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教案

时间:2024-04-12 13:21:16 雪桃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空气》教案(通用1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空气》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空气》教案(通用17篇)

  《空气》教案 1

  教学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环境与材料

  1、各种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一次备课

  一、谈话

  1、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确实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2、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3、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捉空气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相应的地方捉空气。

  2、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空气的。

  4、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小结,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三、吹气球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四、空气作用大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的关系。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空气》教案 2

  活动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非常熟悉,但是对空气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于是开展了此次科学活动。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人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的`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空气》教案 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重难点: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空气的组成

  3、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4、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5、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机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许多城市每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报告,以便及时控制污染程度。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应了解这一情况,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应努力学习,将来用科学的力量来改变现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来开始学习。

  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他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他们叫做纯净物。

  二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保护空气

  【分析】

  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

  大气污染

  【讨论】

  1、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

  1、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

  2、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

  加入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空气》教案 4

  一、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触碰空气袋娃娃,且有参与活动的兴趣和勇气。

  2、能在空气袋的相应位置贴上眼睛、嘴巴,发展动手能力。

  3、在宽松的情境中体验动手做,游戏乐的愉快情绪。

  二、活动准备:

  1、选择大小适中的保鲜袋若干,做成空气袋气球和空气袋娃娃。

  2、即时贴剪好的`眼睛、嘴巴图形若干;彩带等。

  3、把已做好的空气袋娃娃悬挂在一根皮筋上,位置高于幼儿高举的手指尖。

  三、活动过程:

  1、进入活动场地,引起兴趣。

  教师与小朋友做律动进入活动区

  2、空气袋娃娃出场,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纵跳触碰空气袋娃娃。

  (1)认识空气袋娃娃,和空气袋娃娃做游戏。

  出示空气袋娃娃,让幼儿和它认识。

  (2)大胆运用多种方法纵跳触碰空气袋娃娃。

  A、大胆用纵跳的方法触碰空气袋娃娃,重点练习纵跳的动作。

  一起集体练习纵跳,再加深难度,反复练习纵跳的动作。

  B、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纵跳触碰空气袋娃娃。

  可用肩膀、手臂关节、鼻子、头……碰一碰空气袋娃娃。

  2、制作空气袋娃娃,能在空气袋的相应位置贴上眼睛、嘴巴。

  (1)教师进行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发现。

  空气袋怎样变成空气袋娃娃。

  (2)一起动手制作空气袋娃娃,注意贴的位置。

  师:请小朋友每人到桌子边上选一个空气袋,让它变成一个空气袋娃娃。

  (幼儿动手制作)(音乐)

  (3)与做好的空气袋娃娃做游戏,引导幼儿用不同方法玩。

  可以往上拍,用头顶,两个人一起拍……(4)到户外与自制空气袋娃娃做游戏。

  《空气》教案 5

  一、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保护环境的方法,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重难点:

  理解故事,懂得环保的重要性和初步的环保方式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污染图片、环保图片);展示板

  四、活动过程:

  1、引题激趣

  小朋友,你们有卖过空气吗?

  没有吧,可是有只小狐狸却能装着空气去卖,它为什么要去卖空气那?我仔细听下面的故事就明白了

  2、故事欣赏

  1)片段一:小狐狸从深山来到城里浑身不舒服。

  在城里住了几天的小狐狸怎么了,为什么会浑身不舒服?(幼儿自由发言)

  过渡句:小狐狸到底得了什么病呢,我们接着看故事

  2)片段二:小狐狸去医院看病,医生对它说“你得了空气污染过敏症”

  1、你们说,小狐狸得了什么病?(空气污染过敏症)

  2、它为什么会得上这个病呢?

  3、那到底有哪些东西会污染我们的空气呢?请你和旁边的.伙伴说一说(互相讨论)谁先来说说会有哪些东西污染着空气?(幼儿说污染物,教师展示相应的图片,并提炼幼儿语言)

  教师小结: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正污染着我们的空气,怪不得小狐狸吸了生病了,这可怎么办,医生会怎么对它说呢?

  3)片段三:医生说病很快就好了。

  1、为什么小狐狸的病很快就好了?

