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时间:2023-03-06 08:04:59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双手》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还有“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节课中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一双手》教案2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俺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俺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俺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研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如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研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同学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同学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俺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只调动了同学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同学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同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身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同学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同学谈出自身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同学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同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规范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同学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同学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俺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俺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协助俺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依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同学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同学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同学根据自身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如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身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只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同学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规范》中倡议:“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同学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协助同学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俺们:回归生活,把同学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同学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身的猜想,讲引发的考虑,提疑惑的问题等)

  (同学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同学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同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同学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俺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同学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小朋友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同学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协助同学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发明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发明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假如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发明的将不只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经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掌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协助同学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同学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小朋友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同学说出自身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立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发明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俺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俺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小朋友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同学看到的已经不只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只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出现,把同学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同学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发明了非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俺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送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发明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立绿色金库

  总评:

  读过《一双手》这篇入选教材的文章,俺一下子就被作者细腻的文笔所折服。而在听过徐慧颖老师执教《一双手》之后,俺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闪现出的智慧火花而惊叹――“细微之处起波澜”!这正是徐老师教学艺术之所在。

  一、无声之处拨响心灵之弦,让感悟与对话共舞。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对于四年级的小同学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发生敬佩之情实属不易。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同学潜心会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同学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干蘑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同学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考虑,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协助同学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同学的心目中立了起来。

  二、平实之中孕育情感之音,让爱心与智慧齐飞。

《一双手》教案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

  2、教给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研读文章7至9节,了解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形的写作方法。

  【难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二〕感知内容,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③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进行比较。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曾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去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阅读课文4~18节,投影要求解决下列问题:

  ①作者写的是怎样一双“奇”手?朗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

  ②作者根据自己采访的顺序,从什么角度写“奇”手的?

  ③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主要动词。

  ④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读者的最初印象的?

  3、讨论

  文章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没有写出这双手的特征“大”。

  4、重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点拨〕①说明手很大;②写出了手的力量;③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5、细节分析

  文中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关注

  举身边的例子阐述“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哲理。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案4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用”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一双手》教案5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引导自学 以读促悟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

  1、字词预习检测。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2)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三、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 )

  手。(谁的一双怎样的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生汇报,师总结。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3、课堂总结。

  张迎善是具有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六、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一双手》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法:自学法

  学法:讨论法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3分)

  出示张迎善的手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一双手》。揭题板书。

  出示目标:

  1)、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2)、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二、自主自学:(6分)

  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请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并做批注。

  按要求自学。

  三、合作探究:(19分)

  1、小组按顺序交流自己的见解,其余组员可以补充。

  2、各组4号组员负责记录,3号组员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小组汇报交流。要求按段落顺序汇报,可以说我们组认为:这是一双-----的手,我们是从-----知道的。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5、他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跟随着作者的询问,我们来听听。(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你从文字中听出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挑选出你感受最深的数字读一读。

  6、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三四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一垧就是15亩地,33垧就是495亩。

  (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怪不得作者说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7、这真是一双天下第一号大手,这真是一双勤劳的手,这真是一双了不起手,这真是一双与众不同手,这真是一双比钢铁还坚硬的手,他一天栽一千多棵树,他创建了绿色金库,这更是一双创造奇迹的手。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

  小结:大森林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就是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吧!男孩子读读这双手的贡献吧!

  四、质疑探究:(6分)

  1、质疑: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还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2、现在你认为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五、小结检测:(6分)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1、听写词语

  木色 鼓皮 老茧 裂纹 缠线

  2、 填空:

  课文写了( )的一双( )的手,让我们感受张迎善( )的高尚情怀和( )的美好心愿。

  3.指出作者在下面句子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①小兴安岭上的积雪化净了,树木睁开了惺松的睡眼。 ( )

  ②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

  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

  ④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

  ⑤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 )

  六、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七、板书

  一双手

  手:坚硬 粗糙 受伤

  张迎善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一双手》教案7

  教材分析:

