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资料网>反思报告>教案大全>《《走进纽约》 教案

《走进纽约》 教案

时间:2023-02-25 13:41:33 教案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走进纽约》 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进纽约》 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走进纽约》 教案

《走进纽约》 教案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伟岸、喧嚣倏地、超尘脱凡、柳暗花明、横空出世、摩天大楼、分道扬镳、风风火火

  第二课时

  教程:

  一、深入研讨课文,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1、范读课文,阅读时,让学生标出语言节奏急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特点:语句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作用: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状况。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叠词、叠句及修辞手法,体会它们的作用。(见板书设。)

  二、熟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心态

  1.让学生熟读课文第三段,结合课后练习题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置身于纽约“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之中,想起了家乡黄土高原的落后,深感调整脚步、迎头赶上的重要性。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虽身处他乡,人在旅途,却依然心系祖国,眷恋故园,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加快现代化建设脚步,更加繁荣富强。

  三、课堂讨论

  1.师: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力也更大了,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或许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许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餐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导向以下主题,即“现代物质文明有利也有弊,热爱生活,关注身心健康”(由于学生处在初中水平,所以讨论点到为止,不宜深入,否则学生会陷入茫然。)

  板书设计

  1.叠词、叠句

  “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动,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特点:汪洋恣肆,不拘一格,增强了语势和力量。

  作用: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

  2.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例)

  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c比作“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和“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将万里长风比作“长天巨龙”。

  特点:想象奇伟,意境雄浑。

  作用:逼真地刻画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后记:本课的教学应牢牢把握三点: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角度;二是培养学生容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三是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握住这三点,教学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走进纽约》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中华百年游记精华》。作者:刘成章,当代作家。

  二、字词拼音

  沼(zhǎo)泽擎(qínɡ)天倏(shū)地烙(lào)印皑皑(ái)杂沓(tà)镢(jué)头白炽(chì)

  巉(chán)岩喧嚣(xuānxiāo)赫(hè)然蒿(hāo)草螺(luó)旋浸淫(yín)寒气砭(biān)骨

  容光焕(huàn)发分道扬镳(biāo)

  超尘脱凡:超出尘世,脱离凡俗。

  横空出世:形容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间。

  分道扬镳:各走各的道路。

  三、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华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竟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表达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一方面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另一方面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出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四、写作特点

  ⒈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如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站在摩天大楼俯首望去(俯视);环顾四周(平视)。

  ⒉采用多种手法写出纽约的大楼高耸。

  采用对比手法:高楼如山岳、峰峦:街道如峡谷、沟壑。采用烘托手法:窗外飘着白云。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多采用短句、叠词、叠句、排比句。

  采用短句:“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运用短句,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运用叠词、叠句、排比句,加强了气势和力量,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

  五、重点问题

  ⒈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第一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第二段中写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看到的景物“俯首望去……”第五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是静态描写,可以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第二段中写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第四段中写纽约的交通“乘电梯……按摩”是动态描写。前者充分表现了风力之大,烘托出大厦之高;后者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⒉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桂叶的长颈鹿。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2)“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运用比喻,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3)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郎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⒊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走进纽约》教学反思

  《走进纽约》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游记,我都各花了两课时讲完。但从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手法、方法、知识的渗透,训练项目的设计等,以及学生学后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发问、答问、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来看,明显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我的教学思路滞塞,手段传统,方法单一,不能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后感到迷惑,知识是一知半解,作业质量差,考试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学中我感到得心应手,思路拓宽,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后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作业质量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其一,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她的古朴、雅致、清幽、如梦幻的神韵,离我们现代生活相去较远,不去实地看看,不去细细品味,要一下子读懂、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当然难。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纽约,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风格,环境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较之周庄容易理解。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研读与处理,教法的探究与选择,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的参考与利用不同。

《走进纽约》 教案2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

  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重点:

  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具: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

  一、导入课文

  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

  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 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 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 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 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 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1。师: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世界金 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 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 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作为一座 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 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 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播放幻 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 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 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 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 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 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 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 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 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 描写。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 '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 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 描写。请在文中找出其他例句,并分 析其作用。

