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小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大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比大小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 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l、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 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 “>”“<”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比大小教案2
活动目标:
1. 知道树叶有大有小,能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
2. 用身体动作感受大与小。
3. 能听指令做动作。
活动准备:
各类大小树叶若干(或自制的大小树叶画);两个贴有标签的小筐(标签①是一个人——两臂张开、两脚分开;标签②是一个较小的人——屈膝下蹲,埋头,两手抱膝。);一副挂图(两棵落叶纷飞的大树)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片片飞来象蝴蝶》,出示挂图引出树叶宝宝。
师:小朋友们看今天来了许多老师要和我们一起学本领,我们一起来欢迎他们,那我们一起来念一首儿歌《片片飞来象蝴蝶》送给所有老师好吗?看哪个宝宝的声音最好听。
师:老师这里有一副画,想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些树叶宝宝怎么了,它们在干什么?(往下掉)那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二、树叶比大小
1. 分给每个幼儿大小树叶各一片,
师:我们教室里也有好多树叶宝宝,它们偷偷告诉我,想要和小一班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吗?
现在请你看看你手里的'树叶,觉得它们像什么?(如像小鱼、像手等等)
2. 师:数一数你们手里现在有几片树叶?看看这两片树叶一样大吗?哪片比较大?哪片比较小?你怎么知道的?(幼儿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3. 教师做示范,然后请幼儿听指令,感知树叶落下的过程。
师:现在老师是树妈妈,你们想不想看看我的树叶宝宝从树上落下来的样子?
指令:“风儿吹吹,大树叶飘下来了;风儿吹吹,小树叶飘下来了。”(把手举高,然后相应地松开手让手中的树叶落下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三、用身体动作表现大小
1. 师:树叶有大有小,老师想用两个动作来表演大树叶和小树叶。请你们猜猜老师表演的动作哪个是大树叶,哪个是小树叶,好吗?
2. 教师做两个动作:两臂张开、两脚分开,一副舒展的样子;屈膝下蹲,埋头,两手抱膝。
师:你们猜出来了吗?哪个是大树叶,哪个是小树叶?为什么?
师: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3. 引导幼儿创编动作
师:除了这两个动作,你还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演大树叶和小树叶?
四、送树叶宝宝回家
师:我们的树叶宝宝累了想回家休息了,你们看,这里有大树叶和小树叶的家(两个小筐),它们的家有不同的标记,请你们想一想,哪个是大树叶宝宝的家,哪个是小树叶宝宝的家?然后把它们送回家,好吗?
附:片片飞来象蝴蝶(儿歌)
秋风吹,树枝摇,红叶黄叶往下掉。
红树叶,黄树叶,片片飞来象蝴蝶。
比大小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比大小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2.比较小数的大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3.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学难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小黑板展示)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4.0.307的3在()位上,表示 ;7在()位上,示()。
5. 1米=()分米,1分米=()米;1千克=()克,1克=()千克。
二、合作探究。
1.谁跳的高。
在一次调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
9.87 ○ 9.90
2.谁跳的远?
三位出场的选手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说说你的方法,小组合作。
( )>( )>( )
3.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 部分相同,就从 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当堂训练。
1.比较9.8和10.1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 ○ 0.9
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5分米 =( )米
37厘米 =( )米
5元4角 =( )元
150克 =( )千克
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的数。
(1) 0.720, 0.702, 0.712
( )<( )<( )
(2) 8.09, 8.91, 9.08
( )<( )<( )
5.根据要求,写出三个小数。
(1)在0.6和1.0之间:( ),( ),( )。
(2)在0.25和0.5之间:( ),( ),( )。
(3)在0和0.1之间:( ),( ),( )。
6.下面数中的□内可以填几?
0.□7 < 0.6
1.□<□ 2 □
□ < 1.□
0.□1 > 0.1□
四、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比大小
比大小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解决问题:能够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和符号(“>”、“<”、“=”)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今天是小猴子的生日,它准备了许多水果,邀请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
2、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一共有几种水果?它们各有多少?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3、让学生动手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猴子?有几个苹果、几个橘子、几个香蕉?