  2、这里的环境和城里有什么不同?(引导观察展示图片;提升树木作用)

  教师小结:深山没有城里的烟火、汽车、垃圾,这里到处是绿树、草地,绿树能吐出什么?(氧气)它吐出的氧气不仅能净化空气,还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需要。难怪小狐狸回到深山病马上就怎么样?

  3、治好病病的小狐狸会干什么去呢?它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的。

  4)片段四:小狐狸想开了家“新鲜空气专卖店”

  1、小狐狸做了件什么事?

  2、来买新鲜空气的人为什么会越来越多?

  3、如果来买的人更多了那该怎么办?

  过渡句:除了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人们还可以怎么做?故事中的人们是怎么做的呢?

  5)片段五:几年过去了,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1、人们做了什么,为什么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2、除了种花草树木,人们还可以怎么做来保护我们的环境呢?我准备了一些图片,请你拿一张和边上的伙伴说说图片里是怎么做的。

  3、谁愿意上来说说图片里是怎么做来保护环境的?

  大家都想上来说呀!那请你们拿着图片向客人老师也说说。想客人老师说完了,我们在给弟弟妹妹去说说好不好?做我找尾巴出发吧!

  《空气》教案 6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通过学生亲历活动,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是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空气流动的路径,并了解风的成因,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以下目标:重证据研究科学,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在学习这课以前,学生已经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途径有了初步的实际操作经验,在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中,对空气的其他问题也产生好奇,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就为继续研究“空气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经验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第一环节,从前一课空气占据空间的问题引入本课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是否会流动,让学生伴随着教师的引导,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玩玩学学,潜移默化地发展认知、培养技能、陶冶情感;第二环节,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看、多想、多问,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孩子们去做和学;第三环节,进一步合作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和风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优势,再现国外和中国古代空气研究的成果,让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有理由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做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现象;

  ● 能借助烟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

  ●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 了解风的成因;

  ● 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利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认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悠久历史。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要占据空间,大家是不是都对研究关于空气的问题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空气。先请小朋友观察,我握着气球的手一松,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2、学生观察后发言。

  3、提问: 气球为什么瘪了?刚才气球里面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4、学生思考后解释,空气流到别的地方去了。

  5、所有的空气都会流动吗?

  【评析】

  探究强调动手做(hands on),但更强调动脑筋(minds on)。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强调学生在观察中的思考,对探究结果的`猜测(假设),为后续探究制定计划,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等处理,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相互质疑和评价,反思自己的预设,考虑可能的其他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和报告,并向其他人展示或陈述,等等。这一切,都是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才能完成的。尤其是随着年级的不断提高,对动脑的强调会越来越多。

  二、探究空气是否会流动

  1、请小朋友利用我们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2、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选取需要的材料。

  3、分组实验验证。

  4、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醒学生做热风车实验时,可使用材料袋里的铝片做风车,如果用普通纸张要注意离火苗远一点,以免烤焦或点燃。用手感受热空气时也要注意距离,以免灼伤手,还应在烛火周围不同位置获取感受。

  5、小组汇报讨论: 做了怎样的实验?怎么做的?实验中发生了什么现象?空气流动的原因通常是什么?在热风车的实验中,把手放在烛火周围的不同位置,会有什么感觉?它还能告诉我们什么?

  6、把我们刚才讨论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评析】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手势身姿、语言语调,尤其是说话的具体内容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思想的火花、创新的灵感。例如:“这点子真妙!”“你干得好极了!”“试试看,也许我们能成功!”等等。积极暗示有利于促进师生思想、感情的交流,有利于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学生原有的学习行为并引出新的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播放课件,观看热气球表演和孔明灯。

  2、想一想: 热气球和孔明灯为什么能上升?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3、小组讨论。

  4、谈话: 能否利用老师给你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证实你们的想法呢?那我们就来亲自试试,好吗?

  5、打开课本做第6页上的实验。

  6、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做好实验记录。

  四、空气流动的路径和风的形成

  1、想像: 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教室里和倒扣在水槽里的杯子中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空气看不见,怎样才能知道它流动的路径呢?

  2、出示实验器材,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3、分组实验,同时提出观察记录要求。

  4、分析讨论现象,明确是冷热的不同形成了空气的这种流动。

  5、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些什么?

  6、讨论: 风是怎么形成的?

