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晏子使楚》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
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一篇课文历史故事,选自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从书中的《春秋故事》。
课文讲的是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前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显楚国的威风。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楚王陷于自讨没趣,十分尴尬的处境,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故事表现了晏子聪明、才智过人和极力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 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
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
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作业 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课后思考”第1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晏子使楚》教案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阅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提高文言文解读能力;体会晏婴机智的辩才,学习他热爱国家从容应对的谈吐机智。
2. 过程与方法
读、背课文,积累文言文的解读能力;学习晏婴在外交场合从容对答,不辱使命,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不卑不亢的处世态度,学习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找回自我。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策略:
1. 重点
课文读读背背;文言实词和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2. 难点
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词序;古今词义的差异。
3. 教学突破
读、背课文,突出学为主体,就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指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熟读成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并在整体理解的前提下,突破词、句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网上与晏子有关的资料,投影仪和投影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明确本课时内容。(板书课题:《晏 子使楚》
2、 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
(1) 凭借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推测文句的意思。
(2) 对照课文注释,重新阅读,边读边用笔标出不理解的词句。
二、读讲课文
1、 领读课文。(教师领读前提醒学生注意: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2、 让学生自己指出自己经过多遍朗读仍不能搞懂的问题。
3、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将工具书的注解运用于课文中,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含义:(投影显示)
(1) 楚王闻之
(2) 齐之习辞者也
(3) 吾欲辱之
(4) 婴闻之
(5)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4、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和现在的用法不同或难以理解,画上圈,尝试利用工具书并借助注释,把解释写在下面,并与同学讨论。
教师提示:特别关注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1) 王曰,何坐
2) 吏二缚一人诣王
3) 圣人非所与熙也
4) 寡人反取病焉
三、设疑·探究(投影显示)
1. 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2. 晏婴保护了自己也保全了国家的尊严,靠的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吗?
(学生充分交流合作,教师适时点拨)晏子凭借自己机智善辩的才能和不亢不卑的态度,成功地出使楚国,并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晏子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义下辞严而又不亢不卑地折服了楚王。
3. (师生互动、合作交流)还有别的意见吗?(看学生的反应)肯定学生的回答,着重对学生提出要培养自己维护祖国尊严的聪明才智。
四、课文读背
1. 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2. 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 告诉学生背诵课文需要以讲述作基础,但更严格,精确到字词。
4. 试背诵课文。
五、拓展练习
这则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国家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你读完后有什么感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
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
出使前 出使过程 出使结果
楚王欲辱来使 晏子巧妙应对 楚王反取病焉
问计近侍
《晏子使楚》教案3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傧者 更道 闾 张袂
成阴 比肩接踵 缚 赐 熙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4
【教学目标】
1、训练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挫败楚国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审题训练明起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一课──晏子使楚。(齐读课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速找出最能解释课题的一句话(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到楚国去)
练说什么是“晏子使楚”?
2、什么叫出使?
(代表一个国家去外国执行外交任务)那么这次晏子出使就代表着──(生答:齐国)
3、请同学们边读第二自然段完成练习。(幻灯投影练习题)
⑴ 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________。
⑵ 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________,而且________。
⑶ 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________,而且________。
4、交流:
⑴ 因为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所以(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板书:
想显显威风
⑵ 如果楚王侮辱了晏子,就不仅(是显了楚国的威风),而且(侮辱了齐国。)
⑶ 如果晏子挫败了楚王,就不仅(灭了楚国的威风),而且(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训练理解句子含义知进过
1、一个要侮辱晏子显显威风,一个要挫败楚王,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板书:侮辱、挫败)。两人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较量,课文哪些自然段就是写他们较量的经过?共有几个小故事?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3~5自燃段,用找出晏子是怎样挫败楚王三次侮辱,维护齐国尊严三个重点句。
3、交流:(用幻灯出示三个重点句)
⑴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在得钻狗洞。
⑵ 放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放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⑶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4、明确学习任务: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练习理解这三句话中含着的意思,来读懂这篇课文。
理解句子含义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们知道理解句子含义先要从字面上想句子贩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5、下面我们先来理解第一名话的含义:
⑴ 齐读句子。
⑵ 晏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楚王关了城门,叫他钻洞)。
楚王为什么这么做?(要侮辱晏子身材矮小。板书:身材矮小。)
那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⑶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二⑴,看看你的答案和老师板书的是否差不多。(板书:是个狗国)
⑷ 晏子真了不起,以牙还牙,胜了楚王,谁能把晏子这话读一读。
有感情地练读晏子所说的话。
⑸ 师引读,生读晏子的话。(师故意漏读“只好”二字)
⑹ 讨论:为什么“只好”二字不能漏?请在“只好吩咐”下这样小黑点,我们等会还要学习。
6、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⑴ 请同学们按刚才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句话含义的方法:
① 晏子为什么说这话?
