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册数:二年级下册
教师姓名:
任教班级:
二年级数学教学进度
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据收集整理、表内除法、图形的运动、混合运算、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数学广角——推理、总复习等。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5、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7、通过一系列的猜测、比较、推理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
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四、情感态度
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精神。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4、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家的信心。5、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6、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学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看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有的内容,都不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不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思考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6、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这些运动还是平移现象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现象。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题3,观察这些游乐项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它们都是围着中心转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
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旋转门是旋转现象。
请伸出你的手,模仿一下这些旋转现象。
三、知识应用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用教材第121页中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来是什么形状呢?想象一下,再转一转。
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个不同的陀螺,看看能转出什么美丽的图案。
4. 我们冬天看到的美丽雪花,也和今天认识的旋转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3.你能利用这一片花瓣,通过旋转,制作出一朵美丽的花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34页练习七,第8题。
第35页练习七,第9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发展学生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体会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百、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整百、整十数的加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计数器、人民币学具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买家电
1、师:谁能告诉大家,你家都有哪些电器?
2、师:看来小朋友们对电器都很熟悉,那张老师想请小朋友们跟我去买电器,帮我参考一下价钱,好吗?
(课件显示:四幅电器图)
3、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4、师: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5、看来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可真不少,张老师想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电视机,共花多少钱呢?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500+800=1300(元)
你们是怎样算出1300元的?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学具,请你们利用学具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6、师:谁能先说说本小组内其他同学的算法,再说自己的?
课件演示两种算法的计算过程。
7、师:看来呀,小朋友们的想法都很正确,现在,老师还想知道一台电视机比一台洗衣机贵多少钱?你们能解决吗?试一试。
8、师:谢谢小朋友们刚才帮了我一个大忙,真棒!现在你能帮自己家也添置一些电器吗?在练习本上算一算,你需要花多少钱?
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算式。
很好,大家都有这么多种不同的买法,请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9、师小结。
活动二:练一练
1、师:小朋友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是要想算得又对又快,还得进行一定的练习,你们敢不敢试试?
(1)做练习卡上的第一题“我会做”。
(2)做练习卡上的第二题“我能行”。
(3)做练习卡上的第三题“我真棒”。
活动三:说一说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吗?二次设计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
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
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
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2、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
3、指明让学生扮演: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4、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
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思考回报:
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
2、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买鲜花
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
24÷8=3(元) 5-3=2(元)
5-24÷8
=5-3
=2(元)
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的: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将部分数据板书。
2、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说说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刚才大家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整百、整千的数,小强也收集了两个数据。张爷爷家新买了一台彩电1000元和一台电冰箱20xx元,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计算。
(3)学生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
2、教学例10
(1)出示学校图书馆书籍的部分数据,让学生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问题。
文艺书籍:50种
科学书籍:80种
学习参考书籍:130种
(2)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口算回答,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比较这组数与例9的数据在口算时的不同
(4)进一步口算:900+600 1500—600
三、联系实际应用
1、让同学选择课前收集的数据互相提出用加法或减法的口算问题。
2、挑战赛 “做一做”1
3、捉鼠比赛。练习十七第一题。
4、让学生谈谈本节课学习收获。
四、作业:“做一做”2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养成计划和决策的能力,逐步发展创新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1、师:学校组织小朋友去郊游,游玩前我们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呢?(出示:时间安排、车辆安排、春游收费、游乐项目)2、出示课题:小练习(3)——郊游 二、计划决策、解决问题1、时间安排。
(媒体出示时间图)
(1)看图说一说时间。
(2)这天我们将在外面度过多长时间?你是怎样想的?
(3)多媒体演示。
2、安排车辆。
(媒体出示:1班31人,2班28人,3班30人,每辆客车能乘坐50人)(1)收集数学信息,思考解题思路,可以考虑班级总人数、车辆载重人数。
(2)渗透估算:从最邻近的整十数进行估算。
(3)学生独立计算:可以列竖式。
(4)渗透巧算:观察数的特点,可以先凑整。
(5)请你安排,3个班级如何坐这2辆车?可以把一个班级进行分拆。
3、春游收费。
在学校收的费用1、往返车费:4元1角2、入场费:5元8角3、午餐费:?