  【评析】

  以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指导策略不太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关注学生是否通过一次次学习过程逐步地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形成了探究的能力,这些探究的方法能否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推陈出新,这些探究的能力是否能够迁移到对新问题的解决之中去。因此,应用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指导策略的教师,往往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作出预测或假设,然后想方设法搜集证据,得出探究结论,而且还要把各自的探究结论用文字、图表、实物模型等各种形式公诸于众,一方面接受检验和质疑,一方面推进新一轮的探究。

  教学片断赏析

  研究热空气为什么上升的教学环节

  师: 预测一下,当我点燃纸袋下面的蜡烛,纸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 纸袋可能会大一点。

  生: 时间长了纸袋或许要变焦。

  生: 纸袋里面的空气会变热,另一只纸袋里的空气是冷的。

  师: 那么,原来平衡的木条可能会变化吗?

  生: 可能会不平衡了。

  师: 什么理由?

  生: 蜡烛在下面加热,那个纸袋里的空气就热了,热气会把纸袋顶上去的。

  生: 可能不会变化。

  师: 就是说纸袋里的空气变热后可能引起纸袋的不平衡了,是吗?

  师: 如果不平衡,原因有几个?

  生: 只有空气的冷热引起的,因为其他条件都没有改变。

  【片断评析】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自发的探究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推理过程和概念。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更有时效,我们不能放任。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给予恰到好处的扶持与点拨。即使在讨论时也应该体现出来。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提醒同学,帮助他们抓住事物变化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找出引起变化的关键。

  小资料: 中国热气球的发展

  从热气球在中国着陆的那一刻起,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热气球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虽然还未被更多的人所尝试,但对绝大多数人显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近几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更寻求崭新的休闲娱乐方式。热气球运动符合现代人求新、求变、求刺激的摩登时尚,已成为继攀岩、蹦极、滑翔之后的又一休闲娱乐的热点。加之热气球运动本身兼有体育、娱乐、探险、旅游、广告发布等多重功能,热气球在中国大地形成热势将是不争的事实。

  ☆ 中国最早的热气球,是1982年由美国人福布斯(作为与我国合作开发平朔煤矿的哈默先生的私人代表)带到中国的。

  ☆ 1983年,中国航协派人到美国学习热气球驾驶技术。

  ☆ 1985年中国生产出了自己的热气球,并开始派选手出国参加热气球锦标赛。

  ☆ 1986年举办热气球培训班。

  ☆ 1987年中国首次举办了国际热气球邀请赛。

  ☆ 1991年在北京举行的邀请赛上,有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和30只气球参加。

  ☆ 1999年由北京中航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一届全国热气球锦标赛在秦皇岛举行。

  ☆ 目前中国约有热气球100只,参加运动者多是业余爱好者。

  《空气》教案 7

  【活动目标】

  1、通过做小试验,感知空气的压力。

  2、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无色透明玻璃杯若干,报纸、气球、扇子,用纸箱和油桶自制的通气玩具一个,水、垫板、脸盆若干。

  【活动重点感知空气的压力。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出示玻璃杯、水和垫板),老师在玻璃杯中装上水,倒过来的时候,水总是掉出来,(边说边操作),谁能想个好办法,使水不掉出来(大家积极动脑发言)。

  二、基本部分:

  1、探索不使杯子里的水倒出来的方法(请大家进行小实验操作)。

  2、请成功和失败的小组各派一名代表进行演示,(如果孩子们实验都失败的话,老师演示成功的方法)

  3、对比成功和失败的实验区别(说明成功的杯内装满水无气泡)

  4、幼儿再次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5、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

  6、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或将水托住,水就不会流出来。

  三、利用空气的力量使气球向上走

  小朋友们,空气的力量大不大,现在我就要考一考大家了,这里面的'气球我不用手向上托,气球怎样才会向上走?(用扇子扇气)

  四、空气的力量有多大

  空气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出两个铜制的半圆,而后将它们合起来成为一个空心的铜球,再把球内的空气抽掉,球壳受到外面空气的巨大压力,两个半球牢固的贴在一起。这时用4匹骏马,让它们分开站在球的两侧,一侧各2匹马,用绳子将它们系在铜球把手上,两边的马向相反的方向拉动,铜球没有分开。以后,逐渐均等地向两边加马,直至每一边加到8匹马时,才勉强将铜球拉开。