② 楚王这么说是侮辱晏子什么?
③ 晏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⑵ 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
要求学生谁想好了,就把含义写到黑板上。
⑶ 评议:句子含义谁理解得好?请含义理解最好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不中用:
上等国──上等人。
下等国──下等人是下等国。
最不中用──最下等国。
⑷ 好,我们就选这位同学的意见,请最好的那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完成课后练习题二⑵。
生板书:
不中用,是下等国
⑸ 晏子真是好口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一次挫败了楚王,请大家练读第4自然段,等会请你把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练读──评议)
⑹ 分角色朗读。
⑺ 请在“楚王只好陪着笑”下面加上小黑点,楚王是不想笑也得笑,笑得多么勉强,多么,多么无可奈何!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但楚王不肯善罢甘休,一计不成是又生又一计,第三次较量又开始了。
7、理解第三句话的含义:
⑴ 请同学们按上面的学习方法再理解晏子说的第三句话的含义。
⑵ 含义想好了,请自由地到黑板上来写写。
⑶ 评评谁的含义写得正确,(请写得正确的同学说理由)
若生第三句理解有困难,则辅助练习:
柑桔在淮南______,在淮北______,原因是______。
齐国人在齐国_____,在楚国______,原因是______。
⑷ 谁能上来正式板书句子含义?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习题二⑶。
⑸ 这一回晏子又胜了,真是主人主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们一起来读第5自然段(师适时点评)。
⑹ 这次楚王不再是陪着笑,而是只好──“赔不是了”,什么是赔不是?
(生在“只好赔不是”下加上小黑点。)
三、结果练习晓结果
1、从刚才我们加小黑点三处地方读懂了什么?楚王对晏子越来越尊重和佩服)
2、课文怎么写的?(板书:不敢不尊重)
3、是啊,楚王是完全被晏子征服了,而且是心服口服,那晏子是凭什么征服这个老谋深算的楚王的?(过人智慧)
仅仅凭过人的智慧?(爱国心)
4、练习:
晏子以自己______和______,挫败了楚王的三次侮辱,不但______,而且______。
5、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既锻炼了我们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也读懂了课文,见识了一位才智过人,热爱祖国的人才──晏子。真可谓: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
《晏子使楚》教案5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重点字词.
2.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领略晏子善辩的语言才能,感受晏子的爱国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的文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出使楚国去领略晏子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二.温故知新
这是一份同年级同学的作业,你能帮他批改一下吗?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王曰,何坐?:坐下(2)吏二缚一人诣王:禀报
(3)圣人非所与熙也:开玩笑(4)寡人反取病焉:疾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答:只是叶子相像,其实味道是不同的。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答:大王问:“为什么要绑人?”