4、引入新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的多少的数字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引出课题:比大小)。
(二)引导观察,理解新知
1、同桌互相找找说说对方身上有哪些东西的个数可用数字来表示的。比一比谁最棒,找得又快又多!请愿意向全班同学汇报的同学来说说。(1个鼻子,2只眼睛,2只耳朵,2只手,2只脚,1条辫子,3个兜,衣服上有4朵花,4个字,5个手指头......)找了之后,你有什么发现吗?或有什么话要说吗?学生讨论引出新内容。
2、认识等号。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出示大于号。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交流认识、记忆“<”、“>”的方法。“左边大,大于号;右边大,小于号”或“大于号开口朝左边,小于号开口朝右边”等。
(4)以游戏方式,熟悉、记忆这3种关系符号。
①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
②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
(三)深入观察,灵活运用
1、继续观察主题图,问大家还能说些什么?
如:(1)猴子的只数比香蕉多,不够分,主人应先让客人吃。得到:3大于2
2小于3
3>2
2<3
(2)同理,还可以得到:4>2,2<4等。
2、创设情境:在草地上放着4个萝卜,跑来5只小白兔,如果一只兔子吃一个萝卜,够不够?
四、课堂小结,深化巩固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教师概括: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大口朝较大数,尖尖朝较小数,大口朝左边大于号,大口朝右边小于号”。
3、开放练习:让学生用1、2、3、4、5及“>”、“<”、“=”符号组成不同的式子,然后交流。
比大小教案6
活动目标
1、运用感官感知物体的大小,发展幼儿初步的比较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大小不同的物品,初步理解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3、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感知物体大小的相对关系
活动准备
皮球 兔子 篮子 雨伞 等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和小朋友做游戏。
二、活动过程
1、比较皮球的大小:黄色球最大,红色球不大也不小,蓝色球最小。
2、兔子找篮子:先把4只大小不一样的.兔子和篮子贴在小黑板上,然后让4个小朋友连线,最后老师移动篮子配给一样大小的兔子。
3、展示挂图:蓝色云朵、绿草地、红花、胡萝卜、白菜、房子……
小朋友把胡萝卜摘下来。
小朋友把胡萝卜和篮子连线,老师把胡萝卜放进篮子。
小朋友把大小不同的白菜放进篮子
三、拓展延伸
雨伞和数字搭配
1、小朋友上黑板连线:4把大小不同的雨伞和数字1 2 3 4连线
2、教师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图画,全体操作。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不会连线,特别是第2、3把雨伞容易连错,下次教学应该突破这个难点。
比大小教案7
活动目标:
1、感知和分辨大与小。
2、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大、小皮球、箩筐各一个,大小苹果若干、树一棵、饼干若干、大小(脸盆、包、书、瓶子、盒子、玩具汽车、椅子、)
环境布置:大小(蝴蝶、树、花朵、草莓、鱼)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青蛙)谁来啦?今天小青蛙要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你们欢迎吗?
2、看小青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呀?(出示皮球)
二、观察初步认识、感知大与小
1、 有几个皮球呢?(幼儿手口一致点数)带来几个呢?哪个大呢?哪个小呢?(学说大球、小球)
2、 谁会用手势做一做大球的样子?那小球的样子可以怎么做呢?(一起学一学)
3、 游戏大与小。师:大球。幼:边说边做动作。(教师说的速度由慢到快)
4、 比大小
(1) 老师和幼儿比大小手,谁的大?谁的小?
(2) 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比一比手、鞋、衣服,看看谁的大/谁的小?(亲子同乐)
(3) 幼儿自由交流。
(4) 邀请幼儿在大家面前讲一讲。
师:你是和谁比的?比了什么?谁的大呢?谁的小呢/
(5) 游戏《拍手、跺脚》(亲子同乐)
师:“大手拍”(家长拍三下),小手拍(幼儿拍三下)小手大手一起拍(家长幼儿一起拍)
跺脚的方法同上。
5、 找大与小
幼儿在活动室里找一找什么是大的,什么是小的?
(金鱼、蝴蝶、树、箩筐、……)
三、游戏。
1、《吹泡泡》。(亲子同乐)
幼儿和爸妈一起游戏,“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幼儿和爸妈慢慢的`往后退。“吹成小泡泡”时,一起往前走。
2、摘苹果。
师: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老师这里还有什么?(出示苹果树图片)这是什么树呀?树上结满了什么样的苹果?红红的苹果有大有小,想不想摘几个带回去呀?
