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回声》的教案

《回声》的教案

时间:2023-03-06 17:26:07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回声》的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声》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声》的教案(15篇)

《回声》的教案1

  1、认识“呱、哩”等6个我会认的字。会写“岸、纹”等8个生字。

  2、了解回声现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识字写字,了解回声现象等科学常识。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1、师范读课文。

  2、听了以后,你们知道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吗?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小青蛙知道是回声的?(4、5自然段)

  3、齐读4、5自然段,有趣吗?

  4、再读课文,把文中我会认的字多读几遍。

  三、学习我会认的字。

  1、分小组自学生字。

  2、检测自学情况。

  指名读、用生字组词、偏旁、字型结构、开火车。

  四、学习我会写的字。

  1、齐读生字、记生字。

  2、用生字组词,理解词义。

  3、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师示范。

  4、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1、流利地朗读课文。

  2、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卡,复习生字。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小河上这座石桥美吗?指导朗读。

  2、小青蛙来到桥底下,心情怎样?他是怎么叫的?看课件。

  3、看了以后,你们感觉怎么样?(很奇怪)小青蛙也感觉很奇怪。

  青蛙妈妈带小青蛙来到岸上,是怎么给他讲的.呢?

  4、看课件,你们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吗?

  5、你听到过回声吗?是在哪儿听到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三、读读抄抄。

  1、小河上有座石桥。

  2、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3、小青蛙欢快地说:“多好玩啊!”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32课。

《回声》的教案2

  一、概述

  《回声》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版块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三年下学期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结合课程资源,揭开回声的奥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回声》是一篇知识童话,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这节课,我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指导读书、观察实验所提供的形象,以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练习说话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让学生获得有关“回声”的自然常识,还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整堂课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本课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的。

  长春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科学童话《回声》。板书课题:回声。

  2、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幅图,想看看吗?(出示图片桥的倒影)师:仔细观察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3、师:这么美的景色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打开书读一读

  预设:找出比喻句,课文中把什么比做大月亮?

  4、指导朗读(指读、范读、齐读)

  二、研读感悟

  1、师: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他是怎么做的?

  预设: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3、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4、师:青蛙为什么奇怪?它是怎样问妈妈的?

  预设:理解“奇怪”“极了”“奇怪极了”词语的意思。抓住词语理解小青蛙的心情。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三、朗读感悟,理解“回声”。

  师:青蛙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课文的话来回答。(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教学】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填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做实验演示:在装水的玻容器投入石子,学生观察水波的变化。做动作理解:荡。

  4.用上动词“带、跳、捡、扔、激、碰、荡”说话。

  【充分利用文本,加强对动词的理解、积累和运用,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青蛙妈妈做这个实验和回声有什么关系呢?她是怎么说的呢,读一读青蛙妈妈的话,然后和同桌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预设:为什么青蛙妈妈说他们像?

  3.做练习(出示妈妈的话)

  师:谁来说一说它们哪像?青蛙妈妈的话该怎么读呢?引导读好、读懂青蛙妈妈的话。(读出耐心、亲切语气)自己读——范读——指名读

  4、师:青蛙妈妈讲的话大家读明白了吗?(学生交流)

  5、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通过朗读,讲解练习,初步了解回声这种自然现象,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6、师:回声的话该怎么读,知道了吗?(“回声”的朗读声音延长”)请每个同学再去读读第2小节,画出写回声的话,然后读一读。

  进行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回声的话。指名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

  【创设童话朗读情景,让每个学生演演小青蛙和“回声”,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使课堂充满情趣】

  7、过渡:小朋友读得真好。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这只看不见的小青蛙是——(学生齐答)“回声”。小青蛙呢,听了妈妈的话也明白了。她是怎么表现的呢?