师:学校发下一份通知,你们能看懂吗?
(1)计算:往返车费与入场费是多少?(4元1角+5元8角=9元9角)(2)学校准备一份食品,价钱一共是多少?
4元+3元5角+5角+8角+1元3角=10元1角(3)在学校,一共要收费多少呢?(9元9角+10元1角=20元)(
4)20元,你打算付给老师( )张( )元?
4、游乐项目。
(媒体出示游乐园图)(1)找一找,有哪些游乐项目?(介绍项目及单价)(2)如果每一项都能玩,那需要多少钱?(50元)(3)根据要求设计方案:给你25元(全部用光,可以重复玩),你可能怎样玩? ①最多可以玩几次?(5次)②最少可以玩几次?(2次)③如果想玩3次,你可以怎么玩?④如果想玩4次,你又可以怎么玩?
三、课堂总结:今天你学到什么新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第15页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课时:7
第一课时:分苹果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过程:
一、 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 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 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 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4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商:“4”表示分4盘。
除数…… 5丿2 0……被除数:“20”表示有20个苹果。
“5”表示每盘2 0……商和除数的乘积:“20”表示需20个苹果。
放5个苹果。 0……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 ”表示横式中的“?”。
(5) 练习:第2页 “试一试”的四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第二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20个苹果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请每个同学用代表苹果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6=3(盘)……2(个)
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20”表示把20个苹果拿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8”表示3盘共18个(6×3=18)。“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2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三、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
第三课时 3
教学内容:“分草莓”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 练一练:10÷5 16÷518÷5 20÷5 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 探究试商方法。
(1) 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 列算式:55÷8
(3) 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 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 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 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 ~ 5题。
四、总结
五、反思:
第四课时 4
教学内容:“租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 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 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 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 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 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 ~ 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4.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 总结
第五课时 5
教学目标:1.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 8×()<38 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 36÷6= 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 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 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 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在授课的过程中,适时的演示课件“角的初步认识”】
1.师问: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习过哪些图形,还可以说说除此之外,你知道的几何图形?
2.等同学做出回答后,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图形
3.教师质疑: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种图形与圆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4.指角。教师出示数学书,请学生指出这本书封面上的角。(学生一般会指四个顶点为角)
5.教师指出:这个同学指出的并不是一个角,究竟哪儿是角呢,该怎样来指出一个角才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初步感知角。
(1)教师演示指角的全过程:
师一边指角一边口述:从数学书封面的一个点出发,从这个点向直直的两边摸,这两边所夹的部分,就是角。
(2)一边看电脑演示,一边随着电脑的演示在自己的数学书上摸角【演示课件“指角的方法”】
(3)指名一学生到前面来指一指哪儿是角。
(4)全员操作。边说边摸,指出一个角。
(5)同桌的同学共同操作,指出自己三角板上任意的一个角。
(6)小结摸角后的体会。(我们摸到的点是尖尖的,我们摸到的两条线是直直的。)
2.折角。
(1)教师取一张不规则的纸,经过两次对折,折出一个小于180度的角。问:老师折出的这个图形是角吗?为什么?
(2)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形状不限),也经过两次对折(任意的去折),教师从中挑出几个有代表性的角贴在黑板上(尽可能的包含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3)问:观察,黑板上贴出的这些图形,大家说都叫角,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每个图形中都有尖的点和直的线)
(4)教师讲解角各部分的名称【演示课件“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从众多的角中,任选一个角,把角的两条边延长,指名一名学生板书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5)教师指黑板上任意一个角的部分,要求学生们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6)讨论。说一说身边的角。
3.演示活动角。
(1)问:再观察黑板上贴的这些角,有什么不同呢?(有大有小)
(2)问:通过观察,谁能说说,哪个角大些,哪个角小些?再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3)问:角确实是有大有小的,究竟该怎样比较角的大小呢?