师:但要按要求摘,假如摘错了就不能带回去,摘对了才能带回去呀 ,摘到的可以存在爸妈那里。
3、幼儿按要求摘。
比大小教案8
活动目标
教导小班幼儿参加数学活动,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判断大小,初步认识如何判定大小,体验参加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2、大小不同的物品如书2本、玩具2个、凳子2张。
3、小、中、大的小熊玩具或图片各1个一张。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
请幼儿比较照片,说一说每张照片中的自己。(引导幼儿说长大了等)
二、开拓视野。
1、了解比较的参照物。
教师出示一只小熊,问幼儿这是大的还是小的?
如果幼儿说大,教师再出示一只大一点的小熊,问刚才那只小熊是大的,还是小的?
如果幼儿说小,教师则出示比第一只更小的小熊,问第一只小熊是大还是小?
教师小结:任何比较都是相对的,一个东西,不能比出大小,只有两个或者更多才能比大小。
2、比较大小。
教师拿出自己的鞋子和幼儿的鞋子进行比较:“老师的鞋子和小朋友的鞋子,哪个大?”(老师的'鞋大)
请幼儿观察教师身上的哪些物品比幼儿身上的大?(衣服、裤子等)
教师出示大小书本各一本进行比较,请幼儿说说哪个大,哪个小?
教师出示大小凳子各一张,请幼儿说说哪张大,哪张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玩具各一个,请幼儿说说哪个大,哪个小?
三、开心游戏。
教师准备若干张小卡片,卡片上画有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都一个大一个小,请幼儿随便抽一张,然后老师说出一种图形,手拿该图形的幼儿要上台比较并且说出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教师将准备好的小卡片发给幼儿,请相同卡片的幼儿两两比较,直至比出最大的。
活动应变
比较大小的时候,所选择的物品最好是一样的,方便幼儿比较。
活动延伸
开展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
区角活动
1、语言区:教师将大小相对的教具放在区域,供幼儿比较,复习哪个大,哪个小。
2、益智区:将不同大小的物品卡片放在区域,让幼儿进行大小分类。
环境创设
1、幼儿使用的玩具、图书可以按大小标记进行分类摆放。
2、将幼儿小时候的照片与现在的对比展示。
家园同步
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玩比较大小的数学游戏,引导幼儿找一找、比一比家庭成员里面,谁的鞋子大、谁的鞋子小等等。
随机教育
学会两两比较,引导幼儿将物品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排序。
比大小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例题,第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创设厨房的场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碗、苹果和草莓的大小,再结合生活经验和观察,分别比较辣椒和萝卜、萝卜和土豆的轻重,初步体会物体有大小和轻重。知道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简单推理,自己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初步学会比较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物体的大小、轻重,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2.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初步的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美丽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这个 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学生讨论后积极发言)
[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并随机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根据小学生好表现自己及乐于助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既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又能学习数学知识。]
二、 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正在和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呢!(出示场景图)
1.看一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图,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观察得最仔细,看得多,说得好。
2.比一比。提问: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真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把看到的比一比?(学生讨论,在小组内自由发言;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比较、交流。)
提问:茄子老师也从图中找出两种物体进行比较,你能帮它比一比大小吗?请打开课本第6页,在大的下面画,小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出大小的。
教师也从图中找出了一些物体,请学生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再请一两个学生上 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小结:用掂一掂的办法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出示土豆与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一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出示支架,介绍支架,请学生借助支架来比较土豆和萝卜的轻重。(打开第6页,在重的下面画,轻的下面画○。)
小结:用掂一掂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评:由学生的`讨论轻松地引入到探索新知的环节,让学生观察、合作、交流,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
三、 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活动一:套环游戏。
谈话:现在小朋友做个游戏(出示教具:套环两套,请两名学生进行套环比赛,每人套3个套环),其他同学进行观察比较,互相说说谁套得准,谁套的环大,谁套的环小,并说出是怎样知道环的大小的。
2.活动二(出示课件或投影)。谈话:瞧,小花猫和一群小鸡在争论什么呢!小花猫说:我重!4只小鸡说:我们和你一样重。小朋友来当裁判,看看一只小花猫和一只小鸡谁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把结果填在书上第7页)
3.活动三(幻灯出示狐狸、小鸡、小花猫场景图)。谈话: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它们应该怎样拿呢?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果: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轻。
4.活动四(幻灯出示大象)。谈话: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重谁轻。(幻灯出示第4题的场景图)说一说这三种水果,谁最重?谁最轻?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把结果填在书上)
[评:教师把教材想想做做的习题巧妙地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在听故事中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 总结评价
提问: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比较大小、轻重)。回家后把学会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些实物比一比,好吗?