  4。总结。静态描写作用:勾勒出纽约景 物的轮廓,使读者较清晰而完整地看 到纽约市的真实面貌。动态描写作 用:将景物写活,充分表现出城市的活 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四、宇词积累

  指导学生准确认读下列词语,并释义、 造句。(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字词积累

  烙印 伟岸 喧嚣 倏地 超尘脱凡 柳暗花明 横空出世 摩天

  分道扬镳 风风火火

  第二课时

  教程:

  一、深入研讨课文,教师点拨疑难词句

  1、范读课文,阅读时,让学生标出语言节 奏急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分析其特点及表达效果。

  特点:语句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 昂奋。

  作用: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及 四通八达的交通状况。

  3,指导学生分析文中的叠词、叠句及修 辞手法,体会它们的作用。(见板书设。)

  二、熟读第三自然段,揣摩作者心态

  1。让学生熟读课文第三段,结合课后练习题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明确:作者置身于纽约“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之 中,想起了家乡黄土高原的落后,深感 调整脚步、迎头赶上的重要性。表现 出强烈的爱国爱家情感。虽身处他 乡,人在旅途,却依然心系祖国,眷恋 故园,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加快现代 化建设脚步,更加繁荣富强。

  三、课堂讨论

  1。师: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 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 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 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 力也更大了,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 现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或许你们 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许 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餐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导向以下主题,即“现代物质 文明有利也有弊,热爱生活,关注身心健康”(由于学生处在初中水平,所以讨论点到为止,不宜深入,否则学生会陷入茫然。)

  板书设计

  1。叠词、叠句

  “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动,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特点:汪洋恣肆,不拘一格,增强了语势和力量。

  作用:表现出纽约高楼大厦耸立如群山的雄伟场面。

  2。修辞手法(以比喻为例)

  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c比作“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和“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将万里长风比作“长天巨龙”。

  特点:想象奇伟,意境雄浑。

  作用:逼真地刻画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

  后记:本课的教学应牢牢把握三点:

  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察的角度;

  二是培养学生容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开放心态;

  三是让学生仔细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把握住这三点,教学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走进纽约》 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学生分析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相对发达的时代,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有着不同程度的感受。纽约无疑集中了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的显著特点,是一座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城市,异国的风情与文化对中学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但面对物质文明的挑战如何固守传统又要调整脚步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应该思考的的一个问题,也是本文内容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建议教师在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的赏析上。

  教学理念

  1.注意把整体感知与精读品析结合起来。

  2.注意把诵读与品味语言结合起来。

  3.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物质文明两面性的认识等作适当引导,不作为讨论的重点。

  教学思路与辅助手段

  通过整体感知了解其描写角度,体会动静结合的特点。通过精读品析语言,体会叠词、叠句、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

  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或让学生欣赏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片段。

  教学实施

  导入建议

  1.方法一:由欣赏纽约城市照片,观看影像资料导入。

  2.方法二:由对纽约的介绍导入。

  3.方法三: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纽约建筑、人物导入。

  互动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纽约的了解、认识有多少呢?

  生: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

  生:纽约是世界著名金融、贸易中心,有着举世瞩目的华尔街,帝国大厦肯尼迪机场等知名建筑。

  师:不错。那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第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课前预习,指导学生掌握并积累下列字词

  烙印,伟岸,喧嚣,倏地,超尘脱凡,柳暗花明,横空出世

  浸淫,砭骨,分道扬镳

  2.初读并感知

  1)自由交流自读感受

  师:现在文字障碍已经扫除,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小组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生:我觉得纽约是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现代化城市。

  生:我体会到了纽约快节奏的生活,似乎还感受到了生活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压力。

  生: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比如大量排比和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生:我从字里行间还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热爱。

  2)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初读从内容、语言、情感上等各个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接下来让我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观察纽约的,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

  生:“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是从下往上观看,用的是仰视。

  生:“俯首望去……”——是从高往低观看,所以是俯视。

  生:“环顾四周……”——是平行观察,是平视。

  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呢?

