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爬山虎的脚》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
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背诵
3、4自然段。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像爬山虎一样的向上精神。
三、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爬山虎的实物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两个植物谜语: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大家都知道丝瓜藤和葡萄藤都是依附架
子生长,否则无法向高处生长。而有一种植物,它不像丝瓜、葡萄依附架子往高处生长。它
不用搭架子自己就能向高处生长。这是什么植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它,揭穿它自己
就能向高处生长的秘密。同学们,请打开书本,大声地告诉老师,那种植物是什么?有哪些同学见过爬山虎?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我们一起来看爬
山虎是什么样的。我们观察到爬山虎有叶子,藤蔓??我国著名作家、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笔下爬山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爬山虎的脚》。
大家又发现课题有什么特点吗?
介绍叶圣陶的生平。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
生字和不懂的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引人注意
多音字:占得铺空着曲
带领学生分析生字,掌握较难字的写法。解释学生不懂的词语。
2、再读课文,一二三四自然段分组读,最后一自然段齐读,想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
什么。抽学生回答,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段落大意的归纳。
3、根据段落大意进行课文的分段,并归纳大意。课文分
为三段:
第一段:家里和学校都有爬山虎,引起作者的观察兴致,引出下文。
第二段:主要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第三段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时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
三、抄写词语,熟读课文,试着背
诵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那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二、教学一二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
一二大组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三四大组的.同学想一想,文中哪些词语说明爬山虎长的很茂盛。文中两次提到墙,有什么意义呢?
、第二自然段
1、刚才我们大家一起观察了爬山虎的叶子,下面我们请三四大组的同学为我们大声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一二大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2、文中那句话体现了叶子很美?
3、齐读第三句,“一顺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
下,铺得很均匀并且没有重叠?
4、女生读第四句,体会“漾”字的生动之处。想象微风吹过,成片的叶子随风起伏,如绿色的海荡起的波纹,让人的心里不由得震撼。这是一种动态美。
5、从文中找出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
6、叶圣陶的笔下爬山虎的叶子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哪位同学能把那种美读出来呢?
三、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三四自然段,师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以下问题:
1、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2、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用了哪些动词?
3、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爬山虎的脚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5、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四、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五、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
背诵三四自然段,仿写一种植物。
《爬山虎的脚》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还算可以:
1、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完成爬山虎的脚的绘画工作,并且培养了他们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在画爬山虎的脚时,学生能够真正的动手去画,体现了语文与美术学科的`整合。
2、课文在写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前后用了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开始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后来又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我把这两个比喻句提出来,让学生体会爬山虎的脚在生长过程中是有变化的,且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比喻句用得准确,恰当。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植物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进行段式训练,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写的作品给大家展示,共同进步。
当然,我觉得以下几点不足:
1、首先是在两分钟训练时,并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使学生读词的声音很小,在刚上课时,我检测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情况,发现个别学生还是没有掌握好字的读音,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读准字音作为重点内容,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根据我听课之后的想法,我认为在画图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能够画出准确、恰当的爬山虎的脚来。既可以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互帮互助完成任务的快乐感,在这一点上需要向其他老师学习。
3、有部分知识点讲的不是很清楚,学生不容易理解,例如:在讲到“一脚一脚”是否可以替换成“一步一步”时,并没有给学生讲出来,这个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向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由于教学经验积累尚有许多不足,教学中,我还不能对重点词进行比较的讲解。
4、根据其他老师的评价,让我认识到了,要结合自己的想法去讲,别人的课件不是自己的想法,备课不充分导致没用的话语比较多,让学生的兴趣降低。
5、在分析课文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我并没有讲出来,虽然我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并没人深入的为学生讲解。那就是: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它的叶子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结构还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虽然课上我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导致学生不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以上的不足,多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6、在上课的时候对个别学生关注的不够,对于这方面的能力要在平时的教学时多注意。
《爬山虎的脚》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1)叶圣陶的资料。(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2)作者观察细致;(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yiǎo)龙蜗(wuō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附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观察细致
位置:茎上
样子:形状:细丝,像触角
颜色:嫩红
语言生动
爬:触~变~巴~拉~贴
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没触墙:枯萎
触着墙: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词语,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默读边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在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预习内容:
1、我知道
(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它有什么特点?
(2)我的收获是
2、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记下来,准备在小组内交流。
三、导学案:
(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
1、组长带头,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小组展示
3、交流质疑,互帮互助。
(二)小组合作探究
1、从课文的哪些介绍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最高本领呢?
2、它的哪些景观使你感到特别惊奇?为什么?