  (1)读好第5小节小青蛙的话。(出示句子: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蹦”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跳”)“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换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一跳老高、一蹦三尺高、手舞足蹈……)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词语的积累靠教师的有意识指导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

  (2)创设情景。小青蛙明白了这是回声,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呱地叫个不停。每个同学来做一做回声好吗?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总结

  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的教案3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寻找自然界音响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音,弱音。

  2、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够用歌声表现强弱。

  3、 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中充满的乐趣。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听音乐,根据节奏拍手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感受、引导、掌握

  1、 听音乐,感受强弱。

  2、 理解“强弱”定义。

  3、 再听,分辨强弱,认识“f”和“p”。

  4、 奏出强弱,并能根据弱音,做出相应手势。

  5、 想象自然界中的音响。

  三、听赏、表现

  1、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中带回音)。

  2、 学回声

  3、 欣赏歌曲

  4、 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1) 师生互唱

  (2) 模唱

  (3) 分组接龙唱

  (4) 齐唱

  四、小结

  大家玩的高兴吗?从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

  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掌握知识目标方面 ,利用各种手段,淡化音乐知识概念,注重了教学的.感受性。整堂课,学生能和老师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合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回声》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具准备

  青蛙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一种奇妙的声音——回

  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31课——回声。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复习词语

  二、 研读感悟

  1、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① 出示学习提示

  ② 大声读二自然段,说说小青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他是在哪发现的?小青蛙说了几次话?

  指导朗读

  男女生合作读这两句话

  过渡:这时,小青蛙会想什么呢?

  ③ 小青蛙问了妈妈什么话?(指名读,

  2、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指名读

  ② 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描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画出来。

  ③ 表演青蛙妈妈的动作

  ④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指生读,看动画理解河水的变化。

  ⑤ 用自己的话说说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完成填空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轻声读,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① 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

  ②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③ 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 指名读第二、三句话,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⑤ 师小结:也就是说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一样,都是碰到障碍物返回来,像这样(播放动画),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小青蛙的——回声。

  ⑥ 亲切的语气读青蛙妈妈的话。

  ⑦ 填空(出示课件)

  ⑧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指导读。

  4、 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 指名读

  ② 为什么会“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呢?

  ③ 你从文中哪个词感受到小青蛙的心情的?

  三、 拓展延伸

  1、 你在哪儿听到过回声?

  2、 听听大自然中的回声。(播放动画)

  四、 课后作业

  课后,到空旷的大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五、 总结

  1、师: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回声一样奇妙的科学现象,他们正等着你们用智慧的头脑、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它的奥妙!

  2、齐读老师的话。

  板书设计:略

《回声》的教案5

  【片断】

  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课件或投影)

  ⑴观察水的变化。

  ⑵口述水的变化。

  ⑶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能够用鲜明的力度对比来表现回声的效果。

  2、感受6/8的韵律感,并能用优美的歌声表达6/8的旋律。

  3、通过学唱歌曲,创编回声效果,发挥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爽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控制声音的强弱表现人声与回声的奇妙和谐、遥相呼应的音响效果。

  2、唱准六度音程、唱出6/8的韵律感。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从而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和表现。

  2、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音乐的认知规律出发,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3、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带着不同的要求反复的感知音乐,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4、给学生提供表现舞台,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5、整个教学过程遵循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及艺术愉悦原则。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具准备:打击乐若干、多媒体电脑、歌纸

  教学过程:

  一、听拉索的《回声》(时间:5分钟)

  1、你有什么感觉?歌曲创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

  2、自然界中怎样的环境下会产生回声效果?

  3、你能制造回声吗?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的展现,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和情绪,从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愿望。]

  二、以小组为单位,用所给的教具制造回声,鼓励用其他方法制造回声(各种打击乐器、或其它可以发出声音的东西)。)(时间:5分钟)

  1、小组实践活动、讨论。

  2、分小组表演。

  3、结论:回声可以通过强弱的对比以及旋律的完全重复来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象力和联想力。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创编《***的'回声》(时间:10分钟)

  1、以小组为单位选一首简单的歌曲进行回声的创编。(《小雨沙沙》、《布谷》《乃哟乃》)

  2、各组表演并说出创编的根据与意图。

  3、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鼓励音乐创作,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以学生为本的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四、学习歌曲(时间:20分钟)

  1、揭题听范唱。

  问:歌曲的哪一句用了回声的效果?

