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质的量浓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必须能够领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加水稀释以及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还有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够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四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其依据: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构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同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本节课采用主体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实物展示、问题探讨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等多种手段,并将生活中各种常见溶液作为课堂教具使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经过初三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初中到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学生对初中接触的某些概念如“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尚有一定程度的欠缺。
因此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主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并进行团体合作学习,以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乏味感。
四、教学程序:
1、总体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5分钟)→自主探究(25分钟)→拓展延伸(5分钟)→课堂反馈(5分钟)→课后作业。
2、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因此,课前事先让学生准备或自己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溶液的标签,如常见的口服液、消毒液、眼药水、酒、矿泉水等标签,另外教师还要增加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溶液,如盐酸、NaOH溶液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亦是如此。这次设计的三个阶梯式练习,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一个练习意在让学生体验“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表达式,达到能初步构建概念的目的;第二个练习意在巩固前一节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间的换算”,达到新旧知识融汇贯通的目的;第三个练习意在强调“单位体积溶液”与“单位体积溶剂”的区别,同时回顾质量的加和性与体积的非加和性,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第三个练习的解答过程将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学生对此练习会有下列见解:有的同学可能会简单地认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有的同学可能意识到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却发现溶液的体积无法求出;有的同学可能会大胆猜测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当然如果这一飞跃学生无法达到,我将以“尽信书不如无书”适当引导,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要勇于质疑。);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有的同学可能想到如果已知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则可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耳朵去听、嘴巴去说、彼此的心灵去碰撞,他们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学习,课堂探究便能活跃起来。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后,趁热打铁我设计了几个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课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从2L1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1L,所取出的溶液的浓度为0.05 mol/L。
2.将2L1mol/L的NaOH溶液加水至溶液体积为4L,所得溶液的浓度仍为1 mol/L。
3.1L1mol/L的蔗糖溶液含蔗糖分子1 mol。
4.1L1mol/L的NaOH溶液含NaOH分子1 mol。
5.1L1mol/L的H2SO4溶液,氢离子的浓度为1 mol/L。
对于以上说法学生可能走入下列误区:从NaOH溶液中取出一部分,溶液浓度改变;NaOH溶液中存在NaOH分子;H2SO4溶液的浓度与其中氢离子的浓度相等。我将请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信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走出误区,实现全班同学整体提高的愿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引导同学们从概念、计算公式、单位、转化关系等方面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的认知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整合信息。如果有学生能较快推导出两个物理量间抽象的转换关系,我将给予高度的评价,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但我预测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转换关系的建立都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3)拓展延伸:
课本知识不一定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链接,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4)课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mL0.5 mo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mL1mol/L氯化镁溶液B.450mL1.5 mol/L氯酸钾溶液
C.50mL1.5 mol/L氯化钾溶液D.50mL0.5 mol/L氯化铁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mol/L,密度为ρg/cm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ρ B.40ρ/1000a C.1000ρ/40a D.40a/1000ρ
3.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此时NaCl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12 g/cm3。在此温度下,NaCl饱和溶液中,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 . 0.15 mol/L B . 1.36 mol/L
C . 5.07 mol/L D . 6.15 mol/L
4.将26.5gNa2CO3溶于水并配成500mL溶液,Na2C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5)课后作业:
课本第18页第2、6题。通过作业使学生在课后能及时巩固本节课内容,加强化学计算的能力。
另外,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反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即能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
五、板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1)符号:CB(B代表溶质)
(2)单位:mol/L(mol·L-1)
(3)表达式:CB =nB/V
2、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简单计算。(课堂反馈中的有关问题)
3、溶液稀释定律:
C(浓溶液)· L(浓溶液)= C(稀溶液)· L(稀溶液)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2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 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v 、n/v、/,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当堂反馈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 下列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与150L0.5 l/L氯化铝溶液中的氯离子的浓度相等的是:
A.150L1l/L氯化镁溶液 B.450L1.5 l/L氯酸钾溶液
C.50L1.5 l/L氯化钾溶液 D.50L0.5 l/L氯化铁溶液
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a l/L, 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1000a/40 B.40/1000a C.1000/40a D.40a/1000
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一时间,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我为他们准备下列练习。
(1)矿泉水中各元素的组成常用质量体积浓度来表达,其单位为g/L。其中钙的含量为≥4.0,它表达什么含义?其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枝江大曲的酒精度为450,它表示体积百分含量,要将其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尚须哪些物理量?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此时又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一周前,学生们经历了溶液标签的收集过程,都主动与我交流,他们这样说道:“原来我的家里就有这么多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物品呀!” “我带来的1:4的盐酸是什么意思?”“我们什么时侯上这节课呢?”……课未始而思无尽,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为我和我的学生们创造了一片共同学习的广阔天地。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
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
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教具准备:
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试剂瓶、药匙、小黑板、氯化钠
教学方法:
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
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瓶颈处标有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瓶内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容量瓶的规格实验室里常用的容量瓶有100ml,200ml,500ml,1000ml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
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 1计算
[讲述]好,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所需NaCl的质量,由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0。2molNaCl的质量为0。2molx58.5g/mol=11。7g我们已经算出NaCl的质量为11.7g,那么我们用什么来称取NaCl的质量呢?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 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称量(在同学称量时老师边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大家再想想,如果溶质是液体,它用什么来量取?