(三)探究感悟
在介绍爬山虎时,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说明了什么?
(四)主题阅读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爬山虎的特点,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慧眼观天下》中的
四、五个模块,并将你自己的收获记录在《学习笔记》上。
四、课堂检测:
(一)在()里天填上适当的词语。
()均匀()波纹()的脚紧贴在()
()一顺朝下不留一点()()的爪子灰色()
(二)在课文中摘录两句比喻句,并填空。
1、这句是把比喻成2、这句是把比喻成
五、课后作业:
观察爬山虎的实物,并写出自己的观察日记来!
六、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触巴拉贴
灰色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案5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四年级语文教案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六、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七、质疑
八、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爬山虎的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
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一、分步板书课题,唤起阅读期待。
师:请看老师写字(转身在黑板上写“虎”字)。先写一个“虎字头”,再写一个“几”,这个生字大家肯定会读。
生(齐读):虎。
师: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笔?
生:“横钩”的“钩”别忘了。
师:对,这一钩就是老虎——
生:尖利的牙齿。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学生书空)
师:给“虎”组组词看。
生1:猛虎。
生2:狐假虎威。
生3:狼吞虎咽。
……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词,爬山虎(在“虎”前面板书“爬山”),齐读。
(学生齐读)
师:见过爬山虎吗?
生:没有。
师:听说过吗?
生:也没有。
师:那就听老师介绍一下,爬山虎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藤类植物,它能牢牢地巴在墙上,往上爬。
(学生一脸惊讶)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爬山虎有关。——爬山虎的脚(板书:的脚)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看了课题就知道文章会写些什么?
生1: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生2:写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师:课文到底是不是写了这些内容呢?我们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落。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读好一次,伸出一个手指头表示一下,然后别停下,继续读。读好两次,就伸出两个手指头。比比在同样的时间内,谁的读书效率高。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教师站在一旁和学生一起读起来)
师:停,我看到了,最快的同学已经读了三遍,大多数同学也已经读完两遍。建议大家要向读得快的同学学习,提高阅读速度。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请第三组同学开火车读。
(课件显示: jīng bǐng zhú chù hén jūnyún
嫩茎 叶柄 逐渐 触角 痕迹 均匀)
(生开火车读)
师:要注意把后鼻音、翘舌音读准。齐读两次。
(生齐读)
师:本课多音字较多,下面是带有多音字的短句,第一组开火车读读看。
(课件显示:占了一大片地方、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儿空隙、触着墙、蛟龙的爪子)
师:这些多音字中,哪个字的读音最特别?
生:爪(zhǎo)。
师:(指着“爪子”)这个词我们以前怎么读?
生:爪(zhuǎ)子。
师:是的,譬如小鸡的爪子。什么时候读“zhǎo”?
生:很凶的时候。
师:对,凶猛的兽类和禽类的脚就是爪(zhǎo)子。哪些动物有爪(zhǎo)子?
生1:老虎。
师:老虎的爪子。
师:这些动物十分凶猛,爪子十分有力。有一种植物,它的脚也十分有力,能牢牢地巴在墙上,所以取名叫爬山虎。现在我想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没被请到的就当小评委,听听他们生字词是不是能够读正确。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3-5自然段。
师:那么1-2自然段是写什么?
生:写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多。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茂盛”。
师:自己读读第一段,看看你能从哪些词当中体会出爬山虎多?
生1:满是。
生2:占了一大片。
师: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爬山虎多,长得茂盛?
(指名一学生读)
师:你们感受到爬山虎多,长得茂盛了吗?
生2:感受到了。“一大片”拖了长音,表示面积大。
师:你真会欣赏!相信你也能读好,来试试。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叶美”。
师: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又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默读,划出表示叶子特点的词句。
1、品“嫩”
师:谁来读?
生1:爬山虎叶子长得很快,“不几天”就长大了。
生2:爬山虎叶子长得嫩。
生3:爬山虎嫩叶颜色很美。
师:读读句子,圈出带“嫩”的词语。
(生圈出“嫩红、嫩绿、嫩芽”三个词)
师:齐读这三个词。
(生齐读)
师:连用三个“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太嫩了,太美了。
生2:我感受到爬山虎的叶子嫩得可爱,让人顿生爱怜之情。
师:(对生2)你很会读书!你来读一读。
生2:“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你的声音嫩嫩的,真好听!女同学一起读。
(女生齐读)
2、品“齐、密、匀”
师:叶子还有什么特点?
生:叶子长得均匀。
师:均匀得没有——
生:重叠起来的。
师:也不留——
生:一点儿空隙。
师:“隙”是裂缝的意思,你见过吗?