  2、老师唱人声,学生模仿回声。

  问:这首歌除了用完全重复及强弱对

  比的方法来表现回声效果以外,它还运用了和声的方法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请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句。

  3、学习和声部分歌谱。(出示歌谱)

  问:出现了哪两个和声音程?

  *学生进行和声练习。

  *视唱整句歌谱。

  4、第二遍听歌曲,学生轻声哼唱。要求人声部分用“a”回声部分用“o”

  [设计意图:运用元音进行声音的练习,并利用两个音发声时嘴形的大小不同来形象表现人声和回声的强弱区别,化难为易,便于学生寻找强弱感。]

  5、完整演唱全曲。

  *强弱的对比。

  *比较认识3/4与6/8的特点,3/4是舒缓优美,6/8轻巧欢快。

  *引导学生注意声音的位置。

《回声》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藏、捡、扔、波、荡”这些生字和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两个问题: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知道回声产生的原因。

  4、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认识科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小黑板、水缸、生字卡

  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回声》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科学知识,学习本文生动具体地介绍知识的方法。

  2.掌握生字词,练习做卡片,提高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科学小品的写法

  2.回声的科学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语:前面学过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大自然不仅有美妙的语言,而且有奇妙的声音,当你站在高山顶或深谷里高呼一声的时候,当你站在大厦或遂道里用力击掌的时候,侧耳一听会听到什么呢?回声,有时回声还不止一次,而是两次、三次,甚至更多次,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了这篇课文,就明白了。

  初读课文,正音解词:

  隧道(suì) 圜丘() 层峰叠障(zhàng) 庞大(páng) 巍峨(wēi)(é)

  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点明回声发生的原理。

  (二)举例说明回声因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回声现象。

  (三)用事实说明了解回声,利用回声为人类服务的重要性。

  读课文,请学生画出文中所举事例,并依次编上序码。

  ①在高墙或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

  ②捷克阿德尔什伯赫旁的断岩能听到三次回声。

  ③江西弋阳圭峰的“回声谷”能听到四次回声。

  ④英国牛津郡一个地方,一声枪响回声达20次之多。

  ⑤雷声经过地、山、云回声隆隆不绝。

  ⑥北京天坛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⑦冷空气团和云雨层也会反射声波。

  ⑧阿尔卑斯山铁路隧道里的爆炸声能传到160千米远的地方。

  ⑨回声探测仪器,声纳。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三个段意)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回声的原理、现象以及了解回声、利用回声的重要作用。)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①文章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拟人)

  作用是什么?(点题)

  把回声比作什么?(比作女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原声和回声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将回声现象化作一种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了)

  文章引诗开头,有吸引力,拟人形象,富有情趣。

  ②第二段说的`是什么?(回声发生的原理)

  ③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由具体到抽象)

  第二部分

  ①第4段说了什么?(1次回声)

  第5段说了什么?(回声2至20次)

  这两段按什么顺序写的?(由少到多)依回声的次数为序。

  ②第4段分说什么情况?

  (分说“较远”和“太近”两种情况,大略说明听到回声的条件)

  ③第6段说了什么?(总述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7—9段分别说了什么?(分别介绍了回音壁、三音石、圜丘)

  采用了什么顺序?(由总到分)

  ④第七段,说明墙体是为了说明什么?(反射条件)

  “由于……”一句点明了什么?(点明原理)

  ⑤第10段说了什么?(液体、气体也反射声波)

  第11段说了什么?(用隧道事例证明)

  顺序?(由固体到液、气体)回声的表现。

  ⑥第11段,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先说现象奇怪,再作科学解释)

  第三部分

  ①第13段说了什么?(用事实说明,利用回声有重要性)

  ②第14段说了什么?(用事例说明回声仪器的迅速发展)

  顺序?(由实际到应用)写的是回声的用途。

  总结①说明方法

  (1)举例子

  (2)下定义

  (3)作比较

  (4)列数字

  ②修辞方法

  (1)拟人

  (2)设问

  (3)连珠(顶真)