三、走进晏子,感受人物的善辩之才和爱国情怀
1.品味语言,感受晏子所遭遇的险恶情境
请学生圈点勾画能体现晏子即将面对险恶境况的词句。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明确:
①背景:楚强齐弱,小国弱国的使者出使在大国强国有诸多的压力
②.楚王有”欲辱之”的险恶心理
③.晏子有”齐之习辞者也”的声誉
④.楚王君臣密谋策划,毫无顾忌地藐视、侮辱晏子和齐国
以上种种都在增加了晏子的危险系数,晏子能否不辱使命,我们静心等待。
2.品味辩驳之词,欣赏晏子的善辩之才和外交家的不凡气度
学生圆点勾画第二段中晏子和楚王和精彩对答,写出你的阅读心得
“视”:挑衅,目光中充满了对齐国尊严的藐视和对晏子的挑战幸灾乐祸而又得意洋洋
“齐人固”:楚王君臣将“一个齐国人”换成“所有齐国人”,从“固”字见其侮辱之意,这以意图羞辱齐国使者的伎俩,被晏子一眼看穿,逻辑漏洞成就了晏子。为后文晏子以其外交上的机智,维护齐国的尊严做了铺垫。
“避席”:显示了晏子作为齐国使者的郑重庄严态度,任何时候都不忘维护国家尊严、百姓声誉的神圣职责。
“婴闻之”留有余地,“得无”“耶’”等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是对方难堪,已损坏两国之间的.关系。
“橘生淮南则为橘………使民善盗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源于水土不同,环境不同,从而推理“人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结论。晏子以事物两相类比辩得水到渠成,足见其智慧。同时“民生于齐不盗”是对齐国人的褒奖,是对齐国的赞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入楚则盗”则是对楚王君臣的有力反击。
“笑”:有楚王的自嘲、有尴尬、有懊恼,也有对晏子的深深折服。
一“熙”一“病”欲盖弥彰,把“侮辱”轻描淡写为开玩笑,是掩饰、是无奈,同时晏子的高大形象从楚王的感慨中折射出来。
小结:晏子以国家尊严为重,对楚王君臣的肆意侮辱,体现了一位使者的外交风范和爱国情怀以及他不卑不亢的气节。
3对话晏子,说出真感受
晏子到底靠什么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赢得了楚王对他的尊重?是智慧?是辩才?是个人魅力还是其他?请以“晏子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晏子的评价。
(围绕晏子的机制勇敢。善于辞令,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不卑不亢的气节出色的外交才能等)
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的挫败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特有的智慧与应变才能,同时了维护了齐国的尊严。面对蛮横自大的楚王,晏子为何表现的如此不卑不亢?因为他心系国家,心怀天下。纵观中国历史,许多文人墨客循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座右铭,抒写着人生的辉煌。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忧愤;陆游“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悲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不正是志士们敢于担当,一切为国的爱国情感的诠释吗?
与君共勉
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银的尊重的前提,爱国是活的别人尊重的基石,实力是最好的印证。
《晏子使楚》教案6
教学要求:
1、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内容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预习中画出了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来理解,段意是什么?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每次晏子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讨论。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记叙这一内容的?
(课文按晏子访问楚国的顺序,讲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预习“读写例话”。
《晏子使楚》教案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尊严”中的第二篇。文章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在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的“春秋末期”“大国”“敝国”等词语激发学生课
外阅读的兴趣。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朗读有机结合。
3、初步了解楚王的三次侮辱和晏子的三次反击。
教学过程:
一、析题,问题导入
1、析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如若知,就顺势鼓励孩子会读书,并启发你还想知道什么?如若不知,就顺势鼓励孩子看到题目提问。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副板书位置。
2、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两遍(勾画生字词、读通、读顺)
3、读完课文后回顾黑板上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回答,但是老师通过学生举手的方式了解掌握学生初步学习的情况)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抽生读文,老师进行适时纠正,有难度的地方全班齐读。
2、全班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抽生说主要内容,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文章的框架:楚王、晏子、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开城门、没人才、下等国、陪着笑、盗贼多、盗贼国、赔不是。(在这个环节中强调“大国”为后面的学文做铺垫)
4、师:楚王与晏子的几次交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表现出来?顺势教学生写作文要注意划分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体会晏子的辩才,在维护国家尊严和自己尊严时所做的努力
1、用不同的记号找出楚王做法的语句和晏子反驳的语句,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逐一分析楚王对晏子的做法和晏子的一次次反击。
3、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楚王的不尊重人最后自取其辱,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
4、重点抓以下问题:1、楚王攻击别人身体的缺陷。2、晏子的面对“钻狗洞”时“把问题抛给楚王”。
5、在和这个环节中分角色朗读是重点。1、楚王“冷笑”“打发”。2、晏子的形容人多时的三个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接踵”。3、通过“敝国”说到自谦,说到中国文化的深邃,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共读的《上下五千年》的兴趣。4、“故意笑了笑”、“只好陪着笑”。
6、楚王的“笑嘻嘻”,大臣的“得意洋洋”,晏子的“面不改色”。晏子的话与课后的古文对比起来读。
7、楚王“赔不是”。一个国家的君王在大庭广众之下给晏子赔不是,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不尊重别人的人最终也没有为自己赢得尊严)
8、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言善辩、从容镇定、机智、热爱祖国、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四、总结课文:尊重与被尊重
