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
【案例描述】
我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学生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参与热情,尤其是针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时,学生们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热烈,这堂课,似乎就要圆满结束了。但当我进一步把问题拓展延伸,问学生:文章在结尾写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对于前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积极、热烈,但对于后一个问题,便戛然而止。我于是让学生们互相交流,然后再汇报,但结果还是不近人意,发言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而且形成的答案跟课本的雷同。下课铃响了,我只好布置学生们回去练笔完成。
【课后反思】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2
今天,我带领六三班学生学习《鸟的天堂》一课。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知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习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很好。我为课改以来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兴奋。
就在这节课临近尾声的时候,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王勇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随即他的旨意令我惊讶、令我困惑,但更多的是令我欣喜:“老师,读完众鸟纷飞这段我有一点不明白,文中说,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第三只的后面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省略号?一般情况我们多是使用省略号的。”我随着他得质疑向书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号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脑子“嗡”的蒙了,“为什么?为什么?”我心中不断地问自己,并在脑子中拼命地想着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教了七年六年级,也就是这篇课文就教了七次了,但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用。无奈之下,我又把这个问题有抛给了学生:“王勇生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帮他解答一下?”听到我的问话,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我多么希望有人帮我解这个围,并且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收场。课堂静默了数分钟后,一只小手意意思思地举起来,又放下,又举了起来。我想赶紧抓住这根救命草,可定眼一看,这不是吴帅吗?顿时心中好大一片失落。他的语文学习成绩几乎没有及过格,作业经常不完成,是令我头疼的学困生,难道他会有什么好的答案?但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我示意他来回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者他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想这三只鸟是一个一个的出现的,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数了出来。而后来他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紧接着第三只出现的不是第四只,第五只,而是好多只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眼中,这些鸟不是一只一只出现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用句号比用省略号更合适。”我的眼睛随着他的回答而睁大,我的神情由怀疑转为惊喜。我心中不禁暗叫道:多么精彩的解答呀!同学们也发出了赞叹声。
下课了,我的心中相吃了冰凉薄荷一样清爽,那股痛快劲无与伦比。这精美的课堂尾声足足使我兴奋了一整天,并且逢人便讲。这节课成为本学期我最难忘的时刻。
反思: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为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正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了《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学的精彩片断。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死记硬背,问一答一,我大概永远教不到“为什么用句号”这个问题,因为我的脑子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又如何会知道呢?而正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使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活了。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获得了老师教也教不到的更广阔的知识。
二、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课堂教学更精彩。
本节课如果没有王勇生问题的提出,这节课会失去很多光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生问题的提出正好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个性需求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生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增加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三、尊重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天才。
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和看待学生。以往,我们把成绩优秀、听老师的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真得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了:吴帅同学成绩不好,作业经常不完成,这只能是他某一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节课上他的精彩表现难道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吗?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培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成为天才。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有以上优点外,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踊跃,我分析原因有如下三点: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所以害怕答错问题。
2、我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有些短,学生还未思考好,我就提出问题。
3、我所设置的个别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回答。比如:让同学们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价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六个排比句),提示:可以从文采、表达效果、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价。经过我的'提示学生只能回答出表达效果,其它的根本回答不出来。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4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7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的确是这样的,面对今天的教育环境,绝对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和语文教学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往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考试为目标。
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结构时,必须明确一个目的,体现一个观点,坚持一个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作具体的探讨,希望给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语文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是学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学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博览群书,不断地丰富、充实和发展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我们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进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和神圣的形象。
教师要深入探究教材,善于浓缩课文内容,通过活生生的语言因素,来达到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发展思维的教学目的。有的课文比较浅显,中心较明确,教师可充分利用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编制信息传递程度,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上必须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空间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满激情的语文课,不仅学生听着是享受,教师本身也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的激情来自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有对梦想的追求。