  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展示这座现代化的城市。

  师:这样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反映描写对象。除了多角度观察描写外,对景物还可以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还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课文使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师:不错,课文娴熟地使用了静态描写以及动态描写的方法,描绘了纽约的都市风光,读来使人目不暇接。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地方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生:比如第一段描写高楼大厦的句子,“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就是静态的描写。第二段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的一段以及课文最后一段写纽约的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苍茫迷蒙,并逐渐浓重起来。”都是静态描写。

  生:静态描写,似乎是用在用画笔为读者描摩事物的外形,让我们看到客观事物真实的样子。

  师:就像这位同学所讲的,用静态描写不仅能勾勒出景物的轮廓,这样写还能够让读者比较清晰完整地了解客观景物的实况。我们再来找找动态描写的语句。

  生:第二段“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艘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

  生:第四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降落下来立即坠入喧嚣。……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

  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两个例句,闭上眼睛想象,把你的感受说出来。

  生:读到“长风万里……”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苏轼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段话化静为动,写出了风大楼高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的联想的确非常丰富。将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寒气砭骨的感受与古人“高处不胜寒”的感受联系起来,体会非常深刻而独到。

  生:读到“乘电梯耳膜受到强压……”一段,我仿佛此时正置身于繁忙的纽约街头,感受着这座现代化都市紧张的生活节奏。

  师:动态的描写,不但将事物写活,也充分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与快速的生活节奏。

  (第2课时)

  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多角度描写以及静态和动态描写作用。这节课我们将通过重点文段和文句的阅读进一步学习本文语言。

  三.深入研讨

  1.短句及其作用

  师:范读课文第四段,让学生听读时标出语言节奏急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生:“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生:“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

  师明确:这些语句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2.叠词、叠句以及排比的运用

  师:这篇课文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通读课文,揣摩品味。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再小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

  生:“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采用了排比句式,充满了气势和力量,表现了纽约高楼林立的样子。

  生:“山一繁,沟壑也便随之增多了,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沟壑”一词反复强调,不断重叠,不但加强了语气,而且使人感觉急迫,群楼耸立的情景不禁让人眼花缭乱。

  师:叠词、叠句和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3.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师:说到排比的使用,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哪些修辞手法?

  生:“但与横空出世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两座并肩大厦相比……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通过对比、比喻,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生:“登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无法站稳。”这些带着夸张的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生:“于是只要办完事情就旋风一样钻进汽车如钻进甲虫的肚子……以汽油为液体面包为牛奶为可口可乐。”比喻纽约四通八达的交通状况和人们生活的快节奏。

  师:生动的比喻也得益于作者丰富奇崛的想象,逼真地刻画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使读者如同身临其境。请同学们就刚才交流的语句、语段自由朗读,认真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4.体会文中所蕴蓄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的强烈情感。

  生:“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师:让我们有感情地将这部分齐读一次,进一步体会作者虽人在旅途却心系祖国赤子之心。

  四.拓展延伸

  1.师:人类社会进步了,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经济发展了,人们更加富裕了,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可是,在城市里,人们更加忙碌了,压力也更大了,压抑、恐慌、烦躁时常出现在我们的周围。同学们,或许你们的爸爸妈妈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和你们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放松一下了,或许你们当中的有些同学已经有好几个星期没和父母共进晚餐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2.引导学生导向以下主题,即“现代物质文明有利也有弊,热爱生活,关注身心健康”(由于学生处在初中水平,所以讨论点到为止,不宜深入,否则学生会陷入茫然。)

  课堂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教学小结

  1.文章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修辞方法的运用——以比喻为代表的多种修辞手法;

  3.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4.作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参考

  走↙观察角度:街道仰视→大厦俯视→-街道平视↘繁

  进所观事物:高楼大厦→整个纽约→车、路、桥、灯荣

  纽事物特点:重峦叠嶂→纸上地球→虫、线、琴、花喧

  约↖表现手法:比喻-比喻-比喻↗嚣

  《周庄水韵》和《走进纽约》反思

  《周庄水韵》和《走进纽约》都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两篇游记,我都各花了两课时讲完。但从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思路、手法、方法、知识的渗透,训练项目的设计等,以及学生学后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发问、答问、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作业的质量和考试的成绩来看,明显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前者我的教学思路滞塞,手段传统,方法单一,不能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后感到迷惑,知识是一知半解,作业质量差,考试中收效甚微。而后者,在教学中我感到得心应手,思路拓宽,方法形式多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带动和引导下得到激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后有一种获得的满足感,作业质量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反思之后,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周庄是一座千年古镇,她的古朴、雅致、清幽、如梦幻的神韵,离我们现代生活相去较远,不去实地看看,不去细细品味,要一下子读懂、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当然难。只能是浮光掠影,感受肤浅。纽约,具有现代高度文明的大都市,其建筑风格,环境景观,人们的生活方式更贴近学生生活,较之周庄容易理解。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是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的研读与处理,教法的探究与选择,训练项目的设计与安排,教学参考资料的参考与利用不同。