[学生]量筒。
[讲述]对,如果所取的溶质为液体时我们应用量筒来量取。称量好之后,我们将它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大家注意一下,因为我们今天所配制的溶液为500ml,所以所加水不能超过500ml
[板书] 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 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应注意,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了避免溶液洒出,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讲述]目的是为保证溶质尽可能的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我们应用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小烧杯2——3次。将洗涤后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板书] 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 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演示]定容完后,应把容量瓶瓶塞塞上,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反转,使溶液混合均匀,这一过程叫摇匀
[板书] 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 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配制完溶液后,我们再回到课前我给大家所提出的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它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例如,上述实验所配制的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也就是说,1L这样的溶液里含有0.4molNaCl,所以溶液的组成可表示为0.4mol/l。像这样,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表示,常用的单位为由定义可知,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小黑板]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__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_______mol/l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教具准备:容量瓶、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试剂瓶、药匙、投影仪、胆矾
教学方法:设疑、启发、实验、讲解等。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学习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这种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可以计算一定质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但是,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对于溶液我们通常不称其质量,而是量它的体积。同时,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物质的量相互间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2NaOH~H2SO4
2mol∶1mol
在化学反应的溶液中如何体现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讲述】初中时学习过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使用时有很多不方便之处。溶质如果是固体物质,还可以称量,如果是气体或液体,称量它的质量就很不方便。至于溶液的质量就更不好称量,实验室常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
【设问】能否用所量出的溶液的体积来表示溶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呢?
【过渡】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里含有多少摩溶质,运算起来很方便。通常我们取溶液的体积为1L。而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使用溶液的体积,用升做单位。
【板书】
【设问】溶质的量在溶液中用什么表示呢?
【板书】 一、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通常是用mol/L表示。
【讲述】(1)溶液体积为1升,而不是溶剂体积是1升;
(2)溶质是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用摩尔质量表示。
【投影】课堂练习
1.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为___mol/L。
【设问】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设问】5mL与500mL的NaOH溶液,它们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相等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投影】课堂练习
2.从1L1mol/LNaCl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和1mL溶液,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所含溶质各是多少克?
【过渡】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是生产上和科学实验上常用的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要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配制100mL0.5mol/L的CuSO4溶液。
【设问】配制溶液的第一步首先应知道什么?
【板书】1.计算
【设问】⑴实验室中只存在胆矾晶体,我们可以来计算出所需的溶质的质量,那么如何计算出需要胆矾的质量?⑵若所取溶质为液体,应如何取?
【板书】2.称量
【设问】用托盘天平来称量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
【演示】称量12.5g胆矾晶体。
【设问】若称量有腐蚀性的物质,例如:NaOH能否放在纸上称量?应如何称量?
【讲述】我们配制溶液用的主要仪器之一是容量瓶。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仪器,它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
【设问】⑴容量瓶上边标有温度和体积说明了什么?
⑵能否用容量瓶来溶解固体物质?
【板书】3.溶解
【设问】根据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溶解固体物质应在哪儿溶解?用到哪些仪器?在溶解过程中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演示实验】用小烧杯加水溶解12.5g胆矾,并用玻璃棒搅拌。
【设问】溶质溶解后是否可马上放到容量瓶中呢?