三、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但能够激发兴趣,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都是把握好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将会不错。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为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情感。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形成印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华,必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导和启发,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学《风是一位画家》一课中,通过生动的画面,使学生体会到一年四季风的特征,理解了这些风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四、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提问适中,如果太容易,学生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就会觉得没意思,如果太难,学生会感到摸不着边际,失去信心。提问要紧扣课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学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说出一二。学生有好胜心理,是愿意思考问题的,关键在于都是要善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学生。
五、走下讲台,充当学生
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差距。教师可以走下讲台,让学生充当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学中,鼓励学生上台,识字,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不但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也认识到,只要努力,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老师。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普遍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以图文并茂,直观的声像、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学生合作、主动地学习,达到开启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境界。
总之,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最大程度地学到应知应会的知识!实实在在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从从容容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华的教学状态。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5
《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
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
这首诗歌快乐、愉悦,因此,我在执教这首诗歌时,按照我县教科局的'"高效课堂"的模式:"激趣定标、自学互动、测评"设计教学。
1、课堂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2、小组合作,可以为每一个孩子都提供参与及表现的机会,是发展个性和照顾差异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我在学习任务的安排和布置上没用周全考虑,小组汇报的形式非常重要。下次我要加进汇报形式,例如,除了"每组选一位代表汇报"这种安排,也可以派几位(或全体)成员合作汇报;可以一人朗读,一人经验分享——我觉得我们小组这一句写得特别好;还可以一组朗读汇报后,另一组点评;或者自主邀请点评人。
3、时间把握不当,拖堂。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6
教学完《麋鹿》,反思的时候我忽然对教学对话又有了一些认识。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部分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并非每一个环节都是用了对话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个环节都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对话的内容、目的、方式、进程等,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这些因素,教师还可以预设。
例如《麋鹿》一课(苏教版六A上),同样的内容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神奇的经历,可以教简单的内容(知识性地了解麋鹿,学会生字词,读读课文),可以教中等难度的内容(不仅了解知识性内容,还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学习部分写作方法),还可以教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生活习性和麋鹿外形的关系,写传奇经历的作用,麋鹿命运与祖国命运的关系等)。这些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和决定的。我的选择是中间者。因为采用对话的方式,是为了学生更主体地学懂内容,而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师预设的,因此说对话的目的是由教师主导的'。对话的内容、方式、进程等,是由教师主导的,也是这个理由。
本课我教的内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写,描写的顺序和层次,写传奇色彩目的是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麋鹿的经历复杂,学生要深究,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对学生语句表达能力的训练点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让学生懂得怎么将习作写得吸引人。这在实际作文的构思中会有较大引导作用,属于开拓学生最近发展区作用的内容。而前面一些内容是直接有益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练习。
教学写作的顺序是让学生读完课文中外形描写之后通过对话实现的。以下是片断:
师:马骋远,你能介绍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点吗?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师:不够顺畅,那是因为对麋鹿外形的介绍顺序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分析一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这是写作介绍动物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语文基本素养。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提笔的时候就忘记了。再请大家练习说一遍。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描写有层次的教学,我抓住了介绍麋鹿的生活习性这一段,在介绍繁殖能力的时候,将雄麋鹿的角生长情况介绍得很清楚。两岁长角,六岁长成。但是,角的形状,在上一个自然段写麋鹿的外形特点中就有介绍,为什么不在那时候一起介绍呢?
生:这里是介绍麋鹿的小时候,上面是介绍成年鹿的情况。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是重点讲生长情况,上面师介绍成年鹿角。
师:上面是介绍麋鹿角的特点。这里是介绍麋鹿的生长发育情况。说的是两种情况,因此分开写。可见,作者的写作层次很清。
理解传奇经历的时候,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好教的,就是一个经历,一个故事。琢磨的结果是,写经历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麋鹿的神秘特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于是让学生注意时间和麋鹿数量的那些数据,懂得一个故事大概。让后探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目的。
教完之后觉得还是挺满意的。一篇文章可以教学的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针对我班学生写作顺序、层次不够清楚,写作时对方法的运用不够自觉的特点,将这两点作为相对重要的内容来教,是目中有人的做法。时间也显得紧绷绷。
但是,当看到别的设计,看到教参上的提示:教传奇色彩中具体内容,分3000年前,1865年,1900年,1967年,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后,进行讲解,我觉得教得粗糙了。
再思考觉得那样的教法也值得分析。也许那样教,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也会省力一些,对于内容的了解也多一些。但是,教的时间可能会多花一些,课时就会更加紧张。
从以文为本的角度,那样教是更加文本的。通过讲解,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从时间角度,从学生写作理念角度教,应该取我的教法。
不管怎样,不同于我的教法又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教师觉得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未必简单。看似简单的内容,却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教师要选好练习的点。
以后教学的时候就是要看学生的需要。一个重在知晓写作目的;一个重在练习具体的表达能力。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7
《大卫》一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我既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此外,我在课堂上还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了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8
第一课时
利用《识字一》学生课后搜集的有关秋天的词语作为导入,让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心中的秋天。(美丽)抓住“美”,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秋天美得就像一幅图画。
本课识字环节避免了上节识字课出现的不足之处,但是在时间把握上做得不够合理。第一课时,除了以识字、写字,朗读为重点,同时也关注到了学生看图说话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只能说出图画中的景物,但是尚不能正确使用一些动词,颜色的词语来给句子润色。老师在学生讲解时,适时地进行指导。例如:学生:树上有雪梨。师:茂盛的梨树上挂起了金黄色了雪梨。学生的词汇量有一部分是耳濡来的。
最后,老师结合学生的描述将插图中的景色总体描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词语之后秋天的美。带着这种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主要以“美”为切入点,让学生找出文中“美”的词语。(第二句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美?)