  《能干的双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艺术课中的第五课,我选择本活动是由于: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对身体各器官逐步产生探索兴趣。本单元通过游戏、画画、舞蹈以及手语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的双手不但能劳动,从事艺术活动,还能传达情感。使学生有把自己的手变成一双勤劳、能干的双手的意识与愿望。理解一个简单的道理——艺术源于生活。

  设计思路:

  本课通过猜谜、欣赏、合作、启发、游戏等形式,层层推进,降低了学习难度,使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联想,愉快表演,展示自我,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的所见、所想。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可以打破常规,创造出符合自我个性的作品。本课正为学生创设了展示个性、奇思妙想的舞台,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正确的想象创作画方法,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认识了解手的结构,感知手形的变化与组合,能够大胆对手形进行联想,让手会表演会说话。

  二、能力目标:用多种形式和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手形进行联想。

  三、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感知、观察、思考及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不同姿态角度的手形,用综合材料表现会表演的手。

  教学难点:怎样使普通的手变得有趣、新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勾线笔、纸、彩笔。

  勾线笔、纸、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猜谜语”“不长叶子不开花,两棵小树十个杈,能写会算画图画,光会干活不说话。猜猜是什么呀?揭示课题关键词“手”

  1【设计意图: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学中各种富于趣味的活动都会让他们兴奋不已。巧妙设计导入方式,可以在刚上课的几分钟里吸引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导入课题。】

  2师生观察手,说说手上有什么呀?通过观察对比,找找手的不同。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展示不同年龄、职业手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手部特写到完整图片揭示,前后对比,增强了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手势模仿”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的手很灵活,能做出各种手势。

  1.教师出示手势图片,师生一起来模仿

  2.小组合作,组合手形模仿

  【设计意图:有的手势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有的手形学生要小组配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真正动了起来,课堂上处处闪现着他们思维的火花。】

  三、“画画小手”—— 初步尝试,掌握手部的结构特点:

  教师第一次示范,总结手部结构特点,学生初次尝试用单线条在短时间内画出手势的轮廓线,并掌握一定的透视结构关系。

  第一次作业要求:伸出你的左手,做出一种手势,用单线条把它画下来,注意抓住手的`结构特征和细节。

  【设计意图: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生通过初次绘画尝试,掌握手的基本结构,为下一步联想打好基础。】

  四、“手影游戏”——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欣赏手影片段,了解并模仿手影艺术。(手影是传统的表演艺术,表演者做出不同的手势在光线的辅助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动物或人物,令人惊叹不已。)

  【设计意图:手影表演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给调动了起来,溶入了教师制造的情境之中,为之后的手形联想做好铺垫。注重发掘课堂的不同呈现形式,寻找刺激的新异与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引人入胜的情景。】

  五、“手形联想” ——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创造过程:

  手的造型,千变万化,通过手形进行大胆联想,变成许多生动的新形象。

  欣赏创意手形画。(课件展示)

  1.教师示范,摆出有趣的手形让学生进行联想,“像孔雀、像大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添画,并概括联想方法:

  【设计意图:真实世界的亲身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获得,使孩子们放飞了想象的翅膀,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教师的导控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2.欣赏学生手形联想作品

  3.作业要求:

  (1)摆出有趣的手形

  (2)用勾线笔描下手形

  (3)根据手形特点进行想象添画,画出有创意的手型联想画。

  学生第二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轻音乐)

  【设计意图:整个过程是艺术与情感的交融、艺术与生活的链接,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双基”,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教师的导控下,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发散思维被激活了,创新的火花不断燃放。】

  六、“手画展示” ——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的多元评价:

  完成作业后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请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作介绍。

  1.谁来夸夸自己的画?(自评)

  2.你最喜欢谁的作品?说说为什么。(互评)

  3.教师小结性评价:展示评议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师评)

