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三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三课教案1
课 题
告别依赖,走向自立 (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二框题)
版 本人教版
设计者
广西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 叶金平
解读理念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依赖的危害,在体验中感悟自立精神的重要性,在感悟中升华树立自立的积极生活态度,在实践中明确自立的意义。
解读教材
内容标准
“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养成自立的生活态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自立的积极生活态度。
在实践中明确自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事物的能力。
能运用一些方法逐步培养自立的能力。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依赖的危害,
知道培养自立能力的一些方法。
教学资源
短片、问卷调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明确自立和自主的内在联系;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培养自立能力。
教学难点
明确依靠和依赖的区别。
解读学生
初中时期是学生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交错时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能力。而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住宿生,他们在小学阶段缺乏自立自理的能力,在生活中是比较依赖父母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校这个平台以及教学资源来创建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
解读方法
教学方法
体验法和探究法。
教学手段
借助电脑、数码相机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活动一:问卷调查 活动二:拍摄情景剧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短片欣赏
播放关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短片并提出问题:片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观看短片并回答问题。
引出问题:一些中学生存在依赖心理且比较严重
正课
不能再有依赖
自立与自主
联系短片内容追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继续追问:这样发展下去对他们有何影响?
展示一组关于初一学生洗衣服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衣服种类分为厚重衣物和单薄衣物(如袜子、内衣裤)
活动二:《该听谁的?》
教师播放学生自己编导的片子并提问:面对他人的'意见,这位同学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展示《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关于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的调查数据,强调自主的重要。
学生思考并联系实际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问卷调查,思考依赖和依靠的区别。
学生观看短片并分析:一个人缺少主见将会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分析自主和自立的关系。
第三课教案2
教学目的:
1、常见句式分析
2、文章分析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常见句式分析
教学难点:
文章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一 述宾主之美
二 绘山川之美
三 写宴会盛况
四 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练习二、三作业检查
二、学习新课,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三、句式特点:
明确:以四、六句为主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四、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后记:学生能够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第三课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的图书编上书号及给学校学生编学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明白编码是约定的,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
教学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每一个公民都有一个身份证号,我们在学校生活,学生能不能有个自己的号码呢?下面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二、新知学习:
1、学习例3
①学生思考并讨论:编的学号要包含哪些信息?(入学时间、年级、班级、顺序号、性别等)
如果学生提到要写年级,则教师引导:如果这个学号将伴随这位同学到小学毕业,那不就跟明年五年级(4)班同学的学号重复了吗?
②问:如何排列这些信息?每一部分的信息需要用几个数字呢?
③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④最后,展示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⑤老师介绍学校给每个同学编的学号,让学生分析一下这个学号上都有哪些信息。
2、教学例4
①(出示挂图)周日,小红到图书馆去借书,图书馆的书真多呀!小红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后来在图书馆阿姨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她要的书,你知道阿姨是怎样帮助小红的吗?
我们可以先找到检索号,再根据号码到图书馆查书。
同学们,谁能说说检索号里面有什么?
猜想,检索号里包含哪些信息?