【讲述】把溶解好的溶液冷却后,从小烧杯转移到100mL的容量瓶里。
【板书】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避免溶液洒出,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到容量瓶中。
【设问】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应如何处理?
【讲述】为保证溶质尽可能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应该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二、三次。
【板书】5.洗涤
【讲述】当往容量瓶里加蒸馏水时,距刻度线2~3cm处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到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可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所以,定容失败,只好重新做。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
平,不能俯视或仰视,否则,都会造成误差。最后把容量瓶瓶塞塞紧,把容量瓶倒转过来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叫做摇匀。
【板书】7.摇匀
【设问】容量瓶摇匀的操作具有特殊性,那么应如何操作呢?
【演示】摇匀后,再把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盖上瓶塞,贴上标签。
【设问】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哪些操作可能引起溶液浓度的误差?定容时若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小结】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样,都是用来表示溶液组成的,但在应用中物质的量浓度有很多方便之处。
单位是mol/L。
③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作业】课本第61页,第1题⑴⑸⑹,第⒊题⑵⑶。
【随堂检测】(1)配制200mL0.1mol/L的NaCl溶液,需NaCl的质量为多少克?
(2)欲配制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250mL,完成下列步骤:
①用天平称取氢氧化钠固体___g。
②将称好氢氧化钠固体放入___中加___蒸馏水将其溶解,待___后,将溶液沿___移入___mL的容量瓶中。
③用少量蒸馏水冲洗___次,将冲洗液移入___中,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损失点滴液体,否则会使溶液的浓度偏___(低或高)。
④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刻度线___时,改用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若加水超过刻度线,会造成溶液浓度偏___,应该___。
⑤最后盖好瓶盖___,将配好的溶液移入___中并贴好标签。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5
1.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
2.溶液体积、密度、溶质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对于任意溶质B的水溶液,溶液体积V[B(aq)]、溶液密度[B(aq)]和溶质质量分数w(B)之间的关系是:
m[B(aq)]=V[B(aq)]×[B(aq)]
m(B)=m[B(aq)]×w(B)=V[B(aq)]×[B(aq)]×w(B)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的规律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保持不变。设稀释前溶液的质量为m1、溶质质量分数为w1,稀释后溶液的质量为m2、溶质质量分数为w2,则:
m1w1=m2w2本知识导学运用
本知识诠解重要提示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公式:c(B)n(B)/V
单位:molLB或molm-3
(3)含义:在1L溶液中含有1mol的溶质,这种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就是1molLB。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用仪器
①配制中必须用到的仪器有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或量筒。
②容量瓶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是细梨形、平底的玻璃瓶,瓶中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颈都有标线。常用规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1000mL等。
(2)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称量前先把游码拨到标尺的零刻度处,检查天平的摆动是否平衡,如未达到平衡,可以调节左、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②在托盘天平两个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要称量的药品放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
③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④称量完毕应把砝码放回砝码盒中,把游码移回零刻度处。
(3)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①操作步骤:
a.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或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c.溶解或稀释→在小烧杯中溶解固体、稀释溶液,冷却至室温。
d.移液→将小烧杯中液体(沿玻璃棒小心转入一定体积的容量瓶中)进行无损转移。(转移过程将烧杯和玻璃棒用蒸馏水洗涤2~3次,将洗涤液一并转移至容量瓶中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2~3cm,改用胶头滴管加入至刻度线。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过摇动多次,使溶液混合均匀。装瓶→贴标签。
②应注意的问题:
a.根据所配溶液的体积选取合适规格的容量瓶,因为配制过程中用容量瓶定容,而容量瓶的规格是固定的,常用的有50mL、100mL、250mL、500mL和1000mL等,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溶液。
b.因为溶质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时常有热效应。溶质在烧杯中溶解后需冷至或恢复至室温方能转入容量瓶中,更不能把溶质直接放入容量瓶中加水溶解。
c.溶解溶质的烧杯及玻璃棒在溶质转移后必须洗涤2~3次,洗涤液全部转入容量瓶,否则,溶质将有损失。
d.如果定容时加水超过了刻度线,不能将超出的部分再吸走;若摇匀时不小心洒出几滴,不能再补加水至刻度,这样都将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只能重新配制。
e.用胶头滴管定容准确后再振荡,出现液面低于刻度线的情况不要再加水,这是因为极少量的溶液湿润磨口处而附着在玻璃壁上。对溶液浓度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
f.在用固体NaOH配制NaOH溶液时,要注意易潮解和腐蚀性药品的称量。在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溶液的时候,要注意浓硫酸稀释的操作。
3.基本计算
(1)稀释定律: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保持不变:
1.(1)溶液体积不等于溶剂体积,是溶质和溶剂混合溶解后的`实际体积。
(2)“溶质”是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指化合物,也可指离子。
(3)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论取用体积是多少,虽然在不同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量不同,但浓度是不变的。
(4)带有结晶水的物质作为溶质时,其“物质的量”的计算,用带有结晶水物质的质量除以带有结晶水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
2.容量瓶使用应注意
(1)要考虑容量瓶的规格,每一容量瓶只能使用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
(2)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3)不能加热,不能久贮溶液、不能在瓶内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
4.思考:(1)在托盘上称量NaOH固体应注意什么问题?