  五、做游戏

  1、小朋友们现在想一想咱们能不能做到不用手帮忙把报纸贴在胸前走,而报纸不掉下来。

  2、请一个小朋友试一试。

  3、两个小朋友把报纸分别贴在胸前,进行跑步比赛,胜利者得到一个小红花。

  《空气》教案 8

  活动目标:

  使幼儿了解,只有空气清洁才能保证人体健康;知道吸烟对人有害;建立初步的健康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蒙头大睡的人的图片;禁止吸烟标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午睡后为什么要开窗通气?使幼儿知道,午睡后室内空气变得污浊,易使人传染疾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有益于人的健康。

  二、请幼儿观看蒙头睡觉的图片,并讨论这样睡有什么不好。

  三、让幼儿说说自己见过哪些空气不好的现象。如:灰尘、烟囱冒黑烟、乱倒垃圾、吸烟等。

  四、让幼儿与父母制定协议,保证家庭室内空气的清洁。

  建议

  1、教师应绝对禁止家长在园内吸烟。

  2、组织幼儿向家长宣传,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并帮助幼儿树立保护自己安全和健康的识。

  3、对幼儿进行清洁卫生教育,知道清洁新鲜的`空气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这个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日常教育中时提醒幼儿,使幼儿从小建立爱清洁的初步意识。

  4、可以采用形象的手段,让幼儿直观地看到浑浊的空气通过气管和皮肤毛孔的困难景象:气管和皮肤“表情”很痛苦。但空气变得新鲜时,气管和皮肤则露出“高兴”的样子。

  《空气》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直到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物质,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气体压强减小,引起水面发生变化,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汞、红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1/5。

  3、实验成功的关键:

  (1)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燃烧作上述实验。

  (2)进入瓶中谁的体积一般小于瓶内空间的1/5的可能原因是:

  ①红磷量不足。

  ②气密性不好,使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未冷却至室温。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

  学习方法:阅读讨论,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意图

  引入:空气不仅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物质,而且还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开门见山,直切主题

  【提出问题1】氧气具有哪些用途?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学会从图片中挖掘信息,培养自学能力

  【阶段小结提出问题2】

  引导学生讨论教科书的一组讨论题,分别总结出氮气的相关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

  分组讨论,温故知新,学会对同一现象,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阶段小结提出问题3】

  氮气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教材,分析可能具有什么性质。暗示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讨论稀有气体的用途

  两人一组对决,记忆、互查三种物质用途的掌握情况。

  及时记忆落实

  投影展示图,请同学们说说由这幅图,你获取了哪些信息?由此想到了什么?

  畅说欲言。

  提高识图能力

  组织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分组讨论,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归纳空气污染源、污染物、防治办法。

  《空气》教案 10

  《压缩空气》这一课,"空气"是学生既熟悉而又抽象的物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在探索这两个新的知识点时,学生的可操作性比较强。当学生认识了这两个新知识后,又很容易发现原来压缩空气在生活和生产中早已广泛应用。如何更好地利用压缩空气为人类服务呢?这又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探索创新的新课题。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引出疑点,激发探究欲,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制造"出压缩空气,从他们制造出的压缩空气后又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凭这些现象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出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新的性质。最后,结合他们已熟悉的现象,发掘他们的创造思维,提出压缩空气的创新应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点:使学生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激发学生应用压缩空气的性质进行探究,提出创新的方案。

  3、德育渗透:培养学生通过实践自己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科学的初步方法。培养学生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胆量。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去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

  (二)教学材料与教具:针管、橡皮胶、各种皮球、轮胎、打气筒、辟拍枪、CAI软件《压缩空气》

  (三)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让学生说说他了解的`空气。(用以掌握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

  二、认定目标:

  1、根据学生对空气了解的程度,引入有气的皮球和没气的皮球的不同,导入要认定的目标。

  2、口述目标并板书课题

  三、导学达标

  (1)让学生作几组实验:实验1: 压缩针管。实验2:往皮球和轮胎中打气。实验过程让学生充分地做,在实验中让他们体验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不同的情况下有什么不同现象。(注意发现学生的创新做法)探究下面的问题:

  1、用橡皮胶顶住针管,往下压针管活塞,针管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2、压针管活塞的手松开发现什么现象?