②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③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④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师:上面我们设计了图书编码方案,现在我们来认识国际通过的图书编码。图书的条形码就像是图书的`身份证,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比较科学合理的一种图书编码系统,外文简称ISBN。国际标准符号以“ISBN”作为标志,后面带有10个数字。这10个数字分为4部分,即组号、出版代号、书序号、检验号,各部分之间用“-”或空位隔开。“7”是组号,代表一个国家、地区或语种的编号,7即指中国。“107”指出版社号,可以多达7位数,这个107就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社号。“18617”是书序号,就是出版社每种出版物的编号,“6”是检验码。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
1、编学号 2、编书号
入学年份 班级 顺序号 性别 图书类别 作者 书号 捐书人
20xx 04 16 2 A -01 -001(35)
教学反思:
今天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在例3的教学中,我感觉指导太细致入微,禁锢了学生创编的思维,所以在学生独立尝试及全班交流环节中少了一分热烈研讨的气氛。如果将第②个提问移到学生尝试,全班交流后再统一规则可能他们的思路会更开阔,研讨交流气氛会更活跃。
例4由于课前没能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图书室,而班级又暂时没开设图书角,所以整个教学感觉务“虚”不够实在。不过学生结合实际灵活选择编码的方法这一点上还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如:学生研讨认为如果全班每人捐一本书,那么就用捐书人的学号代表书号即可。如果每人捐书量达到五本,即全班有200本以上的书籍时才有必要对图书类别进行区分。作者这栏他们认为可以去掉,因为200本书中是同一作者的可能性并不大。看来例题介绍的这种分类方法更适合在拥有大量书籍的情况下采用。
第三课教案4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土拨鼠》。
二、综合训练:三声部和唱片段。
三、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教学目的:
一、启发学生运用柔和、连贯的歌声和悠长、平稳的气息,唱出歌中主人公对土拨鼠的爱怜、亲切的情感。
二、初步接触三声部合唱,要求保持音准和节奏整齐。
三、通过本课歌曲和欣赏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德国音乐大师、交响乐之王贝多芬的生平、作品。
教具准备:
一、贝多芬画像。
二、《欢乐颂》器乐独奏、交响乐中重唱、合唱、管弦乐合奏录音带。
三、录音机。
课时计划:三节。(歌曲、综合训练二节,欣赏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十七页中)第一、三声部。
二、学唱歌曲《土拨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歌曲《转圆圈》。
1、用《转圆圈》乐曲进行二部视唱练习。
2、无伴奏合唱,教师指挥。重点:两个声部的音准与和谐。
3、随伴奏合唱。重点:速度、力度的变化以及表情的调动。
二、综合训练(十七页)
1、内容简述:这是一条三声部发声练习曲,选自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主题。这个主题原是一首捷克名歌,名为《念故乡》,是反映流浪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亲人、期盼回到故乡的一首歌曲。
2、教师范奏(范唱)第一声部旋律。
1=bB 4/4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3。2 1 「23 2。1 1 — 「6。1 1 75 6 「61 75 6 — 「6。1 1 75 6 「61 75 6 — 「3。5 5 3。2 1 「2。3 5。3 2 — 「3。5 5 1。2 3 「2。1 26 1 — ‖
3、集体视唱第一声部旋律。
4、哼鸣第一声部旋律。
5、教师范奏(范唱)第三声部旋律。
1=bB
1 — — — 「7 — — — 「1 — — — 「7 — 1 — 「4。6 6 53 4 「46 53 4 — 「4。6 6 53 4 「46 53 4 — 「1 — — — 「7 — — — 「1 7 6 — 「7 — 1 — ‖
6、由学生们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三声部的二部视唱,要求:力度稍弱、速度稍慢、平稳,唱时一定要注意自己声部的准确、清晰,还要注意倾听另一声部。
7、教唱第三声部旋律。
8、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可对半分),进行两部视唱。
9、在二部视唱基础上的二部哼鸣练习,注意音区的变化而引起力度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土拨鼠》。
1、歌曲简介:这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1789——1792年与家乡波恩创作的许多歌曲之一。当时人们有随身带土拨鼠到处流浪的风俗习惯,就好比现代人在家中养狗、猫,并带他们外出游玩一样。这是一首表现流浪汉与土拨鼠相依为伴的歌曲。
土拨鼠,旱獭。
2、初听演唱录音。
3、6/8拍弱起节奏的练习。
4、视唱曲谱。
注意,带弱起的乐节(二小节为一乐节)、乐句(四小节为一乐句),在乐节、乐句处须用急呼吸换气。
5、按乐曲节奏读歌词,体会乐句与词的关系,找出并标出换气位置。
6、练唱歌曲。
注意前两句与后两句力度上的对比。
7、齐唱《土拨鼠》。
四、作业:
1、视唱《土拨鼠》乐谱。
2、用竖笛吹奏这个旋律。
下课。
课后记:本课三声部合唱片段中的第二、三声部是从属性质,主要以构造和声背景为目的,让小学生轻声哼鸣的同时,注意倾听整体音响效果。另外,当唱“啊”时,力度自然加强,不需要有意突出这个力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综合训练:(第十七页)三声部合唱片断。
二、歌曲《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转圆圈》。
1、分声部视唱。
2、二部视唱练习。
3、二部合唱。
二:综合训练(第十七页)。
1、按第一课时的声部划分,分声部练第一、三声部的视唱。
2、第一、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3、用哼鸣的方法哼唱第一、三声部的二部合唱。
4、从第三声部的学生中抽四——六人,视唱第二声部。
5、第一、二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6、第二、三声部的二部视唱练习。