1、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侮辱的时候,要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教学反思:
先说说整体感受吧!这堂课尽管上了50分钟,但是还是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把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课时中容纳进去,呈现一篇课文的整个教学过程。这体现我在教学设计的预想上眼高手低,不尊重客观实际。所以课上完以后有些不伦不类,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模糊不清。当感觉到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也没有勇敢地终止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第一课时内容多了一点,第二课时内容又不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尤其上公开课的时候,我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加强对教学环节的把控能力,在设计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后来与汪玉梅老师的短暂交流中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她认为我应该把预习的过程放心地交给学生,汪老师跟我一个年级,她的做法我也尝试着去做过,但是由于本班的生源差异,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没有坚持下去,今天汪老师又给我说“开始时要给学生时间去预习,然后他就会自己找时间去预习”。汪老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在这堂课中,我根据教学教学大纲并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内朗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研活动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环节中去达成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了解文章内容,明白文章大意。我通过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标,在这堂课中大约有95%的孩子能完成,跟平时上课的效果相差不大,少数的几个
孩子是在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在养成动脑筋的习惯方面还差了一些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辅导差生方面多下功夫。第二个目标是利用文本中的“春秋末期”、“齐国楚国”、“敝国”等词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兴趣。但是由于课时安排的漏洞,在“敝国”这个话题上的挖掘没有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对其他的几个词语的挖掘还算达到目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以及晏子对楚王的反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画蛇添足,导致我的课堂拖堂,假如我在把楚王的三次侮辱找完,并让学生入情朗读后就让本堂课结束就不会拖堂,而到了这个时候我有点刹不住车的感觉,由此感觉自己课堂驾驭的能力还要努力提高。总之,上完一堂公开课,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它让我的课堂暴露在同行面前,以便得到大家的帮助,促使自己认真反思,努力完善。
《晏子使楚》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一、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2、形近字对比组词。
3、组一个课外的词。
4、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5、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6、听写,检查过关(课后)。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注意词语:侮辱、枳、规矩、贼、撒谎
2.讨论怎样读出人物的不同意气,再分角色朗读课文。
3.写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理解课文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主要内容。
2.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分别是怎样做的,用“——”画出有关的句子。(可领读)3. 晏子又是怎样应对的?用波浪线画出他说的`话 。 (可领读)
用概括性的语言给制表格,直观对比
4.体会晏子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要结合课文内容说
5.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
6.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有什么联系?
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奏,结构严谨。
课后反思 :
在教学中,晏子的争辩不应用嘴巴或书本传授给学生,而应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争论。让学生尝试着像晏子那样思考,像晏子那样去回答难题,然后再读课文,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
《晏子使楚》教案9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扣课题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三次侮辱晏子的异同点;2.学习生字晏,理解出使、侮辱、强盛等词语。
操作目标:1.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的含义;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2.能表情朗读晏子第一次反驳的话。
情感目标:1.初步激发学生对晏子的智慧和勇气的敬佩之情;2.重点: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的含义,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
1.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师指春秋形势图)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教晏字,并向学生介绍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由此而引出课题。
2.读题:
二、扣题默读课文
围绕晏子、使、楚这三个词语,解决三个问题。
1.(1)晏子是个怎样的人?(2)使是什么意思?(3)楚国是个怎样的国家?
2.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回答。
3.反馈估计:针对学生可能选择的问题及回答,教师相机诱导。
三、扣使再读课文
导入 :刚才我们抓住课文题目,初步了解了晏子是个怎样的人,也初步领悟了使的意思和楚王侮辱晏子的原因。
深入:
1.课题中揭示这篇课文主要事件的关键词又是哪一个呢?让学生回答哪几个小节在写使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3至5节,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板书)面对侮辱
3.反馈:你选的是第几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中晏子面临怎样的侮辱?
第一个小故事:
生: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开洞让晏子钻进去。(课件演示)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说明晏子面临的侮辱吗?(板书)让堂堂齐国大夫钻狗洞,这楚王真是太欺负人了!