  ③填表

  写作方法

  表现形式

  具体例子

  表达效果

  由具体到抽象

  由具体到抽象

  第1、2自然段

  引人入胜

  知识原理

  由抽象到具体

  第9、10自然段

  具体形象

  结合

  先说知识后举例子

  第4自然段

  生动有趣

  具体例子

  先说事例后说知识

  第10自然段

  说服力强

《回声》的教案9

  设计思路:

  《山谷回声真好听》是小学二年级下的音乐教材。因为是回声,所以歌词中反复的部分较多,部分旋律对大班孩子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在活动中以 “回声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在一遍遍倾听、感受、游戏中轻松学唱歌曲。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体验与同伴合作对唱的快乐。

  2、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歌曲中的“原声”和“回声”。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1、孩子已有回声的经验

  2、图谱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回声”的游戏。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回声的事情?

  师幼回声游戏。

  2、理解歌词和旋律

  师:有一群小朋友在玩回声游戏呢!听一听,他们在哪里玩呢?

  (1)清唱第一遍

  提问:小朋友们在哪里玩回声游戏?(出示图谱)

  (2)钢琴伴奏第二遍

  提问:小朋友在向谁问好?(出示图谱)

  师幼回声的游戏。

  (3)音乐伴奏第三遍

  提问:山谷里还有其他回声,你们听出来了吗?(根据孩子回答出示图谱)

  这个回声出现了几次?这两个回声一样吗?会有什么变化?

  师幼回声的游戏。

  (4)音乐伴奏第四遍

  提问:最后一句“乐得我们哈哈哈哈笑”和前面的原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师幼练习。

  3、学唱歌曲

  师:山谷里有这么多回声呀!我们一起来玩回声的游戏。(完整出现图谱)

  角色扮演

  4、延伸

  活动反思:

  这么多年,自己也承担了不少的公开课,从未像本次送教活动中那样“纠结”。纠结在于对教材的处理,纠结在于发展部分游戏化的设计。在林组长手把手的指导下光试教就试教了好几遍。原本以为目标的定位较到位,环节安排较流畅,然而执教活动中,孩子的积极性并未被调动,老师上的“汗流夹背”,孩子却“无动于衷”。问题出哪里了?在聆听名师、各位研究员点评时,其实大脑里还是“一团糟”。直到自己静下心来比对叶老师的教学活动,回过头再去反思自己的活动,才恍然大悟,终于寻找到了音乐活动中学习障碍。

  一、教材的分析须“到位”

  姚老师点评活动中说到了歌唱活动的“核心问题”,这也是我在执教中最大的问题。在分析教材时,我把重点放在“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歌曲中的原声和回声”。也想到了原声和回声对比用音频的效果会比老师的范唱好。但是因为在处理降调过程中遇到了技术上的问题,最终还是放弃了音频的使用。而老师在示范歌唱时无形中强调了“原声”的“强”,从而压抑“回声”,不仅仅破坏了原先音乐的“优美”,更抑制孩子们的大胆表现,效果可想而知。我不禁想起了谈亦文老师在音乐活动常见学习障碍一文提到的“教师的自身情绪、歌曲示范都和音乐本身所要求的`情绪不协调。只有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幼儿的情绪体验达到同一频率时,师幼间才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上的共鸣。”

  二、发展的练习需“激趣”

  我们都知道,活动中老师要不断激发孩子的学唱兴趣,每个环节加点味精,层层递进的设计才能让孩子学习热情一直保持,这也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自己会不自觉的“胡里花哨”,运用一些教学手段。在“山谷回声”活动设计时,之前也想设计一个场景,但是马上就否决了。想当然地觉得,孩子不停的移位,跑来跑去只会让孩子“发神经”。但看了叶老师最后“山谷情景”的设计后,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真是“想万次不如尝试一次”。 想当然———错误的动力定型。

  三、细节的处理需“合理”

  在活动设计中,自己是做了很多预设。比如提问山谷里还有其他回声,当孩子回答“乐得我们哈哈哈哈笑”时,随机解决最后一句,让孩子在听辨中去发现前后两句节奏的不同,在看图谱练习中学唱最后一句,从而解决难点。在执教中,孩子的确也发现此回声的部分,但我没有按照预设行进。因为自认为孩子可能对“山谷回声真好听”回声分组练习更感兴趣。其实当返回去再解决最后一句歌词时,把其割裂开了,从而影响了此环节的流畅性,同时阻碍了孩子的思维。