7、三个声部的三部视唱练习。
8、三个声部的三部合唱哼鸣练习,注意调整力度和速度。
9、条件较好的班级,用竖笛合奏这个三声部合唱片断。
10、欣赏:《故乡的亲人》(第五十七页},注意体会想念故乡、思念亲人的那种忧伤心情。
三:《土拨鼠》的演唱、处理。
1、问答:《自新大陆》中的主题《念故乡》、美国歌曲《故乡的亲人》与《土拨鼠》在内容和情绪上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现了游子飘零他乡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唱一遍歌曲旋律,要求学生区分歌曲的两个段落,并说出它们在旋律和情绪上的异同。(前一段旋律平稳,感情比较平静,后一段旋律上行,情绪显得较激动)。
3、朗诵歌词,请学生指出语气最为强烈的地方,(啊,土拨鼠),对照旋律(全取曲最高音“3”处),确定歌曲的高潮所在。
4、讨论:应如何运用力度来表现这个高潮部分?(用较强的力度),整句是否都用较强的力度?(应随旋律的起伏而作强弱的变化)。高潮部分出现了两次,是否可以在力度上做一些不同的处理?(前一个高潮部分力度较强,抒发对土拨鼠十分钟爱的强烈感情;而后面的高潮音则用较弱的力度来表现无可奈何的心情)。
在讨论中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方案都可以试一试,唱一唱,让大家进行比较,再得出结论。
5、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6、用竖笛练习吹奏这首歌。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练习情况。
下课。
课后记:《土拨鼠》这首歌的两大特点:一是6/8拍(3/8十3/8),二是每句都从小节的第六拍弱起。启发学生意识到这两点,再去感觉基本节奏,自学起来会很方便。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一、复习、巩固前两课时学习内容。
二、欣赏:《欢乐颂》,简介贝多芬。
较具准备:
一、贝多芬像。
二、录音机。
三、用电子琴演奏的《欢乐颂》录音;用童声合唱的《欢乐颂》录音;用重唱、合唱、管弦乐演奏(唱)的.交响乐片段录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第十七页)三声部发声训练,《念故乡》片段。
(1)、三声部的视唱练习。
(2)、竖笛合奏练习。
2、抽唱歌曲《土拨鼠》。
3、抽学生用竖笛吹奏《土拨鼠》。
小结、过渡:
这是贝多芬的一首小品、他还创作了许多内容更深刻、规模宏大的大型作品。
关于贝多芬的简介,参看课本第二十一页。
二:贝多芬经典名作片段欣赏。
1、交响曲:
(1)《命运》(贝五)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田园》(贝六)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2、奏鸣曲:
(1)《月光》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主题。
(2)《热情》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部主题。
(3)《春天》F 大调小提琴、钢琴第五奏鸣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
3、歌曲:
(1)《土拨鼠》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
(2)《欢乐颂》A、用电子琴演奏的。B、童声合唱的。C、交响乐(贝九)第四乐章重唱、合唱片段。
4、另外欣赏童声合唱《念故乡》。
三:边听边想
1、再听《欢乐颂》片段,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如:兴奋、热烈、雄壮、宏伟、激奋……)。
2、引导学生们将《欢乐颂》与《土拨鼠》从情绪、力度、速度、结束音、色彩等方面进行比较,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欢乐颂》 《土拨鼠》
情绪 热情、欢(明)快 忧伤、低沉
力度 强 弱
速度 快 慢
结束音 1 6
色彩 明亮 暗
3、用以上比较法将本节课所欣赏的八首作品归纳:
(1)《欢乐颂》类:《热情》、《春天》、《田园》及《命运》。
(2)《土拨鼠》类:《月光》、《念故乡》。
4、齐唱《欢乐颂》、或吹奏。
简单小结课堂学习情况。
下课。后记: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同是贝多芬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反差很大。不同音的使用(特别是结束音)所造成明暗效果是不同的。这也说明使用某些音或节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奏、速度、力度,可以反映某些特别的
第三课教案5
[教材]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学对象] 苏州市盲聋哑学校聋四(2)班学生
[教学要求]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生能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叶子的美和怎样做美的叶子。
[教学难点]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让学生感悟叶子的内在美,使学生热爱生活 ,培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教学突破]
1.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2.以教材文本为依托,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说出个性,说出心声。
[教具准备]Ponwerpoint幻灯片、大课文、一棵“大树”
一.复习引入
1.出示词语,读词语。(课件出示)
奉献 肥美 飘零 回归
整体 输送 茁壮 葱翠
2.谈话引入:小朋友们掌握得真好,接下去的课让朱老师充满了期待。那么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大树,看看美的叶子。
3.齐读题目。
4.设问: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如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回答)
5.读课文,找“叶子美在什么地方?”。(用波浪线画出来)
二.再读感知,理解课文1-8小节
1.谁发现了写叶子美的句子?(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至第八自然段中找,先后顺序不限)
第四小节: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1)请生读
欣赏一下美丽的叶子。(课件出示)
齐读第四小节。
(2)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3)课件出示:“形态各异的( )”
2.还有哪儿被发现了?