生:见过,墙上,很细很细,就像一条细线。
师:从“不留一点空隙”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叶子密
师:叶子密得——
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还从哪儿看出叶子密?
生:“铺”。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铺就是……
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吗?
生:(点点头)
师:我们平时说铺——
生1:地毯。
师:铺——
生2:床单
师:这儿用“铺”,就是说叶子好像给墙铺上了——
生(齐):地毯
师:铺上了——
生(齐):床单。
生3:铺上了绿锦缎。
生:我还体会出叶子长得整齐,一顺儿朝下
师:看课文插图,这就是一顺儿朝下的叶子,叶尖全部指向——
生:地面。
师:没有一片朝其它方向,这就叫——
生:一顺儿。
师:现在同学们全部面向老师坐着,这也叫“一顺儿”。就这么一句话,你们就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真会读书,来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3、品“绿”
生:叶子还很绿。
师:你知道哪些绿?
生1:嫩绿。
生2:深绿。
生3:浅绿。
生4:墨绿。
生5:翠绿
师:同学们词汇真丰富。课文中说“绿得那么新鲜”,怎么理解?
生1:就是很绿很绿,绿得要滴下油来。
师:苍翠欲滴。
生2:看了让人非常舒服。
师:令人心旷神怡的绿。
生3:让人眼前一亮的绿。
生4:叶子很干净。
师:毫无杂质的绿。
生5:好像很有生命力的绿。
师:生机勃勃的绿,苍翠欲滴的绿,让人看了非常舒服。男同学齐读。
男生(齐读):“那些叶子绿得那么鹇,看着非常舒服。”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觉得非常舒服。
4、品“美”
师:“看着看着,忽然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好看得很”就是——
生:很好看。
师:为什么要写成“好看得很”?
生1:好看得很,就是比好看还好看。
生2:强调了好看,好看的程度很深。
师:看来你们聪明得很。让我们去看看好看的风吹叶动。
(播放课件,学生欣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在向我们摆手,好像在打招呼。
生2: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在随风舞蹈。
生3: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跳芭蕾舞的姑娘,那裙子一上一下舞动。
生4:我看到了爬山虎的叶子好像波浪涌向远方。
师:老师看到这画面,不禁想起李清照的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多美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1:“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把“好看得很”读得很重)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1:叶子太好看了。
生2:一阵风拂过,一寺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学生将“好看得很”读得很轻。)
师:看来你是陶醉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一部分学生将“拂”读成了“吹”。)
师:能将“拂”读成“吹”吗?
生1:不能,“吹”比“拂”用力。
生2:“拂”是轻轻地擦过。
生3:就像妈妈抚摸孩子。
生4:爬山虎的叶了很美,风也喜欢它,所以轻轻地拂一下。
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风亦有之”呀!来,把喜爱之情读出来。
(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那墙爬山虎。
(生齐读第二段)
师:现在你知道叶老为什么要写叶子了吗?
五、拓展阅读,再度唤起阅读期待。
师:同样是写爬山虎,同样是写叶老家的那墙爬山虎,同样是写爬山虎的绿叶,另一位作家却是这样写的:(出示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的两个语段)
(教师先自己读,然后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过之后,感受到了什么没有?
生1:爬山虎的叶子很绿,绿匆匆,绿得沉郁。
生2:爬山虎太绿了,绿得让阳光都变成了绿色。
生3:爬山虎很有活力。
师:这绿绿的爬山虎,这充满活力的爬山虎,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男生读第一个语段,女生读第二个语段。
(生读)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的这两段话就选自我们这本书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满脸的兴奋)
师:同学们,同样的爬山虎,同样的绿叶,在不同人的笔下却呈现出不同的韵味,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们的观察角度不同,但又是都在用心观察。下节课,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绿叶背后的爬山虎的脚。下课!
