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思想文化》教案

《思想文化》教案

时间:2023-03-05 15:32:28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思想文化》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思想文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思想文化》教案

《思想文化》教案1

  课程标准:

  知道《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2)佛教的传播及主要教义

  (3)道教的兴盛及主要教义

  2、能力培养:

  (1)通过对佛教、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远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佛教与道教的同异比较,培养学生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佛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盛,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层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宗教总是要全面辩证地分析。

  (2)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读史不仅使人明了历史兴替,而且使人提高文化素养,我们要正确看待传统文化遗产。

  教学要点

  1、重点:《资治通鉴》的内容、体例及史学价值;

  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佛教、道教的主要内容;

  对佛教、道教的分析、评价。

  教具

  课本插图、教学软件、拂尘、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设计

  1、导课:复习提问已学过的《史记》的有关内容,由此导入新课。

  2、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投影“司马光图像”和“《资治通鉴》书影”

  让学生读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融入课堂,发挥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避免了枯燥乏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可有:

  (1)《资治通鉴》是怎样写成的?

  (2)《资治通鉴》记载了什么内容?

  (3)《资治通鉴》是什么体裁?有何史学地位?

  (4)什么是编年体?

  (5)司马光为何能写出《资治通鉴》?等等。

  可以让一组的同学提出问题,其他组同学回答,教师小结并解释书名的含义。

  解答问题后,师结合课本《司马光手迹》图,提出问题:“我们应学习司马光的什么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以此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师小结,《资治通鉴》被视为与《史记》并列的史学名著。指导学生列出表格比较《史记》与《资治通鉴》。(书名、作者、成书时期、体例、叙史范围、史学地位)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几种宗教?家喻户晓的`是什么?(佛教)

  学生回答后导入下一目题:

  3、佛教的中国化

  因为宗教较抽象,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借用表演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投影《少林寺》图,让同学们说出知道的佛教建筑和石窟。

  (2)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形体动作让别人知道你是佛家弟子。

  (3)通过以上两题让学生觉得“原来宗教就在我身边,肯定能学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教师分析讲解佛教的教义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什么能不断发展?”(佛教的中国化;教义的吸引力;统治者的支持。)。

《思想文化》教案2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着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

  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B.代表作:译着《天演论》

  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着加按语

  ,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思想文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情感,树立开放的、发展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健康文化心态,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

  【能力目标】

  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悟文化的丰富性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明确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客观、平等的正确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难点】

  明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依次播放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圣诞节的图片,激趣置疑,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丰富多彩的文化

  过渡:根据上节课的安排,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派小组代表展示本小组搜集的节日资料。

  第1、2组学生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来历、传统食品及节日内涵,如春节、端午节、七夕节等;第3、4组学生展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及其节日内涵,如巴西的狂欢节、韩国的韩文节、美国的林肯纪念日等。由此,使学生理解:节日作为一种文化习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过渡: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以及哪些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

  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中的“日本-樱花;安徒生-丹麦”的相关资料,理解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如:中国的长城,美国的中国的孔子,德国的歌德,奥地利的莫扎特……

  2.和谐的文化乐章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文化共处于世界文化大花园中,好不热闹!那它们的差异会通过哪些方面直接体现出来呢?

  请学生分角色扮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翻译故事,通过古诗翻译上的困难来体会语言文化的差异,试着举出汉语吸引外来语的例子,如“coolà酷”“长腿欧巴”等。但也要让学生们明白:语言不分优劣,文化各有千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应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多元和谐。

  过渡:但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标准化,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请学生结合教材中“你真漂亮”的中外沟通差异的故事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全球化并不等于同质化、模式化。如果文化差异不复存在,世界文化花园将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比如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待人处事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过渡:那么,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文化差异呢?

  学生适当发言后,教师总结:面对文化差异,既不能排斥,也不能全部接收。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我们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繁荣。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费孝通在1993年与日本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时提出的。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本堂课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文化乐章。而面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每个国家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欣赏别人的长处,把别人优秀文化拿来进行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健康和豁达的心胸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正是体现了“各国文化应该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一方面,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我们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对待文化差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作业:搜集各国人民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实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板书设计

《思想文化》教案4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归纳本课文艺成就,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民国时期时代特征,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文艺成就。

  难点:知识点杂乱,头绪多。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和发展过程,导入新课

  1、新式学堂在中国出现的情况怎样?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3、你知道五四运动到1949年间中国文学艺术的神圣使命吗?

  4、列举本课讲到的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巨匠的名字、称号及其代表成就。

  一、新式教育的开端

  1、阅读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回答: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洋务运动的内容,看一看洋务派在培养洋务人才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2)在百日维新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有哪些?

  (3)洋务派和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新式学堂?

  (4)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2、新式教育的开端

  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3、如果你在那个时代上中学,你会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说明理由。

  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

  观看鲁迅、郭沫若、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后中华文化的主题是什么?