第二个故事:
生:楚王说晏子不中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楚王说齐国没有人。
师:你是从那句话中知道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改成陈述句怎么说?这儿的人指什么样的人?其实楚王的侮辱还是集中在另一个问句上?--既然齐国有那么多人,又为什么打发你这个晏子来呢?楚王的言下之意就是侮辱晏子怎么样?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
第三个小故事:
生:楚王说齐国人是强盗。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晏子面临的侮辱。
四、抓重点句读议第三节
导入 :刚才,咱们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初步了解了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进行了三次针锋相对的斗争,但我们要全面地认识晏子,还需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好在这三个小故事间相互独立,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的较量。
深入:
1.请同学们默读第3节,划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反馈:(课件)这是晏子的反驳,也是这一节中的重点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4.反馈:让选择第一句最厉害的学生说说理由。(课件)
生:这是一个狗洞,不是城门?--承认要钻的洞是狗洞。(板书)
生: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板书)
生: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还击,向楚王质问(板书)
师:哪个句子在反驳中是晏子转守为攻的关键?--不错,晏子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正是晏子由劣势转为胜势的转折点!
5.明确推理过程。
A.推理性填空: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B.完成作业 :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那么()
C.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比较: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我不钻!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自由朗读这两句话。
(2)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
(3)小组讨论。
(4)反馈:从刚才的句子比较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那么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7.反馈诱导
(1)选怒气冲冲。
你为什么这样选择?如果真像你说的,晏子大叫大嚷,怒气冲冲地说这番话,会产生什么后果?晏子那么聪明,会这样说吗?
(2)选心平气和。
你为什么选择心平气和?什么叫心平气和?晏子面对楚王如此的侮辱,他心里能不气愤吗?但是他能把这种气愤表现出来吗?心里感到愤怒但又要努力克制这种愤怒,我们应选哪个提示语比较合适?
(3)选冷静。
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冷静?而不选择其它两个呢?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
8.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让学生一起冷静地来读读晏子的反驳。
9.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引读)
教师指导朗读:把只好迎接两个词读重音,再试着读(板书只好迎接)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五、小结延伸
1.看来晏子这番话的确说绝了,把威风八面的楚王反驳得无话可说。
刚才我们就是用:
(1)找出重点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含义。
(3)通过比较,朗读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这种方法来学习课文的,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运用这一方法来读懂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三个回合的交锋。
2.最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1至3节,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晏子使楚》教案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3、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全文的主要的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我国历的春秋时期,有一位能言善辩的政治家,他就是晏子。
学生介绍晏子。
师:晏子真名叫晏婴,那么为什么人们叫他晏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找到有关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段落。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导“敝、臣”的书写顺序;“橘”的笔画较多,指导学生写好右边部分。
3、出示词语,强调读好“敝国、大夫”。
4、再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三)大胆质疑
通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
1、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学习作者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写作方法,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钻狗洞、没人才、没出息。)
2、细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从三个“只好”体会楚王的毫无办法。提出合作讨论的问题:晏子反驳楚王的哪些话最精彩?
(二)品读晏子
1、出示合作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晏子三次有力反击楚王的话,用( )表示。
(2)从晏子精彩的.语言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2、汇报交流。
第一回合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得出结论: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才(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段话呢?(怒气冲冲地、不卑不亢地、冷静地。)
第二回合
(1)读懂“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摩肩接踵、举袖成云、挥汗如雨。)
(2)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
得出结论: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 )。我最不中用,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
(3)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言善辩。)
第三回合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水土”,意思分别是什么?
(2)得出结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变成了( ),所以淮北的条件(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可一到楚国,( ),所以楚国是( )。
(三)课堂小结
晏子为什么能最终获得楚王的尊重?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驳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大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着笑脸
没出息强盗国营农场只好赔不是
《晏子使楚》教案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读文,质疑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3.晏子怎样反驳?