(总评:这可以说是一堂“即时生成”的课,因为执教者是为自己参加的一项考核评比活动而上的。而且是头天下午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上课内容,第二天就上的一堂课。但是,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因素,使得这堂课异彩纷呈,亮点多多。最突出的是四个字:朴实,纯真。说它“朴实”,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课的“风貌”。整体看,一点花俏都没有,平平实实,自自然然。就连时髦的课件,也只是在课当中稍作“点缀”。这自然令我们想起一句话来:“简简单单教语文。”二是课的“效果”。应该说课的效果是明显的,无论是字词的掌握、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的处理、活动的生成,甚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都是没有多少可以挑剔的。这又不免让我们想起另一句话来:“实实在在教语文。”说它“纯真”,也可以从两个方面窥视:一是师生的“配合”。在课上,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对话自然,互动顺畅,课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当然,这跟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强不无关系。二是师生的“表现”。教师真诚、真切,学生放松、轻松;教师有情、有心,学生用功、用心。在课的行进过程中,师生丝毫不紧张,不拘谨,但也不忙乱,看上去好像不是在上课,而是在进行着娱乐活动。另外,在课的一些环节、细节的处理上,也分明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功底的扎实和教学技艺的精湛,如:导入时揭题的新颖别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绪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方法的暗示,以及朗读本位、阅读期待等教学新理念的体现,都无不令人感到执教者的“非同一般”。)
《爬山虎的脚》教案6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爬山虎的脚》教案7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2、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3、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4、结合观察发展学习的审美情操。
【教学具】
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
1、创设审美情景,以 CAI 为主导地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
2、教学设计分为四个大的环节:
创设情景,审美欣赏—细致观察,建构新知—反馈操作,强化认知—形成评价,自我完善。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以教学讲授与演播为主,而后两个环节却是以学习的自主操作为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1、启发谈话:
谁知道爬山虎?它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你能否说出它的一些特点?它美不美,怎样美?
2、读课文,重点读一读第三、第四两个自然段,体会一下爬山虎与爬山虎的脚有些什么特点?
3、教师演示 CAI ,看一看描写第三段的有关爬山虎的视频资料,初步感受“均匀”、“空隙”等词汇,并重点感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的动态艺术。
4、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美,再读读课文,体会一下课文中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1、熟读第四自然段,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
2、CAI,看一看描写第四段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颜色、形状视频资料。培养口语表述能力。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它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4、边读课文,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与长成的动态效果—嫩红的六、七根细丝慢慢长大,细丝的头上又长出几个圆片,就像是蛟龙的爪子,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三、反馈操作,强化认知
1、从上面的学习你真的知道了爬山虎脚的那些外部特懔寺穑?
2、利用 CAI 和教学交互网络的操作,请你找一找爬山虎的脚长在爬山虎的植物的什么部位?
3、根据操作的交互反馈,再阅读课文。
4、最后用自己的话重点说一说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
5、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长成的动画。
四、形成评价,自我完善
1、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课文说了些什么?
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的脚爬墙的动词(触/变/巴/拉/弯/贴)。
3、在 CAI 找到这些词,并在课件上将这些动词拖至交互区,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4、分别用鼠标点击这些动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描述爬山虎的脚的相应动画。
5、对照画面,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可以完整地观看一遍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完整动画。
这个简略的教学方案一个十分明确的特征就是强调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应用( CAI ),并在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教学设计方案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设计有别于常规电教的本质区别在于 CAI 课件几乎主导了整个教学的程序(这也就是 CAI 课件创意与多媒体教学设计原本就是一回事的缘故);另一方面就是“学”的意义真的可以在 CAI 具备的物质条件下落实在自我形成的动手操作之中。
如果考虑到如何将常规教学方案转变成 CAI 课件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常用表格,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 CAI 设计可能涉及到的教学要点详细集中起来,以便于整理和观察。
其实,上述表列式的教学内容表达本身基本没有意义,但作为常规教学方案《爬山虎的脚》的设计,可以转化成了一些基本的教学创作要素,这些要素就是多媒体需要表达的直观化素材,我们将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全部整理成多媒体素材,并说明这些素材的表现形式和策略,那么一个渐趋于完善的 CAI 创意表述形式也就基本形成了。
《爬山虎的脚》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自渎课文,重点学习本课第1、2段。
(3)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习如何去观察一个事物。
(4)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会爬墙的.植物。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解疑,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生词,并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2、可见出示本课生字,生词,学生读,师纠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的哪几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4、教师讲解本课体裁——说明文。
三、讲读课文。
1、课文的1、2自然段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A、个别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写什么?
B、这两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
C、齐读思考:你能从这两句话中看出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2、讲读第2段、
A、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什么?
B、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C、叶子颜色的美表现在哪里?
D、叶子的均匀、整齐表现在哪里?
3、导读。
A、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
B、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颜色很美。
C、爬山虎的叶子长的很整齐。
D、爬山虎的叶子的很均匀。
E、当风吹过,满墙的叶子也很美丽。
4、理解:拂漾
5、齐读课文,个别读
6、归纳短意。
四、背诵第二自然段。
五、小结,准备下课。
《爬山虎的脚》教案9
教学案例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崔妍《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老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1:品味美读
1、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
脚
2、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3、师引导学生边看边观察:(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样子?(2)再看看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3)你再仔细观察叶子的生长方向?
