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时间:2023-03-22 10:46:30 炜玲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通用15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2、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3、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4、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5、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6、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学文悟情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2、看着这段话,还有谁也想说说? (引读:一会儿.....一会儿.....)他们在干嘛?

  3、是啊!江边的景色的确很美,文中有好多词句描写了这美景,谁找出来读读?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4、这么美的景色,要是平日,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上干什么?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5、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6、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7、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谁也不愿提起“分别”,谁也不想表现出“伤感”,都把这份情默默地藏在心底?谁还想读?

  (二)过渡: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感情,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出示终于,李白……)——指名读

  1、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出示补充资料,指名读)这段文字让你明白?孟浩然就是他的——兄长,就是他的——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G是啊,说到孟浩然你一定会想到一首诗——《春晓》,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吟诵,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孟浩然些的诗还有许多,你知道?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2、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d指导有感情朗读:假如你就是李白,自己十分敬仰的兄长、老师,知己即将离去,你会怎么说?——谁来读?谁还想读?

  3、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4、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1、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3、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4、一切景语皆情语你怎样理解“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5、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1、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2、“孤帆”是什么意思?

  老师忽然产生了一个疑问,长江自古就是水上交通要道,而扬州又是繁华的都市。此时,长江上来来往往的帆船应该许多,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

  3、引导有感情朗读: “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一个“孤”字就像这首诗的眼睛,向我们传达诗人对好友的一片深情,谁要读?

  4、李白将一切对好朋友孟浩然的不舍、牵挂、祝福。都吟在了这首诗中。谁还想读?

  5、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2、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解诗题,知诗意,品诗味。

  2、 通过赏析品评本首诗,使学生更加热爱古诗,学习品评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诗的意思,了解诗句包含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的向往羡慕之情,展开联想,再现告别场面。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黄鹤楼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我们跟着这位大诗人(李白)一起到(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这“之”是什么意思?题目中含有的“三名”:名楼?(生答黄鹤楼),名人?(生答孟浩然),名城?(生答广陵)。

  4、师: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生答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5、同学们知道这两位诗人的关系吗?问由,评价。是的,他们是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从诗歌里知道,会读诗;从课外知道,很会搜集信息,知识很丰富)

  5、教师简介。

  是啊,李白和孟浩然是一对好朋友,一对潇洒风流的好朋友。他们同为唐朝大诗人。当时李白年轻快意,在诗坛里初露锋芒,整个世界在他眼里美好无暇。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已诗名满天下。所以,孟浩然当时不仅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他的老师和兄长。

  二、正确朗读,粗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自由交流。

  3、 他们是什么时候喝酒话别的?此时正值——(生)烟花三月。为什么不说鲜花三月而是烟花三月呢?你眼前是怎样的三月啊?学生看到的,是鲜花盛开的三月,是百花盛开、绿树葱茏的三月,是鸟语花香的三月,也有学生说是悲伤的三月,可能是因为想到了这三月的景再美,可没有好友在身边,这美景却令他黯然神伤。

  4、 看到“孤帆”,你有什么疑问?不消说,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偌大一个江面上,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因为他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所以过尽千帆眼不见。此时此刻,诗人所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载着他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5、 船走远了,孟浩然也已经看不见了,按说李白也该回去了,可是他走了吗?此时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怅然立在江边的李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今日一别,何时再见?”“祝愿好朋友一路顺利”“愿他在扬州生活得好”“回忆以往两人欢乐的场景”……这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水,江水永远流不断,象征着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难舍之情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

  6、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总结学法,以备迁移。

  今天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我们了解了两位诗人的关系,了解了时代背景和地方特点,解释了字词和整首诗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品味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大家都走进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再现了李白送孟浩然的场景。同学们,在平时自己学习古诗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做到:(齐读课件)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解释字词及至整首诗,发挥想象,品味感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这样,我们才算初步读懂了一首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由于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关联,因此,与其他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更易于理解。影视音乐在传播渠道上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随着相关电影或音乐剧的播放,影视音乐会很快得到传播。本单元力图让学生对影视音乐及其不同类别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影及电视剧,能够自主分析其中音乐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演唱歌曲《送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情感目标: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影视音乐的不同分类,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送别>>。