课文:绿叶为大地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1)呀,真巧,朱老师也觉得这一句特别的美,看老师读读,好吗?(师读)
谁想学着老师来读一读看?(请学生读)谁还想读一读这一句?
(2)多美的叶子呀!那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的叶子?为什么?(说到夏天停)
提问:这一小节哪一句话表扬了叶子?——绿叶为大树而生。
板书:为大树而生
还喜欢哪个季节?虽然落下了,还要成为大树的肥料,所以真是绿叶为大树而生。
(3)(出示课件)读这一段。
叶子不但有我们看的见的外表的美,还有着为大树而生的默默奉献的美。(举例:就像我们班的同学章xxx一样,每天很早到校打扫卫生,给我们了一个整洁的教室,他就是这样工作,默默奉献自己的美。这样的美你在课文中哪些句子中还发现了。
3.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1)上节课我们就知道了叶子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光和作用)(出示课件)
学生看课件,师总结:叶子就正样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齐读课文(重点词:相同、生命)
4.叶子真美呀,你还在哪儿发现了叶子的美?
课文: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说的真不错,是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当它们聚集在一起时,会更美。所以远远望去……(出示课件)
5.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们把大树衬托的更美,课文7、8两个自然段就告诉我们叶子和树的关系。
(生读——齐读)
叶子美,美在它的形态各异,更美在它为大树而生,默默奉献,而当它们聚集为一个整体时候会变的更美。
三.理解课文9-11小节
1.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那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呢?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学生自己读)
课文: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
2.就是因为每一片叶子的美丽,每一片叶子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才能让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多么有气势的美呀,男同学把句子读一读。
我们女同学读读看,比比看能不能比他们读地更好。好多了,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看看集体的力量会不会读得更好些。
3.课件:其实,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4.现在,你作为四(2)班的一片叶子,你可以为这棵树做些什么呢?(互相讨论,说说)
5.小结:是的,我们每一片叶子都为大树而生,那么,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6.学到这,我们已经知道了叶子美在哪,也知道了如何做一片美的叶子。如果你是一片美的叶子,你感到骄傲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这篇课文。
四.布置课外作业
到网上去找一些有关叶子的资料,贴在我们的校园论坛上!
第三课教案6
第 三 课 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 戏兴仍浓 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重点品评“偷豆”一节。
设问:( l)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2)“偷”谁家的?怎样“偷”?
(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 讨论这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提示学生要抓住这段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分析人物。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重点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小说怎样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说照应着昨晚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呼应第一部分写的村民淳朴好客,写出看戏次日的情形。“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照应昨晚吃豆后“所虑的”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会骂的”;六一公公问“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照应昨晚“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我”吃了六一公公送给的豆,觉得“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照应昨夜的偷豆、吃豆和看戏。六一公公的问“我”的话和送豆,呼应第一部分所写村民淳朴好客。
第三课教案7
教学过程
一、评价梳理,加工提升
1.教师梳理小结各组的活动成效。
(从小组合作的策略、表现主题的角度、收集资料的渠道、加工资料的方法等方面)
2.集体讨论如何完善本栏目的加工制作。
预设:
(1)编写目录。
(2)修改文本,文本排版,美工修饰。
(3)个性创意设计。
二、点评
看到同学们今天的精彩呈现,我感受到了你们浓浓的感恩之情。六年来教过你们的所有老师一定倍感欣慰、幸福!但是,今天更让老师欣喜的是,你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老师相信在下个板块的活动中,你们一定会完成得更加出色!