(4)教师让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学具——活动角,把它张开制成一个角,并边指边说哪是角的顶点,哪是角的两条边。相邻的同学比一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5)师:以自己刚才做的角为标准,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再以新角为标准,做一个比它小的角。
(6)提问:通过你们自己操作活动角,你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谁有关系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得大小有关)【演示课件“角的大小”】
(7)教学画角的方法。
①【演示课件“画角的方法”】全体观察画角的过程,然后请同学总结画角的方法。
②教师再次与学生一起回忆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从这一个点起,用直尺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个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板贴: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出角的.两条边)
③让学生按照上面的步骤画一个角。教师巡视画角的过程是否正确。
三、归纳提高。
1.问:通过刚才的研究,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图形——角;一个角有1个尖尖的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我们还学会了画角的方法。)
2.练习。
四。质疑交流。
1.问:除去老师向大家介绍的这些内容,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老师没有讲到的内容?或者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根据学生说和问的情况,酌情补充下面的内容)
(1)角的种类(详见扩展资料):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优角、周角……
(2)趣味知识:放大镜能够放大字的大小,但是却不能放大角的度数。(详见扩展资料“放大镜不能放大角”)
(3)角在生活中的用途:装修时,巧妙的利用角,可以拼摆出很多美丽多变的图案,有效的利用角,还可以节约装修修的材料,降低装修的成本。 2.自由交流。
五、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教案是关于“角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一个教学设计。
教学新课前,通过演示动画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双重功效。
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动画,动态地模拟了指角、画角等数学活动,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能够用一种欣赏动画的、轻松的心情进行学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下教材第48页中的例2及相关内容,参考苏教版和北师大版相关教材。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对比、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语言表达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吗?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像这样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从左往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周末,小军和小红来到了书店,瞧,它们正在买学习用品。
(一)提取信息、揭示问题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问题:小军买1个文件夹和3本作业本,一共用去多少钱?
(二)解决问题(1),学习含有加、乘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1.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和同桌交流想法。
3.请生板演,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①分步计算???4×3=12(元)
12+5=22(元)
②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4.汇报交流:
①请分步计算的学生说说想法。
②重点突出:为什么要先算3本作业本的钱?买3本作业本用多少元?为什么用4×3计算?
③请列4×3+5?的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第一次对比:两位同学都认为要先算4×3,他们列式方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请列5+4×3的学生说想法。
这个算式如果先算5+4,算的什么和什么的钱?再乘3呢?(结合课件演示)
所以在这道题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二次对比:看看这两个综合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计算时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3+5
5+4×3
=12+5
=5+12
=17(元)
=17(元)
5.
学习4×3+5和5+4×3的脱式计算。
哇,你们学会了用脱式计算帮小军算出买学习用品的钱,真了不起!我们来看看小红想买什么?
(三)解决问题(2),学习含有减、除法综合算式的脱式计算。
哦,小红可能想买钢笔,出示问题,你能帮她解决吗?
1.明确问题:1个订书机比1支钢笔贵多少元?
2.初步梳理: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1支钢笔的钱有直接告诉我们吗?得动动脑筋了。
3.区分对比,明确运算顺序。
小精灵为我们送来了3个同学列的算式,哪个算式能正确解决这个问题?
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对错都要能说出理由哦。
8÷2-10
10-8÷2
10-8÷2
=4-10
=10-4
=2÷2
=6(元)
=6(元)
=1(元)
第一个算式错在哪里呀?哦,那就是要改成10-4,10是谁的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用1个订书机的钱减去1支钢笔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小结:像这样问谁比谁贵多少就要用较多的钱减较少的钱等于多出来的钱。
第二、三个算式对比:你们都认为第2个算式是对的,可老师看第3个算式列的不是和第2个一样吗?