4、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谁来说说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5、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板书:绿得新鲜)
新鲜这个词我们平常用来形容什么?
在这里用新鲜这个词来形容爬山虎的叶子,你有什么感觉?这告诉了我们叶子的什么?
生1:叶子的颜色。
生2:叶尖朝下是他的生长方向。生3:叶子在墙上排列得顺序。铺得均匀)
6、师:老师这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出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请一名同学来美美的读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课件:叶动的样子)
(3)瞧,叶儿动了,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般轻轻漾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男生?快让我听听女生们动听的声音?
“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营造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瞧,叶儿动了,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般轻轻漾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此时,美读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师生对比读,男生女生比赛读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充分朗读。
教学片断2: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三、
四、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
1、生: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了我。
2、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一读,然后用笔划一划。
3、生自己边读边找边划。
4、师:谁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呢?是什么颜色啊?)
板书:长叶柄的反面、枝状细丝、嫩红
5、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出示课件)
6、师简笔画爬山虎的茎、叶子。
师:老师想画爬山虎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什么地方?有小画家来帮帮我吗?
7、生上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8、师:能看着你画的脚来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吗?
9、根据生的回答师问: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了什么啊?(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发现是枝状的,还数了有六七根,叶圣陶爷爷观察得真是仔细具体啊。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决定巧用简笔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教学课文本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我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先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再指名学生上台作画,画后一起评价画得像不像,请同学们根据画的脚来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交流话题二:
1、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们?
2、生1:爬山虎的脚会爬墙吸引了我。生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吸引了我。
3、师:现在我们进入同桌互助学习时间,请每组同桌按以下三点学习,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学得最快。(1)读一读: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3)谈一谈: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5、生:我读懂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6、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谁观察到了?
7、生:爬山虎的脚变弯了。
8、师:你们还学懂了什么?谁来补充?
9、生:我找到了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触、变、巴、弯、拉、贴)
10、师:找的可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读。抓住了这些重点词,我们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啦。
11、师: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12、生1:爬山虎的脚不像别的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组织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2: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这里说明速度很快。
生3:从巴这个字,看出爬山虎的脚紧紧的抓在墙上,相当的牢固。生4:我体会到这段描写用词非常恰当,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得非常辛苦。
13、师:爬山虎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真是令我们感到佩服。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像:爬山虎正在墙上缓缓地爬行着。看哪边的同学读得最棒!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师生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通过看课件、讨论,让学生不但理解“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段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运用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片断3:
1、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你认为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生: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师:老师希望大家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做个观察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课后请同学们以《我发现的小秘密》为题写个观察片段。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重视拓展文本,延伸课堂,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了以《我发现的小秘密》为题的作业。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10
一、教材简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课文的重点部分是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通过读文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本文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二、学情分析
在我们农村生长的植物比较多,爬山虎也比较多见。学习了这片课文能有助于学生对爬山虎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且学习作者观察植物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更多身边植物(如:小麦,玉米,辣椒,蒜等)的观察。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对农村学生能提高他们更多观察植物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义。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4、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5、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3.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教学资源:媒体资源、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方法:研读、讲读法
学法指导:自主研读、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爬山虎的脚?
二、自主研读:
1、师述:叶圣陶先生用5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你对爬山虎的那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
2、学生分组研读,师分组巡视指导。
三、汇报交流(一):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1、师质疑:读了爬山虎叶子的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组织交流:(点拨导读)
⑴、师:在第二自然段中,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你能通过读来体会吗?(朝下、均匀、漾起波纹)
⑵、师:观察叶子,叶圣陶爷爷还观察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嫩红——嫩绿——绿的新鲜)
⑶、听录音: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那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节)
2、师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些什么?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那儿的问题。
⑴、读第三自然段帮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同学们,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⑵、同桌相互说一说、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的叶子和茎的图画,学生观察画图说。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
⑴、自读课题,画出有关的句子。
⑵、通过媒体资源中的课件,展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颜色的段落,学生再读体会。
⑶、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质疑: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不能用其他的事物来比喻细丝呢?)
三)、交流话题(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学第四自然段,学懂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学生汇报:
⑴、找出与爬有关的词句。
⑵、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的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⑶、播放媒体资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动画。
(4)、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
⑴、指读第5节,边读边画出脚的不同变化。
⑵、对比交流:触着墙的;没触着墙的。
⑶、小结:爬山虎真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两天可以发现的,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楚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四、总结全文: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可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呢?