  本次活动尽管存在很多的问题,但从最初的文本设计到最终的活动呈现,自己有很多的思考(包括图谱的使用)。特别是执教后的反思,使我对一个普通的歌唱活动如何去设计积累更多的经验,相信在一次次的历练中会不断成长。

《回声》的教案10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回声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创设情境

  1、师: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出示小青蛙,跟小青蛙打个招呼吧!(你好,小青蛙),

  最近小青蛙经历了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儿,它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你们,看老师板书:回声,齐读课题。回声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2、师:读了课题,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问小青蛙的呢?

  生:随机板书 是什么?

  在哪?

  3、师:是啊,回声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这只可爱的小青蛙去感受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

  1、师:小青蛙问你们第一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2、师:小青蛙也喜欢你们读课文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要多读几次,还可以动动小脑筋,

  都能做到吗?好的,开始吧!

  (二)检查读

  1、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这几句话特别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句子:他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

  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

  (1)先自己练一练

  (2)出示小青蛙生字卡片,谁来当当小老师?

  (3)小青蛙刚悄悄地和我说了,谁要是把生字宝宝读准了又记住了的话就和谁交朋友,你们想和他交朋友吗?好,

  谁来说说你怎么记住的呢?一圈圈和波纹两个词语碰在一起就是一圈圈波纹,我们一起来看下,

  播放小鱼的flash.

  (4)小青蛙很高兴和你们交朋友,他也想给生字宝宝找几个朋友回来,你们能给生字组词吗?找到好朋友。

  2、师:认识了生字宝宝,谁再来读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3、师:句子会读了,谁来读读课文?

  4、师:指名读

  (三)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小青蛙碰到了什么稀奇又有趣的事呢?

  评:你真会读书。

  你真会研究,像个小研究家。长大肯定了不起!

  你课文读得真仔细。

  三、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段

  1、师:接着我们跟着小青蛙来到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出示课文插图一和第一段自己先,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再读一读。

  2、师:指名看图说话。谁来说说这里有什么?

  3、师:你们喜欢这里吗?能不能用朗读将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指名读。

  4、师:听出来了吗?他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好像一个大月亮。

  那谁能用“好像”说一句话。

  5、师:我们一起来读读,/article/你觉得这里风景怎么样?美

  6、师:那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读?

  7、师:好美的地方啊!小朋友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去美美地读一读把!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读吧!

  8、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声,回声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声》的教案11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认识6/8 2、 学唱《亲爱的回声》

  教学目标:

  1、 知道6/8拍的含义及其特点,能用优美舒展的歌声表达6/8拍的旋律。

  2、 通过歌曲的学唱,培养学生爽朗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习用鲜明的力度对比表现回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6/8拍 教学准备: 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是想坐在这教室里上课,还是想走出去,与大自然拥抱呢? 我也想,可是……不过没有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来感受自然。你听:(范唱)

  二、发声练习

  1、 模仿回声 师:你们了解回声吗?谁来介绍一下回声的。能把回声表现出来吗? 其实这里就有了音乐,很具有表现力,也就是力度上的变化。

  2、节奏、视唱 师:喂 — — | 喂 — — ||我们来合作一下,模仿亲爱的回声。 你 好 — | 你 好 — || 哈 罗 — | 哈 罗 — || 回声是……那么可听好了哦。 6 5 || 5 1 || 1 6 || 1 5 || 演唱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为旋律划分小节线 2、 听音选择填空 教学目标: 通过做一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对6/8拍的认识,接触并记住世界名曲的主题音调,继续进行旋律音程的听记。 教学重点难点: 6/8拍的巩固和听记 教学过程: 一、寻找精灵(听音选择填空) 师:在一个美丽的小镇上(弹奏完整的旋律),住着快乐的人们,因为这里有着三个可爱的小精灵。他们唱着欢乐的歌。分别是—— 弹奏 5 6 5 || 3 4 3 || 4 5 4 ||有一天,这三个小精灵到森林里去玩,可是却一直没有回来。小镇上也失去了原来的快乐。只有找到那三个小精灵才能恢复小镇原来的欢乐。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 再来好好听一听这三个小精灵的声音。(弹奏) 那么,究竟他们在哪里呢?1=C 4/4