所以减法和除法在一起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第2个算式是怎么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我们一起把这个算式请到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总结运算顺序
1.初步梳理
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认识的3位新朋友,当有乘法和加法时,我们先算?(乘法),有减法和除法时,我们先算?(除法)
2.和同级运算对比
我们把这3个新朋友请到课件上来,和前面认识的这两位老朋友对比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3.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什么加、减法。
4.提炼
综合算式在进行脱式计算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要做到一看,看什么?对,看清楚运算顺序。二算,然后再进行脱式计算。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下面我们就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挑战几道题。
★
圈一圈: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
15-2×5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9÷3
2+9÷3
两题中都有除法,为什么这题要先算除法,而这题要先算乘法呢?
真不错!能把新旧知识进行区别,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辨一辨:下面的计算对吗?对的在(
)里打√,错的打×。
6×4-2
6+4÷2
=24
=10÷2
=22
=5
(
)
(
)
★★★算一算:用脱式计算完成下面各题。
10+8×2
18-8÷2
=
=
=
=
★★★★连一连:把算式和正确答案连起来。
4+4+4
20
4×4+4
5
4+4÷4
12
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哇!这些运算符号可真神奇呀!
再给你两组算式,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吗?
想一想: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4○4○4
=4
②
4○4○4
=3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想知道老师的收获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会用若干玻璃球表示某个物品的质量。
2、经历用选定的物品和玻璃球作单位测量物品质量的过程。
3、对测量活动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有趣的测量活动,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用玻璃球做单位测量物体有多重。
教具准备:
天平、玻璃球、水果、一元硬币、生活用品等。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孩子们,这是多少钱呀?一元钱能买到什么?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有一天,小红和小丽一起,每人拿着一元钱,去商店买同一种一元10个的玻璃球,售货员给了小红10个,给了小丽9个,售货员这样做对吗?公平吗?嗯,这样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他们都应该买到相等的10玻璃球,小红有10个,也应该给小丽10个。
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有衡器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就是我们要来认识的天平,天平是衡器中的一种。
二、自主探索
(一)、探索新知
1、认识天平师:孩子们,在你们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几台天平,咱们来观察一下,你看到的天平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
天平是由支架、指针和两个托盘组成的……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探究点1:用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判断苹果和梨,哪个轻?哪个重?我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孩子们掂一掂,通过你的感受来说一下,哪个轻?哪个重?再来猜一猜,把他们天平的托盘上,会有什么现象?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探究点2:用天平比较质量相近的'物体的轻重出示质量差不多的苹果和橙子(学生可能会说法不一)哦,我们的说法出现不同啦,让我也来掂一掂,我感觉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那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到底哪个轻,哪个重呢?对,我们用天平来帮忙。
当苹果和橙子的质量差不多时,用手掂一掂不能比较他们的轻重时,可以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结论:用天平比较质量相差很少的物品的轻重。
探究点3:用天平测量质量相同的物体出示质量相同的两个面包,我们看一看天平有什么现象发生?结论:天平是平衡的。
3、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天平,并且学会了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谁能说一说,天平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一个轻?一个重?在什么状态下说明两个物品同样重?学生可能会有如下说法:
1、天平一边下沉,一边上翘,说明两个物体不一样重。
2、天平下沉时那边的物体重,翘起来的那边的物体轻。
3、天平平衡的时候,说明两边的物品同样重。
三、学习测量
1、出示梨和玻璃球师:不用掂,不用天平,孩子能判断了这个梨和一个玻璃球哪个重吗?学生答:梨重。
师:估计一下一个梨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学生可能说出生①:3个。
生②:4个。
生③:5个。
教师记下猜的数。
我们用天平进行实际测量,验证一下。
师:我把梨放在天平左边,在天平右边放玻璃球。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天平看一看天平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说出生①:天平向左边沉下去了。
生②:天平向梨这边倾斜。
生③:指针偏向梨方。
师:好!现在我开始往天平右边一个一个地放玻璃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天平的变化。
教师边放玻璃球边数数,让学生说天平的变化,直到天平平衡为止。
学生边数玻璃球的个数边观察天平的变化可能说出:生①:天平没有动。
生②:放玻璃球的一边下沉了。
生③:天平平衡了。
2、讨论梨和玻璃球的关系。
师:天平平衡了,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学生可能说出:生①:说明两边一样重了。