三、阅读《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会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及对学生的引导和付出。有感情地朗读两文。
四、总结
难忘的小学生活使每个同学都成熟了很多,每位同学都提升了自我,在学习上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师生之间也有了了解。在这分别的时刻,作为你们曾经的班主任老师,以后的朋友,我仍有许多叮嘱,仅当毕业留言和对今后学习生活的一点点参考。
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老师眼中的你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继续努力学习就都有成才的机会。所以,毕业后的你要勇敢地面对脚下未走完的路,你们又处在同一“起跑线”了,要勇往直前,不要退缩。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由于契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所以在教学本组教材时,我发现同学们的参与度都很高,尤其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活动的时候,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献计献策。还让同学们说了自己类似的经历,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勾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回忆。课后同学们通过写建议书、写一次难忘的活动、写一封信给老师等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和老师、同学的不舍之情。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真情,感人至深。
不足之处:在活动过程中,个别环节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一度迷失了方向。下次教学中教师还应充当引导角色。
第三课教案8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读写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并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2.会读课后第3题中的句子,并能把带点的'词语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使句意不变。
3.能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弄清句意和句与句的联系。
4.能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5.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海洋秘密的兴趣。
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7.初步认识“先总述——后分述——再概括”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底景色奇异”和“海底物产丰富”的有关段落(重点)。
2.课后第2题(难点)。
教学用具:
1.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或图片。
2.用小黑板或大张纸出示本课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4段。
1.提问题:(1)课文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再概括的说,海底世界的确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简要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启发学生从宁静、黑暗、声音、动物、植物、矿物6个方面进行回答。)
二、回到整体,认识课文主要内容。
1.本课主要讲的是什么?(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想法?(启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长大了去探索海洋的奥秘。)
三、回顾全文,分析课文结构。
点明课文“总——分——总”的写法,结构方式是先总述(第1段),后分述(第2、3段),再概括(第4段)。
四、看课后题,进行句子训练。
1.看课后第三题,进行换词训练,要求句意不变(可换“仍然”“仍旧”“照旧”“是不是”等)。
2.看课后第四题,读写词语,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第3自然段。
第三课教案9
教学目标:
能够在本科设计的情境中熟练应用数词、形状单词以及颜色单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学习键盘英语字母Y, U, I, O, P
能够听懂并回答有关形状的名称、数量以及颜色的问题。
能够养成仔细观察、善于动手操作的好习惯。
学习句型
“What shape can you see?”
重点难点:
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是学科知识相互渗透,并运用形状拼组出新的图画,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键盘指法与脑功能开发的整合活动。学生看图说出第一行图画中有哪些形状,并参照左边的图用打勾的形势表示出来。连线拼图的活动的方法有很多种,组成的形状以及数量也有很多种,因此答案是不统一的。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磁带、单词卡片、录音机、用形状组成的图画。
教学过程:
A. Greetings.
B. 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在家里准备好用图形组成的图画,并涂上颜色。
C. 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图画,并用英语描述图中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然后让学生介绍书中图画里使用的形状,用英语说出名称、颜色以及数量。
D. 播放录音,要求学生跟录音做动作。
在画与说唱活动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练习所学过的数学、美术知识,并允许他们使用本课中没有学过的形状。教室可根据学生画出的新形状,适当扩充新的形状词汇。
E. 利用电脑键盘学习英文字母。字母手指操。
F. 本课是单元检测课。先带领学生复习本单元的全部内容,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G. 再让学生复习形状单词和数量单词的同时,教师还可重现、滚动颜色单词。应不断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进行描述,使学生能开口说身边的事物,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H. Part B. 让学生董必画一画或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即个人一起讨论研究,看看每幅图中到底包含多少个形状。本部分即使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同时还是智能开发的训练。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达到动口、动脑、动手的教育目的。
第三课教案10
教学重点:表食物单词的复习与巩固。
教学难点:What do you like? 一句的表述。
教具准备:
1 教师准备本课表食物单词的图片和单词卡片。
2 本课教材的录音带。
3 教师和学生分别准备食物模型或真实食物。
4 教师准备主体图48—49页的图画或投影。
教学过程:
1 热身、复习 (Warm-up/Revision)
(1)师生问候。
(2)学生口语展示:表演Let’s talk A部分的对话,也可自己编演一段关于就餐的对话。
(3)教师出示食物单词卡片,学生认读单词。
(4)游戏:Simon says
教师说指令,当指令中有Simon says 一句时,学生按指令做相应动作,如果没说Simon says 则不能做任何动作。指令语为 A 部分 Let’s do 的口令,教师还可同时说两个口令,练习学生记忆力。
2 呈现新课 (Presentation)
(1)教师将hamburger, hotdog, cake, French fries, chicken and bread 的图片贴在黑板上,根据学生情况还可将ice-cream, juice, cola 也贴在黑板上。教师指着hamburger 说:I like hamburgers. And what do you like? 重复What do you like? 一句,并伴有讯问的表情和手势。
学生回答:I like hot dogs.