  第三课时

  一、教学安排

  八孔竖笛《四季歌》

  二、常规练习

  1、 师生礼仪。

  2、 发声练习。

  三、八孔竖笛《四季歌》。

  1、 教材分析:

  《四季歌》原为一首日本歌曲。全曲共四个乐句,旋律反复时为节奏同步的二声部。该曲的旋律基本处于竖笛的中、高音区,演奏的技术难度不大,比较宜于表现。合奏部分为平行三、四、五度的进行,其和声效果与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有所区别,请学生自己感受、体会其和声效果。

  2、 演奏要求:

  (1) 要奏得连贯、流利,四拍的长音一定要奏足时值。

  (2) 保持二声部的和谐,吐音不要过于用力。

  3、 学习过程:

  (1) 出示旋律

  听范奏,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

  (2) 视唱旋律,熟悉该乐曲。

  (3) 练习吹奏,明确要求。

  四、作业:

  练习吹奏八孔竖笛《四季歌》。

《回声》的教案12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教学方法:

  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结合实际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电教创景,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

  谁来说说你的爱好是什么? 我也有一个爱好,就是把生活中有趣的、难忘的事用摄像机把记录下来。今天我就带来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2、播放课件:(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回声片断)

  看了录像你想说什么?

  3、引入新课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能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先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被吸引住了,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伸长了脖子,说:“老师我知道这是什么,这是回声……”,“老师,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出了那是回声,也提出了疑问。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并且迫切地想知道回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回声》的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三、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回声》的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感知全文,讲读课文1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2至6自然段,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知道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设疑导入,引发兴趣

  1、 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词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朋友叫“回声”(板书)。

  2、师:关于“回声”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就让我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①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②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检查生字读音,读生字卡。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 自主识字,短文复现

  1、 师:这课的生字朋友不多,你已经认识了哪几个?怎么认识的?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呱、哩、圈、纹、返”都可以启发学生自学,让学生发挥小组互助学习的优势,自己认记,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纹、反—返。认记时要注意“里”读第三声,而“哩”读轻声。)

  2、 同桌互查课后生字,用星号评价对方。

  3、 短文复现,巩固识字:

  调皮的聪聪

  聪聪很聪明,但有时候也很调皮。

  有一天,聪聪来到张爷爷的鱼塘边,发现张爷爷回家吃饭了,他就捡起石头往鱼塘里扔,嘴里还“呱呱呱”地学青蛙叫。鱼塘太大了,水的波纹组成一个个圆圈,由小变大,可还没碰到岸边,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来的样子。他想:可能是石头太小,于是,他又找到一块大石头,准备往里扔。

  这时候,张爷爷回来了。聪聪很害怕,就对张爷爷说:“我在向青蛙妈妈学习哩!”张爷爷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笑着说:“小调皮!这是鱼塘,一不准游泳,二不准向里边扔石头,快回家吧!下次再让我看见,可不会放过你。”聪聪伸了伸舌头,跑了。

  (四) 图文结合,学习第一段

  1、出示多媒体画面。你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优美)

  2、出示课文第一段: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3、图文结合,读一读,说一说:美在哪里?

  4、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

  (五) 指导书写

  书写“纹、影、倒、洞、游”。

  1?描红后观察。

  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左窄右宽:洞、纹;左宽右窄:影)

  2?示范指导。

  (1)范写“纹、影、倒、洞、游”四个字,让学生认真看,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2)讲解要点:“纹”的纹丝旁是三笔写成的,第三笔是提;“影”字右边的三撇,起笔应该在一条垂线上;“倒、游”各部分应该写得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

