年·骆驼队》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学习思考:
究竟是什么让“我”如此想念童年并怀念童年生活?
请同学位浏览一下课文(师巡视)
【在文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批注一下你的体会。】
师:批注好的同学可以举手。好,你来说。你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想念他的童年?
生:我觉得我们可以从第8自然段看出,作者其实在童年时的想法是和大人不同的,一切事物在她眼里都是那么的美,她是那么的天真,以到于会学习骆驼咀嚼的样子,但她长大以后,童年的童真却一去不复返了,这让她很怀念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也,回答地非常精彩,其实姑娘学习骆驼咀嚼的样子实在是天真至极,那么,我们大家谁能把文中我的这种天真给读出来呢?(指名一人)
师:一起再来听老师来范读一下这部分,一定注意把它读完整。
师范读。
师:同学们,大人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想法又是什么?
指名回答。
生:大人的想法是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就铃铛的声音狼就不敢侵犯了;而我的想法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师:非常好,同学们我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呢?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她从小就是那种对什么事都存一种好奇心,对什么事情都存和大人一样的想法。大人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是怎么回事,而她还不知道而会引起她无尽的遐想。
师:是啊,这就是孩子们天真的表现。像这样的奇思妙想,在课文中还有吗?(指名一人)在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
生:在第10自然段。
生读本段。
师:能不能谈谈你的体会呢?(指名)
生:我觉得音子特别的纯真,也特别拥有童真时的童心,甚至连骆驼在春天的时候掉毛,她也联想到人脱掉了衣服,想拿剪刀帮骆驼把它的衣服一起褪掉。
师:是啊,天热了,把驼绒剪下来,骆驼就凉快了,多美好的想法啊!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美好的想法。(齐读:冬天快过完了,春天…)
老师要提醒大家一点:“暖和”中的“和”不读成he。我们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好,同学们,除了这些奇思妙想之外,在我的童年中还做了什么?(指名一人)
生:在第11、12、13、14自然段中,…
师:这里面出现了很多人物的语言,谁能把这里面人物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指名一人)
生读。
师:嗯,已经读出妈妈的感觉了,老师来给大家出个主意,咱们来分角色朗读,好不好?老师读旁白,女生读妈妈的话,男生读“我”。同学们从他和妈妈的对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指名三人)
生:林海音的妈妈对她的问题很烦。
生:她妈妈觉得她的问题太平淡无奇。
生:我觉得音子比较喜欢骆驼。
师:是啊,看不见骆驼该有多着急啊!那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啊?在我童年中除了有很多奇思妙想,还能做些什么呢?(指名)
天真的事在文中还用到了一个词说到这件事,你觉得她做的事是怎样的事?你能找出来吗?(傻事)
作者童年做得这件天真的傻事,给作者留下了童年的欢乐,留下了无尽的怀念。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那种傻,傻得可爱。《冬阳·童年·骆驼队》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齐读,你又读出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指名)
生:通过这段,我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时,对骆驼是喜爱的,看着骆驼吃草,自己的牙齿也跟着活动起来,但是等作者长大了,成人了明白一切都是怎么回事了,却已经做不出这种天真的`举动了。
师: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回味一下作者学骆驼咀嚼的样了?(指名)
生:朗读
师:是啊,尽管是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但是在作者眼中是蛮可爱的,所以她都看呆了,以至于连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同学们,我们再来齐读一遍,一定要沉浸在小姑娘那种童真的傻傻的情境中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老师教给我们要学骆驼,学它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你觉得你应该在生活中怎么去做呢?(指名)
生:我觉得应该学骆驼耐心地做任何事。
师:一定要耐心,一定要沉稳。
生:我觉得应该学习骆驼脚踏实地地做每件事,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师:同学们,多么美好的傻事,多么美好的奇思妙想,多么美好的童年生活。(板书:美好)然而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了过去,变成了永久的回忆,听老师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看看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师配乐范读)
(指名说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是非常怀念她的童年的,她要写一本书来记录她的童年。
生:我觉得她小时候做的这些事情,一去不复返了,她要写一本《城南旧事》来回忆那么旧事。
……
师:是啊,作者是多么怀念自己童年的那些傻事啊!在作者的笔下,童年是多么地美好。同学们作者的童年是多么的美好 ,你们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回忆,跟大家谈一谈。(指名)
生:有一次到老家采水菱时,为了摘大的,不小心掉进了水中。
师:我想大家肯定有很多这样的经历和回忆,别着急,一会儿我们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把它展现出来。
师:同学们,骆驼队是留给作者最美好的回忆,也是最鲜明的记忆,就是这样带给了作者美好的遐想与回忆,也正在这美好的回忆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无限憧憬,无限怀念。(板书:怀念)
师:同学们,文贵有情,学贵有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出示)《冬阳·童年·骆驼队》公开课课堂实录|教学实录
文贵有情,学贵有得:
1、以《七彩语文杯·童年》为题,写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
2、请同学们阅读《城南旧事》这本书,或者抽时间观看《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更多地了解作者童年的趣事。
师:每次看到这本书,想到这部电影的时候,老师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首歌,我相信在场的老师还有同学们都是耳熟能详的。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美妙的旅行吧!师唱《送别》)
师:非常感谢大家一起度过的难忘的一节课,再见!