四、解决第一个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自己读文解决。(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五、作业
看关于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晏子使楚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10.晏子使楚
进城门——推理——狗国
见楚王——夸张——下等国
赴酒宴——打比方——风气不好
教学反思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晏子使楚》教案12
一、对教材的理解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本文承担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对于这样一篇故事性强的课文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认为通过反复的研读,读懂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驳,在此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人物的个性品质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我摒弃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淡化了情节教学,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及主要特点
1、突出训练重点,摒弃繁琐的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谈化故事情节,将课堂中有限的时间用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上:即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想想: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他的反驳巧妙在哪里?在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然后四人小组说一说,再集体交流。这样想给学生有读、想、说的实践机会,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体会句子的含义。
2、强调务本求实,深刻理解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工具性决定了要以学习语言、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为目的。我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搞创新教育就是在深刻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目的、性质、任务的基础上,在务本求实的训练过程中,做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纲,目中有人,重学情,重学法,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想主要通过以下2个小点:
⑴采用了“板块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让学生有选择的权力。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从三次反驳中任选一次最感兴趣的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从课堂上来看,学生先是选了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晏子第二次反驳楚王。这次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的基础了,进行分角色地朗读、体验。然后学生选了第三次,第三次的重点是在理解句子深刻含义基础上理解“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最后学生选了第一次。就这样,根据学情灵活地处理。
⑵注重语言的积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运用语言,能够运用语言,必须积累丰富的语言。在设计教学中,我是这样想的:一是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如“不中用、水土不同、安居乐业”等等。二是以课文为载体,积累语言,如课文中晏子说的话“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可以用成语“挥汗如雨”来说,“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可以用成语“摩肩接踵”来说。
3、进行课外延伸:
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要求学生去看课外书《春秋故事》和《二十六史故事,东周篇》。
《晏子使楚》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严肃、押着、赔不是、淮南、犯罪、得意洋洋、安居乐业。
2、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语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复述课文、表演课本剧。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晏子的聪明机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对学生进行维护祖国尊严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尊严”为主题的课例,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尊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基本要素。为了人的尊严,我们要学会自尊和尊人。从人的尊严还可以扩展为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尊严、信仰的尊严等。尊严,不是建立在别人的屈辱上,而是建立在自尊和尊人的基础上,建立在人与人平等的基础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来自十几个不同的自然村,大部分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但有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近四年的语文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已有较高的水平,可以独立对文章进行阅读,只是在分析理解能力上有些欠缺,有待于老师的点拨与指导。
四、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尊严,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的基本要素。我们不但要维护个人的尊严,更要处处维护祖国的尊严。在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就是维护祖国尊严的典型人物。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板书课题,指导“晏”字书写,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2、读文识字、认读词语,理清课文思路,相机进行生字的.书写指导。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围绕课题“晏子使楚”自设问题阅读课文。
(三)、深入探究,思考领悟
抓住“侮辱”和“尊重”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体会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师: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生:自由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词语和句子(包括语言、神态、动作等)
生:分小组学习,边读课文边体会晏子是怎样对待楚王的侮辱的。
师:指名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过程(课文的3――5自然段)
师生交流:重点体会晏子的语言及神态动作。
生: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晏子和楚王神态、动作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
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相机进行范读指导。(提示:读书要和说话一样自然,要注意停顿)
生:小组内分角色练习读(角色分配:楚王、晏子、读者、武士等)
生: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选出朗读水平较高的小组再次分角色朗读,体会楚王和晏子不同的语气。
师指导讨论:1、楚王三次的做法一样吗?一个大国的国王居然败在晏子的手下,不得已向晏子道歉,并说出心里话,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2、晏子毫不示弱,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次次战胜了楚王是为什么?
生:通过讨论,理解“侮辱”和“尊重”的含义。
师: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晏子是怎样与楚王交锋的?
生: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晏子使楚》的课本剧表演练习。
生:展示课本剧的表演(教师加入其中,扮演其中的角色)
(四)、迁移延伸
联系现实思考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祖国的尊严呢?