  【设计意图:作业展评时,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把问的权利和评的权利都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自由的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别人作品的看法,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颗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七、“表演手语”—— 拓展延伸,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模仿表演手语《感恩的心》

  总结: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相信大家今后只要动手动脑,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下面请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说再见吧?(师生挥手再见)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知识,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其关注生活,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关爱残疾人,传递爱心。】

《一双手》教案8

  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设《漂亮的小手绢》《有趣的瓜果》两个课题。每个课题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手的作用,如劳动、游戏传达情感等。用美术的的方法参加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手绢,能引导学生大胆构思、勇于创新,体验成功的快乐。《有趣的瓜果》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有趣的瓜果形象,进行艺术再现。

  课题一 漂亮的小手绢

  教学内容

  1. 欣赏《洗手绢》

  2. 设计小手绢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表演《洗手绢》让学生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尝试劳动带来的喜悦。

  2. 通过画手绢、叠手绢、做手绢等活动,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基础上 ,能描述手绢的特征,说一说喜欢手绢的原因,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能运用绘、剪、拼贴等方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手绢。

  第一课时

  执教时间:4月18日——4月19日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洗手绢》

  2.表演《洗手绢》

  3.叠手绢

  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两条花手绢。

  2.歌曲录音带。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听歌曲《劳动最光荣》自由做动作进教室。

  2.提问:平日在家都做什么家务?(引出课题)

  活动二:

  1.听赏 歌曲《洗手绢》

  2.放歌曲《洗手绢》,学生配合做表演动作。

  活动三:

  1.分组讨论表演动作

  2表演《洗手绢》

  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手绢随音乐进行表演

  3.教学生叠手绢“小老鼠”

  4.学生分组合作玩叠手绢的游戏。

  活动四:

  通过学习歌曲《洗手绢》、表演洗手绢、玩叠手绢的游戏,使学生尝试劳动带来的喜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学会与同伴友好合作,培养其音乐表现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延伸:回家为爸爸、妈妈洗手绢。

  第二课时

  执教时间:4月20日——4月22日

  教学内容

  1.绘制小手绢

  2.游戏《丢手绢》

  教学准备

  剪刀、胶水、彩笔、彩纸、小手绢

  教学思路拓展

  1.激发学生参与设计小手绢的热情。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计,能利用多种材料通过绘、剪、拼贴等方法,制作漂亮的多功能小手绢,并互赠制作成果,引发学生的爱心,乐于与他人交流分享快乐。

  2.根据一年级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组织学生玩《丢手绢》的游戏,通过游戏活动增加学生对小手绢的了解与爱惜。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激发学趣,组织教学:

  1.学生随音乐自由律动。

  2.师生进行情感对话。

  活动二:

  1.学生分组表演唱歌曲《洗手绢》

  2.出示教师精心准备的自制小手绢请同学观赏

  活动三:

  运用多种方法制作小手绢

  1.讨论:你想用什么材料制作手绢?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评选出谁的方法最好。

  3.小组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创作小手绢。

  4.互评:评选优胜小组创作奖

  5.展评后,学生互赠自制的手绢。

  活动四:

  游戏《丢手绢》

  学生自由组合围成圆圈,边念儿歌(“丢手绢,丢手绢,轻轻的丢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打电话,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边游戏。)

  札记:

  平时只有爸爸妈妈为孩子洗手绢,今天让孩子回去为家长洗手绢,孩子感到吃惊,家长也坚决不让。看来让孩子学会孝顺,还得先做家长的工作。

  课题二:有趣的瓜果

  执教时间:4月25日——4月27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各种水果造型,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 鼓励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突破水果常规的造型和色彩,谈谈感受。

  2、 引导学生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垫板、尺、铅笔、剪刀、牙签、彩泥等材料和一些新鲜水果。

  教与学活动的过程:

  活动一: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最喜欢的水果的造型与色彩,谈谈自己的.感受。

  分组展示,观察课前准备的新鲜水果的造型与色彩,引导学生讨论制作方法,尝试用彩泥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水果造型。