  难点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课前播放《喜羊羊与灰太儿狼》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创设一个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兴奋地开始音乐课。

  2、师生问好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那谁知道刚刚听到的是哪部动画片的音乐?请告诉老师,有哪些影视剧的音乐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生回答,并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2)聆听影视歌曲片段

  片头曲《黑猫警长》:黑猫警长主题歌《上海滩》:上海滩

  背景音乐《还珠格格》:有一个姑娘插曲《浪漫满屋》:ithink

  情节音乐《微笑百事达》:北极星的`眼泪片尾曲《神话》:美丽的神话

  (3)音乐常识:归纳影视音乐的分类(主题歌、片头曲、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尾曲等。)

  同学们真棒!那么请大家根据音乐在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同位置,想一想影视音乐有哪些不同类型?

  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是一部电影中的插曲。

  【设计意图】以流行影视歌曲引情激趣,将学生生活中已有的音乐感受带进课堂,既拉进了师生距离,体现了教学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的课改新理念,又揭示本节课的主题。

  (二)感受体验,学唱歌曲《送别》(20分钟)

  1、播放《童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是一首什么歌曲?什么是校园歌曲?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合作。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

  2、学堂乐歌

  二十一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沈心工、李叔同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用中国民歌、小调的曲调或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进创作的新词。

  3、介绍李叔同学堂乐歌作者,音乐、美育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1880年9月生于天律,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906年李叔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同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担任了《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篆刻、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春景》、《忆儿时》、《春游》、《留别》、《早秋》等。

  4、欣赏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阶段,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大家接触电视电影的时间应该也越来越少了,借今天课堂上的机会,老师要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老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段,请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5、歌曲分析

  师:“这首影视插曲的曲名是什么?(送别)

  节拍四四拍子速度中速稍慢

  力度中强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6、出示歌谱,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歌谱。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轻声地学唱歌谱,老师唱一句,请同学们跟唱一句。”

  (2)学唱歌词。师:“同学们,我唱谱你们唱词,请注意表现出歌曲忧伤怅惘的情绪。”

  (3)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进一步练唱。

  a、注意用自然、舒展的发声方式演唱。

  b、注意斛字的读音hu。

  c、切分音,长音的演唱及休止符的停顿

  d、歌词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4)让学生用领唱加齐唱的形式演绎歌曲《送别》。(13分钟)

  a分小组演唱歌曲

  b①句女领唱

  ②句男领唱

  ③句女齐唱

  ④句男齐唱

  ⑤句轮唱;

  ⑥“夕阳”重复;

  (三)拓展活动

  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的影视音乐,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四)总结下课(2分钟)

  1、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影视音乐的分类、了解了学堂乐歌这个特殊的历史产物、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挚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2、师生告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黄鹤楼、广陵、李白孟浩然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我们以前学过的,或你读过的那首诗(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生说想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分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他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并且成了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成了诗人笔下常见的一种题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陵”

  二、解题

  1、师:读读看看题目中送了哪些内容?从他的回答中,我们知道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广陵是要去的地方。

  2、师:黄鹤楼知道吗?说说看;百闻不如一见,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

  3、师:有同学查到广陵的资料吗?(指名交流资料)

  4、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在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画长江简图并标出武汉扬州位置从黄鹤楼顺流而下就能到达扬州。

  5、如果我们再来了解李白孟浩然的一些情况就更好了(交流李白孟浩然资料。)

  师:诗题里面的关键词我们都理解了,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师:诗题的意思理解了,也就是诗文大致要讲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就从具体诗句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份真挚的感情。

  三、理解诗意。品读词语、感悟诗情

  (一)引导自学

  1、师:同学们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了,自己先放声多读几遍。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老师看到大家读的有滋有味的`,那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呢?

  3、看来大家读的不错。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懂诗句的意思?现在,老师要送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

  (1)自由地朗读古诗,并结合课文注释插图,读懂诗意。

  (2)把学习中的收获及时记录下来,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二)引导汇报。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

  汇报的同学先读古诗,再说诗意。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你画的问号在他的回答中能得到答案吗?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你们提出的这些字或词语,正是是诗句中用得好的词语,堪称点睛之作。下面我们再次读读诗文,看看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三)品读体验,感悟事情

  交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故人”是好朋友吧?李白和孟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呢?

