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

时间:2023-03-18 17:33:55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枫桥夜泊》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枫桥夜泊》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枫桥夜泊》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1

  教学目标:

  1、吟诵《枫桥夜泊》,体会古诗描写的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张继是唐代大诗人。

  二、释题: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三、范读诗歌(听录音带)

  四、读诗歌,提出疑问。

  读诗歌,借助注释想象诗意,提出疑问。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睡呢?)

  五、试讲诗歌描写的景色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月亮渐渐落下,听到乌鸦哇哇地啼叫声,天空中布满了寒霜,诗人面对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满腹忧愁而难以入睡。这时,姑苏城外寒山寺里夜半敲钟的'声音传到客船上来了。)

  六、指导朗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读诗,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八、总结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由于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而名扬天下。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所见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所闻 乌啼 钟声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枫桥夜泊》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案3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枫桥夜泊》教案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收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2、读诗题,理解诗题。

  3、创设情境,教师激情诵读。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再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1、抓住“客”字,理解诗人孤独寂寞、思念家乡之愁。

  2、介绍作者,补充资料,理解诗人人生求索之愁、忧国忧民之愁。

  3、诗人的愁绪,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4、从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创设情境,朗读、背诵。

  (四)开阔视野,拓展延伸。

  1、你想对满怀愁绪的诗人说些什么?

  2、在诗意的氛围中,齐声诵读诗文。

《枫桥夜泊》教案6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枫桥夜泊》教案7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 残、 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枫桥夜泊》教案8

  一、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 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 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活动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3.指导要点: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四、活动过程

  1. 出示挂图导入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2.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3.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3.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五、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六、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一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他将诗中诗人的所见所闻进行了串讲,询问学生,如果“愁”有颜色,它是什么颜色的,你从哪里感受到?如果它有声音,又是什么声音的,你从哪里感受到?虽然都是讲所见所闻,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相较于我就显得诗意多了,也更加便于学生自主的学习理解,也会对“愁”的理解更加深刻。看来,要教好一首古诗,教的有诗意,让学生学的有体会,须得多花心思。

《枫桥夜泊》教案9

  学习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整体感知。

  1、李白的《静夜思》,想一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

  3、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1)、枫桥:在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5公里枫桥镇,建于唐代。该桥因唐朝诗人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这首诗而闻名。请同学们查字典了解“泊”的意思:船停靠岸边。谁能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夜里,船停靠在枫桥的一条河边)

  (2)、作者简介:张继。唐朝诗人,出生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他的诗作比较朴实,《枫桥夜泊》较有名。

  二、自读课文,释疑解惑。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对照文中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释疑解惑。

  3、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

  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侯的情景?

  (诗人写的是秋季,因为诗中提到了“霜”。时间是深夜,因为诗中提到了“月落”、“霜”、“渔火”、“夜半钟声”等等)

  2、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诗人写了“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等。)

  3、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

  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夜泊开始了。

  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而又寒冷的画面,也暗示着黑夜漫长。

  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这两种声响更加衬托夜的宁静、凄清。

  江边的枫树、孤零的客船、隐约的古寺:说明停泊地的偏僻、荒凉。

  4、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用笔把你和诗人的情感画出来。(描绘了一幅宁静、幽暗、寒冷、凄清、辽远而又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5、音画渲染,体验意境。

  (1)、播放意境图,播放音乐古曲《汉宫秋月》。

  (2)、教师进行意境描绘: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几棵枫树,隐约可见,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

  (3)、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学生在音乐中自己揣摩诵读。

  (4)、提问:读诗时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心中难以言说的思乡之愁,漂泊之愁)

  (5)、你能通过读,再次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跟随音乐齐读)

  (6)、再次播放《汉宫秋月》,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与情感。

  四、拓展阅读,比较延伸。

  (1)、出示杜牧的《泊秦淮》及部分词语解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秦淮:指秦淮河。笼:笼罩。商女:卖唱的女子。江:指秦淮河。犹:还。后庭花:指《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亡国之君陈后主所作的歌曲,被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2)、让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比较《枫桥夜泊》与《泊秦淮》在“愁”的内涵上有何不同。

  (《枫桥夜泊》表达的是个人之愁,《泊秦淮》表达的是忧国之愁。)

  (3)、课外搜集这类题材的古诗,熟读成诵,开一个古诗诵读会。

《枫桥夜泊》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枫桥夜泊》教案11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

  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

  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教案13

  一《山行》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2、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二、揭题,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二《枫桥夜泊》

  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案14

  《枫桥夜泊》讲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优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1.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2.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3.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4.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又听到了什么?

  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师:好,字字落实。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一起来读读,你们读前四字,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师生再合作读)。

  师: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凄苦……

  师: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凄苦、悲伤呢?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是诗中那些词给你这样的感受,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师: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找一个近义词。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在“愁眠”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火红的枫叶在江风中瑟瑟摇曳。

  师:因为愁眠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

  生:忽暗忽明的、隐隐约约的。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他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 霜满天

  师:霜应该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是因为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所以,不是满天的霜,而是满天的——

  生:是寒满天,冷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

  有人说这里的“对”是指“伴”。换上去读一读(生读),通吗?(生:通)。行吗?(生:行)。味道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听一边感受,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他?(师范读)

  生:最希望朋友来陪他。

  生:母亲、家人、妻子 ……

  师:但是,漫漫长夜,这里没有亲朋好友相伴,没有父母兄弟的相伴,没有妻儿的相伴,这里没有伴,只有——(生:对),只有——(生:对)。师:这一“对”,对出的是张继心中的无限——(生:愁、悲伤、忧愁、寂寞、孤独)。于是情动于衷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配乐,吟唱)、(生齐读)。

  师: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在心中轻轻念道——(生读诗)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枫桥夜泊》教案1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的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3、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丽的景色图片。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难点: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

  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

  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玩玩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3)欣赏画

  欣赏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画。

  活动反思: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幼儿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幼儿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枫桥夜泊》教案】相关文章:

枫桥夜泊教案01-24

语文枫桥夜泊教案09-06

《枫桥夜泊》大班教案11-11

枫桥夜泊赏析02-27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原文及赏析08-25

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02-28

《枫桥夜泊》原文及赏析08-23

枫桥夜泊活动反思08-26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原文,注释,赏析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