《走进纽约》 教案4

  知识目标

  1、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用。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1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2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

  5夜景不知什么时候,暮色已从纽约的每个墙角每棵树后钻出静

  2飓风万里长风……无法站稳动风力之大,大厦之高

  4交通乘电梯……按摩动将事物写活,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明确:旨在让学生掌握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

  2、看下列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l“顾客的嘈杂。黑人的鼓声。警车和救护车的尖叫……”

  表现出纽约喧嚣嘈杂。

  l“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

  有重叠的线,甚至,缠在一起的线。……”

  表现出纽约的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发达。几字一顿,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气势激越、昂奋。

  明确:节奏急促,恰当地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

  3、读下列叠词、叠句、排比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l“好象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多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丘、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

  l“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目光前移后移后移沟壑,仍然是沟壑,沟壑,沟壑。”

  明确:加强了气势和力量。这样的语气,汪洋恣肆,充分表现出纽约的高楼大厦耸立如群的雄伟场面。气势迫促,令读者有透不过气来之感。

  4、找出文中使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作用,互相讨论,找出修辞方面的特色,运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比喻手法,如:

  l“它们是一片蒿草,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棵擎天的椰子树。它们是一堆玩具,而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是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峻。

  l“万里长风如透明的长天巨龙,正以七八十里的时速掠过,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每个人的衣裳和头发,使每个人都狼狈得如同龙的掌中玩物,无法站稳。”这些比喻句,极力表现了纽约高处风速之快,风力之大。

  夸张手法,如:

  l“登上了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有如越过雪线,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虽不见白雪皑皑,气温却骤降,寒气砭骨。”

  5、从下列句子中,揣摩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l“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镢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身在异邦,虽然处在繁华的大都市,但依然时时心向祖国,心系落后、封闭的家乡,希望她能早日繁荣富强。

  l“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队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作者看到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力争赶上。

  四、小结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勃勃生机。同时文中也反映了纽约的另一方面: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的人们,“远不象小松鼠那么自在”;褒中有贬。

  五、拓展延伸

  你能不能也找出一篇文章,在写繁华的同时,和常人不一样,采用新奇的构思?

  六、板书设计

  走进纽约

  看纽约: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市

  华尔街:大名冲天,全是沟壑

  帝国大厦如越过雪线气温骤降

  市贸中心:寒气砭骨

  作者心态:我不属于纽约调整脚步

  纽约交通: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立交桥:五彩莲花

  纽约人:拼命三郎、争分夺秒

《走进纽约》 教案5

  1.主题解说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表达了作者心系祖国的思乡之情。

  2.重点突破

  第四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纽约的紧张节奏?请找出有概括性的例句。

  提示:(1)通过声音的喧嚣来体现。如“纽约的每一条街道因此而在抖动,纽约的每一条街道因此而在摇滚乐的节奏中摇滚”。

  (2)通过直接描写纽约人的生活状态来体现。如“因为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地追求着更高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的收入”。

  (3)通过写纽约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状况来体现。如“整个纽约是一个快速奔驰的甲虫的世界”。

  3.学法点津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与否,与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生动形象,精彩纷呈,能够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因此,对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成为中考的必考考点。

  【典型例题】“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排比;加强了气势,突出了纽约高楼林立,参差起伏的特点。

  【技法点睛】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2)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情感,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3)排比: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4)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5)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走进纽约》 教案6

  一、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屏幕上这个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城市叫做纽约,这里是世界著名的金融、贸易中心,是联合国总部的所在地。这里有着奇崛、伟岸、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一起走进纽约,去感受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律动,品味作者笔下的繁华文字,聆听作者心中情感的强音。

