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

时间:2023-04-20 09:55:34 宗泽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运动的快慢教案(通用1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运动的快慢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动的快慢教案(通用16篇)

  运动的快慢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探究活动

  请你想办法测量下列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时的情况。

  2、人骑自行车时的情况。

  3、某人在运动会上400跑时的情况。

  4、公共汽车运行时的情况。

  并思考: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运动的快慢教案 2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⑶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⑷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原本比较“熟悉”的速度,会有新的、更加透彻的认识,从中体验到科学方法的魅力,启迪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周围的物理现象。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物理量,了解一些运动物体大致的速度值,学会速度的计算和单位换算,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是上一节机械运动知识的延伸,后面两节描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和“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也要用到这些知识。

  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是:首先通过“活动1”,引导学生从两幅情景图中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为建立速度的概念提供方法上的准备。然后教材利用图9-14提出问题:如果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都不相等,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学生讨论、深思。此问题解决了,自然就得到了速度的定义方法。于是教材接下来一气呵成,顺次介绍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和计算。本节教材的最后是机械运动的分类,运用速度的知识,研究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理解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方法,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教学难点:速度定义中的“单位时间”,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速度的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合而成,学生对速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都不习惯,是本节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3.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学会用速度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运动的快慢教案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物理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案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运动的快慢教案 5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掌握速度概念,记住速度单位及其换算。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会用速度公式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3、了解变速直线运动,会用平均速度观点计算变速直线运动速度。

  4、了解“速度表”中显示的“即时速度”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对不同的运动快慢程度从时间和路程两个方面分析、理解。

  2、利用速度公式熟练求解匀速运动中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中的未知量。

  3、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中某阶段的平均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速度”概念的学习,让学生领会引用科学的方法和观念,可以更精确地描述运动、便于化解复杂的问题。

  2、建立“速度”概念,还可促进学生生活行为的效率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活理念。

  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速度大小的比较,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

  教具与教法:

  1、轨道、小车、停表、光电测速仪。

  2、素材的收录(百米跑、速度表、高速运动的物体)、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情景引入: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快慢的情景。

  问题的提出:布置学生思考回答:

  1、运动场上在如下情况下,怎样比较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A、正在赛道上奔跑的几位运动员?

  B、刚刚跑完的几位运动员?

  2、王聪100m用了17s,李明50m用了8s,谁跑得快?

  物理学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来比较物体快慢。

  即用路程除以所用时间,得到每秒运动的路程,从而可以比较快慢。

  问题探究

  一、速度的定义

  问题1:速度是如何定义的?表达式如何?

  教师总结展示

  定义:运动物体发生的路程与运动时间之比叫速度。

  定义式:V=S/t

  S——路程 t——时间 v——速度

  问题2:速度的国际单位可以从公式中推出,是什么?

  问题3:课本“小资料”了解部分物体各种运动的大致速度是多少?改变部分物体运动速度的单位,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问题4:看课本图1.3—2汽车速度表,此时汽车的速度是多大?该汽车速度表的量程是多大?

  提示:速度表测的是汽车在各个时刻或在某一处的即时速度,不是全程的总的.运动速度,它是随汽车运动快慢的随时变化的。

  介绍我国道路限速规定:(高速路小汽车100——120 Km/h国道、省道70——90 Km/h城区街道40——60 Km/h)

  二、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思考问题:在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全过程总体快慢情况,可以用V=S/t求速度?—称为平均速度。

  三、拓展训练:

  例题分析(题目见书本)

  师生分析解题情况。

  总结计算题注意点:

  A、单位要一致;B、要有针对各量的文字说明;C、先写公式,再代入已知量求解;D、有结论性语言。

  四、课堂练习

  如果一辆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有速度是72 Km/h,则在30min内它能前进多远?

  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

  观看不快慢的运动情景展示:运动员们起跑;从红灯转绿灯,开始启动的汽车、自行车;龟兔赛跑的过程和结局。

  思考答案1。

  A相同时间时位置领先者。

  B跑完相同距离,用时间短者。

  2李明快。依据是李明快慢不变时,跑100m用16s即可完成。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1速度的定义、公式

  2国际单位:S—m,t—s,

  V—m/s(或m·s2)

  常用单位:1Km/h=1000m/3600s=1/3.6m/s

  3

  蜗牛:1.5x10-3m/s=0.15m/s

  火车:120m/s=432Km/h

  卫星:3070m/s=3.07Km/s

  4学生看课本回答:20Km/h;220Km/h

  领会:汽车速度表原理和意义

  了解:道路限速的目的及意义——主要是为了安全!