  活动二:

  展示尝试制作的作品,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怎样利用彩泥制作出香甜的水果。(提示:可以从色彩的搭配、造型拟人化等方面引导学生的想象。还可以介绍一些团、搓、压、接、印、刻等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制作一两件有趣的水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水果店”、“水果吧”等形式展出作品,并可以通过“选购自己喜欢的水果”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收拾与整理。

  课后拓展:运用学过的制作方法制作不同的水果。运用其他材料(陶土、纸张、布等)制作水果。

  教学评价:

  1、 是否突破水果常规的造型和色彩,谈谈感受。

  2、 是否在制作方法上有所创新。

  3、 是否团结协作。

  4、 是否在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材料。

  札记:

  这样的课,运用实物投影仪来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先请学生自己试着做几个水果,互相参观,大家可以向做得好的学生提问,然后由他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自己是怎样做的。这样由学生来教学生,技法问题迎刃而解。教的学生有成就感,学的学生没有距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双手》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张迎善的一双手建个档案。

  3、掌握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发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4、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师: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教师的手,现在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准备展示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词:

  张迎善有一双xx的手

  生1:展示自己积累的一些生字词。(略)

  生2:补充其他一些生字词。(略)

  师:展示自己归纳的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两遍,并让学生积累到积累本上去。

  师:指明学生回答第二问。

  生:奇大、神奇、乐于奉献、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天下第一奇手等。

  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哪一个答案更合适,并阐述一下理由。

  生(评):有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个答案最好。理由是根据16、19段的内容,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张迎善有一双神奇的手,同时又说明他有一双创造绿色的手,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本文是一篇描写林业工人的文章,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作者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下列问题,在文中作圈点批注,并展示你最得意的批注。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作上批注。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生:句子①“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生(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生:句子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生(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师:从投影上来看,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课文第13、16段有关内容。

  生2(补充):课文第4、7、19段有关内容。

  师:文章塑造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一个劳动者形象。

  师: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及下面三段材料的写法,写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细致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生1:张大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生2(评):上述片段抓住了张大爷的面部特征,细致的描写了手与脸,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出了一位历经沧桑、辛苦劳作的老人。

  生3:如果没有见过非洲人,我还真的把他当成非洲人了。黝黑的脸上略带几分灰黄,象刚制成的泥塑,皱纹毫不留情的夺去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他的脸上随心所欲的行走,再加上许许多多个小黄斑、小伤痕,整张脸就象雨后的泥土,坑坑洼洼。也许是在诉说着这位老人的艰难历程,也许是概括着他的饱经风霜,也许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诠释吧!

  生4(评):上述片段运用描写手法,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描写细致入微,可谓笔笔传情,让人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评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节选)(多媒体展示)

  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2、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生1: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2(评):首先,她语言组织的很好,开头就点明了一双手的平凡,其次写到这双平凡的手为祖国造林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这是谁的手,紧扣中心内容。但要是语句再美化一些,这将是一段很好的颁奖词。

  生3:“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生4(评):用几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来鲜明的评价了张迎善同志在造林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听完以后使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师: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课后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请把你课堂上所写的描写人物特征的片段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下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目标明确。预设很充分,课堂教学能紧扣文本,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很注重学法的指导,双基的训练,充分积极的调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体现得较好,课堂教学中“亮”点也较多。

  但课堂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毛糙的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会给人留下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似乎少了些。