根据“金黄的”“火红的”“金色的”“红红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复习巩固一年级下学期复习时所学的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黄澄澄”“绿油油”“金灿灿”等。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同时,适当对学生讲解文中动词的作用:它使句子更加的`生动,具体。但学生对动词的使用效果不够明确。
二、为什么是勤劳的人们画出了秋天的图画?(生谈感受)
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不太敏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生活在大城市,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及农民的劳作不熟悉,没有亲身体验的那种深刻感受。所以一时不能理解。
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本班的邱廷华不紧表达清晰,甚至连农作物从春到秋的生长,冬的收藏都完整地介绍了出来。
鉴于此,下次课前准备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一种农作物,了解农民对它的培育过程。
借助“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进行第二课时的拓展(我们身边除了农民伯伯,还有哪些勤劳的人们呢?)
学生:父母、工人、老师······
小结:
正是由于他们勤劳的工作,秋天才会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大自然才会变得如此美丽,社会才会变得如此和谐。我们应该感激他们。(感受秋之美,体会人们的勤劳之美,同时培养孩子们懂得感谢他人)
第一课中,对生字书写的知道不够全面,注意提醒字在田字格中的总体布局。对于每个词的组词应该全部板书。避免学生只会组,不会写。
二年级的学生课堂上可以做些简短的笔记。例如:多音字,组词,课文难以理解的词语解释。一方面是笔记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可以为复习积累做准备。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9
本课是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画、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在操场上学生活动的情景。本课属于按事物规律识字一类,反映的是学校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也较感兴趣。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时,我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有机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再多种形式反复学习词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增强了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有意注意虽然在发展,但占优势的还是无意注意,注意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受兴趣和情绪所支配。我在课堂中采用多种形式复现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被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也被调动起来。、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
1、看图说话,认识体育活动的名称。
2、带拼音,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
3、请小老师领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打乱次序指名读。
6、课间操:拍拍球、打打球、拔拔河、跑跑步、跳跳高、快坐好玩拼字游戏。
7、比较发现生字规律,然后贴在图上。
8、玩拼字游戏,游戏分四人小组拼字。
9、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引导学生读词语。
从上面列举的九次生字复现的情况可以看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复现生字,开火车、比赛、玩拼字游戏、贴图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些活动中又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脑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学习热情高涨,在愉快的玩中不知不觉认识了这些字。
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是一年级的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这样教识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是把识字当作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0
20xx年10月16日,我校组织的“赏识性教学诊断”语文教学校际交流活动拉开了帷幕,所有语文老师都积极准备,率先上课。作为其中上课者的一员,我对于这次活动感受很深。收获也很大。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两点收获和自己的教学反思吧。
收获一:
对于这次的上课,从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我就非常认真,从选好教学内容的第一天,就开始认真钻研教材,紧接着就是搜集各种资料,找图片做课件然后,从试教到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再修改再试教,整整试了四次教,教案也修改了四次,都说课文试多了就没感觉了,可是对我而言却恰恰相反,每一次试教带给我的都是新的体会,对教材,对教法,对学法,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收获。一次比一次思路更清晰,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方法更有效。所以我想这次活动我收获更多的并不是最后正式上课所获得同行们的肯定,而是这个不断磨练自己的过程。虽然过程中充满了酸甜苦辣,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品尝过失2败的苦涩,但从这过程中,我得到自我反思的机会,得到了自我的提升。所以我十分感谢这次活动,它既让我自己有这么一个展现自己、充实自己、反思自己的机会,还能让我走出当局者的迷雾。我想通过这次活动,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以及今后该努力的方向,也更自信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长处和潜力。