  3?学生临写。

  (1)古筝响起,让学生在幽静的音乐声中进入潜心写字状态,做到“头正、肩平、臂开、脚稳”。

  (2)临一遍、对照一下,找到不好的地方,再观察前边的范字,看准后再临写。

  (3)教师巡视,发现姿势、书写等问题及时纠正。

  (六)注意事项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回声的资料 ,没有上网条件的同学向家人请教有关回声现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学习二、三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思考以上问题。(小青蛙发现另一只青蛙学它说话。)

  2、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青蛙学它说什么话?把它们说的话划下来。

  3、分角色朗读青蛙的话。

  4、评析: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你怎么知道的?(标点:问号、感叹号等)

  5、应该怎么读?谁来读?(第一次是高兴的语气,第二次是奇怪的语气。)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怎么想?(谁来学我?它在哪里)

  所以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奇怪极了)

  6、于是,它就去问妈妈,谁来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7、妈妈是怎么回答的,我们也跟着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二)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1)实验演示:(下面的实验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观察水波的荡漾。)

  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盆,里面放适量淡红色的水。打出画面后,先让学生观察水面静止的样子。然后,教师把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最后,让学生口述观察到的情形。

  (2)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引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3)结合词语比较,复习“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1)?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2)?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4、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思考:小青蛙的心情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欢快)

  (2)用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

  (3)通过朗读与第二段的“高兴”进行比较。

  (三)分角色朗读,总结全文

  1、分“青蛙妈妈、小青蛙、回声”朗读全文。

  2、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填空:回声就是_______碰到_______返回来的自然现象。还有哪些地方也能产生回声?

  3、小结:同学们只要多看、多听、多实践,就一定会比青蛙聪明。

  (四)指导书写——岸、园、围

  (五)弹性作业,拓展延伸

  一星级:积累本课中的优美词句。

  二星级: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三星级:同学间合作,自编自演课本剧。

  (六) 板书设计

  回声

  碰 遇

  水波 ) ) ) )河岸 声波 ) ) )障碍物

  荡回来 返回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声,回声教案,回声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回声》的教案15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声音的强弱,并能用对唱的形式来表现。

  2、体验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PPT、音乐图谱、小司机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价值分析:音乐游戏中巩固节奏练习。

  1、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做小司机,开车子去郊游吧。(音乐律动入场)

  2、做小司机开心吗?你开什么车?(节奏练习)

  二、听一听(播放PPT)

  价值分析:在理解什么是回声的基础上,通过钢琴的不用演绎,让幼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回声的`奥秘,初步感知音乐的强弱。

  1、给大山唱歌的时候你会怎么唱呢?(大声唱)

  小结:我们对着大山要大声的唱,我们可以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叫放声歌唱。

  2、播放PPT——这么美的山谷,不知道山那边住着谁呢?让我来问问它吧。

  “喂”——“喂”;

  提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你唱什么,他也唱什么,先传过去的声音强,再传回来的声音弱。

  “你是谁?”——“你是谁?”

  “请你快来”——“请你快来”

  “来唱歌”——“来唱歌”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老师:这是什么声音?回音是怎么样的?

  小结:回音就是你唱什么,大山也唱什么,你的声音强,大山的声音弱。

  3、我们来听听钢琴是怎么表现的。( so mi sao mi do do do do do do)

  4、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回声。

  5、对大山说的话是那个符号?回声又是那个符号表示?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要学用回声的方法唱一唱动物的事情。

  三、唱一唱

  价值分析: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培养幼儿对回声的兴趣,让幼儿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回声的含义。同时能更好的表现回声。

  1、先一起来看一下今天我们要对大山唱的第一句歌词,叉叉是什么意思?还有谁呀?(拍手一起念)

  2、第二张图谱你们看的懂吗?这些树可能会表示些什么呢?(森林)

  3、第三张图谱谁来说说看会说了了什么呢?

  4、歌词我们已经会念了,接下来,我们要来学唱这句歌词。(从低到高)

  5、找一个好朋友,自己商量,谁是对着大山唱歌,谁是学回声。

【《回声》的教案】相关文章:

《回声》的教案03-04

回声的教案03-04

《回声》教案03-02

《回声》优秀教案03-03

回声的教案15篇03-05

《回声》的教案15篇03-05

《回声》教案15篇03-03

回声优秀教案03-03

教案中班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