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3-03-19 16:43:32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胡同文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7篇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1

  一、说大纲:

  20xx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整体要求:“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大纲同时提出“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无疑这是重视“能力”的基石,重视文化的熏陶浸染,这些指导思想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具体条目中了。

  大纲中又重点提出“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设计这课为讨论课,先引导概括,再引发讨论,就是紧扣大纲要求,以大纲为教学实践的原则。

  二、说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计:

  《胡同文化》这一课是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是老作家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作者诠释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极具张力。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概括要点和提取精要。根据以上情况,我把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确定为:

  1、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要义。

  2、深入探究这种文化深刻的成因。

  3、拓展讨论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2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5

  教学理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6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胡同文化》...。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文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化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