  师:据说李白常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所以诗中称“故人”

  “故人”人可以换个说法吗?(情深意重/患难之交/亲密无间)带着对“故人”的理解再读诗句。

  2.‘烟花三月”诗中三月指什么时候?想一想,春天来了,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学生交流)诗人的眼中和你们一样看到了一个百花争艳繁花似锦的春天,为什么不用“百花、鲜花”而偏偏用烟花那,在这里你觉得有那些可能?生交流

  3、师:今天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烟花三月的图片请欣赏,此时你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古诗。(生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如诗如画的秘境中,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踏青游玩、饮酒赋诗。可是那么好的朋友却要去繁华的扬州了,分别之际,李白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小结:从他们分别的话语中你听出了什么?这两句是人在平淡的叙事中却透露出它们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4、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在这里指一只小船,当时正是大唐盛世,长江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如云那,怎么会只有一只小船呢?

  “碧空尽”:“尽”什么意思?什么消失了?从哪个词语读出的?

  孤帆远影:开始的时候作者还看到了帆船,渐渐地只剩下一点小影,慢慢地消失了。再来读读古诗想象以下画面。此时假如我们和诗人一同站在江边:船开了好一会了,李白还在望呀望呀,他心中不禁涌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越走越远,只变成一点影子了,可李白舍不得走呀,他很想让他留下来呀,他还在望呀望呀心中默念着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了,李白想起了昨日的种种,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牵挂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脱口而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帆虽尽,情未尽呀,此时在诗人的心中,永远不能消失的是什么?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唯”字突出强调了这眼前的江水,古人常常寄情于山水,在这里作者又想借江水说明什么呢?

  出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学生理解。看一看这面前的江水,猜一猜有多深,想一想面前的长江长不长,有多长,可是在诗人的眼里却比不上……他们之间的这份珍贵的友情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看这两句,表面上写景,但却字字句句隐藏着朋友间的那份深情,这就是借景抒情,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同学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天际流”向天际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还有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度读诗句,读出这份情深意长

  师:那滚滚的长江水不正象征着他们深厚的友情绵绵无尽吗?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

  师:女同学站起来送送孟浩然,齐读。(师放课件生在乐曲声中读)(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同学你们来送送。(这是豪壮的相送)大家一起来送送孟浩然!同学们读的多么投入啊,会背的请站起来,不会背的拿着书读一读,读出你的情感来。

  四、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1继续积累送别诗,并背一背。

  2、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8

  教材说明:

  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送别诗,一首描绘的是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一首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

  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中的每一首诗都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赠汪伦》一诗展示出一幅离别的画面:诗人乘船正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好朋友汪伦深情地长着歌来送行,他踏地为节奏,边走边唱边挥手。这幕送别的情景出乎诗人的意料,使诗人感动不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勾勒的是另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孟、帆、唯”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赠汪伦》。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诗意。(学生先回忆归纳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大组汇报诗意,其他人补充纠正。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诗意;并贯穿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读反馈。

  8、指导、练习背诵;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刚才的学法,小组内自学。师巡视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自主性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交流积累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别董大》,拓展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块文化瑰宝。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来背一背?喜欢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背。

  二、授新:

  1、出示《赠汪伦》,指读。

  2、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我们以前学习古诗时,是用哪些方法学习诗意的?

  学生回忆归纳,如:结合课文注释、、结合插图、查阅背景资料等。

  5、先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再在小组内用这些方法自学交流诗的大意。

  6、大组汇报,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师相机引导。

  生:我通过注释,知道第一句话中的“欲”就是“要”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李白乘船正要离开。

  师:很好,能借助书中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而且,先抓住重点字眼,再理解整句诗的意思,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我从“忽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很意外。“忽闻”就是“忽然听到”的意思,可见作者当时没想到汪伦会去送他,而且以边踏拍子边唱歌的方式。所以读的时候应该突出“忽闻”,读出作者的惊喜,我来读一读,……。

  师:真棒!你不但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更体会到了作者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并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运用。