  3、往皮球或轮胎中打气前和打气后有什么不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有什么不同?

  4、学生在实验后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认识还比较肤浅,通过播放CAI课件,用动画形象地描述空气在针管皮球、轮胎中被压缩的过程。压缩后空气在密闭容器中会有弹性的过程。

  5、让学生在实验中和实验后结合CAI课件进行思考,发现和比较,自己总结出"空气的体积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使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得出有关空气压缩的第一手资料。

  6、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 压缩空气有弹性 。

  (2)回顾实验中皮球打气前后,和气打得小和打得多的比较,找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压缩空气的例子。(提示可以从要用打气筒或空气压缩机往密闭容器里送气的地方去想。)老师让学生把发现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四、达标测评: 师演示辟拍枪、手喷的空气清新剂、手喷漆等让学生说说原理。在通过CAI课件展示压缩空气应用的新领域,启发学生提出创新的应用方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给与鼓励性的评价。

  五、课后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或上网浏览查阅,继续研究提出更多的利用压缩空气的创新方案。

  《空气》教案 11

  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也给了我智慧和灵感,多彩的气球,充气彩虹门,让我找到了孩子们的兴趣点,更找到了中班孩子活动的切入点,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去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去探索袋子,游泳圈,气球肚子里的秘密对中班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有趣新奇的事情,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形象地感知空气的存在。

  2、让幼儿体验在游戏探究中的快乐。

  3、激发幼儿探索空气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皮球,粉笔若干,卡纸,蜡烛,玻璃杯,打火机,碎纸屑若干,一盆水,充气玩具若干、游泳圈、做成娃娃的袋子若干、气球一个,塑料袋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儿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他们猜猜它是谁?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

  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2.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空气)

  二、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猜想。

  1.找空气: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将皮球,充气玩具,游泳圈一一出示,让幼儿说出谁住在它们的里面?(空气)

  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探索活动,让幼儿实验操作。

  1.感知身体里的空气。让幼儿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用嘴对着手吹气感知身体里的空气。

  2.感知粉笔里的空气。以分组活动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的盆里,让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

  四、教师做实验,让幼儿感知空气存在及其特征。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各一名代表上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盖住卡纸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提问;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导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名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五、游戏;找空气。

  让幼儿一人一个塑料袋到外面找空气玩,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本活动是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兴趣,通过在实验中让幼儿操作并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幼儿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进来,把水倒入杯中用卡纸盖住,卡纸就会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添加了用杯子去盖住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说明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了 幼儿的注意,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了一个探索,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在活动中利用了启发提问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幼儿通过猜谜语一一寻找空气一一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整个活动的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理解了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培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空气》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2.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并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有关。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理解题目,激发表达欲望

  1.(出示教材口语交际内容)同学们,请看,这就是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内容,请大家自己试着默读,看一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读要求)

  预设:第三幅图上浓烟滚滚,把空气都污染了。

  2.看到这情景,你想到了什么?(白色垃圾、污水排放、呼吸道疾病、乱砍滥伐。)

  3.评说四幅画。你们觉得这四幅画面,反映出什么?你能接受吗?为什么?

  师小结:看来,我们都无法接受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必须保护环境。

  二、理解“环境”,明确训练重点

  (一)理解“环境”。

  1.“环境”这个词由两个字组成,“环境”是什么意思?大家猜猜。(指名猜猜)

  2.我们来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课件出示“环境”的释义: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大家说说,构成环境的要素有哪些?(水、空气、土壤、阳光、森林……)

  (二)联想“环境”。

  1.我们生活在环境中,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1:要注意保护环境。从前面的图中,我认为人类要改善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预设2:我认为,无论是水、空气,还是森林、土壤,都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是地球妈妈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人类要想生活得健康幸福,就应当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师点评:是啊,这叫作展开联想,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思考问题,让我们看看教材中的提示。关于我们与环境,有两点需要注意。

  2.课件出示:判断别人的发言是否与话题相关;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生齐读)。

  师小结:原来,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围绕话题发表看法,我们在口语交际中,首先是倾听别人的发言,判断是否与话题相关;其次是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三、迁移生活,实例提升表达