(2)稀释浓H2SO4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因NaOH极易潮解,应用小烧杯间接量,不能用小纸片;因跟CO2反应,称量要快速。
(2)把浓H2SO4逐滴滴入水中,不可反加,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4.(1)溶质在烧杯中稀释或溶解过程总有热效应。因容量瓶的使用有一定的温度指数,只标明在一定温度下的正确体积(如20℃、250mL),其含义是,只有当液体的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出的温度相同时,量出的体积才是准确的。这是因为,不管是固体(容量瓶的材料)还是液体(溶液)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所以溶液注入容量瓶前要冷却。
(2)因为当两种性质不同的溶液混合时,混合物的体积有可能小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也有可能大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若等水加到标线时再振荡摇匀,则振荡摇匀后液体的体积就有可能超过标线,这样配制的溶液是不符合要求的。所以在容量瓶中的液体尚未达到标线时,就必须反复振荡摇匀。c1V1=c2V2
(2)有关溶质B的基本计算公式:
cB=
nB=cBV= = =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式:
cB=
注意理解上述表达式中各英字符所表达的意义及单位:
nB——溶质B的物质的量(mol)
ω——溶质B的质量分数
V——溶液体积(L)
cB——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
mB——溶质的质量(g)
B——溶质B的式量
B——溶液密度(通常用g/cm3)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6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浓度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学习了概念之后,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板书: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例如:配制500mL0、1mol/LNa2CO3溶液。
提问:配制的第一步要做什么?
板书:1、计算
学生计算,教师加以订正。
提问:知道了质量如果取固体?如果是液体呢?
板书:2、称量
提问: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演示:用托盘天平称量无水碳酸钠。
设问:如果需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称量其固体?
讲述:配制用的主要仪器――容量瓶。让学生观察容量瓶,注意有体积、温度和刻度线。介绍其规格,如何检验是否漏水及其使用方法。(此处也可以播放动画“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的相关部分。
板书:3、溶解
提问:溶解能够在容量瓶中进行吗?
演示:在烧杯中溶解固体,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溶解时不能加入太多的水;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烧杯壁;不能把玻璃棒直接放在实验台上;待溶液冷却后,再转移到容量瓶中,因此第四步是转移。
板书:4、转移
讲述:由于容量瓶瓶颈很细,为了避免溶液洒落,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提问:烧杯和玻璃棒上残留的液体应如何处理?
板书:5、洗涤
演示:洗涤2~3次,每次的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提示:如果用量筒量取液体药品,量筒不必洗涤。因为这是量筒的“自然残留液”,若洗涤后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高。但是使用量筒时应注意选择的量筒与量取液体的体积相匹配。
板书:6、定容
演示: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据刻度线2~3cm时停止。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提问:若水加多了,超过了刻度线,如何处理?定容后的溶液各处的浓度一样吗?
板书:7、摇匀
演示: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数次,使得溶液混合均匀。
提问:此时溶液的液面不再与刻度线相切,如何处理?需要再加入蒸馏水吗?