  二、出示学习流程

  我们此次纽约之旅主要分为一些几个流程:

  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悉心品析,学习写作美点;深情朗读,领悟炽热情感;广泛积累,丰富文学积淀。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下面请同学快速读文,识记字词,并思考: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观察纽约的,并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依据,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2、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找同学识记下列词语,并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连词成句。要求说成段的话,说有创意的话,力争利用更多的词语。

  明确:仰视——“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俯视——“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平视——“环顾四周……很像一颗画在纸上的地球了。”

  正如文中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者多角度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纽约,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四、悉心品析,学习写作美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面对如此富丽、奇伟、高度文明的城市,作者是以何种笔调和方法来描摹它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把相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以“我勾画的句子是……,用了动态/静态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的句式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静态:第一段:“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映照出朵朵白云。”

  第二段:“俯首望去……小人国的物事。”(帝国大厦世贸中心)

  最后一段:“不知什么时候……浓重起来。”

  作用:勾勒景物轮廓,让读者较完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的真实面貌。

  动态:第二段:“万里长风……无法站稳”——纽约上空风力之猛,衬托大厦高大雄伟。

  第四段:纽约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享受免费按摩”形象的写出了纽约城市紧张、急促、嘈杂、烦躁的生活,让人感受到忙碌和压力。

  第四段:“甲虫心急火燎地奔驰而去……美丽动听。”表现了纽约纵横交错、发达、快捷的交通情况,也充分反映出纽约充满活力和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

  静态描写勾勒了事物的轮廓,动态描写突出了纽约生活的律动,反映了紧张急促的生活,动静态描写交相辉映。(板书)

  2、品析文章精彩的语言。

  除了动、静态描写的巧妙搭配外,文章在语言上还有许多精彩之处,请同学们选读课文,选取你认为美的句子,进行批注,以“我认为……美,美在……”的句式展示你对语言的感悟。(提示:可以从句式、修辞、用词等角度进行品析。)

  组内交流后汇报展示。

  短句:几字一顿,节奏急促,语言简洁,铿锵有力——恰当地反映出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表达了勃发的生命激情。(一切山、一切岳……沟壑……路。直线。交叉线。弧线……)

  排比:加强语言气势与力量。

  比喻、夸张:想象奇特,描绘形象逼真。(板书)

  五、深情朗读,领悟炽热情感

  有人说,人们热衷文字,因为这里有道德的闪光;人们亲近文字,因为这里有感情的流淌。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异域风情,字里行间也融入了浓浓的情感,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情朗读下列文字,讨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我的家乡在地球的那一边。我出生在北中国的一个飘荡着最美的民歌的地方。那是一片被老头和暴风雨剥夺得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面对它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我必须调整我的乡野放羊人一般的呼吸和脚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

  1、虽身处繁华的异乡,依然心系祖国,心系落后闭塞的家乡,希望家乡能早日繁荣昌盛的强烈情感。

  2、看到纽约奇崛、伟岸、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深感自己必须调整脚步,学习其先进之处,摆脱贫穷、落后,力争赶上。

  请同学齐读第三自然节,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感。(板书)

  是呀,作者身处异乡,看到奇崛、壮绝的异域文明,字里行间流露的依然是对故土家园的热爱,纳闷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必须奋发图强,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力争使我们的祖国早日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六、广泛积累,丰富文学积淀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积累能够丰富心灵,请同学从以下几方面任选其一进行积累。(积累词语、品评妙句、背诵佳段、进行创造性的仿写、以导游的身份为纽约写解说词……)

  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

  七、教师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与刘成章一起走进纽约城,感受到了作者精彩的描写和别样的异域文化,有人说“纽约是孩子的天堂,成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场。”也有人说“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的确,纽约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万花筒,也是一个光怪陆离的魔幻镜。这里低俗与高雅兼容,糟粕与繁华并存,神奇和腐朽同在。课下,建议同学们走出文本,走出纽约,走向更广泛的学习和生活空间。

  读一读,比一比:读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或其他描写国际大城市的文章,比较一下在语言风格、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异同,感受作者的语言特色,博采众长,丰富写作经验。