收获二:
除了上课本身对自己的提高外,听同年级其他老师的课对我的帮助和启发也很大。她的语文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听她上课真是受益匪浅。那激情洋溢的教态,那巧妙的教学构思,对教材钻研深,课堂拓展面广有太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最令我折服的'是她对教学的热忱,对同事的热情。不管再忙再累,只要你去向她询问教学上的事,她绝对会放下自己手上的事无私地帮助你。所以,我非常感谢她在我每一次试教时给我最中肯的建议和帮助。
比组长伍高峰老师,虽然才二十出头,但已经在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听他的课,会让你不自觉地被他那精湛的语言感染,被他对教材教法所独到的见解而折服。在我试教时,他的评课往往能让我茅塞顿开,十分感谢他不厌其烦地听我试教,帮助我修改教案和课件。
听他们的课往往能让对教材教法有了更新的了解。所以我感谢这次活动,它让我更好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更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1
让学生懂得关爱别人,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是三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单元的主题。爱是什么?该怎样去表达?则是我在这一单元学习中引领孩子思考的问题。
《好汉查理》是这一单元中一篇课文,主人公查理是一个调皮而又爱搞恶作剧的孩子,没有人喜欢他,而“好汉”则是他给自己戴的高帽。然而,在他与新搬来的罗伯特一家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却变了,不再爱搞恶作剧,在与罗伯特一家人分别时竟郑重地对他的伙伴杰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是什么改变了他?这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的问题。
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有两个字在我们的心中渐渐清晰──信任,是罗伯特和他的'女儿杰西对查理的信任。这个没有人喜欢的孩子,杰西在第一次与他谈话时,是那样彬彬有礼,并没有因他自称“好汉”而不屑,却自然地也称他为“好汉查理”。这一切让查理第一次感到被人尊重的幸福。临别时,当查理郑重地对杰西说:“我要做个好汉”时,杰西那句“我从来都相信”又一次触动了查理的心。而罗伯特对查理的肯定,也让查理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就这样,罗伯特一家在无意中改变了一个小男孩对生活的态度,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正是这种自然流露出的信任与尊重,注入到了他的内心,所以影响和改变了他。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2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教学时让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为体会课文表达的思儿童诗童年仿写想情感作好铺垫。由于对故事背景有了了解,大部分学生上课时都能入景入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3
在青年教师优质课赛课上,我选了二年级的课文——《水乡歌》。《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生活的美好、幸福。语言文字优美,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教师应当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画一样的诗中,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诵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开始,我为学生们播放了多媒体课件,一些江南水乡的图画,并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对江南水乡美丽景色来一个初步的接触。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梦一样的江南水乡,诗一样的古典风情,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水乡的诗歌,题目叫——《水乡歌》。请你美美的读读题目。
在分析课文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说出 “ 水多 ” 这一特点,然后着重找到有关水多的词和句子,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抓住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或个人读,或小组读,或集体读,让学生真正做到读中悟,在悟中想。在指导背诵时,我采用形式活泼有趣的对读形式,学生们有问有答,其课堂气氛融洽高涨,在兴趣中学习,在参与中记忆,学生很快就能出口成诵。
在分析第二小节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创设了一个情景,我在黑板上贴了一只事先贴好的小船,问:水乡只有一只小船吗? 生1:不只。师:你从哪知道的.?生2:诗句里的“千只、万只”
师:老师听出来了,这些词都说明水乡船多。那你能把它读一读吗? 生读,评价。师:老师在黑板画上几朵白云,问:看着满河的白帆和天上的白云,你想起了课文的那个句子?生: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师:那你能读一读吗?生读,评价。并且,我让读得好的同学拿起自己做好的小船贴在黑板上,顿时,我们见到许许多多的小船在水乡飘荡,同学们可高兴了,他们都站起来手握小船读出自己快乐的心情。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这么多的船在干什么?(只见学生个个神情专注,陶醉在自己所想象的意境中)生1:我看见渔民们在船上捕鱼,鱼儿装满一箩又一箩。 生2:我看见水乡的人们在采ILY: 9pt; COLOR: 0pt mso-font-kerning: green; Tahoma;>
在这一朗读环节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当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朗读过程中把水乡的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为提倡的建构学习理论,把情境教学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外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通过这堂课,我惊喜地看到,学生直观感受到水乡风光的秀丽多姿。对同学们说:“欣赏了水乡的秀美风光,如果同学们能在读一读水乡歌,一定会有一方不同的感受”时,学生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4