  (一)第一个例子

  1.教材中提供了两个例子要我们尝试练习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我们来看第一个。(课件出示:如果开车时停候时间长,我们可以提醒爸爸妈妈将汽车熄火。这样可以减少尾气排放,也可以节省燃料。)

  预设:我知道现在雾霾天越来越频繁了,是因为空气质量越来越差,PM2.5增加,导致人们呼吸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因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尽量绿色出行,减少尾气的排放,那就会让地球上的空气质量慢慢变好。

  2.师小结: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真正做到了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

  (二)第二个例子

  1.我们再尝试练习教材中的第二个例子。(课件出示:最后离开教室的同学要记得关灯,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不开“无人灯”。)请大家围绕这个例子,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设:电也是需要消耗资源的,节约电也就是节约发电所需要的能源。

  2.两个例子,大家都能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在生活中,你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否都是如此呢?你觉得围绕话题发表看法对不对?

  预设:我想,只有围绕话题发表看法,才能观点明确,表达有重点,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率,促进相互理解。

  四、角色转换,拓宽交际视野

  (一)父母如何看待“我们与环境”

  1.有时候站在不同的立场,听到的观点就会不一样。类似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同学们的父母是怎么看待的呢?我们就来听听他们围绕话题发表的看法。

  (课件出示:播放三位家长分别就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森林破坏三个话题发表看法的短视频。)听了家长的观点,你们有何收获?

  预设:现在清澈的河流越来越少了,河流污染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用水,如果我们现在不注意保护水资源,那么我们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

  (二)专家如何看待“我们与环境”

  我们来听听专家的看法吧!作为专业的环境监测和监管部门,他们是怎样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呢?(课件出示:播放环保局专家围绕环境话题发表看法和家乡环境旧貌换新颜,发生巨变的视频)怎么样,不同的立场,就体现不同的认识问题的角度吧?环保专家的看法,让你们收获了什么?

  预设:听了这位伯伯的话,我现在明白了,原来我们国家已经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做出了这么多的'重要举措。在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壤资源等方面投入了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环境问题,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三)绘本中的“我们与环境”

  我给大家介绍一部绘本——《小房子》,其中就有“我们与环境”的故事。想听吗?(课件出示:播放《小房子》插图)

  师:维吉尼亚·李·伯顿的《小房子》讲的是小房子每天站在山冈上看风景,除了日月星辰和四季的变化,小房子还看到乡村的景物随着挖马路、开商店、盖高楼、通地铁……而一点一点地改变。小房子是幸运的,它经历了一切之后,还能找回失去的快乐,但留下了一个悬念,谁能保证它永远不会被现代文明吞噬呢?这本绘本至今依旧给予人类深深的思考。

  五、创新做法,彰显教学价值

  1.讨论保护环境的做法。

  师:从父母、专家、绘本中,我们汲取了知识,受到了启发,让我们现在来集思广益,挑战创新,想出可以保护环境的简单易行的做法或者建议。(小组讨论,想出3条可以保护环境的简单易行的做法,填写在“保护环境锦囊妙计”表格中,时间3分钟)

  师:在这个任务中,老师给三个提示。提示一:围绕话题想出保护环境的做法;提示二:方法具体实在、简单易行,能方便实施;提示三:先在小组内讨论商量后,再填入锦囊妙计表中。

  生1:(我们小组汇报一下,我们围绕改善空气质量这个主题,想到的锦囊妙计有“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多种植绿色植物扩,大绿地改善面积”“尽量使用无污染能源,比如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生2:(我们小组围绕保护水资源进行了探讨,想到的锦囊妙计有“家中使用节水龙头,细水长流避免浪费”“淘米、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浇花、冲马桶”“养成随手关闭水龙头的好习惯”。)

  2.创新宣传保护环境的渠道。

  师:看来,我们与环境真的密不可分,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刚才我们集思广益得出的“保护环境小建议”,大家认为可以如何宣传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呢?(在学校、小区等的公告栏里进行宣传;发朋友圈号召亲友)