  领会基本机械运动的分类

  学生看书后分析:

  甲在各段相同时间内路程相同。

  乙由慢变快,后来速度大于甲。

  平均速度只代表总体运动快慢的情况,不代表某处的的速度,它只是由总路程和总时间来求的。

  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运动快慢的比较

  二、速度

  公式:V=S/t单位:m/s;Km/h

  三、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计算:s=vt,t=s/v

  四、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V=s/t

  五、速度表:可测汽车在各处的瞬时速度

  作业布置:

  课本P—22页:

  第三题;第四题。

  练习册:1.3运动的快慢。

  教后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平均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和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初步体会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

  速度概念的理解及速度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换算及计算步骤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在上学路上,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步行、有的坐公交车,如果同时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2.操场上,进行百米赛跑时,又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的?

  3.一位百米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而一名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30min.怎样比较他们的运动快慢呢?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物理学里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讨论回答---速度。

  师:什么是速度?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式中各字母的意义、单位又是什么?

  学生:看书回答。

  速度的定义:课本P15,倒数2行

  速度的公式:v=s/t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m/s,交通运输中:km/h。

  师:1.让学生说出单位的意义。

  2.通过换算说明m/s和km/h之间的大小关系。

  练习:换算下列单位:“桑美”台风的速度可达60m/s=km/h,一列火车的`速度是144km/h=m/s.

  师:怎样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例题

  师:简单分析课本例题1板演解法,(强调小标题的加法及单位的统一)

  例题1:解刘翔的速度:v1=s/t=110m/3600s=8.52m/s

  摩托车的速度:v2=30×1000m/3600s=8.3m/s

  因此,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速度快。

  学生分析并板演例2,

  师注意检查指导

  例题2:解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约为:

  由v=s/t得:

  t=s/v=1463km/104kms-1=14h

  学生练习:

  小刚骑自行车以5m/s速度上学,经20min到达学校,小刚家到学校的距离是多少?

  师:检查后矫正不足。

  学生:阅读《想想议议》,师生共同。

  3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课本P18

  (2)特点: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不变。

  师:实际生活中你见到的运动都有哪些?它们都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生:讨论并交流运动的分类。

  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而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描述,粗略计算时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一样,即v=s/t.

  (三)、整体感知

  1、匀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不变,即每时刻的速度一样。它的大小不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有关。

  2、变速直线运动特点:快慢变化,用平均速度描述,但是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它的大小指的是那一段时间内或那一段路程内的速度。

  (四)、达标反馈

  课本P192.5。

  估计学生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点拨:时间求法、小标题加法及公式的应用。

  (五)、知识拓展

  1、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4s运动了20m,该物体的运动速度是

  m/s,第9秒的速度是m/s,第9秒通过的路程是m,前9秒通过的路程是m.

  2、一列车长m,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1600m的大桥,求列车完全过桥所用的时间?

  (六)、归纳

  1.学生交流困惑及体会。

  2.学习方法。

  运动的快慢教案 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加深对变速直线运动的理解,会应用速度规律来实测50m跑各段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验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学会使用停表计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此次场地分组实验中,采用计时员签名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实验态度,记录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组内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停表、卷尺、笔、记录表格。

  2、事先选好实验场地,画好跑道,标出相应5个计时点的位置。

  3、事先对各班实验组长进行实验全过程操作培训,以利学生实验稳妥顺利地开展。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

  科学猜想与假设

  探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主要分析与论证

  要素评估

  交流与合作

  运动的快慢教案 8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速度以及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学生要知道速度的物理定义以及公式,理解它的关键是要知道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速度,学生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它还与单位换算甚至与以后的加速运动都有关系,小学的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目标分析

  1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目标分析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就是指能理解速度的公式并且明白各个符号的物理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就是指能运用公式进行有关速度的运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就是能辨别哪些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会计算某些运动的平均速度。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单位换算,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与以前的单位换算不同以往都是10 的几次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从变式训练上让学生体会。关键是从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入手另外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

  在本课教学中可能用到的教学设备室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一: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二: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

  (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

  (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

  (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

  问题三: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

  (由题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第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

  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

  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 h-1。 1m/s=3.6km/h 1km/h=1/3.6m/s=0. 28m/s

  3、速度计算

  (1) 学生阅读课文第31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

  (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入求解。

  三)、“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匀速直线运动

  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33页的内容:

  问题四: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 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