4月25日,我有幸在市十三小观摩了马桂云、马玉梅、朱静三位老师的观摩课。在三位老师的课堂上充分体现了他们在实践新的课程理念,将其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三位教师都能用亲切的语言、亲切的态度引导学生想思、会思、能思。
现将三位老师教学中的特点总结如下:
马桂云老师的课授课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三册《假如》这节课的特点:
1、时时处处能够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初读课文时,师问: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你怎么办?
生答:问同桌,问书上的'小树叶,问老师,可以查字典。
师说:你们的办法真多,用你们的办法读读课文吧。
老师鼓励的话语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如:学习第一小节时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设计了配乐朗诵,老师先跟着音乐朗读,然后指名让学生跟着朗读,其他同学感觉跟着音乐读这么美,就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时让全班同学都跟着音乐读,学生不但朗读的热情高,而且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第二节时,老师先播放出了鸟的叫声,学生们听了鸟的叫声后,
师问:听到了这欢快的鸟叫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答:我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小鸟
于是,老师播放图片:一棵大树,树上有鸟巢,巢里有小鸟,小鸟正叽叽喳喳的叫着。学生先听到鸟叫,再看到树上的小鸟,情趣高极了。
师说: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学生很高兴的读起课文来。
学习第三小节时,师问:你们想听故事吗?学生答:想。老师说: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好?学生说:好。这时,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讲起故事:有一个女孩叫西西,她在操场上与同学们快活的游戏,突然,有一天,她摔伤了……音乐越来越悲伤、老师的声音越来越低沉。老师讲完故事后,问同学:你听了这个故事想说点什么?学生回答,我想帮助西西……老师问:同学你想读课文吗?学生说:想。老师说:我们快来读读吧!老师用一个故事引起大家的兴趣,加上低沉的音乐,使学生产生了同情感一种帮助同学的愿望油然而生,读课文的愿望也强了。
3、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学习完了第一节后,老师要求学生把书放在桌子上,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眼前出现什么?老师引导学生去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马玉梅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这节课的特点:
1、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如:学习课文时,老师说:我们来看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是怎样的,来自己读,学生自由读后,老师说:谁来说说作者从那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交流后,老师说:你喜欢哪种景物,就学习哪,老师给你提供一些小帮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帮助,顺利的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效果很好。
2、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通过课件理解词语。如:学习大兴安岭的特点时,老师出示课件,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对比画面,让学生体会“云横秦岭”的意思,学生通过画面的对比很容易的找出了大兴安岭的特点来。
3、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朱静老师的授课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称赞》这节课的特点:能让学生当家作主,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评价。
上面三节课有许多优点,也存在着不足。《假如》一课布置作业时,若布置这样的作业:你愿意画一幅画,就画一幅画;你愿意写一首诗,就写一首诗;你愿意唱一首歌曲,就唱一首歌曲;这样更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三节课都存在着老师讲的过多,引导的太少,实效性低的特点。
我的课与这三节课相比,还存在着许多差距,如:课堂教学时老师讲的过多,学生动脑动手不够,情境设计得不够灵活多样……需要我不断的努力提高。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15
黄厚江老师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浮泛化、狭隘化的倾向,主要表现:一是以传递结论为中心,课堂表现是老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似乎课堂就是学生在找老师问题的答案,教学只是通过问答活动去“寻找”某个结论,教学变成了验证。二是以狭义的知识学习为中心,将学习零散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三是以各种方法技巧为学习中心,认为方法最重要,学方法就是学知识,学会了方法就形成了能力。
黄老师的观点不禁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尤其是最近一年来,我所观察的课堂教学(包括自己),或多或少地存在浮泛化、狭隘化的倾向,刚好今天听了两节语文课,越来越感觉我们的课堂出问题了,需要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进行深度阅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下面针对今天二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语文教学需要高品质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朗读调动各种感官,帮助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对朗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标对朗读的要求有三个维度:正确朗读、流利朗读和有感情朗读,至于怎么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最为困惑,因此也导致无要求、无目的的泛读。朗读最终成为教学的一个常规环节,即为了完成任务而读。慢慢地,读得浮泛化,读得形式化。朗读作为理解材料的手段,不是可有可无的形式,需要高品质朗读,用朗读助推理解材料。