[评:巧妙地把数学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比大小教案10
学习目标
学习由大到小排列物品,体会大小的相对性,并用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
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
活动准备
提前把6-10个不同动物的图片,例如老虎、小鸟和鱼等,按比例印制成不同大小的图卡,放进神秘袋。
大自然的风景画。
活动过程
学习领域:
形式:小组
1.出示神秘袋,请幼儿轮流抽出动物图卡,并说说每种动物的外形特征。
2.告诉幼儿动物要排队回家,请幼儿把同种动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好队。
3.待幼儿正确排列图卡后,请他们分别指出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并引导幼儿比较发现,除了最大和最小的动物外,其他动物会比有的动物大,又比有的动物小,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4.请幼儿用“……比……大。”和“……比……小。”的句式比较动物的体形,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5.出示大自然的风景画,如森林、沙漠等,请幼儿观察画中环境的特点,并把动物图卡贴在适当的位置上。
6.请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住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鼓励幼儿搜集有关的'图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评价
能由大到小排列动物图卡,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能运用句式“……比……大。”和“……比……小。”比较动物的体形。
活动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帮教师取一个比乒乓球大、比苹果
小的圆形的东西等,使幼儿进一步体会大小的相对性。
比大小教案1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比较两个同类物体的大小。
2、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橡皮泥,泥工板,大盘子,小盘子;大小不同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在游戏中,初步感知大小
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娃娃,引导幼儿观察、比较。
教师:“今天,我们班里有两位小客人过生日,它们是和“小小”,我们一起去给它们买礼物好不好?”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大和小。
2、尝试比较
老师:小朋友们在买礼物的时候要注意,要买大的礼物,“小小”要买小的礼物。教师可以示范。
幼儿自由选择礼物,教师指导。
3、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大小。
老师:我们为和“小小”做生日饼,好吗?
教师出示橡皮泥,引导幼儿为和“小小”做生日饼,并把大饼放天大盘子里,送给,小饼放到盘子里,送给“小小”。
4、分享、体验
组织幼儿唱《生日歌》,为“小小”庆祝生日。
比大小教案12
教学内容:比大小 P17
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指名读一读前面学的5个数字,说说我们教室里能用数字表示的事物。
2、动一动:听老师说数字,小朋友用小棒摆出个图形,并在草稿本上写出你用几根棒摆的?
3、写一写:指名小朋友上黑板写数字。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师:老师把猴子和水果很有顺序的排列起来,我们可以一眼就看出他们的数量(多媒体演示)
师:猴和桃比?谁多谁少?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猴和桃一样多请多名学生说)
2.师:猴和桃一样多,也就是3和3相等,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3=3(板书)
请学生读一读3=3 “=”书空
3.教学“3>2”“3<4”过程同上
师:除了猴与桃,猴和香蕉,猴和梨比,还可以比什么? 梨和香蕉比:
请学生用谁比谁多或少这句话说一说,如果用符号表示呢? 出示4>2,学生认读。
4.梨和桃比:过程同上
5.P17的图:有5只兔子和4个胡萝卜,一只兔子吃一个胡萝卜,够不够?
三、巩固深化
1.基本练习: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
先用谁比谁多(少)说一句话,然后用几比几大(小)说一句话。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2.完成21页第5题。同上
3.完成22页第6题:先用几比几大说一说,然后说一说每个符号的`意思:如:>前面应该填大的数,后面填小的数。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开放作业:用学具<,>,=,以及数字进行比大小。