生②:说明梨和玻璃球同样重。
生③:说明一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
四、尝试应用
1、以小组为单位下面我们就用天平实际测一测,用玻璃球测量语文和铅笔盒,它们各有几个玻璃球那么重?把测量结果记下来,填好表格。
2、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要给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测量过程的机会。
语文书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铅笔盒可能会有多种结果。
学生可能说出?……师:语文课本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还可以用玻璃球做质量单位测出物品的质量。然后比轻重。
3、教师谈话说明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
五、当堂检测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物品,先估测,再实际测量,最后交流、汇报结果。
六、数学冲浪第1、2、3题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可以直接放在天平的两边,翘起的那边轻,下沉的那边重。
2、用一种物体单位可以比较其他物体的质量。
板书设计:
用玻璃球表示物体的质量测量梨的质量1个梨的质量=(6)个玻璃球的质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设计一个买玻璃球的事情,引出公平的问题,引出天平是衡器的一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准确测出平衡,在准备材料上要下足功夫。在具体的操作中,去感知1个梨和6个玻璃球同样重。在通过天平秤语文书和铅笔盒的过程中,感知语文书或者铅笔盒大约和几个玻璃球同样重,利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比较出玻璃球多的重,玻璃球少的轻。因为孩子们认知程度有限,不能过于细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偶尔会不听老师讲,自由操作,也属于正常情况。所以,老师应该多在孩子中间,随时引导。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最后一个知识点,作单位的物品不一定是玻璃球,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它物品作单位。如:木球、正方体等。但要注意,作单位的物品轻重都要一样。这点没有点到,很遗憾。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经历求商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议中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收集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感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再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
迁移法,观察讨论、比较分析法。
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1、能较熟练地用7、8、9的乘法口诀正确求商。
2、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兴趣。
1。对口令。
二七()六九( )
()八五十六 六八()
()八三十二九九( )
()九四十五()七二十一
2。口算。
12÷6=( ) 36÷6=( )
30÷5=( ) 24÷6=( )
18÷6=( ) 8÷2=( )
3÷1=( ) 12÷4=( )
师: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求商的?
生:想乘法口诀。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
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师:看来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用“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这些方法来求商。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们有信心学会吗?(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合作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知道属于你们的节日吗?
生:(六月一日儿童节)
师: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小朋友正在布置他们的教室呢,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
2。引导观察,收集信息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有的在做彩旗,有的在做五角星,还有的在准备爱心气球。)
通过观察,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生:第一组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
生:第二组做了49颗五角星,分给7个小组。
生:第三组带来27个爱心球,每9个摆一行。)
3。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4。学生汇报
指名汇报问题,教师板书“平均每行几面?”“平均每组几个?”“可以摆几行?”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56÷8的口算方法。(从主题图中点取出例1)
(1)请一人读题,提问:56÷8=?怎么解答列式?你能不能独立试着做做?(学生独立试算,并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算的?)
(2)指名汇报(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问:“用哪种方法最简便?(用乘法口诀求商)
引导学生小结:求56÷8的商,想()乘八得五十六,用乘法口诀想,就是()八五十六,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的商是7。
师:我们平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列玩算式要在后面写上什么?(单位)一起说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面)今天我们要探究学习的是除法算式求商的方法,所以它的单位同学们在口头上说出来就可以了。下面的题目也一样,清楚了吗?
2。(1)师:这56面小旗,要是挂成7行,平均每行几面?
怎么列式?
列出算式:56÷7= ,能用乘法口诀求出这个算式的商吗?
让学生独立试算。
(2)交流: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比较56÷8和56÷7两个算式的联系。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口诀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
4。完成主题图中另外两个数学问题。
(1)男生一道,女生一道。教师巡视。
(2)说说你是如何求出商的?