公开课课堂实录13
课题:小母鸡种稻子
使用教材:北师大语文第一册
授课时间:20xx年11月7日
教学目标:
1.学会15个生字,并会灵活运用。
2.能用愿意造句。
3.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教学重点:熟练识记15个生字。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进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练习、活动、游戏。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交朋友。你好!(与学生握手)我叫王睿!
生:你好!我叫×××。
师:我们已经成为好朋友了,还有谁想和我交朋友?
生:我......(举手表示)
师:看来你们很喜欢交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四个新朋友,见到它就喊出他的名字。
生:鸡、鸭、猫、猪。
师:(课件)你想和哪个好朋友说说话呢?
生1:我想对小鸡说你好!
师:(课件)小鸡对你点头问好呢!
生2:我想说小猪你该减肥了!
师:小猪一定会听取你的意见的。
师:我们再来读读好朋友的.名字并记住它!每个字读三遍。(课件)
二、新授:
师:这四个朋友我们都认识了,它们之间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好!(板书课题)老师就给你们讲“小母鸡种稻子”的故事(指课题读)。你们也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师:谁最细心发现题目中的哪个字与原来学的读音不一样?
生:“种”字。
师:原来读什么音?这里呢?
生:原来读“种子”的“种”,这里读“种稻子”的“种”。
师:(课件)大家一起读读。
师:故事开始了......
师:故事中的小母鸡(板书鸡)都请谁帮忙了?
生:请小鸭种稻子,请小猫锄草,请小猪收稻子。(课件)(板书鸭、猫、猪)
师:小母鸡最先请小鸭帮忙的,我先看看它们是怎么说的?(课件)请打开书77页,用铅笔把红色的生字圈出来,一边圈一边多读几遍,看看能不能记住。
生:(活动圈字、读字、记字)
师:这些字你记牢了吗?请你们轮流当小老师,把你记住的字教给你组里的小伙伴,如果你的小伙伴都会了,就把字贴在大苹果上,比一比看哪组的大苹果最先长熟。
师:(下去巡视)
生:(活动认字、贴字)
师:哪组苹果熟了?
生:我们组......(举手)
师:(下到小组中去考考)
师:(贴完苹果)这么多小组的苹果都长熟了,苹果上的字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生1:看拼音学会的。
生2:问小组里的同学。
生3:在课文中读一读学会的。
公开课课堂实录14
师:同学们认识我吗?
众生:认识,您是宋老师。
师:在马路上能认识老师吗?(生点头)那么你们是怎么从这么多人之中认出老师的?
生:因为我看过您,您和别人长的不一样,我记住了您的样子。
师:对,因为你们平时观察过老师,并记住了我外貌特点所以不会认错了。我们平时观察周围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抓特点。你们会抓特点观察事物吗?(生点头)我来来试试你们的眼力。老师带来一幅画,猜猜是什么季节,看谁最先抢先说出来。(师出示一幅描绘春天的图画)
众生:(抢答)春天。
师:好眼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这幅画上画了刚刚发芽的柳树,所以我看出是春天。
生:另外,画上还有正盛开的桃花,草是谈绿色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也看出是春天。
师:观察事物一方面要抓特点。另外还好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这样才能看得细,品出其中美的神韵。这回同学们在仔细地按照一定顺序看一看,品品画中的美景。
(生观察讨论)
师:你看到了什么?按你刚才看的顺序说一说。
生:春天到了,庄稼长出了小芽,小草变绿了,小溪里的水哗哗地流着。柳树的枝条变绿了,桃树的枝头开满了红色的小花。蓝天上飘着雪白的云朵。
生:春天来了!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大地更美了。桃花红了,柳树绿了;清清的河水泛起了波纹;小草也探出了绿色的头,田野里的庄稼发出了嫩芽,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你们看得真细,说得也好。同学们会观察欣赏美的事物,那么怎样把你感受的`美与别人共享,也就是表达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这幅图学习一篇课文。
(师板书小燕子)
师:看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发现或疑惑?
生:我们今天看图学文是“燕子”可老师拿的画中没有燕子。
生;我也有同样的疑问,画上没有燕子,燕子到底什么样?
生:看了课题和图画我在想春天和燕子有什么关系?
生:春天这么美,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质疑,教师归纳板书)
师:老师给同学们拿来的是一幅未完成的画。老师觉得燕子太可爱、太有灵性了,怎么也画不好,一会你们参照课文内容和提供的图片帮老师画只小燕子好吗?我选几只最漂亮的帖在画上。
众生:(兴奋地)好!
师:刚才老师把同学们的想法归纳成四个问题,我们把要解决的问题排排序。
(生议论教师在提出问题上标上序号)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读课文先自己试着解决好吗?如果你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都不明白可以派代表写在黑板上,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决。
(生小组自学、讨论、质疑)
……
师:最漂亮的小燕子我们选出来了,可是他们应该在画中哪呢?按照书中的语句给他们找位置。
(生读书中语句,老师帖画: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
师:现在看看这幅画完美吗?