(2)做火车接龙游戏。学生一个接一个的询问What do you like? 并按自己情况回答 I like … 。
(3)教师告诉学生接下来做个统计工作,老师要统计各组爱吃某种食物的人数。把各小组的组名写在黑板上,统计各组爱吃某种食物的人数并做记录。(记录格式见板书设计)
3 趣味操练 (Practice)
(1)教师让学生打开自己的书,翻到52页,按书中的表格采访,了解好友或同学喜爱的食物是什么。教师可让学生下座位,亲自当一名小记者,询问并打“ √ ”记录对方的喜好。
(2)教师出示主体图48—49页的图画或投影,告诉学生图中的人物在野餐 picnic, have a picnic ,并让学生讨论图中的人物及学过的食物名称。
(3)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食物模型或实物,教师建议也组织一次野餐 Let’s have a picnic today. 此后,播放Let’s sing 部分的录音,学生听歌曲Let’s Have a Picnic Today 。
(4)教师解释歌词并带读歌词 picnic, Let’s have a picnic. On such a lovely day.
(5)然学生跟录音一起学唱歌曲 Let’s Have a Picnic Today 。
(6)将学生带到室外,亲自感受野餐的愉悦,并唱歌曲Let’s Have a Picnic Today 。
4 课堂评价 (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本单元第3部分的练习。
5 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室外活动:找伙伴
将学生带到室外,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食品图片,将图片按教师指令,在不告诉对方的情况下贴在别人背部。学生自由寻找,随意见到一名伙伴,读伙伴背后的单词,如A 见到B背后的单词是 bread 就说:You like bread. , B 则要读出A 背后的单词。若A 背后的单词也是 bread ,A,B 则成为两位好伙伴,否则就继续寻找。教师为前十对伙伴颁发友谊奖。
板书设计:
Unit Five Let’s Eat
(教师制作的班级统计表)
(以上是食品的图片,教师课根据学生情况自由扩展新单词)
GROUP 1 4
GROUP 2 2
GROUP 3 3
GROUP4
…
(数字表示各组喜爱某种食物的`人数)
教案点评:
本课时Lets make部分是通过同学间相互采访各自喜欢的食品填写表格,Lets sing 部分学习一首关于野餐的的歌曲,主要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和音乐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的食物单词。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操练句子What do you like? 为学生采访调查的顺利进行做好了铺垫。另外教师引导学生采取集体统计和个人采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友好团结,提高了学习效率。歌曲的教学教师同样注重为学生扫清难点,创设情景,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野餐”的愉悦,学习英语的乐趣。
第三课教案11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尤其是对陈涉语言的认识,理解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表达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
一、课本剧演出、师生评议
1、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2、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a/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c/适当运用道具。
3、师生评议
二、积累拓展
1、背诵经典名句
2、重点句子默写
3、写关于雄心壮志的诗文名句
三、终结反馈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2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教后反思
本文不以陈胜怎样组织发动农民起义为教学重点。本课的教授重点是:透过《陈涉世家》的教学去窥视《史记》一书的精妙,读懂司马迁的胸怀,把理解人物形象和了解《史记》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热爱。
第三课教案12
授课内容:《齐桓晋文之事》(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分析课文的论辩层次,培养学生分析文章层次的能力。扩展文言文段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教学难点:论辩层次和特点的分析
辅助用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以此导入授课内容
二、教师提示
论辩最讲究的就是技巧,而孟子面临的对象不同一般,要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一般,严肃和枯燥兼而有之,如果不作精心安排,用心布局,恐怕不可能会让齐宣王心悦诚服地说出“吾昏,不能进於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这番话来的。那么孟子是怎样说服齐宣王的`呢?