  师:(课件出示:山、海、雨、花……美丽怡人的景色)观山、看海、听雨、赏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真心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不破坏环境,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播放音乐《天使》)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的核心在于“交际”,实质性目的在于训练某种情境下的理解与沟通.在现实课堂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小部分学生能言善辩、滔滔不绝,实际上就全体学生的言语发展来看,育人效果不理想,言语发展不平衡。学会口语交际,就要让全体学生有大量实践练习的机会。因此,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设计借助小组内集体交流探讨,让学生思维的智慧火花得以碰撞,创新出可操作性更强的保护环境的做法,既调动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一部分能力薄弱的学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话题的交流对话。在师生对话、组内对话、小组展示、集体交流等方式中扩大训练的参与面,反复强化训练,不断提升能力,增强实践效果。学生集思广益,想出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宣传渠道。

  《空气》教案 13

  活动目标:

  认知: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的特点;

  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存在;

  情感:

  知道空气的作用,培养保护空气的意识。

  活动准备:

  透明塑料袋人手一个、蜡烛、透明杯、PPT、观察记录表(两个)

  活动过程:

  一、猜想、验证空气的特点

  身体坐正,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做深呼吸(两次)。我们深呼吸的时候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里呢?你看到了吗?老师用“哭脸”记录没有。(记录表)试着伸手摸一摸,摸到了吗?小朋友认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再看一看空气的颜色?(记录)味道呢?闻一闻(记录)

  空气

  能否看见

  能否摸到

  颜色

  味道

  猜想

  验证

  小朋友认为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现在我找到空气,请小朋友观察一下。用塑料袋找到空气打开,看到空气跑出来了吗?(看不见)空气确实是看不见的,那我记录下来,摸一摸、看颜色、闻味道(依次记录)。

  通过我们刚才的猜想和验证,你了解了空气的'哪些特点?

  二、找空气

  接下来,请小朋友去找一找空气都藏在哪里?但是在找之前老师要说明一个规则,只有认真听清规则的小朋友才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规则:小朋友可以去任何地方找空气,找到之后抓紧时间回位置,讨论你们在哪里找到的空气,每组选一个人进行记录,请记录员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空气用红色圆圈表示,讨论好后,将记录结果交给我,并且负责把塑料袋整理好放回原处。

  桌子

  笑脸

  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都在哪里找到了空气。

  找了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你发现空气在哪里了吗?就在周围,哪都有空气。

  三、空气的作用

  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需要空气才能使用的吗?

  1、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实验)

  2、风车转动

  3、游泳圈

  4、呼吸

  四、保护空气

  空气对我们这么重要,我们该如何保护空气呢?

  总结:空气在我们周围,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为了能呼吸新鲜不污染的空气,所以请小朋友告诉自己的家人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空气,让我们快乐健康地呼吸。

  《空气》教案 14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特性。

  3、体验空气在塑料袋里被挤压爆炸“嘭”一声的乐趣,了解空气污染方面的知识。

  【活动准备】: 塑料袋、凳子、垃圾桶、扇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直接出示塑料袋,绕着所有幼儿从幼儿前面走过套一袋空气。(直接导入,不让导入过程显得繁杂、冗长)

  二、空气是怎么样的?

  1、 询问老师袋子里装的是什么?(空气)

  2、请幼儿观察老师手中的空气有何特性?(无色)

  3、请幼儿上前问一下袋子里装的空气有什么味道?(无味)

  三、空气会流动

  1、撕破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并挤压,问幼儿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请几个幼儿上前用身体来感受袋口空气的流动。并向其他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

  2、之前我们用我们自身来感受,还可以借助什么来帮助我们知道空气流动起来就是风吗?(引导:例如扇子)适当延伸至如果空气流通速度和量变大会变成风。

  四、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1、老师之前在自己的面前装了一袋子的空气,还有哪些地方我们没找?那里也有空气吗?