  (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

  2、列表归纳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3、课堂活动:历史人物介绍

  我所知道的著名文学家(艺术家)

  ①鲁迅的文学成就:

  鲁迅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巨匠,是中国进步文学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有小说、杂文等。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小说。作品激烈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摧残。鲁迅的文学成就还表现在杂文方面,鲁迅的杂文,文笔犀利,战斗性极强,辛辣而带诙谐,善于击中敌人的要害,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②郭沫若的历史剧:

  40年代初,抗日战争已进入到艰苦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fanggong。在国统区,它实施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为适应抗战的需要,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等同时也表达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在艺术领域里,除了徐悲鸿用手中的画笔来完成历史赋与他们的重任外,还有音乐领域里的聂耳和冼星海.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激励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

  课后习题

  反思一: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在讲文化课时,我发现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历史为主线,注意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要紧密结合学生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做到新旧结合,力争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达到历史与其他学科水乳交融的整合。

  我发现历史教学如果融入工程学、地理、美学、化学等多元因素,会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自然科学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所以我们在第一线的教师要提高自己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多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同时不断给自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

  反思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3、不歧视问题学生,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智能强项

《思想文化》教案5

  教材分析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八年级已学过《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为本课作过铺垫。本节课包括“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两目内容,第一目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产生、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等。第二目主要是了解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品质。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本堂课通过体验、质疑、活动三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语文、历史课的学习,在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方面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一课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爱国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文化的内涵及其地位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威力和魅力,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据此,本课教学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传统美德为主线,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课堂讨论,设疑解答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聆听观看、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手段,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并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做好适当的点拨、引导和总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把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了解中华文化的组成;理解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感受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对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理解中华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通过举例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思想文化》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悲剧《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2.能力培养:通过本课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鉴赏世界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的能力;指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见闻,领略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古代科技、文学、戏剧与建筑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认识去欣赏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以及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进一步树立为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繁荣祖国的文学艺术做出积极贡献的远大理想。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荷马史诗》、《天方夜谭》、阿基米德及主要贡献、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教学难点:世界古代东西方建筑的主要特点。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

  本课的主题还是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记录着古代人类生活的两种文字和三大宗教,这一课我们要了解的是杰出的科学家阿基米德及其重大发现、色彩斑斓的文学与戏剧、风格独特的著名建筑。”

  一、文学与戏剧

  许多古希腊神话中,《荷马史诗》非常突出,它是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全篇有27000行诗句。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伊利亚特》意思是“伊利昂”的故事,伊利昂是古希腊人对特洛伊的称呼。这篇史诗描写了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第十个年头的情景。《奥德赛》意思是奥德赛的故事。描写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足智多谋的希腊英雄、伊大卡(在爱奥尼亚群岛)国王奥德赛回乡途中,历险十年,最后和忠贞的妻于团聚的故事。《荷马史诗》是一部不朽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代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悲剧和喜剧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学生只要识记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不少学生可能读过其中的篇目。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请学生讲一讲这两个名篇所叙述的故事。《天方夜谭》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显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至今还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二、杰出的科学家

  古代希腊人最爱好思考和探索,科技上有着巨大的成就,阿基米德就是众多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被后世的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特别是他一生献身科学,忠于祖国,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导入框”介绍的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生动有趣的过程。科学需要探索,探索离不开思考,善于思考是阿基米德成为一位杰出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这种优秀品质是当代中学生应当学习、继承和发扬的。阿基米德的重大发现是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或多或少会对反映这两个定律的物理现象有所了解和感知,做必要的讲解。教材小字介绍了阿基米德遇难的事件和古代希腊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亚历士多德,可由学生自己阅读。

  三、著名建筑

  东方著名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和西方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设问:“这两个著名建筑的最突出特点和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呢?”,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进行比较归纳,相互间可以展开探讨和交流。巴黎圣母院最突出的特点为“高而尖”,麦加大清真寺最突出的特点是“大而高”,而它们重要的相同点则都是宗教圣地。建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观念的变迁。

《思想文化》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思想文化》教案8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分析诚实守信的时代意义,结合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说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2)能力目标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情景导析,并要求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多种价值观的正确选择,培养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大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三、教学难点

  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四、教学建议

  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

  核心解读

  1.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既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全新的课题。任何一种社会道德都源于个人利益及其利益实现的需要,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工、经济成分细致化,个人具体利益及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化,这势必导致道德关系的复杂化。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与封建主义落后文化斗争,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抗争,人们容易产生道德困惑、道德冲突甚至是道德失落。

  第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求全责备,对产生道德困惑、道德冲突和道德失落原因的分析不可简单化、片面化、表面化。事实上,有一部分道德问题是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诱发和助长了拜金主义倾向。但是,相当一部分的道德败坏本身就来自封建主义落后的、资本主义腐朽的文化与思想。迷信、愚昧、颓废、庸俗是地地道道的封建主义文化残渣,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是地地道道的资本主义思想糟粕,它们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的现象,更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第三,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就是为了坚决抵制一切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没落、腐朽思想与文化。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1)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3)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特别提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它决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为谁服务的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而且是全部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还为文化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2)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联系点提示: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离不开对传统道德和传统美德的继承,那么应怎样正确理解传统道德与传统美德的关系?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美德,是指美好的品德。美德是内在的,是具有共性的东西。道德是通过舆论或社会要求人们遵守的一种规则,道德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是外在的要求。道德的要求对美德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美德的存在反过来又能促进道德的遵守,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探究导入

  怎样才能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休养和思想道德休养?