《一双手》教案10

  《一双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诱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四双手的具体描写,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出示相关的句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这四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评析: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学习最为轻松快乐。课前的猜手游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使知识在情意的参与下进行记忆,能力在自主中高效建构,可谓一举多得。]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评析:语文课程总目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有:“……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在以下环节中,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此处设计很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折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它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评析:《课程标准》中倡导:“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双手的大、粗、硬的特点,老师运用了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深化理解。从而也启发我们:回归生活,把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评析:看似简单的小结,却将学生对这双手关注的视角,由表层的特点认识,转移到形成原因上。由此,把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引入深入。]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评析:语文学习中常常蕴含着时间操作的因素,以上环节中老师适宜的把握住了这些因素,巧妙地将数学计算引入语文课堂,通过一串串数字的形象感知与比较,既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到了语言文字,突破了学习难点,也打破了学科界限,在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价值。]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评析: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营造不仅在于提供刺激物,增强氛围,还在于语文学习需要熏陶感染。运用课件的精巧设计与相机呈现,把学生在一次带入文本情境,使学生在语文本的对话中展开联想,在联想中情感进一步升华。]

  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3000次26万多棵

  粗一双手创造财富10天30000次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60000次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780000次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创建绿色金库

《一双手》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通畅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运用圈点批注法学习课文。

  3、能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抓住对一双手的种种描写,领会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

  2、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3、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位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 课前准备:如有条件,播放《手牵手》歌曲,画面配合,结束进入“一双手”的画面。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激趣导入

  由我们自己的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导入对文中主人公的手的认识(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成果

  1、解题。

  2、交流所圈点的生字、新词。

  三、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

  本文写谁的手?这双手有什么特点?从哪几个感官角度写手的?

  请同学带着问题认真读书,划出描写手的语句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交流、明确:

  视觉:

  半截老松木——总体印象

  纹络又黑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心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指

  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我用米尺丈量出来的——外形 触觉:

  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大而有力

  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 ——粗糙

  四、评一评:这双手的外形美吗?

  介绍:古代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

  请学生从“美”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手的`外形。五、找一找,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后加以朗读。 明确:(三问三答)。安排女生读,男生答。

  师:这是记者对张迎善的直接采访;从他对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的间接采访中我们也能找到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

  安排学生自由朗读19段,感受这双手的贡献。

  五、品一品,归纳人物的高贵品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张迎善精神面貌的句子,进行圈点赏析。(体会人物情感) 示例:

  栽树是手活,??要保证苗苗不窝根??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

  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

  2、归纳:朴实勤劳、无私奉献。抒发了作者的敬仰、赞叹之情。

  六、拓展延伸:结合以下材料及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链接:

  中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0.11公顷,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7.2%,居世界第119位;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相当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2%,是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较低的国家之一;森林覆盖率13.9%,明显低於世界森林覆盖率26%的水平。

  七、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表现了林业工人为了祖国的绿化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抒发了作者的热爱、敬仰之情。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能学习这种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八、布置作业

  1、仔细观察身边一位亲人的手,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位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写一篇小作文。

  2、假如张迎善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写一段话颁奖辞。链接:

  颁奖词: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获奖者邰丽华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你这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颁奖词: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获奖者“费俊龙、聂海胜

  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附板书设计:

《一双手》教案12

  一、设计思路

  本课以学生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贯彻“健康第一,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运动兴趣,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与外延,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情景,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使学生互动,自主地学习和练习,培养他们学习养成,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本课以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为主线,以对传接球基本技术的讲解,示范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使他们掌握传接球的基本技术要领,享受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乐趣。

  本课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有所尝试,并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关的法制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篮球运动是高中一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高中篮球教材内容是在初中教学基础上依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运动能力设定的,在篮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掌握情况下,本课设计的教学内容为“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本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该班学生平时较喜欢篮球运动,身体素质还比较好,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比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探索学习的能力,这样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要领。

  内容

  2.热身操

  2.徒手要做到位。

  3.学生在球场中围成一圈,手拉手,当听到音乐时,学生有节奏地完成。

  4.学练法与步骤:

  1)观察教师示范、理解动作要领。

  2)听从指挥,按节拍练习。

  3)认真做诱导练习。

  8分

  学习体验

  培养能力

  2.学生练习体会动作,模仿相应的.动作要领,两人一个球面对面的传接球,体会伸、翻、拔的传球动作,做到抖腕、拔球、缓冲。

  3.将学生分组面对面的练习边练边思考,提高难度。

  4.反思归纳,完善动作,改进技术动作再练习。

  要求:在练习中动作到位,传、接球有力。

  1.认真听教师讲解。

  2.精神饱满。

  要求:上步接球手法正确;接球后要平稳,①传球的力量要柔和。

  教学任务:提高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

  教学评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在娱乐、健身、增知、促技四位一体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使他们收到立意清晰自然,收放自如的效果。

《一双手》教案13

  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 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一、 细读文本,体会感悟:

  师:是呀,这真是一双特别的手,难怪给作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同学们这双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

  从外形上看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呢?用这个句式说一说。

  这是一双 的手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30默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描写这双手的语句用“—”画出来,用

  标出重点词语,把感受写在旁边。

  (自学批画)

  汇报交流:

  提问: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张迎善的手坚硬、粗糙、宽大、满是伤痕的特点:依据学生发言,调整教学顺序。)

  (1)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我本能的想抽回手来,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A、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追问:老松木是什么样的?(老松木是指生长年代长的古木,木质硬、粗) 摸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板书:粗糙、坚硬

  谈的人读

  B、比较句子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通过叹号表示作者的惊讶,指名带着惊讶的语气读。]评读,你听出了什么?

  C、提问:你还从这句中的哪些词体会出张迎善手的粗糙、坚硬?

  抓住“一瞬间”“惊讶”“本能 想抽”说明张迎善的手太粗糙坚硬,让人握起来太没有手的感觉了。读出你的感受。

  D、在这句中还能感受到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大手)

  理解“裹”:查字典理解“裹”:包住, 为什么不用包住?

  师:看来作者用词非常准确,一个裹字既写出了张迎善手的巨大粗糙,还写出了他的热情。

  师:作者初次见到张迎善,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了这双手?(摸)

  师:你还从文中哪句话感受这双手的特点?

  (2)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A、这里再次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掌面比作,把手指比作 。 追问“鼓皮”和“干蘑”什么样?

  摸摸自己的手,什么感觉?再读一读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 指名读 师: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张迎善的手粗糙而坚硬,就把你的体会送到文中读一读,自读。 板书:比喻恰当

  B、这句中你还有其他的体会吗?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说明这双手的辛劳。)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这一次作者又是怎样了解到张迎善的手?(看)

  师:你还从哪感受到这是一双怎样的手?

  (3)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引导学生抓住尽管张迎善事先认真地将手洗过,但因为长年累月的种树与泥土打交道,手早已成为木色,纹络也已染着黑土色了。自己读读

  问:还有哪些不同的体会?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抓住“没有指甲”、“裂纹”、“缠线”体会这双手伤痕累累,奇特的感觉。板书:伤痕累累

  同学们平时我们剪指甲时不小心剪到一点肉,就会疼的不行,何况张迎善整个大拇指,都没有指甲,整只手布满伤痕,把你的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过渡:接下来作者又如何更进一步了解张迎善的手呢?(量)你还从哪儿感受到这双手的与众不同?

  (5)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A、比较句子: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他的手很长,很宽,还很厚,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体会数字的作用:具体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双手的确是一双大手。(板书:数字描写)

  量一量自己的手,比较一下,指名读。

  引读:张迎善的手真是-----天下第一号大手。

  出示句子,观察:

  1、我握的是手吗?活像半截老松木!

  2、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1、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2、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5、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这就是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自读,观察作者抓住什么来描写的?

  作者从肤色、大小、外形抓住特点,描写出了张迎善那双粗糙、坚硬,与众不同的大手

  看图片,面对着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

  二、 深钻文本,感受主旨

  1、就请带着你们的问题再次走入课文,默读8——14自然段,从对话中找一找能揭示答案的关键词句,并进行简单的批注。

  提问:这双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1)“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保证苗苗不窝根,得用手把苗根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贴胶布涂手油不管用。”

  A、圈出描写张迎善动作的词语,引导学生抓住得用手拣,得用手送,手得插三四次,体会张迎善手工作的繁重细致。

  谈的'人读

  B、“送”还能换成其他的词吗?从中你体会出什么?