2、你从作者的观察中受到哪些启发?(仔细观察——连续观察)
3、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向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 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 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 萎
触着墙 变 相当牢固
七、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爬山虎的脚》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痕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2、3、
教学难点:3、4、
教学用具:爬山虎实物,PPT课件,白纸铅笔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A: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因为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爬山虎也是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上生长,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么观察爬山虎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脉络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新词,(2)作者在每个自然段中分别写了爬山虎哪些方面?2、检查:
在PPT中出示下列词语: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朗读两遍,解决生字问题。
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哪个方面?在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每一段的大意,或者找出文中的话来论证自己的看法。(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第
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爬山虎都生长在哪些地方?(学校操场、家中庭院,相机在PPT中介绍爬山虎的植物特性: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从“满是”,“一大片”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很能爬)在PPT中出示一些爬山虎爬在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学习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出示爬山虎爬满墙壁绿意盎然的图片)你觉得爬山虎的叶子美吗?美在什么地方?
动态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
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理解“一顺儿朝下”,(指朝向同一个方向)为什么美?(绿得新鲜,铺得均匀,不重叠,不留空隙)指导朗读:你能读出叶子这种绿、密又匀称的美吗?
作者还写到了爬山虎叶子的哪一方面?爬山虎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
刚长出来是嫩红——没过几天是嫩绿——长大了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出示颜色变化的动画)叶子颜色的变化也很美,我们一起结合这些漂亮的图片,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读一遍。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观察对爬山虎的生长地方和叶子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爬山虎是一种攀缘植物,它有着不依赖任何东西自己就可以爬得很高的本领,其中的秘诀就在于“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我们这一节就好好去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认真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再认真地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
形状: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颜色:嫩红
出示课前准备的植物爬山虎(学校后面围栏有),给学生仔细地观察一下,拿出课前准备的铅笔白纸,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正确?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是不是像课文中所描绘的那个样子,再读课文,对照课文内容和自己所画的爬山虎的脚,仔细观察,看画对了没有。3、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仔细默读课文,作者运用到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你能找出这些动词吗?触着墙——巴住墙——拉——贴住墙
(重点理解:“细丝原先是直的,后来弯曲了”,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的'因果关系,由直到弯,所以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更紧。)让学生理解是怎么爬的,我觉得是一个难点,光靠理解文字可能学生都会不能理解清楚,首先我想用手臂来做实验,随着手指弯曲,胳膊被带动着上升,手臂也就紧贴在墙上了,爬山虎就这样带动嫩茎爬墙的;其次为学生播放FLASH动画,看看视频中的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思考:爬山虎的脚要是没有触着墙,又会有什么变化呢?对比方法进行学习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
(1)细心观察。(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叶子美:嫩红嫩绿绿得新鲜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萎了(与墙的关系)
《爬山虎的脚》教案12
学习内容:《爬山虎的脚》3、4、5自然段。
导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导学重点:
通过对词语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导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具准备:
图片、彩色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求真,导入课题
1 游戏激趣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知道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在上新课前,我们来共同做个小游戏怎么样?
2 、导入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下面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
(版书:爬山虎)(来用红粉笔板书:"的脚")
(2)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3、展示目标。(随机)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过渡:我们都知道人的'脚是长在身子下面,你们看课题就应该马上产生一个问题,什么问题?
探究一:爬山虎的脚长在哪?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划出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句子或词语。
2、抽生交流。
3、直观理解:叶、叶柄、反面。
探究二: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儿的?
1、结合灯片自由朗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书上画出有关词语,句子。(读、划、填、画)
2、小组合作完成学习提示。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找到的,同时引导学生产出有没有不 同的意见。)
4、随机理解“蜗牛的触角?”老师特意给你们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指名看图说出蜗牛的触角什么样)
5、请你选择恰当的颜色笔,将图“爬山虎”的脚画出来。
引导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出原因,相机引导学生评议。
6、小结:注意从作者不同的方面观察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细心观察,从文句中“不几天”体会作者连续观察。
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1、自由读课文相关的语句,-----划出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抽生交流。(触、巴、弯、拉、贴)
3、小组演一演。(假设你就是一株爬山虎,你能不能结合着几个动词把爬山虎爬墙的一系列动作表演出来?给学生说清楚要求,用手臂表示一根细丝,握住拳头表示细丝的顶端,张开手表示小圆片。)
4、抽生黑板上表演。
5、再次结合图,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话。可不可以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探究四:爬山虎的脚力气有多大?
1、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体会?
2、拓展阅读,谈收获。
爬山虎为什么能牢固地吸附在墙上的呢?