三、学生讨论问题,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形成互动;最终达成共识。
【明确】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四、组织学生阅读、翻译下列短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五、师生共同归纳在上述两文中表现的孟子论辩的共同点
引而不发 迂回曲折
步步为营 层层深入
跌宕起伏 逻辑严谨
环环相扣 水到渠成
六、布置作业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气势磅礴的基本特色。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对话中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必须揣摸对方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因此本文在写作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第三课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有感情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能够有顺序地按句式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三)完成课后作业。
二、教学重点
(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二)能够有顺序地按本文的句式练习说几句意思完整、语言连贯的话。
三、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
读一读下面的字并组成词。
告(告诉)虎(壁虎)行(不行)难(难看)
借(借给)新(新尾巴)
并在本上抄写一遍这些词语。
(二)自己小声读全文,想一想每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再读课文第3、4、5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
(四)看看投影图片,用谁来到什么地方看见谁,说了什么的句式分别说一说小壁虎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过程。
(五)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
1.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自己动笔在书上填写,然后指名读一读自己所填写的。
(七)说说通过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1.知道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2.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小壁虎利用自己尾巴的特点,来保护自己,当别的'动物咬住它的尾巴时,它可以挣断尾巴逃走,免受其害。
3.还学会了利用句式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
(八)用今天学习的句式练习说一段话。
第三课教案1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以上就是五年级语文草原第三课时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三课教案15
第三课草原上
教学时量:2-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轻柔和谐的声音学会演唱二声部歌曲《小黄鹂鸟》,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歌优美抒情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2、能认真聆听无伴奏合唱《牧歌》,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小黄鹂鸟》
2、了解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及其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学唱歌曲《小黄鹂鸟》教学准备电子琴磁带奖品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欣赏〈牧歌〉
1、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唱一首腾格尔的〈〈天堂〉〉吧
(2)你们猜猜,我们今天要走近哪个民族?对,蒙古族
2、欣赏
(1)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乐曲,边听边自由想象草原上的情景,并请注意听这首合唱曲跟原来听的有什么不一样?
(2)从歌声中你感受到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把想象中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好象看到:清晨,太阳从草原的那边冉冉升起,淡淡的薄雾覆盖着草原,真是美极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这首歌没有乐器伴奏的哦,这就是无伴奏合唱
(4)再听一遍,请你们随着音乐唱一唱三
歌曲学习
1、导入一群黄鹂鸟也在草原上玩耍呢,你们听
2、初听全歌
3、随乐唱词
4、分组轮唱四
课后小结
第三课草原上
教学时量:2-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森吉得玛》随乐哼唱主题,听辨出乐曲不同速度,初步了解无伴奏合唱的`演唱形式和特点。
2.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
3.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
4.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教学重点:能学会演唱内蒙古民歌《大雁湖》,边唱边跳筷子舞
教学难点
1.能在〈小马跑来了〉活动中,逐渐熟悉附点八分音符,并自如运用。
2.能在读谱唱歌活动中学会演唱歌曲〈可爱的羊群〉,并根据特定的画面,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来表现不同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电子琴磁带奖品
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定向听歌曲进教室二、听赏〈森吉德玛〉
1、初听全曲
(1)你看到了什么?
(2)轻轻哼唱音乐主题试着标出速度
2、再听
(1)这首乐曲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2)速度变了,情绪呢?
歌曲学习
1、导入同学们,蒙古族的人民喜欢跳筷子舞,我们来学学吧
2、学跳筷子舞现在,我们手上都拿着一把筷子,你能开动脑筋想一想,手中的筷子能击中身体的哪些部位吗?学习基本动作(错步、击筷子、击肩、击腿等)
3、我们合着音乐来跳一跳吧
4、学唱歌曲《大雁湖》
5、边唱歌边跳舞四、节奏活动《小马跑来了》蒙古族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在马背上生活,马成了他们的好伙伴,在每年的那达慕大会上,豆油赛马的项目呢,瞧,有三匹马过来了
【第三课教案】相关文章:
第三课教案03-16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教案02-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教案11-1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课时教案9篇01-10
教案中班教案02-23
小班教案小班教案03-10
小班教案安全教案03-16
教案幼儿中班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