生:老师,我觉得现在这幅画是完整的的画了。
师:画是美的,可我觉得他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
生:(兴奋地)我们来扮演燕子让他们动起来,我先扮演一只。
公开课课堂实录15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和词语,加上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感受课文表达的真情。
3.体会称赞给别人带来的愉快,懂得要发现别人的优点,给以真诚的称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我们的好朋友小刺猬,从森林里带回许多礼物,他说,昨天,大家学习得认真,他要奖励我们呢!你们高兴吗?来,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吧!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复习生字
师:想拿奖吗?(课件1)请大家先轻轻地读读生字,注意读准字音,一会儿,老师要抽两个小朋友来认读,如果他的字音读准了,小朋友就做个胜利的手势,如果读错了,就向他摆摆手,大家的手势做对了,那你们也能得到这个奖励了。谁来读?(请两个学生上来,一个读5个字)让老师瞧瞧谁得奖最多。全部得奖的同学请举手!
师: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小,看,小刺猬也称赞我们呢!听(课件2)可以吗?(课件3 (1)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2)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谁来读一读?读得真流利!谁还想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细读入情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孩子们,文中讲了谁称赞谁呀?(贴画),他们是怎样相互称赞的呢?我们快来看看吧!(课件4音乐、朗读、画面)
师: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哦,还有一部分小朋友没听明白,没关系,我们再自己读读课文,一定会弄清楚的,请小朋友拿出铅笔,边读边把他们相互称赞的`话在课文中划出来吧。小刺猬怎么称赞小獾的?小獾又怎么称赞小刺猬的?读书可真认真!我们来读读好吗?(课件5)
生:读第一句(我怎么没听出小板凳有什么变化啊?)生再读;现在老师听出来了,小板凳真是一个比一个好呀!你也真能干!谁再来读读?真好!还有谁要读吗?我们都来读一读吧。齐读。读第二句(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你能不能读一读?声音是蛮洪亮的,不过,苹果好像没什么香味,小刺猬的苹果是很香的!再读读,可以吗?(有点儿香味,还不很浓)再读(师:真香啊!,我想让你们也来闻闻苹果,好吗?(师范读)苹果香吗?你也试一试,来,我们大家一齐读一读,让所有的老师们都闻到苹果的清香,(生齐读)再读第一句。
师:小獾真的很能干吗,我们来看看他的小板凳(课件6)1.小板凳怎么样?2你看到这三只粗糙的小板凳会怎么说?3假如你是小獾听了这批评的话会怎么样呢?4可是小刺猬为什么称赞小獾呢?
师:是呀,做得粗糙,是小獾手艺不高,但态度认真,这是小獾的优点,细心的小刺猬仔细发现别人的优点,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呀!来,我们也学学小刺猬,表扬表扬小獾。(小獾一定会很高兴的)
师:孩子们,小刺猬和小獾的相互称赞像神奇的魔棒,给二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5-10小节,看看称赞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并用铅笔划出有关语句。1.口头交流两句称赞作用的句子(观察椅子,指导读,“瞧”、“椅子”读出自豪和幸福。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多么神奇的力量!谁愿意当小刺猬?真可爱!)2.简短几句话,为什么会起到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我们看看小獾是怎么说的(课件7)抽生读,师述,这句话我怎么不明白,谁能教教我?(三个学生)谢谢老师!你们有没有灰心的时候,举个例字好么?后来又怎么有了自信呢?你成功了吗?小獾对什么有了自信,平时,你自己对做什么最有自信?怎样才能读好呢?(生读,这只小獾好像不太自信哦,再读好可爱的一只小獾!谁还愿意当小獾?你们都来读一读吧。)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好么?(课件8)男女赛读
师:读得太好了,老师禁不住向你们竖起大拇指,真是好样的!你们高兴吗,来,我们看看,受到表扬的孩子,是不是还能读得更好,谁愿意朗读全文,就站起来读。
表演感悟
师:有声有色,真好,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来,我们四人小组进行创作,一个导演、一个作者、其他二人分别当小刺猬和小獾,开始吧!(生表演)谁是勇敢者?(一组演,评价),再演,把我们的称赞送给他们吧。
总结引申
今天,我们每个孩子都得到一样宝贝,这就是称赞,称赞像神奇的魔棒,能使人自信,能给我们带来快来,咱们小朋友这么优秀,老师还想夸夸你们呢!我把它们做成了贺卡,想看么?(课件9-12)孩子们,你们高兴么,还不赶快走下座位,夸一夸身边的小伙伴,然后,拿出你精美的贺卡,把你的称赞写下来,送给好友。(代表展示说、读、张贴)
布置作业
师:这一节课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如何去称赞别人,回家后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劳动的快乐和受到称赞的喜悦。
【公开课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数学公开课课堂实录03-29
公开课课堂实录15篇03-29
公开课课堂实录(15篇)03-29
公开课课堂实录(精选15篇)03-29
《可贵的沉默》公开课课堂实录12-25
公开课课堂实录(集合15篇)03-29
数学公开课课堂实录3篇03-29
《狼王争霸》公开课课堂实录12-23
《崂山道士》公开课课堂实录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