我便带着问题去观察了爬山虎。我细细观察,发现爬山虎茎上有很多细丝,每根细丝都像蜗牛那细细的触角。当这些触角附在墙面上的时候,每根细丝的顶端都变成了一个个小圆片,正是这吸盘一样的小圆片,牢牢地吸在墙上,使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小段爬山虎拉了下来,那么一株爬山虎有多少个触角呢?于是,我就在爬山虎茎上四个不同的位置,各量出了一米长的茎干,开始仔细测算了触角的数量,四次测算的结果,一米长的茎干上有近25个触角!正是这么多的触角把枝叶牢牢地攀附在高墙上的。
那么,爬山虎的触角究竟能承受多大的接力呢?于是我又开始啊忙碌的测量,并做了一张自制的拉力表:
从测定表中,可知每个触角平承受约0。125的千克,由此,我们又可以推算出每米爬山虎茎干能承受的拉力是3千克左右。没有想到不起眼的爬山虎竟然有这么大 方魔力。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惊奇,赞美)
三、小结收获,感情朗读 。
1、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重视观察)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配乐。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
观察身边的一株植物,以《我发现 的秘密》写片段。
五、板书设计(略)
《爬山虎的脚》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有顺序,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及爬墙过程。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标。
上节课学习了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所写的
叶圣陶爷爷把爬山虎的叶子写得美极了,你们还记得吗?
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出示课件),一边回忆课文是如何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边看录像,指名读课文)
爬山虎爬满整整一墙,确实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脚)
爬山虎确实有脚,它的脚是什么样的,是怎样靠着脚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样围绕它的脚来写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打开书本,回忆课文哪几自然段讲爬山虎的脚?(3—5)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3—5句)
2、指读这三句话,思考:这三句话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位置、样子、颜色)板书
3、交流位置:
A、看实物
B、位置在哪儿?(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板书
C、多媒体显示
样子:
A、看课件
B、是什么样子的?(六七根丝构成的枝状的,每根细丝象蜗牛的触角。)
C、这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蜗牛的触角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头上有两对触角,在长触角的尖端长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的。(投影显示)
颜色:嫩红色
4、这些内容作者是如何说的呢?齐读课文3-5句。
5、看着图,跟老师说。
按课文顺序说说看。
6、同桌独立练说,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指名说,齐说。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第六句话起了小结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写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有第一,二句呢?这两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指读)
点拨:“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因为不知道爬山虎怎样爬,今年特别留心观察,原来是有脚的,说明作者正是因为如此
注意观察,才能把脚的形状、颜色写得生动。)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原来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脚往上爬的呢?
(板书:爬墙)
1、默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几句话具体写了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读第1、2句,其余同学圈出写爬山虎往上爬的几个动作的词。
(板书:触、巴、拉、贴)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动画。
师讲解(为什么原来是直的,现在弯曲了?发生了什么变化?)
(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墙上贴得更紧了。)
原来爬山虎是这样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读1、2句话。
4、自己练说爬山虎靠脚往上爬的.过程。
指名说
齐说
5、如果仔细看细小的脚,你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蛟龙的爪子)为什么?(看实物,颜色、有力、脚在墙上的样子)
6、课件演示
7、填空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过渡:第四自然段通过一些恰当的动词和丰富的联想,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怎样爬墙,那么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1、指读,思考:第五自然段写了什么?
(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变化。)
(板书:变化萎了牢固)
2、分读
想想这两种情况下爬山虎的脚有哪两种不同的变化?
3、怎样相当牢固?(齐读)
4、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可以说明什么?(说明墙对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时也照应了开头,回答爬山虎顺着墙往上爬的原因。)
5、齐读
五、总结全文。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从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叙述。是哪三个方面呢?
学生交流,后齐读。
2、写爬山虎的脚,还有许多别的内容可写,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课文中的三方面内容向我们介绍呢?(最能说明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那么课后,我们就学习课文的写法来写片段。
3、爬山虎的叶子固然是绿得新鲜,引人注目,但它的脚却是不大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但叶圣陶爷爷无论写叶子,还是写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爬山虎的脚》教案14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观察,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着重介绍了它的“脚”。写了“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作用。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去学习写出内容具体的文章来。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激发兴趣,并从中了解到植物的特点。)
2、导语:
我们种丝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哪些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你们平时看见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叶子)那你们仔细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拿自己和作者对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对课题质疑。
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叶子、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怎么爬、脚的变化)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置换角色,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注意这样两个问题:(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你读懂了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得很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脚的变化。
三、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
2、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四、布置作业,重视语言积累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进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谁能说说课文介绍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叶子,脚的样子,怎么爬的和脚的变化。)
二、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就请选择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获?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
交流话题一:在写爬山虎的叶子的这一段你什么收获?