  (1) 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

  (2) 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3) 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运动的快慢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2、3、5。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运动的快慢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会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3)会用速度图象求匀变速运动中任一时刻的速度或达到某一速度所用时间。

  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学习利用公式和图象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速度图象分析运动规律。

  2.通过实验数据得出速度图象,使学生明确速度图象反映的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把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加以区别,避免两者混同起。这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而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瞬时速度是时刻在改变的,今天我们研究瞬时速度变化的规律。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例:火车原以10.0m/s的速度匀速行驶,后开始做匀变速运动,

  加速度是0.2m/s2,从火车加速起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复习加速度概念,提出问题:火车的加速度是0.2m/s2,什么意思?表示火车的速度是均匀增加的,根据这道题的物理规律,我们如何用数学表达式分别表示出第1s末、第2s末、第3s末的速度:

  v1=10.0m/s+0.2m/s2×1s=10.2m/s

  开始的速度加上1s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1s末的速度。

  v2=10.0m/s+0.2m/s2×2s=10.4m/s

  开始的速度加上2s内速度的增加,即为第2s末的速度。

  v3=10.0m/s +0.2m/s2×3s=10.6m/s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vt=v0+at——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也可以从加速度的定

  明确:①此公式对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都适用。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a为正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a为负值,表明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

  ②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上式可写成vt=at。

  例: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2,求:(1)第3s末的瞬时速度;(2)汽车末速度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

  分析:由于汽车做匀减速运动,a为负值。

  (1)已知v0,a和t,求vt,可根据公式vt=v0+at求。

  vt=15m/s+(-3m/s2)×3s=6m/s

  (2)已知v0、a和vt,求t,可依据速度公式得:

  第3s末的'瞬时速度为6m/s,末速度为零,所经历的时间为5s。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

  分析:从表中的数据看,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每2s速度增加 3m/s,汽车做匀加速运动,它的速度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直线的起点为零时刻的速度v0,横轴的某一时刻对应直线上纵轴的一点即为该时刻的速度vt。

  再画直线B,请同学思考这是怎样运动的速度图象?

  总结:两条直线都是表示初速度为15m/s的匀加速运动,不同点是AB两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不同即加速度不同,aA>aB,所以从速度图线可以求加速度。

  请同学将上述例题用图象表示出。

  可以看出做匀减速运动的速度图象是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2所示。

  请同学画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图象。如图3所示。

  为了巩固同学对速度图象的认识,可做以下练习:

  图4中A、B、C、D、E各图线分别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请定性指出。

  图5中图线表示物体做什么运动?

  图6表示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图线,(1)说明该物体在OA、AB、BC三段时间内做什么运动?(2)求各段运动的加速度。

  (三)堂小结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是运动学的基本公式之一,在我们今后研究运动规律时,经常用它分析。

  2.已知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加速度a作为已知数,代入公式中取正值;已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时,加速度a作为已知数,代入公式中取负值。求出加速度a为正值时,表示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求出加速度a为负值时,表示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3.用图象表示物体规律是一种非常直观鲜明的方法,拿到图象后,首先明确横、纵坐标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再分析变化规律。

  运动的快慢教案 11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四、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五、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t图象:

  提问:这个-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运动的快慢教案 1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米尺、秒表、易拉罐、小桥模型、测力计、乒乓球、足球、篮球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同学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儿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4)提出问题:推力和拉力除了能使静止的同学运动起来,还能不能使其它静止的物体也运动起来?

  二、猜想假想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全班交流。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介绍给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三、制定方案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设计探究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

  (2)拉力和推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实施探究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咱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讲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力、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五、展示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六、拓展创新

  讲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运动的快慢教案 13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⑶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⑸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多样性。

  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教材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再进一步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即:机械运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相对性→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教材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通过“想一想”栏目,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本节教材最后对运动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本节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大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大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参照物既是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参照物的选取也是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方法。参照物的概念几乎贯穿本节的始终,认清参照物对于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作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3.教学建议

  在生活中,学生对运动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课题的引入比较容易,引入的方法也很多,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通过画面引入:剪辑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视频资料,用多媒体播放。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章首诗或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运动的快慢教案 1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

  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五、教学过程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1、教材中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非常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很抽象,因此本节课的开篇,我通过一些教学视频的利用,直观生动的使学生对于运动的认识变得很轻松,在此基础上,我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在学生闭眼过程中判断我是否运动了的小实验,让学生真正的懂得,我们所认为的运动或者静止,就是根据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作为判断依据的,从而轻松突破这一难点。