  他对于树苗的爱护,他工作的细致

  指名读

  C、师:孩子们,种一棵树苗,张迎善的手就得拣、得送、得插,让我们来做张迎善,做几次这样的动作,指名说感受。

  是的,这样枯燥,劳累的工作他要重复多少次?种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千)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三四万)一年呢?十年呢?你有什么感受?工作的繁重

  在我们看来辛苦的工作,他一干就将近十年啊!谁再来读一读?

  他的语言应该怎么读?(朴实)齐读

  师:是的,张迎善早就习以为常,真是一位朴实的林业工人呀!

  (2)难怪作者心中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读〈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造的,怕也是磨光磨透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

  带着你的感慨读读。

  难怪张迎善的手会如此粗糙坚硬,如此伤痕累累,也如此巨大无比。 现在,你认为这是怎样一双手?(无私奉献 创造财富 吃苦耐劳)

  三、扩展延伸、升华情感:

  (1)课件激情。师:就是这样的一双手,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就是这样的一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也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由浑变

  清,使荒山变成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真是一双----

  生齐读〈这是一双创造绿色金库的手〉。

  (2)此时此刻面对这样一双手,面对张迎善你想说什么?写在结尾省略号后面。

  四、总结全文: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敬佩,同学们,透过张迎善这双手我们看到这位朴实的林业工人那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质。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看似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课后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这双手背后又有哪些故事? 积累一下素材、摘录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比喻恰当 粗糙坚硬 (摸)数字描写

  伤痕累累 (看)无私奉献

  巨大无比 (量)创造财富

《一双手》教案14

  学习目标: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3、积累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难点:

  1、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红活圆实的,是少年的手;纤细修长的,是少女的手 ;枯瘦如柴的,是老人的手,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双特殊的手。(板书课题)

  二、 出示目标

  1、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三、 设疑自探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你一定会获得下列信息:

  1、 你掌握了如下生词 :

  扛镐( )上山 造林33垧( )

  睡眼惺忪( )( ) 火寥寥( )( )地痛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⑴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有什么价值?(词语概括)

  ⑵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双手的?(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以上问题。

  四、解疑合探:

  1、针对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讨论要求:

  ⑴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思想。

  ⑵组长控制好节奏,全力帮扶展示或点评同学。

  ⑶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⑷非展示组继续讨论,做好点评或质疑准备。

  2、展示要求

  ⑴书面展示同学要行动迅速,字迹工整,答题规范。

  ⑵口头展示同学要声音洪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

  ⑶非展示同学要继续讨论,修正答案,准备评价。

  评价要求:

  ⑴声音洪亮,吐字清楚,条理清晰。

  ⑵点评解题方法及思路,用红色粉笔恰当指出展示成果的优缺点。

  ⑶补充或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并打分。

  随着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呢?

  文章开头写“各种各样的手”有什么作用?

  运用烘托的手法,以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手”突出了“一双手”。

  六、运用拓展

  1、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部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描写人物外貌,来塑造人物的形象。字数不少于100字。

  2、请你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写一段颁奖辞。

  七、小结

  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寒风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粗大有力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

《一双手》教案15

  创意说明

  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读书笔记的基本方法。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3、学习给课文做圈点批注,并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2、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及活动突破

  ◆重点

  1、学习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

  ◆难点

  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活动突破

  1、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从对一双手的多角度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2、学习课文平中见奇的特点。引导学生谈体会和感想。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二、了解预习信息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三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二、初读·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①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句子进行评注。

  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②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①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②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三、品读·感悟

【《一双手》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教案11-22

神奇一教案11-07

高一的教案12-09

位置一教案01-23

《识字一》教案02-24

比一比的教案09-11

《唯一的听众》教案01-15

高一《登高》教案01-19

比一比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