1、读得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的意思是声音高低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要想读得抑扬顿挫主要注意声音的高低起伏,注意停顿,达到和谐的境界。比如《咏雪》的朗读,具体标示如下: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陈述事件起因,读得平稳)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读好“欣然”,表现出谢太傅与儿女们在讲论文义过程中,雪突然越下越多,灵机一动可以借此来咏雪时内心的喜悦)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语速快,体现出胡儿急切表达的心理)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语速稍慢,同时读好“未若”,体现兄女的自信)
公大笑乐。(读好停顿“公/大笑/乐”,“大笑”是谢太傅的一种心理感受,“乐”也是一种心理感受,“大笑”是外在表现,“乐”是内在感受,分开来读,强调了人物内在感受)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述句式,读得平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朗读,具体标示如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结合标题中“左迁”,全诗的朗读基调是低沉的、哀伤的,因此,读得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
“杨花落尽子规啼”,重点读好“落”和“啼”,读得轻一些,读得哀伤一些。
“闻道龙标过五溪”,重读“过”,突出作者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他已经过了五溪,有些遗憾之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轻读“愁心”,强调此时诗人的内心感受。
不是说将以上分析一股脑儿全部在课堂上完成,只是想展示教师利用朗读体现对文本的.解读而已。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取使用。
2、读得有层次一些
《咏雪》朗读,可以分层次朗读,以此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品析。
第一次朗读:通过朗读,体现你理解了文章的层次。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起:开端)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承:发展)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转:高潮)
公大笑乐。(合:结局)
这是古代文章常见的结构形式,按照叙事一般的格式构成。
第二次朗读:读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读好开端。
第三次朗读:读出看到雪越下越大内心的喜悦。
第四次朗读:读出白雪不同的姿态,读好高潮。对胡儿的话,读得稍快一些,体现急切;对兄女的话,读的慢些,读得坚定一些,体现自信。
第五次朗读:读出谢太傅内心的喜悦,注意和“欣然”的区别:“欣然”读得内隐,“大笑乐”读得外显。
第六次朗读:在以上五次朗读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合读,综合体现以上五次朗读成果。
二、语文教学需要思维训练
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却觉得困难无比,我们还一味地埋怨学生,其实是学生思维能力不好所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任何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思维的参与。语文教学需要不断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思维品质。尤其是当前深度阅读,更加需要高品质思维的参与。
比如在《咏雪》中,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问题1:“俄而雪骤”在文中的作用。
问题2:“公大笑乐” 的意味分析。
问题3:谢太傅是否未对胡儿和兄女的回答做出评价,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并谈谈你的理解。
再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我们可以这样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体会“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体现的作者复杂情感,借助资料来体会:
资料: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体会“我寄愁心与明月”中“愁心”的意思。
以上两个问题,其实均指向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聚焦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改革,体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呼唤课堂转型,即从学科知识的逐“点”解析,学科技能的逐“项”训练走向情境性、体验性和综合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单纯的知识是不能转化为核心素养,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改变“教师高控”的课堂生态,进行课堂革命,才能寻得语文教学的一线生机。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语文课教学反思01-31
语文课内比教学反思02-16
语文课的教学反思02-16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2-16
语文课后教学反思03-01
中职语文课教学反思04-14
小学语文课教学反思08-28
语文课程教学反思01-11
语文课改教学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