  答案提示:

  ①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为了能够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不仅要有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而且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既是一个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更是一个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在践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像无数先辈那样,加入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导入二:问题导入

  教师设问:

  1.什么是文化休养和思想道德休养?两者的关系怎样?

  2.加强知识文化休养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讨论交流、分享成果。

  教师归纳:

  1.(1)①知识文化修养是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倒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休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2.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思想文化》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生命力之所在,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面对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学生出现盲目认同和跟随现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自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据课程标准“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的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我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构成、特点、影响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为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增加对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和热爱。

  本课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难点是提高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化以实际行动。

  二、教法分析:

  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结合多媒体的辅助,在教学中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的收集归纳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力量,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实践引领,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并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今年在我国上海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请问同学们知道上海世博会是哪年申办成功的?之所以申办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归纳: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文化魅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我们一同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欣赏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展示海宝和中国馆图片)这里包含着很多中华文化元素。请同学们寻找。

  如果你是世博会的志愿者,在展会中你会向外来游客们介绍哪些中华文化的元素或特有形式?

  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有形式(故宫、汉字、瓷器、京剧、编钟等)

  提问:⑴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师生共同总结: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播放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用世博会这个社会热点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同学们寻找其中代表中华文化的形式或内容。丰富的图片使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

  二、细说中华文化

  这一环节设置了活动“文化之旅问答”。学生分组根据选项答题比赛。

  文化之旅第一站科技馆:通过这一站中的问题回答,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中的科技工艺方面内容

  第二站藏书阁:这一站体现中华文化中文化典籍方面内容。

  第三站艺术厅:这一站体现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方面内容。

  通过活动活跃气氛,又让同学们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构成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之精深。

  三、品析中华文化

  品析中华文化之力量

  此处展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通过对比四大文明古国文化的发展,引起问题:中华文明文化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在哪?

  结合中华文字变化、制度变革创新,节日回家场景等三个事例分析,师生共同总结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到感悟,品析中华文化之力量。

  品析中华文化之影响

  展示在城市建筑、生活思想、家庭关系方面中国人的“和”文化,让学生归纳这些图片和材料所体现的共同点,即“和”。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事物,体验情感能力。“礼之用,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些无不包含着中华文化对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影响;播放《孔子》电影插曲,至圣先师孔子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是全世界公认的伟大导师,世界各国都有很多孔子庙宇和孔子学府。孔子思想不断地影响世界,同样中华文化也更深入地影响着世界。用材料震撼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

  4、践行中华文化之传统美德

  播放《游子吟》,和同学们共同吟唱。这首诗里我们感受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我们如何传承这一美德?

  情景饰演:家庭贫困的小明看到别的同学都有MP3,也想和妈妈要钱买,当他从妈妈手中拿到钱正要出门,看到妈妈多年未换的旧鞋……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做?

  在这一环节中引领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同时引导学生理解关爱父母。饰演小明的同学没有买MP3,而是给母亲买了一双鞋,感动了母亲的同时也感动了我和同学们。在情感的烘托下学生已经完全进入到情境中,我进一步让学生反思生活中“不孝”和“不道德”的做法,引导学生感受传统美德,并能在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

  三、课堂小结:几千年来,中华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开发了祖国的大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它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做中华美德的继承者、弘扬者。

《思想文化》教案10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

  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

  掌握

  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范例教学

  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但具体表现又有所区别(学科领域、时代)

  讨论探索

  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国情感

  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思想意识

  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B、代表作:《海国图志》;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B、代表作:译著《天演论》;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著加按语,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人物姓名:詹天佑;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年代:1905——1909年;

  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人”字形路轨]。)

  揭开制碱奥秘的侯德榜

  侯德榜的贡献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成功时间:20世纪20年代

  B、代表作:《制碱》

  C、主要成就:比欧洲制碱成本低40%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归来,投身实践,报效祖国];

  良好的道德品质[刻苦钻研,意志坚强];强烈的创新意识[挑战外国垄断,探索新工艺,敢于超越西方]。)

【《思想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思想文化》教案10篇03-05

思想品德教案01-27

茶文化教案11-10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11-07

初中思想品德教案02-09

思想品德优秀教案02-25

思想品德教案15篇02-16

思想品德教案(15篇)02-17

思想品德教案13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