5。小结: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我们把求商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乘法口诀求商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一起读读。
三、反馈练习(课件出示)
1、选择题:用“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求商的算式是:
A、7+9B、7×9C、36÷9D、63÷7
2、请大家完成书上49页做一做的.习题。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一组习题,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乘法算式里的积,在除法里做被除数。
生:乘法算式里的因数在除法里做除数和商。
生:这3个算式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乘法和除法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学习。
3、巩固练习
(1)练习:小猴摘桃子(课件9)
师:其实,儿童节不仅是我们小朋友们喜爱的节日,就连森林里的动物宝宝也喜欢出来看热闹。这几只可爱的猴宝宝想在“六一儿童节”上给同学们送上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当他们来到桃树下面正准备上梯子的时候,才发现梯子上早已站好了除法算式,要算对了才能往上爬,小猴子怎么也算不出来,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帮帮小猴子?
(2)练习:小猪吹泡泡
出示课件10:小猪吹泡泡的情境
师:小猴的问题解决了,小猪被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它特别吹了一些泡泡来送给大家,如果你们把提算对了泡泡会飞的又高又远。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法:
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师生探究。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方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事先出示课题和主题图)
一、创设情境获取信息
师:“春天来了,小朋友们喜欢去郊游吗?小动物们呀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去郊游!今天,小熊哥俩商量好了要去大龙潭。你们瞧!它们正在超市的食品专柜前,准备购买香甜可口的食品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二、探索新知
(一)探索乘加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学习脱式的书写方法。
1、猜想小熊胖胖的购买方案。
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一下子就从图上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熊胖胖想买些什么东西呀?谁来猜?谁再来猜猜?恩,这些购物方案都很不错!但只有__猜中了小熊的心思,小熊胖胖呀,就是想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贴示:我要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
2、解决问题,交流算法。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根据有关的信息,帮小熊胖胖算出买4个面包和1瓶饮料,一共该付多少钱呢?(板书:该付多少钱?)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找到需要的算法,请学生板演。)算完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算法。”
3、联系主题图理解算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
师:“咱们来看黑板上的同学列的算式,先看这一种分步的列式方法,谁能看出,他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再算什么?这种列式方法(口算综合)是__做的,请你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想的?先算出什么?(a.若学生先画横线则问:你画的这一横线表示什么?b.若学生没有画横线则说:老师给你画上横线表示你是先算这一步的。)(师画横线)再算什么?”
4、探究分步式与综合式的关系,介绍脱式的书写方法。
师:“咱们再看看,这种算式实际上是把这两个分步式怎么样了?哎!是把这两个分步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了。可是老师发现一个问题:在分步式当中有一个得数12,而这个综合式当中有没有12?咦!12哪去了?哦!被3x4代替了。在口算3x4+6时,得在脑子里记住3x4的积是12,才能算出得数是18,容易出错还不方便检查。所以,为了让大家清楚地看到运算顺序和计算过程,便于检查,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脱式。在我们数学书12页上就有3x4+6的脱式写法,请大家先找到小淘气的这种算法,然后动笔帮小淘气填写空格,填完后仔细观察,书上脱式的书写与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对!计算的时候不是把等号写在算式的右边,(擦掉板书:=18(元))而是另起一行,在比第一个数字3出一格的位置上写等号,(板书)先算哪一步,就要把得数写到这一步的下面。没有参加运算的'数字和运算符号要位置不变地照抄下来,然后再另起一行算第二步12+6=18。计算结果有单位的别忘了写单位,该答的时候要答。”(全班齐答。)
5、分析“乘在前,加在后”的算式与“加在前,乘在后”的算式的异同,体会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①若学生板书出6+3x4=18(元)则直接问。②若学生没有这种板书,则让学生通过看书学到这种算法。
师:“6+3x4与3x4+6一样吗?观察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呢?”
师:“你们想想6+3x4,能不能先算6+3的和再去x4?为什么呢?所以说,计算时,先确定运算顺序很重要,运算顺序错了就会造成严重错误。
6、学生试用脱式计算6+3x4。
a.指名板演,其余学生观察。
b.引导学生评价:提建议或谈谈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用脱式计算时注意了什么问题?