  听一听,看一看:听听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次的问》,看一看关于作品简介或电视剧,更全面地了解异域生活,感受多元文化。

  此次纽约之旅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走进纽约》 教案7

  目的要求:

  1、 学习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学习文中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难点: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务理事。已出版六本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纽约简介

  纽约,美国第一大城市,也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有“美国门户”之称。纽约人口约1809万,面积约828平方公里,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纽约。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朗读带,正音并思考:纽约给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在美国曾有这样的谚语:你如果爱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你如果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去纽约。

  作为美国第一大城市的纽约,高楼林立,建筑雄伟;车水马龙,交通发达,生活节奏异常快速;声响嘈杂,灯光如昼。在纽约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另一面,则是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

  所以文中写只有小松鼠“没有追求,没有压力”,反衬出生活在纽约这样环境中的人们,“远不像小松鼠那么轻松自在”。

  四、弄清各段大意

  1、纽约高楼林立,街道纵横交错。

  2、登高俯视远眺

  3、赞叹纽约现代文明

  4、车海人流中的感受

  5、夜色中的纽约

  五、探究:

  1、作者是如何体现纽约建筑的多和高的?

  学生讨论交流:

  把高楼比做山峰,把高楼之间的街道比做沟壑。高楼多得就象全世界的一切峰峦都一齐

  汇拢到纽约,山多得好象在那儿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博览会。因为楼高,人走在街道上像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天窄得只剩下纵横的蓝线。作者用极度夸张的语言,突出纽约楼高而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文中“汇拢”“举行博览会”把静态的楼写活了。

  2、作者是怎样写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高与大的?

  学生讨论交流:

  把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比作擎天的椰子树和长颈鹿,而把周围的建筑比作蒿草和玩具,这种夸张的比较令人一目了然,作者还把静态的楼写成三只啃食月中桂叶的长颈鹿,把楼写动了,写活了。另外还把这三座高楼比作珠穆朗玛峰和超级巨人,极力描绘楼的高与大。

  3、第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我知道我不属于纽约……黄土高原。

  (2)啊,纽约,这就是纽约!……呼吸和脚步。

  学生讨论交流:

  (1)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在为自己的故乡“飘荡着最美的民歌”骄傲和自豪之时,面对繁华的纽约,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故乡“缺少生命之色,缺少植被的黄土高原。”作者期盼着落后、封闭的故乡能早日繁荣富强。

  (2)这是作者发出的由衷的感叹。纽约的“奇崛、伟岸和生命力勃发的现代文明”,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感到必须调整脚步,力争赶上。

  六、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写作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统一。

  1、长短句结合。短句的使用如:“左看是沟壑,右看是沟壑,仍是沟壑、沟壑、沟壑。”表现了高楼林立,人在沟壑中不知东西。又如:“龙爪和龙鳞,碰撞着,撕扯着……”突出了楼高风急。又如:“路。直线。交叉线。弧线。拱起的线。隐没的线。圆圈……”突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公路、立交桥上的情景。这些短句语言节奏急促,恰当地反应了纽约紧张的生活节奏。纽约快节奏的现实生活,只有用快节奏的语言来表现。

  2、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把大楼比作山峰、树、长颈鹿、巨人,把纽约比作巨大的按摩器,把车比作甲虫等等。令人闻所未闻,充满了新鲜感。排比如“没有真的 岩怪石,没有真的……,没有真的……,有……,有……,有……”很有气势,让你透不过气来。文中极度的夸张,有夸大的,如登楼如登上了珠穆朗玛峰,有缩小的,如“蒿草”、“玩具”、“甲虫”等等。很有趣味。

  3、疾猛的节奏

  课文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比喻接一个比喻,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夸张接一个夸张,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富有生气。充分表现了纽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风采。

  七、小结

  作者以高超的文笔,逼真的反映出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生命勃发的现代文明。

  八、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思考与练习二、三

【《走进纽约》 教案】相关文章:

《走进纽约》教案03-03

走进美术教案02-28

《走进大自然》教案01-01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03-06

《走进小说天地》教案03-10

纽约大学研究生申请条件12-01

中班教案走进未来的森林11-22

小班语言走进冬天教案03-19

《走进大自然》教案7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