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黄鹤楼送别》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送别》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别》教案1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练读、分角色读
表演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我心中似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我无法割舍你,我的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此时你便是李白,当朋友登上小船,当朋友的身影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时,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
你想的是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交流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小结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人总是要离别的。在这暮春时节,记忆依然可以在草长莺飞里流淌。我想,话别,可以只用一杯茶的时间,可是友情,却是一辈子的……
《黄鹤楼送别》教案2
教材分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体会句子含义等。学生想象力较丰富,能通过自
己的感受个性化的阅读。但思维的深刻性、语言的表达上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情感目标: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2、课文写谁送别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全文,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4、“依依惜别”你是怎么理解的?指导读。
(二)、抓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现在,也让我们一起来到长江边,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离情别意。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2、看大屏幕,一起读一读红色的字。“藏”的什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词知道的?谁能读出这种情感。
3、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三)、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指名读。
2、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你能从李白的话中读出哪些情感?
3、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以及不舍离别之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三段。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师背第四段)指名生读。
6、同学们,知道什么叫“伫立”吗?“依然伫立”呢?
7、指导学生体会友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四)、扣诗眼,升华感悟离情别意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出示诗。1、 题目中“之”是什么意思?诗中的“孤”呢?
2、 指导学生抓住诗眼,升华离别之情。
3、 指导学生读、背诗。
4、 小结升华情感。
《黄鹤楼送别》教案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4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送别》教案6
一、古诗导入。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教案7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设计理念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教案8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9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10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初步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出示:古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
b齐读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谁与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读并同桌讨论弄懂诗句的意思。
(2)检查自读情况
1、提问:通过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出示句子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①“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是诗句中哪几个字?
②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C、出示图片并提问:这幅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你觉得景色怎样?
D、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提问:
(1)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2)这一句话写了什么?
(3)为什么有意不去触动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呢?
3、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A、出示句子
“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默读并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4)、指导读
B、再出示句子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1、指名读
2、提问:
(1)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
(2)“知已”是什么意思?“若”“邻”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4)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5)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提问:
(1)、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白帆渐渐远去,然后消失,说明了什么?
(3)、此时李白的心情怎么样?
2、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朗读全诗
提问:什么是“脍炙人口”?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
2、同桌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
四、总结全文。
学生质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习字册临写作业
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⑵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
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⑶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
(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⑷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孟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
(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⑸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是王勃)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面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⑹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⑺齐读第三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⑵“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⑶“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
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
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
⑸齐读第四自然段。
2.第五自然段。
⑴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⑵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⑷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⑸齐读第五自然段。
一、概括本节课教学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大家学得很有兴味。
二、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1.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案11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12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教案13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板书:李白孟浩然
3、教师介绍背景。
李白年轻的时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诗人孟浩然结成了忘年交。
【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忘年交,并板书该词,目的有二:一,与课文表达的情感呼应;二,让学生多了解点儿知识】
出示诗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教师解释。有一天,孟浩然决定顺江东下,前往扬州,李白就在黄鹤楼上为他饯行,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出示诗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用意与上面的相同。王恒老师上课就是这样,常常在不经意间向学生灌输点儿东西,以丰富学生的内存。我是很喜欢的】
4、出示诗句,请学生质疑,并提醒学生:这篇课文是文包诗,大多数问题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告诉学生文包诗的特点,也是告诉学习的方法】
二、初读。
1、提出要求。
大声朗读,读通顺,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
2、检查。
出示容易读错的词:饯行
伫立
凌空
远眺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指名读,齐读。
请学生选择难读的句子互相读,互相纠正。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提出来。
2、指名逐节朗读,学生质疑,教师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指导理解,相机进行朗读,加深理解。
重点指导:
饯行,提醒学生注意形旁理解;【从字形,汉字的独有的特点出发,教学生理解】
俯临,比较黄鹤楼和长江的高低理解;【结合实际,理解关键字俯】
飞檐,看图理解;【看图理解,既形象有快捷。课堂上,老师还介绍了:飞檐是中国建筑独有的`艺术特色,启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比邻,联系成语比肩继踵的比理解;【温故而知新,习得就是这样】
杨柳依依,看图想象,说说感受即可;【体会经杨柳轻拂的感受,这样的理解多好】
沙鸥点点,画简笔画示意;【方法自然,倘要解释点点倒会难煞人,教师的基本功可要好哇】
伫立,联系上文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理解;【联系上下文,恰到好处】
脍炙人口,教师解释月字旁和肉有关,脍,指细切的肉,炙,有火字低,指烤肉;指导学生写好炙字。【对脍的解释让听课的教师大感兴趣,指导写好炙,给人的感觉是扎实,相信学生一定会记得牢,写得好】
【这段教学中王恒老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既有读准的训练又有疏通的目的,还有理解字词指导,容量不小。方法多样,学生主动学习,自问自答,确有困难处,教师点拨,很精彩】
【期间,有学生质疑:触动、吟的意思,这是老师没有预设的。教师镇定地引导学生达到共识:触是摸、碰,连摸都不能摸,动也不能动,可见情感之深;对吟的理解,老师用自己投入的吟诵让学生直观地感悟。这样的处理是需要灵感的】
四、学生自答原来质疑的问题。
1、教师提问,读了文章,对于这首诗,你们读懂了哪些?
2、学生回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若我们每位教师都有这强烈的意识,学生就会自能读】
3、对于较难的西辞,教师画简笔画解释。
五、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教师读得有味儿。应提倡教师范读,因为眼下常常看到,老师总是让学生你能把读得,自己读得很少,即便读了,与学生的读,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试想,如此,怎能影响学生?】。
2、学生自提要求,选择练习一个小节。【鉴于是高年级,选择性地读而不是通篇指读是可行的】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六、初读感受。
1、教师提问,读了课文,你们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回想当年,李白一定也怀有这种种感受,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请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这是再一次整体感知】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2、完成习字帖,写好字,争取得优。
【作业符合第一教时的安排。简单可行,没有加重学生的负担】
我的思考
第一课时干什么?王恒老师做了研究。真实、平实、扎实是我们每一堂课所追求的。这一课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体现了我们的追求。这堂课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很多问题靠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加上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是可以解决的;教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内功,教师的功底扎实了才能驾轻就熟,才能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学生崇拜哪个老师就会自然地喜欢那位老师所任教的课程;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黄鹤楼送别》教案1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教案15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