7、总结算式名称和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再次观察6+3x4与3x4+6这两个综合算式,a.先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乘加混合算式。b.再观察他们的运算顺序,你又发现了什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在计算乘加混合算式时,我们就是按照先算乘法,后算加法(板书:先乘后加)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8、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二)探索乘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熟悉脱式的书写方法。
1.引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发现小熊胖胖最喜欢吃面包和饮料,而小熊乐乐呢?它呀!想了老半天,最后还是决定拿20元去买3包饼干,(板书:买3包饼干,)请你们帮它估计一下20元钱买3包饼干够吗?还会剩钱吗?你能不能算出售货员应找回多少钱呢?(板书:应找回多少元?)”
2.解决问题,交流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算式以及发现。”(教师巡视,请学生板演。)
师:“20-4x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师画横线)再算什么?能不能先算20-4?为什么?”
师:“20-3x4与6+3x4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不同?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猜一猜,像20-3x4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啊?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混合算式,就叫做乘减混合运算。在计算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法?后算什么法?(板书:先乘后减)”
3、学生举例乘加混合算式,说出运算顺序。
三、拓展练习
1.第13页‘试一试’第2题
师:“其实啊,小熊是一个谗嘴的家伙,它想买的东西呀,可远远不止3包饼干,下面,大家看这些算式(板书第13页‘试一试’第2题的3个算式,学生逐一回答。),结合小熊购物图想一想,小熊还要买的东西是什么?”
2.“猜心思”游戏。
师:“看来同学们都挺了解小熊的,都猜出了小熊的想法。下面呀,我们要做一个游戏。游戏是这样的,请每个同学根据小熊购物图,写一个综合算式,然后请你的同桌根据你写的算式,结合小熊购物图,猜一猜你想买什么?”
师:“告诉老师,同桌猜出你的心思了吗?有的同学猜出来了,有的同学没猜出来的,那么没猜出来的请把你的算式说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帮你猜猜吧!(教师把算式板书出来),请注意观察。谁能猜出__想买什么?__你说她猜得对不对?把你的心思再告诉大家一次吧。还有的同学,同桌没有猜出你的想法,课后咱们继续练习,好吗?”
四、回顾反思,梳理总结。
1、师:“这节课啊,咱们帮助小熊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看!小熊正在高兴地向你致谢呢!”
2、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你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把你的收获跟大家说一说?你能不能告诉大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加?什么样的情况下要先乘后减呢?”
3、师:“看来呀,咱们今天的收获还真不少!小熊出来了那么久,它也该回家了,在临走之前,它还有一句话要提醒大家。请注意听哟!‘小朋友,今后在计算乘加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加,在进行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乘后减。’记住了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二)利于学具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自己领悟三角形的意义和特征,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是什么角?
说出什么叫直角、锐角、钝角?
组成角的两条边是什么线?
2、家在本子上画出直角(用三角板)、锐角、钝角各一个。
小结: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和角,如果把角的两条边改为线段,把角的两个端点连起来会出现什么图形?(三角形)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和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1、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你能举例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吗?(红领巾等)
(2)利于学具,动手做三角形,小组内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3)结合复习题,思考讨论:
①三角形是几条线段围成的?
②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4)巩固概念。
①找一找,哪些是三角形?(投影)
②用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强调,看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要从两方面看:一是看只有三条线段,二是要看是否围成的封闭图形。
2、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刚才大家找出这么多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进一步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明确:它们都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它们都有三个角,都有三个顶点。
再引导学生概括: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3、教学三角形的特性。
我们学习的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像自行车的车架、房梁架等。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的呢?我们来做一次实验。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框,让同学们拉一拉。
先拉五边形木框。(变形)
再拉四边形木框。(变形)
后拉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三角形不变)。
提问:通过三角形木框拉不动,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动手实践,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不变了。因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就是三角形的特征。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用到三角形的特性吗?(椅子腿松动了,可以固定一个三角形铁架)
(三)巩固反馈
1、说说三角形的意义、特征。
2、三角形有什么特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02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8
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07-13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25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篇11-08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10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03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