  ……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和好朋友分别的时候,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心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诗人和汪伦分别时的心情,说一说。

  ……

  6、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和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

  7、指读反馈。

  8、练习背诵,指导默写。

  9、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用刚才的学习《赠汪伦》的方法,在小组内自学这首诗。

  师巡视指导。

  10、大组汇报。

  三、拓展:像这种表达友情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指读;齐读。理解诗的大意。读一读,背一背。

  交流其他此类古诗。

  教学反思

  针对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之处做以分析,谈一下个人浅显的看法。

  首先,承接上一组元对学生收集资料、选择资料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解释、评价等,让学生筛选使用。课内就可以用交流资料的方法,帮助理解诗句意思了。

  其次,要调动学生用多种方法学习理解古诗、体会感情。如借助注释、,还有利用插图、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推想。在学习下一首古诗《回乡偶书》时还可以采用编故事、演故事的方法。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内容的课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

  朗读是最好的学习理解文本的方法,所以朗读训练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不仅学习古诗如此,每一篇课文都要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学习古诗最容易走的极端是,咬文嚼字。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感情、意境、韵味的感悟,不必逐字逐句地进行串讲和赏析,而需要日后咀嚼,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所以学生只要能了解诗的大意就可以了。

  此外,现在的古诗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重视了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略了写作方法的赏析。如学习《赠汪伦》,就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抓住“行”“闻”“深”“送”等词语,描述李白与汪伦道别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想象离别画面及情感。再如,作者写桃花潭水时用夸张的手法,“深千尺”,以此与汪伦对“我”的感情做比,突出那真挚深厚的感情。赏析诗人写法上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还更能从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准确、形象美、意境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

  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

  (引读“故人西辞---”)

  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

  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就是只看见的意思。

  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可是李白目送着朋友挂帆远行,连影子都消失了还久久伫立,不肯离去。让我们再次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吧。(播放课件:送别)

  师:多么动人的送别场面啊!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动容,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李白说?(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来,同学们,把声音沉下去,再读读这两句诗,认真体会诗歌中蕴涵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指名读,分组读,想读的站起来读)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李白后来又为这次的黄鹤楼之别写了一首诗(出示李白的《江下行》),用学习古诗的四步法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什么?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写了他目送朋友远去,借长江水来比喻朋友之间的情谊深厚。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回去以后,请你们搜集一些送别诗,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好吗?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六、作业

  搜集送别诗,认真地读,仔细地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 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èng)、浩(hà)、陵(líng)、辞(cí)、 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 故人:

  老朋友。

  ⑵ 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 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 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 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 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 (去)

  (西) 黄鹤楼──扬州 (东)

  (湖北省)

  【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4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

  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探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闭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凉攀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生字、词卡片;声像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蹦闾说过李白吗?他是个什么人?你学过他的什么诗?

  2、蹦阍敢庠傺б皇桌畎椎氖吗?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3、生试着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师相机点拨。

  4、你想了解些什么呢?黄鹤楼在哪儿?孟浩然是谁?怎么送的呢?谁送谁呢?

  二、初读课文,略知大意

  1、郑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2、像老师一样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3、旧字卡片,学生抢读。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读?给大家提个醒。重点指导:孟、陵的读音。

  4、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放回文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把诗句读通顺。

  6、热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7、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8、楣攀,试着解决开始提出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精读感悟

  1、难习情况,准备在全班交流。(老师此时巡回指导、收集整理学生在小组中提出来的问题,拟定接下来的导学重点。)

  2、比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合理的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庇懈星榈乩识粒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表演读。(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黄鹤楼送别的情景,另一名学生配音。)

  (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四、指导背诵,加深感悟

  1、录音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学习课后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

  展示崔颢的《黄鹤楼》。

  5、读,简略理解诗意。试背。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学会了一首古诗,还结交了几个生字朋友,愿意把它们记住吗?

  2、分类识记。本课生字左右结构的最多,找出来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宽的字;帆、故、鹤左右相当;影是左宽右窄的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08-2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及赏析02-04

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09-11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03-0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06-2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教案07-20

《黄鹤楼送别》教案08-31

高阳池送朱二_孟浩然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7

送朱大入秦_孟浩然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