  2、在此基础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先让学生通过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感知,再结合第二段视频的观看,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并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发言,我在各组间巡视指导。看到同学们都能够举出很多日常生活中现象和实例来说明上面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懂得了,我们所说的运动或静止都是依据情境中的某个特定的物体来说的,依据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今儿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是相对而言的。再通过全班的汇报、总结。教师做简单的概述,并帮助学生及时的纠正在交流中出现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同时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概括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选择的方法及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等知识。这一节课整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很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

  由于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对于相对性的讨论没有更多的深入,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认识还不够。在热闹的讨论之后,没能给学生一定的静思时间,让学生重新理解这一问题和知识点。在学生的作业中仍然发现参照物选择不明,判断错误的现象。

  运动的快慢教案 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参照物这个知识点,学生能够对物体的运动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并会做出说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并会根据参照物的选定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

  能够理解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节日燃放的烟花、草原上奔腾的骏马、布朗运动。解释说明:无论从宏观世界还是到微观世界,宇宙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而如何正确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引出今天的课程——运动的描述(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教师总结:这样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运动叫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

  给出一个说法: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而路旁的树木是静止的。这样的说法严谨吗?引出——参照物这个知识点。(板书)

  给出一个图片: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你的列车开始缓缓的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里,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由此引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提问: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1: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2: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标准。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视频播放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提问: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1: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而且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生3:因为我们谈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4: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老师补充: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

  总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状态有可能不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来判断出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的例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思考:看电视转播的百米赛跑,我们常常感觉运动员跑的很快,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处在屏幕内。人们怎么会认为他们是运动的呢?谈谈你的看法。

  运动的快慢教案 16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

  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

  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

  (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

  (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

  (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

  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

  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

  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

  四、知识应用

  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

  (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

  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

  达标自查

  1、地球同步通信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上空某处,这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这颗卫星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3、古代有人用诗词来描写运动的相对性:“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是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第一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第二句是选 为参照物的。

  4、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上升时,看见地面上的物体均离他而支,这是以 作为参照物。

  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法国飞行员在2000m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只小昆虫在游动,他顺手抓过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你认为这可能的`原因是( )

  A、子弹是静止在空中的

  B、子弹前进的方向与飞机飞行的方向相反,但子弹运动得很慢

  C、子弹飞行的方向与飞机相同,并且子弹运动的速度与飞机一样

  D、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6、两只轮船沿河岸顺流而下,甲船在前,乙船在后,甲船的速度大于乙船的速度,甲船上的人感到乙船在后退,甲船上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为( )

  A、甲船 B、乙船 C、一定运动 D、 都有可能

  7、甲物体以乙物体为参照物是静止的,甲物体以丙物体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以丙物体为参照物的乙物体是( )

  A、可能运动 B、可能静止 C、一定运动 D、都有可能

  能力提高

  8、在美国电影<<生死时速>>中,一辆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发现被恐怖 分子安装了炸 弹,只要车速低于50km/h炸 弹就会自动爆炸,如何将车上的乘客安全撤离汽车,谈谈你的方法,并与看过电影的同学交流。

  9、小明随爸爸坐飞机旅游,当飞机准备降落时,空中小姐要求所有的乘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不动,系好安全带。小明系好安全带,心里却在想:我坐在这儿真的没动吗?如果没动,我怎么会降落到地面上呢?你能帮小明解释一下吗?

  10、我们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要选择参照物,实际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其他时候也经常要选择参照物,你能举出两例吗?

  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课前对学生和教材充分的理解,充分把握编者意图。

  教材先介绍了常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观点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在教学准备过程中,首先是有关材料,相关的视频的准备,以适应自己课堂教学的需要。这里我做了大量工作。

  在本节课中,机械运动与参照物这两个环节要想方设法将其顺利地过渡,利用课本中的图,“火车徐徐的开动,旁边同学思考究竟是谁在运动”。先设置火车在运动过程中按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样的运动?第二个问题是究竟是谁在运动?达到顺利地过渡。学生在接受知识上很顺利。如果你能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会得心应手;关键在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上,要多读教材认真备课,做到每节课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另外对于参照物为假定为不动的,在课堂上要深入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让两个学生到台前进行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或与学生进行互动。在练习的处理时,可采用以习题方式发下去后,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既节约了时间又达到了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运动的快慢教案】相关文章:

《运动的快慢》教案02-26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反思01-15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反思3篇01-15

运动与教案11-05

大班运动教案11-10

运动的描述教案01-09

中班运动教案04-02

《图形的运动》教案03-29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