《晏子使楚》教案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是浙教版义教教材第十册第四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和揣摩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先想字面上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含着的意思。《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读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了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大国使者和作为强国齐国的尊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简单的逻辑思维的过程。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举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朗读好相关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晏子反驳楚王中这些句子的逻辑性的思维结论。
二、说学情
(一)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难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一)推导法:
在解读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句子时,教师可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件中分别先后给出(大前提、小前提)前面的两个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而得出结论,让学生感悟到晏子作为一个使者的精明和才智。
(二)诵读法:
为了让学生能很好体会到当时楚王的横蛮霸气、盛气凌人;体会到晏子的沉着睿智,又针锋相对,不受欺侮的人物特点,教师只有认真引导学生细读人物的语言及其前面的提示语,才能很好感悟到人物内心精神世界的情感脉动。
(三)剥笋法:
在教学晏子三次反驳侮辱的故事导读过程中,可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的结果到分析理解个别的句子,词语的方法进行。然后再串联起三个故事,进行总体的再现领悟。例如:首先理解掌握每则故事分别讲什么主要意思,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三个故事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从“只好”的结果来分析,楚王是步步退却,晏子却一次比一次更淋漓尽致的在反驳,最后,楚王“只好”落得个“赔不是”的下场。由于这种强烈的首尾反差,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去深究细抠,在深入的研读中,找出个中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
四、说学法
(一)联想与想象: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获得抽象思维品质的培养;感受当时国与国之间外交斗争的激烈舌战。
(二)朗读与讨论:
对人物的对话,要让学生反复的朗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和发现。在教学晏子三次反击侮辱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让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空间。
(三)再现与表演: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在阅读课文后有所领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进行表演。我们不求学生表演的优劣,但孩子在表演中的自我理、解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拍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再现文学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从总体感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入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原因,选取一个故事内容认真导读,明确因果联系;再通观全文,进行情景再现,加深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掌握,加深对人物个性的把握。
(二)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个。(要求是:移动式的一个三段论。)
例:
(1)狗国,开狗洞。
(2)访问狗国,我得钻狗洞。
(3)楚国是狗国。
(三)具体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回顾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第一大段。
(2)思考:当时的楚国是怎样一个国家?想象当时的楚王又是怎样一个国王?楚王要侮辱晏子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国势强盛、显显威风
2、整体阅读
(1)快速阅读第二大段,思考:楚王侮辱晏子共使出几招?
(2)读后交流
(3)讨论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如何?读“只好”的三个句子。
板书:只好,开城门,陪着笑,赔不是
(4)再连读这三个结果,思考楚王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小结楚王是步步退却,直到“赔不是”。
3、赏读第一个故事
(1)一个依*国势强盛,霸气十足的楚王为什么会在最后向晏子赔不是呢?细读第一个故事,说说其中的原因?
(2)理解“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一句的含义。
(3)课件出示:得出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4)读好这个句子。
(5)想象说说:当时接待的人向楚王报告时的情景。
(6)齐读这个段落。
4、赏读第二个故事
(1)见面后的楚王又是如何对待晏子的?晏子又如何应对的?细读课文。
(2)交流汇报:理解:瞅、冷笑、严肃、装着为难、拱了拱等句子。
(3)重点理解:描写人多的三个句子。试说成语:遮天蔽日、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4)解读:说说:故意笑了笑和陪着笑的两个“笑”有什么不同?
(5)课件出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既:
A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去。
B我是最不中用的人。
C楚国是最不中用的国家。
5、赏读第三个故事
(1)自学课文:思考楚王又想如何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
(2)合作交流说说句子含义。
(3)课件出示:类比推理的三段论。
既: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结出又小又苦的枳。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就做起强盗。
楚国是个强盗之国。
(4)结论。理解:“水土不同”一词。
(5)个别朗读。
6、小结再现
(1)通读三个反驳的故事,你觉得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机智、善辩
(2)请你们合作表现,自由分组整备。
7、表现深化
(1)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整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2)让学生说说:人们看完这个电视片你想让大家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结论也应该是多元的)
8、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钻狗洞
是狗国
国针
楚势下等人锋晏
——强——侮辱下等国反驳——相——
王盛对子
做强盗
风气差
《晏子使楚》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题意,介绍背景
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楚”出使楚国,即受齐国之命,代表齐国到楚国去执行外交任务。故事发生在春秋末期,“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5年这段时间。因鲁国的.编年史书《春秋》包括了这段时间而得名。
二、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以“阅读思考”第一题为线索,把楚王“只好---”穿插进去。先以“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三、学习第二段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2.晏子是怎样对待的?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然后读或说出来。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明确:第一次宴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4. 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明确: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
四、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明确: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五、作业指导:
学习创造性复述。
根据“阅读思考”第2题的提示,想象晏子的心理活动,进一步展示晏子机智地识破楚王的伎俩,巧妙应付,维护了齐国尊严的品质。
1.把每一提示想想,再找学生说说。
2.把这个事件前后的内容连起来说说。
3.最后把全文连起来创造性地复述。
【《晏子使楚》教案】相关文章:
《晏子使楚》的教案02-14
晏子使楚的教案02-13
《晏子使楚》教案02-16
晏子使楚教案02-19
《晏子使楚》优秀的教案02-25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03-01
《晏子使楚》的教案15篇02-27
《晏子使楚》的教案(15篇)02-27
《晏子使楚》的教案3篇02-28
晏子使楚教案15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