喜欢写爬山虎叶子的同学请举手。
(1)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处处注重了读,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激发起对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交流话题二: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是怎样的呢?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繁茂、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出示图片:谁能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脚的样像什么?颜色是怎样的?课文是怎么写的?再读一读。把脚的样子比作什么?把脚比作蜗牛的触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细。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是枝状的,并数了有六七根,说明叶圣陶爷爷观察得很仔细多具体啊!作者写爬山虎的脚更能看出他观察十分细致了。
(图文结合,不仅体会到语言的生动,还了解作者的观察很细致。教给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交流话题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的动词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触、巴、拉、贴)“一脚一脚”换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课件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
交流话题四:爬山虎的脚有什么变化呢?
谁能汇报你读这段的收获?(没有触着墙的,枯萎了,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的相当牢固。)“……要是……休想……”说明了什么?可见爬山虎的脚巴住墙是多么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向上攀登吗?可见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语文教学要有人文性。在自然现象中渗透人文熏陶,在读中不知不觉内化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三、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1、本文的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作者对爬山虎的脚作了十分具体的介绍,那为什么又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因为人们主要观赏的不是爬山虎的脚,而是爬山虎好看的叶子。)
2、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可以结合句子来谈吗?(1)观察细致。(2)要抓住特点观察。(3)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在理解课文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具体的观察方法,使理论和实际例子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掌握。)
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读写结合,学有所用,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让学生在练笔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2、课外查询资料:
(1)本文作者叶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关知识。
板书设计:
叶子美:嫩红
嫩绿
绿得新鲜
匀称整齐
脚的位置、形状、颜色
脚怎么爬:触→巴→拉→贴
脚的变化:牢固
萎了
课后评析: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趣味谜语、亲切谈话、课题质疑的形式激发他们探究渴望能的欲望。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学习,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配乐和画美读,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三、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品味爬山虎叶子的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情感,在音乐声中边请学生欣赏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边请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案15
【原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教学反思】
在执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撰写的《爬山虎的脚》一课之前,我打算让学生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种观察和作文的方法。在这篇课文中,叶圣陶先生不仅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还把爬山虎的脚描绘得细致入微。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我决定把这个细节,作为我的教学重点。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教学片段,才能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呢?
在备课阶段,我有这样几个设想:一是画图法,即让学生根据叶先生生动的描绘和自己的理解,亲自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用画笔画出来;二是演示法,即我本人借助其他工具把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演示”出来;三是朗读法,即本人指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但是,考虑到我的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无论用其中的哪一种方法,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认识模糊不清。因而,这一处教学,不仅是我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我必须想个更直观的法子,来帮助所有的学生突破这个学习难点。
那天早晨,在上班的路上,我仍然在大脑中苦苦地寻觅着那个“更直观”的法子。突然,不远处一墙绿绿的爬山虎映入了我的眼帘。在晨光下,爬山虎的叶子苍翠欲滴。我不由得快步走上前去,轻轻地拨开了爬山虎一片嫩绿的叶子,爬山虎的脚便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眼前了,它是那么清晰,那么有趣!我豁然开朗:为什么不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呢?我小心翼翼地折下几枝爬山虎,兴冲冲地把它带进了教室。
课堂上,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描写爬山虎的脚这一部分内容,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了一小截爬山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爬山虎的脚,然后在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兴奋得眼睛发亮,这个说:“老师,我发现了爬山虎的脚又短又细。”那个说:“老师,我发现爬山虎的脚是嫩红色的,上面还有小圆片呢。”……我再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看看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学生们由衷地赞叹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当我让学生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方法,再来说说自己看到的爬山虎的脚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细如草根,又如小娃娃张开的小脚丫。”一个男生站起来补充说:“爬山虎的脚又细又娇嫩,可它就是凭着脚尖上的小圆片紧紧巴住墙,一脚一脚往上爬,爬上墙头,爬上屋顶,铺满整堵墙,铺满屋顶的。爬山虎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啊!”学生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这节课,学生不仅认识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还透过文字,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
联想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往往局限于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有时候感觉突破教学难点很吃力。这堂课的成功,让我认定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只要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用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学生一定会感到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理解的,而这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爬山虎的脚》教案】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案01-28
爬山虎的脚教案03-12
爬山虎的脚教案03-04
《爬山虎的脚》教案10-01
爬山虎的脚优秀教案02-25
人教版爬山虎的脚教案02-25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02-25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5篇02-25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02-19
爬山虎的脚教案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