不能再加入蒸馏水,因为定容时体积一定,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是因为少量液体沾在瓶塞或磨口处。
讲述:由于容量瓶不能长期存放溶液,因此应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注明溶液名称和浓度。
板书:8、装瓶贴签
演示: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小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进行误差分析。
微机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课堂练习:
1、用98%的浓硫酸(
=1、84g/cm3)配制250mL10mol/L的稀硫酸。用量筒量取_____mL浓硫酸,把_______缓缓注入到__________中,并用__________不断搅拌,待溶液_______后,将溶液沿着玻璃棒移入_________中,用少量蒸馏水洗涤_________和_______2~3次,将洗涤液移入_____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___________时,改用________小心加水至溶液凹液面于刻度线相切,最后盖好瓶塞_________,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好标签。
2、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中,下列操作对所配得溶液无影响的是(写序号);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的是;会使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1)在烧杯中溶解溶质,搅拌时不慎溅出少量溶液;
(2)未将洗涤烧杯内壁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
(3)容量瓶中所配的溶液液面未到刻度线便停止加水;
(4)将配得的溶液从容量瓶转移到干燥、洁净的试剂瓶中时,有少量溅出;
(5)将烧杯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之前,容量瓶中有少量蒸馏水;
(6)将容量瓶中液面将达到刻度线时,俯视刻度线和液面。
答:(4)(5);(3)(6);(1)(2)
作业:复习溶液的配制方法。
板书设计:
二、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转移
5、洗涤
6、定容
7、摇匀
8、装瓶贴签
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
第三课时
知识目标
进一步巩固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使学生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加水稀释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示范—实践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有哪几个步骤?
引入:我们掌握、理解了概念,我们学会了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今天主要学习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求同学们特别注意解题的规范。
板书: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关系图。
投影:例1:将23、4gNaCl溶于水中,配成250mL溶液。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先求n(NaCl),再求c(NaCl)。
板书:解题步骤(略)
练习:配制500mL0、1mol/LNaOH溶液,NaOH的质量是多少?
参考答案:2g。
引入: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回顾对比两个概念时的表格
溶质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
定义用溶质的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表示的浓度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表达式
特点溶液的质量相同,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物质的量不相同。溶液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质的物质的量都相同,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同。
实例某溶液的浓度为10%,指在100g溶液中,含有溶质10g。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指在1L溶液中,含有溶质10mol。
换算关系
微机演示:物质的量浓度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部分。
讲述:根据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计算出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并换算成相应的物质的量,然后将溶液的质量换算成体积,最后再计算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注意计算时密度的单位是g/mL或g/cm3,而溶液体积的单位是L。
板书:(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已知75mL2mol/LNaOH溶液的质量为80g。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解题思路。(注意引导应用概念解题)
(1)已知溶液的质量。
(2)只需求出溶质的质量
m(NaOH)=n(NaOH)·M(NaOH)=c(NaOH)·V(NaOH)·M(NaOH)
(3)再计算溶质与溶液质量之比
练习:标准状况下1体积水中溶解了336体积的HCl气体,得到密度为1、17g/cm3的盐酸,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提示:假设水的体积是1L,HCl气体的体积是336L。参考答案为11、3mol/L。
引入:实验室的浓硫酸物质的量浓度是18、4mol/L,可实际上做实验时需要稀硫酸,那么如何得到稀硫酸呢?
板书:(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讨论稀释浓溶液时,溶质的物质的量是否发生变化?
因为c(浓)V(浓)=c(稀)V(稀),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配制250mL1mol/LHCl溶液,需要12mol/L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由学生分析、解题。
检测练习:某温度下22%NaNO3溶液150mL,加水100g稀释后浓度变为14%,求原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参考答案:3、0mol/L。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作业:教材P61—P62
板书设计:
三、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
1、计算依据: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换算关系
2、计算类型
(1)有关概念的计算
cB=
nB=m/M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
c(浓)V(浓)=c(稀)V(稀)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7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物质的量浓度》教案】相关文章:
物质的量教案02-25
物质的量的教案02-24
物质的量教案14篇02-26
《物质的密度》教案09-12
《常见的量》教案03-09
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02-06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03-05
大班数学量的教案11-17
《常见的量》教案10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