  2、分发塑料袋,把幼儿分组,分别安排到教室的不同地方装一袋空气,回到座位上。

  3、请每组的小朋友说自己是在哪里装的空气。

  4、教师展示往塑料袋里吹气。原来我们身体里也有空气的呀!空气真是无处不在。

  5、请小朋友往袋子里吹气,捏紧塑料袋,然后一起“放鞭炮”。然后将破损的垃圾袋放到面前的垃圾桶内。

  五、空气污染

  1、请小朋友们用右手捏住自己的鼻子,左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并维持一段时间,之后询问幼儿的感受,引导其了解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你们知道有哪个东西会污染我们身边的空气吗?(汽车尾气、爸爸抽烟的烟雾等)

  3、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减少空气污染呢?(植树造林、少抽烟、少开私家车等。)

  《空气》教案 1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杯子、塑料袋、小降落伞、扇子、纸片。每组一套:盛有水的水槽、杯子、砖头。

  学生准备:每人一个塑料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找空气

  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但它不容易被发现,我们先来做几个实验,找一找空气。

  实验一

  拿一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杯子里装了什么东西,会有学生说:“杯子里面什么也没有,是空的。”

  把“空”玻璃杯倒扣在水槽里。

  让学生观察:当玻璃杯一歪时,杯口发生了什么现象?(许多气泡从“空”杯子里跑出来。)

  组织学生讨论:“空杯子里怎么会有气泡跑出来?”

  指导学生认识:空杯子里并不空,杯子里面有空气。

  实验二

  提问:谁能用桌上的`塑料袋再做个实验,来证明我们教室里有空气?

  实验:学生用塑料袋“兜捕”空气,并用手压装满空气的塑料袋。

  小结:瘪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是因为它被教室中的空气充满了。

  实验三

  提问:谁能做个实验证明砖头里也有空气?

  实验:学生把砖头放入水槽中,从砖头里有许多气泡跑出来。

  小结:在砖头的孔隙里有空气。

  讲述:证明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的实验还有很多,例如,用手绢做“降落伞”从空中落下时,空气能把“降落伞”撑得鼓鼓的。搧扇子时,头发会飘动,脸上会有空气拂过去的感觉。(教师可边讲边演示这两个实验。)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1)认识空气是气体。

  提问: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然后把袋口打开,用手挤压袋,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实验讨论:塑料袋瘪了,空气跑了。

  提问:点燃一枝蚊香,观察它的烟如何飞散?

  学生讨论:烟向四面八方飞散。

  讲解:这两个问题都说明,空气会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气体。

  (2)认识空气是无色、透明的。

  提问:大家用眼睛观察我们周围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水是没有颜色的,空气呢?

  学生讨论。

  板书:没有颜色。

  提问:大家能通过空气看到前面的黑板和我吗?这说明空气是怎样的?

  把筷子放在水里,可以看见筷子,隔着空气能看见黑板,想一想空气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板书:透明。

  (3)认识空气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提问:大家再用鼻闻、舌尝的方法观察空气的气味和味道?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气体,又做了上面“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谁能综合起来说一说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巩固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空气这一课,知道了在我们周围到处有空气,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找到它。我们还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大家在书中的横线上填写空气是什么样的物体。

  《空气》教案 16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

  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

  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参考:

  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

  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小结:略

  第二课时

  空气的作用;

  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4页

  1、氧气:

  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课本第24页

  2、氮气

  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2).用作保护气。3).液氮冷冻麻醉。4).超导性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

  小结:

  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

  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SO2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

  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 放映影像资料

  总结:略

  作业: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课后反思:

  《空气》教案 17

  活动目标:

  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准备:

  透明塑料袋若干个、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小棍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塑料袋,引出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

  2、老师演示用袋子装苹果或玩具,让幼儿说出瘪袋子变鼓,并透过袋子可以看到里面装的东西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

  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

  二、幼儿用塑料袋捉空气,证明空气到处都有。

  1、幼儿在教室里捉到了空气,猜一猜,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还有空气,你能捉住它吗。

  幼儿边说,教师边展示图标贴在黑板上。(如果幼儿说园以外地方,教师可引导幼儿下次去那些地方试试)

  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按图标 逐一实验后,把幼儿的记录卡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

  提示: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小棍等帮忙,在袋子上扎个眼,然后把眼对准脸,就可以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四、联系生活

  1、在生活中,小朋友见过什么东西开始是瘪的,后来充上空气,就变鼓了?(皮球、充气玩具、轮胎等)

  2、教师给瘪皮球打气。

  3、幼儿到户外玩吹气球的游戏。

【《空气》教案】相关文章:

《空气》教案03-02

空气的秘密教案02-27

《空气的力量》的教案03-06

大班空气教案03-26

认识空气教案01-05

《好玩的空气》教案02-05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09-08

干净的空气大班教案03-02

寻找空气教案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